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绪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中“识”是什么意思有几种意思全部说~

在文言文中,“识”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而且具有“shí”和“zhì”两种读音.由于语义环境不同,其意思也是不相同的.

一、当“识”读“shí”时
1、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义:知道;懂得.例如:《说文》:识,知也.又如:《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笺:“知也.”再如:《周礼·司刺》:壹宥曰不识.
2) 认识.例如:《孟子·告子上》: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又如:王安石《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再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 赏识.例如:陈寿《三国志》: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4) 感觉;识别;辨别.例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再如: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见识;知识.例如: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又如:清·刘开《问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再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2)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例如:识神(心识,心灵)
3) 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刘禹锡《元日感怀》:例如: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4) 思想或意识.例如:颜延年《五君咏》: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5) 姓

3、充当副词时,其意思如下:
通“适”,刚才.例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
二、当“识”读“zhì”时
1、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旗帜,后作“帜”.例如《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 通“帜”,标记.例如:《宝刀赋序》:以龙熊鸟雀为识.

2、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加上标记.后作“志”.例如:《金史》: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
2) 通“志”,记住.例如:《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又如:《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再如:《史记·孝武纪》:文镂无款哀.

识:1作动词,(1)知道,懂得,(2)体会,了解(3)认识,见司马迁《史记 · 刺客列传》,豫让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2名词,(1)知己朋友,见刘禹锡《元日感怀》,异乡无旧识,车马到人稀,(2)知识,见识。(3)思想意识,此见范华《后汉书·马融传》,固知识能匡欲者鲜也。

在文言文中,“识”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而且具有“shí”和“zhì”两种读音.由于语义环境不同,其意思也是不相同的.

一、当“识”读“shí”时
1、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义:知道;懂得.例如:《说文》:识,知也.又如:《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笺:“知也.”再如:《周礼·司刺》:壹宥曰不识.
2) 认识.例如:《孟子·告子上》: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又如:王安石《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再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 赏识.例如:陈寿《三国志》: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4) 感觉;识别;辨别.例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再如: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见识;知识.例如: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又如:清·刘开《问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再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2)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例如:识神(心识,心灵)
3) 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刘禹锡《元日感怀》:例如: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4) 思想或意识.例如:颜延年《五君咏》: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5) 姓

3、充当副词时,其意思如下:
通“适”,刚才.例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

二、当“识”读“zhì”时
1、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旗帜,后作“帜”.例如《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 通“帜”,标记.例如:《宝刀赋序》:以龙熊鸟雀为识.

2、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加上标记.后作“志”.例如:《金史》: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
2) 通“志”,记住.例如:《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又如:《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再如:《史记·孝武纪》:文镂无款哀.

识:1作动词,(1)知道,懂得,(2)体会,了解(3)认识,见司马迁《史记
·
刺客列传》,豫让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2名词,(1)知己朋友,见刘禹锡《元日感怀》,异乡无旧识,车马到人稀,(2)知识,见识。(3)思想意识,此见范华《后汉书·马融传》,固知识能匡欲者鲜也。

识(shí)释义是:
1.认得:识字。相识。
2.知识:常识。学识。
3.见解;辨别力:很有见识。远见卓识。
识(zhì)释义是:
1.记住:博闻强识。
2.标志;记号:款识。


古文中 是 是什么意思?
“是”这个字在古文中十分常用,它有非常多种意思。其中最常见的便是表示实在的存在,“是”即为“真实”、“存在”的意思。例如《论语·公冶长》中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其中的“穷”就有“是”的意思。在这句话里,“君子”“小人”都是真实的存在,他们的“穷”也是存在的,即...

古文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

现在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在古文中,“现在”一词意指当下、眼前的情况或时光,通常对应于“今”、“时”、“此”等词。例如《庄子·外物》中便有“时之易也,现在之义也”之语。在古代,人们注重眼前的事物和状态,认为现在是最为重要的,故在文中也较为常见。在古文中,“现在”常用来表达情景的真实和直接感受,强调现...

“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表示肯定判断。《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古文中 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在古文中“是”有以下意思:一、作名词 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2、姓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

古文中_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_是古时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安静平和、无风无浪。这种状态往往指的是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在《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无_无闲之神,不当道而往”,意思就是说,只有在内心安稳平静的时候,才能真正地获得道的启示。古人认为,只有在_的状态下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快乐。在《易经》中也有相关的...

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中的 是 什么意思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 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断。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

什么是“是”在古文中的意思?
在古代汉语中,“是”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不仅有“是非”、“真假”等含义,还可以作为助词、连词、动词等用法。一、“是非”意味着真假、对错。“是非”多用于说话者对某事物的正确与否的态度,是一种感性认识,但也可以涉及到理性思考,即可以看成道德问题,也可以是理智判断:1.是非之心,人皆...

“是”在古文中的意思
这句话中,“是以”就是连接前后两句话的词。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意思类似于“因此”、“于是”。二、强调 除了作为连词,古代汉语中的“是”还可以用作强调的语气词。在语气上,它的意思相当于“正是”、“就是”。例如:“是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话中,“是”字强调了“四海之内皆兄弟...

文言文中的是什么意思?
“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1、动词,表判断,这个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如“同是天涯沦落人。”2、动词,表肯定。如“是古非今”。3、代词,相当于此,这。如“是日”表示“这一天”。4、形容词,略同于“凡是”、“只要是”。如:“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5、名词,与“事”...

平度市13168831018: 文言文中(识)是什么意思? -
类松复方:[答案] 在文言文中,“识”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而且具有“shí”和“zhì”两种读音.由于语义环境不同,其意思也是不相同的. 一、当“识”读“shí”时1、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1) 本义:知道;懂得.例如:《说...

平度市13168831018: 识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类松复方: 识:1作动词,(1)知道,懂得,(2)体会,了解(3)认识,见司马迁《史记 · 刺客列传》,豫让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2名词,(1)知己朋友,见刘禹锡《元日感怀》,异乡无旧识,车马到人稀,(2)知识,见识.(3)思想意识,此见范华《后汉书·马融传》,固知识能匡欲者鲜也.

平度市13168831018: 古文中“识”是什么意思有几种意思全部说 -
类松复方: 在文言文中,“识”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而且具有“shí”和“zhì”两种读音.由于语义环境不同,其意思也是不相同的.一、当“识”读“shí”时 1、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本义:知道;懂得.例如:《说文》:识,知...

平度市13168831018: 古文中“识”是什么意思 -
类松复方: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

平度市13168831018: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是什么意思? -
类松复方: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世上的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读书应做到的三点意见. 盖:在古文中用于句首时,常作助词用,没有实际意义,常表示要发表议论.志:志向.识:见识.恒:恒心.

平度市13168831018: 现代文中的“知识”一词,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如题,文言文中有什么词汇,是现代文中“知识”的意思.最好比较书面、文雅一点.像“学问”之类的,也就... -
类松复方:[答案] 识”或“学

平度市13168831018: 知在古文中有哪些解释 -
类松复方: zhī ◎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 使知道:通~.~照. ◎ 学识,学问:~识,求~.无~. ◎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 彼此了解:相~.~音.~近. ◎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zhì ◎ 古同“智”,智慧.

平度市13168831018: “逝”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类松复方: 识:1作动词,(1)知道,懂得,(2)体会,了解(3)认识,见司马迁《史记 · 刺客列传》,豫让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2名词,(1)知己朋友,见刘禹锡《元日感怀》,异乡无旧识,车马到人稀,(2)知识,见识.(3)思想意识,此见范华《后汉书·马融传》,固知识能匡欲者鲜也.

平度市13168831018: 文言文意思:识,匹夫,虽,好.要快啊【好是第四声】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里的【识】 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 -
类松复方:[答案] 识:记住 匹夫:泛指男子 虽:即使 好:喜欢,爱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