心学(一)

作者&投稿:爱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王阳明心学全书》 ,一生必读的中国古代哲学大家思想精华!

文/小播读书

        导读: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点。 字数 26247,分五节刊载,鸣谢小播读书提供。

整理认为 ,王阳明不愧为“ 世界近代心学之父王阳明 ”。连 弗洛伊德、拉康、荣格 之西方现代一流心学家们,也自叹弗如。如 拉康 研究主张“ 人生活于言语”、“切割 “的镜像理论,风行百年前欧洲,每日讲座听众逾千。当年欧洲经济十分发达,人们心里反而万分空虚。正如大革命前的法国,当下中国也刚刚踏入或正在越过“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心学成为一门热门课程,不足为奇。当年的心学导师拉康们还是常常迷惑于“自我在哪里”,发出 “我是谁”、“镜子里的我不见了” 等西方之问。他最终折服于东方智慧“ 心外无物 ”,从而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指导千万欧洲人很快悟出了“ 自我、本我及超我 ”。

愿大家仔细阅读。附@小播读书原文,略校个别文字,以简化阅读时间,尽量不失原意。亦谅之。

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

        正如功夫在诗外,自古知识源于实践。绝不要小看“ 躬行“二字。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 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 的功夫。“心学”中的“心”,是指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 认知 能力。如王阳明所说:“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在他看来,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正所谓“ 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不假思索的。

洞彻善恶、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

      本书 以王阳明自身的经历为主线,以阳明心学为灵魂,深度解析心学的奥秘。从而让读者明白,心学的思维方式是活泼而自由的,其中蕴藏着能洞彻善恶、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如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择善而用之,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节奏无比紧张的当代生活和工作中,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一章:前言

        王阳明(1472-1529),明朝人,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年轻时筑室习静于越之阳明洞,遂号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年代达到了别人难以及其的高度。

        他自幼5岁还不能说话,但天资聪慧,青少年随父亲到北京就读,性格豪放不羁,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三教九流无不深究。20多岁时研究兵法,为此后多次带兵出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王阳明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心学的心是指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能力。他认为,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强大智慧就显露出来,正所谓“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他认为,心之本体,本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来源于我们心意念头的萌动而已。指出, “ 格物致知 ”中的格物,是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状态回归到“中和境界”。以便让本来的智慧显露出来。

        心学的思维方式是活泼而自由的,其中蕴藏着能洞彻善恶,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

第二章:自序

        儒家“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学术思想,包含着一种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这种智慧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哲学思想。

      在这种境界中,心灵摆脱了环境和外物的干扰,让心性本来的大智慧显露出来。也就是人只有和自然规律融为一体,才能驾驭自然事物,只有超脱了各种偏颇情绪和不切实际的妄想,才能将自身的潜力淋漓精致地发挥出来。

        王阳明心法究竟的就是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阳明说: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达吾一体之仁。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关系,心灵才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就能获得一种内在的愉悦和安顿感。

        王阳明心学继承了孟子,以求本心,去私、无欲、尽性为通向“天人合一”的方法。而具体就是“格物致知”,“去欲存心”,“至良知”。

第三章:王阳明之谜

        很多人认为王阳明是一个神秘而且近于邪乎的人物,从出生以来就有无数奇闻轶事伴随着他的一生。比如他出生是祖母梦见一片祥云,因此取名王云。

      5岁时,王阳明还不能说话,但改名守仁后立刻就能开口说话。这些都是传说无从证实。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也有很多难解之谜。

      17岁时,王阳明新婚之夜玩“失踪”,到道观与人论道,通宵打坐。王阳明的书法水平也是一夜之间进步神速,写得一手出神入化的好字。

        18岁时,王阳明从京返乡,途中遇到高手指点,让他的心性大变。22岁时,王阳明参加会试,连续两次落榜,但并未因此消沉。

        26岁时,王阳明半路出家,开始学习兵法,精研各家兵法秘籍,已达到出神入化境界。

        35岁时,王阳明身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但因上疏言事,触怒了宦官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充当驿丞。

        被流放过程中,王阳明回了一趟家,徐爱拜师王阳明,成为其大弟子,开始与王阳阳一同探寻心学。

第四章:立足于行的奥秘

      被发配到龙场,王阳明历尽苦难,受尽艰辛。这是王阳明生命中的一次磨难,也是生命的一道坎。逐渐适应恶劣环境后,他有了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慢慢融入了环境。久而久之,他终究不愿意平淡无奇过完一生,又一次遇到了内心的挑战。也许是上天给他机会以磨练心智。在龙场,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困难,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本性只要不受私欲的束缚,知而行之,立足于行,是能够克服任何困难的。

第五章: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王阳明自幼饱读诗书,他非常向往古人的“无入而不自得”心态。龙场的三年,让他历经患难,亲身体验了难忘的境界。遂抛弃了所有幻想,开始了这种内心艰难的探索。他认为一个人的才能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如果打通了心灵的某一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应对自如。这便是儒家在人才培养上的思想人格:全才。

      机缘巧合,他很幸运达到了这样的高境界。从此他脱胎换骨,成就了不一样的王阳明。通过效仿古法先贤,王阳明领悟到了一个能迅速改变心境的方法。这就是“以心印心”的智慧。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正面积极的能量传递到内心,是自己排除愤恨和畏难等各种负面情绪,从而使自己的心境和行为脱胎换骨。其实这一切心境的改变就在一念之间。

        思想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只有当思想进入潜意识后,才能转化为强大的能量。面对复杂的环境,如果我们能控制住内心,就不会被外界控制住自己的思想,陷入混乱。

        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对世界和他人的抱怨,让内心平静,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一个人内心才能迸发出强大的能量,把事情做到最好。

第六章:认识事物的独特智慧

        心学源头可追溯到宋朝大儒周敦颐,后始于陈白沙。陈白沙有位师兄娄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大师。此人富有传奇色彩。据说可以从“格物致知”到“至诚可以前知”的境界。18岁时,王阳明返乡途中遇到高人正是此人--娄谅。受到了高人指导,从此王阳明将 格物致知 铭记于心。

        朱熹认为,要发现良知,就要接触事物,研究事物,发现规律。才能导致“良知”的出现。所谓格物,就是明白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一个人的认知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起初,王阳明受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很深,以至于废寝忘食地研究事物本质。但发现不得真谛,开始演习儒家六经,到处寻师拜友。同时身体力行,实践静坐修身。虽格物了十几年,他仍一无所获。在此探寻的过程中,他独辟蹊径慢慢体悟到:一个人的心态是如何影响他的认知能力。此亦为心法的启蒙。此后,他通过修养身心,认识了心的本体,从而获得一种源自本能的、高效的、直觉的类似“灵感”的认知能力。

第七章:洞悉心灵的终极秘密

        “ 树欲静而风不止”,“心静自然凉”。 在龙场的恶劣环境中,他逐渐平复心境。一开始,他认为在这里只有等死而已,开始每天打坐修身。终于有一天,王阳明认识到真正的“自我”,心灵得到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他的智慧也得到了最大的迸发。这就是王阳明的: 龙场悟道 。他明白所谓“格物致知”里的良知,就在自己的每个人的内心。排除了环境的各种干扰如声、色、名、利的诱惑,摆脱了束缚,人的内心才真正具有强大的力量,敢于承担世上一切的事情。

        要不断调整意识,进入一个宁静、虚无、最终不着一物的境界中。洞察力提升了,对世间的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在“无为”中灵活自如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灵的强大不在乎征服外在的事物,而在能不能认识那个真正的“自我”。

第八章:创造一切的力量

        在悟道之后,王阳明心与万物一体,拥有了自然的心态,开始有了探寻万物本质规律的力量。儒家认为修身治学,明悟本性是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再往上一步就是圣人。所谓圣人就是明晰本心,洞察万物的规律,获得了大智慧。

        儒家所强调的“诚”就相当于一个人内心与外界事物相通的一种虚灵状态,即心灵中接近本源的一种境界。唯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使人性和事物的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才能自然接受,保持灵活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他悟透了一点,觉得自己的心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他从龙城悟道开始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第九章: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王阳明一生讲学,弟子无数,惟冀元亨与其始终共患难。冀元亨,字惟乾,湖南武陵人。自幼爱好儒学修身养性,10多岁时目睹身边亲人离世,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

        对于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由于个人的经历、感受、心境不同,其答案可能也不一样。在今天,大多数人觉得生活空虚,找不到值得一生为之奋斗的东西,觉得生命无意义,这样人感觉非常痛苦。古人早已意识到,对于生命的意义,必须在自己的心灵中寻觅,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外在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持久的幸福和宁静。

        王阳明早年间四处讲学,冀元亨为其心学思想折服拜其为师,到一开始王阳明婉言拒绝。在王阳明后来龙场悟道后,冀元亨再次前来拜师,而这也改变了他的一生命运。

第十章:唤醒更高层次的“本体”思维

      冀元亨和蒋信来到龙场后,他们便开始了跟随王阳明的求学之路、悟道之行。对于儒家修养学中“仁体“的学问,王阳明认为世间万物皆有“仁体“。它是一步步地逐渐变化、慢慢深入的,以其固定的规律,推动着各种事物的发展。所以它是万事万物能够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静心下来,慢慢去观察、体验才能看到。

        儒家所推崇的“仁体”其实是道家所说的“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能推动力。我们被外在的意识控制着,因为外在意识的善于联想、浮躁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让我们容易产生喜怒哀乐情绪。正是由于这些情绪,阻断了我们天地大自然与内心相同的渠道,遮盖了我们本来的能量和智慧。

      要认识“仁体”,就是要认识心理本体的一种智慧。而要呼唤这种更高层次的“自我”,我们需要更加专注,集中全部精力到上面,直到忘记“自我”。进入忘我的潜意识状态。这和中国太极文化中的“阴极阳生”理论是一样的。事物总是处于矛盾的不断交替,当到达一个极之后就会向反方向转化。

      外在的显意识属阴,内在的潜意识或者无意识属阳。它们相互转化需要一些条件。就是要求注意力集中到一定程度,淡化意识,放松自我控制,把平常由显意识控制活动的状态,慢慢转换为由本能(潜意识)自动支配自身活动的境界,从而进入超自然的状态。

第十一章:不执着思维后会发生什么

        王阳明接着教学,“欲识仁体,即当知止”。“仁”是贯穿万物之中的本源力量。《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安定,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达到定、静、安的境界,才能正确地思考问题。这个时候才能得到源自心性本能的伟大力量。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这就是儒家的“参赞化育”。

        我们的日常思维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困惑。常常不能静下心来,而让我们变得向外追求物质及精神的满足,这是一种充满错觉的认知,这种生活缺乏智慧,心灵得不到归宿,让我们陷入焦虑不安之中。这种思维的不确定性,抑制了心灵本来具有的智慧和光明。想要心灵达到持久快乐、幸福和和谐的境界,就需要我们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来,学会让自己的思绪停止下来,这里的思绪是指外在的情绪干扰。才能达到:无为与有为,内圣与外王,修身养性与积极进取,心境的恬淡与宏伟的事业。


《论语》学而第一(翻译及全文)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

《论语集注》学而第一(3)
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乎?”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乐,音洛。好,去声。谄,卑屈...

(1)什么是学习方法? (2)如何学习才会有学习方法呢!?
好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十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一百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经历来看...

台湾版《大学》精讲(一)
然圣人之心,万世可知;圣人之学,万世犹传。如日月之循环之理,恒存天地间也。      凡治经要在“通经”,即处处贯通是也,如断章取义则非也。现今《大学》之本,不但格物错失,且八条目组合不甚合理通畅。《大学证释》一书,借神来之笔,将原本之文,重新组合,并改正脱错之字,且证释之以理。另《大学...

论语学而第一(翻译)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

学而第一16(患不知人也)
【章旨】: 本章是学而篇的最后一章,让我们清晰在求学之路上要始终以内求为本,修身为本,学之、习之、证之,志于道,不断向着圣人的方向而非世人的眼光前行。同时要保持一颗清静心,无论是选人、用人、育人还是择友,凡是要与人交往,皆要有一颗明辨正邪、是非的能力。能自知也能知人。 【语译】: 孔子说:“不...

语言学概论笔记(第一章)(4)
3)实际上,按照“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并参考社会政治因素来区分“语言”和“方言”才是正确和可行的处理方式。6、区分语言和言语有什么意义 答:区别语言和言语是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所必须的,区别语言和言语可以纯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并把对象限制在一个内部一致的...

初一数学学啥
8、角的认识。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学习数学重要性:1、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要说学数学的真正效果,它不是体现在应试教育上,而是将来自身的思维上。2、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培养逻辑思维...

第一章 人类学要义
Ⅱ、考古人类学 研究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时空考察文化的连续性来理解人类本身。 Ⅲ、语言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认为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实践 (是一种行动的形式)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关系。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提出:语言决定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和习惯,不...

1.学习中快乐的事情有哪些?(至少写两个) 学习中的辛苦有哪些?_百度...
我觉得做有兴趣的事就是快乐的事,学习如果感兴趣了,就觉得快乐的。会了知识能和人分享是一种快乐;学到了新知识,取得了进步是一种快乐;原来多次做不对的题终于会做了,是一种快乐。能和朋友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也是一种快乐。学习中能认识新的朋友、新的老师也会感到快乐。快乐是用心感受和...

郎溪县18877166339: 心学讲的是什么? -
生枝肠胃: 王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

郎溪县18877166339: 心学是什么 -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什么学问?
生枝肠胃: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阳明是他的 号,明代著名哲学家,中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心学”大师. “心学”作为儒家的一门学派,最早可以 追溯到孟子,然后经北宋程...

郎溪县18877166339: 什么是心学? -
生枝肠胃: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郎溪县18877166339: 心学到底是什么 -
生枝肠胃:[答案] 心学是中国哲学上的一个名词,以陆九渊,王阳明(即王守仁)二人为主要代表,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

郎溪县18877166339: 心学讲的是什么?
生枝肠胃: 宋明理学的一派.心学也是宋代以后非常有影响的儒学思潮,其特点是强调“人心”的作 用,故称“心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故又称“陆...

郎溪县18877166339: 请问王阳明的心学主要讲些什么内容呢 -
生枝肠胃:[答案]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

郎溪县18877166339: 谁能通俗解释一下王阳明的心学?不要复制 -
生枝肠胃:[答案] 我觉得简单说就是一个不为万物所动的状态 比如你行善不是因为要得到什么山包才要去行善 而是因为心下使然才去行善的 ... 这不叫孝顺 孝顺是你做这些孝顺的事情的时候没有觉得是可以去做的 这就算是心学的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的愚见如果说错了 ...

郎溪县18877166339: 什么是"心学",中国心学发展脉络 -
生枝肠胃: 心学脉络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哲学家的心学,如王守仁的“阳明心学”.陆王心学一般认为肇始孟子、兴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由王守仁集其大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虽有时同属宋明理学之下,但多有分歧,陆王心学往往被认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一称“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为“格物派”(一称”客观唯心主义).

郎溪县18877166339: 明朝王守仁的心学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的一个哲理!明朝那个著名的哲学家王守仁发明的那个心学是什么的意思,他讲的是什么的哲学! -
生枝肠胃:[答案] 精髓即是“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简单的说就是实践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个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

郎溪县18877166339: 王明阳的心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生枝肠胃: 王阳明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王学的内在结构是良知和致良知经由知行合一而构成的.在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