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每自然段的意思

作者&投稿:苏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五六自然段是什么~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名家点评
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被称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盛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惟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
其中一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态和风韵,与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分段大意如下:

1、第一部分。

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

2、第二部分。

4至6段,夜景的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

3、第三部分。

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

扩展资料
赏析

文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第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段(7~11):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 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第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段(7~11):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扩展资料:

一、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二、赏析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

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第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段(7~11):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求采纳,么么哒╭(╯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文是什么?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荷塘月色共有几个自然段?
一共有八个自然段,八九十为一个自然段。所以共有八个。

朱自清《河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 荷塘月色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

《荷塘月色》几个自然段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 朱自清 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 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1),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

荷塘月色朱自清赏析
荷塘月色》美点赏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中教材的保留篇目。这篇散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典雅华丽,富有诗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以及对现实的苦闷与怅惘之情。文章美点很多,择要赏析如下: 一、修辞美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荷塘的景物。有鲜明的比喻。出水...

荷塘月色朱自清原文
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荷塘月色朱自清原文,欢迎大家参考! 荷塘月色(朱自清)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Zhu Ziqing (translated by Zhu Chunshen)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睁。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

荷塘月色朱自清原文
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

荷塘月色朱自清原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与解析
1、《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从一个侧面曲折地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可诅咒的时代,留下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历程中一个清晰的足印。 扩展资料 1、赏析: 《荷塘月色》如诗如画般的美妙令几代读者喜欢和吟颂。只要提到朱自清,没有不知道《荷塘月色》的。文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笔调和委婉细腻的叙事风采深深影响着中国散文的创...

沁水县17163122696: 求以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句子赏析!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 -
攸潘坤净:[答案] 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

沁水县17163122696: 求荷塘月色的第四段赏析?、荷塘月色 第四自然段 的赏析 -
攸潘坤净:[答案]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从田田荷叶写起,依次写出荷花,荷香和脉脉流水.符合人物观察景物的顺序. 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

沁水县17163122696: 荷塘月色每一段的意思 -
攸潘坤净: 第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段(7~11):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沁水县17163122696: 荷塘月色---朱自清 第五自然段作者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第六自然段,这一节写了什么?怎样写? -
攸潘坤净:[答案] 第五自然段包括月色和月影 第六自然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由近及远,由静到动

沁水县17163122696: 朱自清荷塘月色345自然段的比喻句子是?分别比喻什么? -
攸潘坤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隽秀优雅,为人称道.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文中大量比喻句的巧妙运用.这些比喻贴切而又大胆,无斧凿之痕,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神入化地将荷塘美景展现了在读者的面前.下面试作举例分...

沁水县17163122696: 锦绣文章朱自清荷塘月色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写什么? -
攸潘坤净: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着力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先写来路(第二、三自然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郁郁”的树木包围,再笼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静悄、幽寂的氛围,这也正是统照全文的气势.“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笔反衬,由此更衬托出“今晚”月色笼罩下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这一片静谧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抒发了“我”对这片天地格外欣赏喜爱的情怀.

沁水县17163122696: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第三自然段的内心独白的作用是什么? -
攸潘坤净:[答案]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

沁水县17163122696: 荷塘月色,朱自清,句子赏析评析,最少三句. -
攸潘坤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3)的是田田(4)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5)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沁水县17163122696: 朱自清《荷塘月色 》阅读赏析,急,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是《荷塘月色 》的主要特点,试以第4、5、6自然段为例,对这一特点进行具体分.体会下列句子,... -
攸潘坤净:[答案] 第一次读《荷塘月色》的时候,那是在上初中的一堂语文课上.虽然当时对文中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却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于那幽静,神秘,优美的荷塘月色当中.文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

沁水县17163122696: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片段的意思? -
攸潘坤净: 本段描写层次从高到低,先描写荷塘上面的荷叶,再描写叶子中间的白花. 本段运用了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和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修辞手法,运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以视觉比听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样运用,可以增加视觉上的感官,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