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的传说

作者&投稿:侯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灶王爷的传说~

传说一: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传说二:说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

传说三:灶王爷姓张名大郎,他出生于豪门家庭,一向为人刁野蛮横。有一年,他的家乡大旱,田地颗粒无收。邻里乡亲们上门苦口求救,想借些钱粮糊口,以度饥荒,张大郎非但分文不给,还把乡亲们通通推出他家的院门。就是对他自己家里的亲人,也是非礼对待,特别是对他的妻子,在平日里,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将妻子折磨得遍体鳞伤。后来,竟用一纸休书,将妻子赶出门家。

张大郎在家挥霍无度,没用几年的时间把家产挥霍一空,于是就出门依靠乞讨度日。有一年的冬天,天寒地冻,张大郎讨饭来到了一座尼姑庵,听说这里施舍粥饭。张大郎赶快排队打粥,可是刚刚挨到他时,锅里的粥打完了,张大郎饥饿难耐,顿时眼前直冒金星,晕倒在地。小尼姑发现后急忙通报师太,师太叫人七手八脚将张大郎抬回尼姑庵。师太一看此人竟是张大郎,赶紧亲手给张大郎做了一碗热面条,端给他吃。原来,师太正是张大郎的前妻郭丁香。

按古训,出嫁的女子被男子所休,就丢尽了脸面,自从丁香离开张大郎后,只好削发为尼。一碗热面条下肚后,饿晕了的张大郎睁开了眼睛,一眼就认出前来端饭的人正是自己结发妻子。此时,他感到无地自容,一溜子钻进了熬粥的灶房。从此后,张大郎就帮尼姑庵烧火熬粥,施舍天下劳苦百姓。

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于是钦封张大郎为灶君,掌管各家灶房事务,人们从此称他为“灶王爷”。玉皇大帝念张大郎有功,叫人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祠一次,到了这天,百姓就给他献上糖果,并在他的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话言好,下界保平安”,横联“与人为善”。

此后,各家各户都供一些糖果粘糕类的甜食给灶王爷,也有得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是为了让灶王爷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于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吃过了本年在人间的最后一顿饭,带着各家的供奉回天庭述职了,至于述职的结果,只有等下一届的灶王爷告诉大家了……

灶 王 爷 的 传 说 传说一: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传 说 二
说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
传 说 三 灶王爷姓张名大郎,他出生于豪门家庭,一向为人刁野蛮横。有一年,他的家乡大旱,田地颗粒无收。邻里乡亲们上门苦口求救,想借些钱粮糊口,以度饥荒,张大郎非但分文不给,还把乡亲们通通推出他家的院门。就是对他自己家里的亲人,也是非礼对待,特别是对他的妻子,在平日里,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将妻子折磨得遍体鳞伤。后来,竟用一纸休书,将妻子赶出门家。
张大郎在家挥霍无度,没用几年的时间把家产挥霍一空,于是就出门依靠乞讨度日。有一年的冬天,天寒地冻,张大郎讨饭来到了一座尼姑庵,听说这里施舍粥饭。张大郎赶快排队打粥,可是刚刚挨到他时,锅里的粥打完了,张大郎饥饿难耐,顿时眼前直冒金星,晕倒在地。小尼姑发现后急忙通报师太,师太叫人七手八脚将张大郎抬回尼姑庵。师太一看此人竟是张大郎,赶紧亲手给张大郎做了一碗热面条,端给他吃。原来,师太正是张大郎的前妻郭丁香。
按古训,出嫁的女子被男子所休,就丢尽了脸面,自从丁香离开张大郎后,只好削发为尼。一碗热面条下肚后,饿晕了的张大郎睁开了眼睛,一眼就认出前来端饭的人正是自己结发妻子。此时,他感到无地自容,一溜子钻进了熬粥的灶房。从此后,张大郎就帮尼姑庵烧火熬粥,施舍天下劳苦百姓。
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于是钦封张大郎为灶君,掌管各家灶房事务,人们从此称他为“灶王爷”。玉皇大帝念张大郎有功,叫人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祠一次,到了这天,百姓就给他献上糖果,并在他的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话言好,下界保平安”,横联“与人为善”。
此后,各家各户都供一些糖果粘糕类的甜食给灶王爷,也有得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是为了让灶王爷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于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吃过了本年在人间的最后一顿饭,带着各家的供奉回天庭述职了,至于述职的结果,只有等下一届的灶王爷告诉大家了……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

《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氾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人类居住空间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

扩展资料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中国古代就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

灶神乡俗称灶公,又呼为顺面公,估计为“司命公”谐音。灶神的崇拜应源于人类发现、利用火来驱兽、熟食。但到称为灶神时,应在家庭形成后,或已经筑灶煮食之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灶神



传统民间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有些地方是二十四)是祀灶的日子。所谓祀灶,就是送灶神(民间通常叫灶王爷)上天,祈求灶神向王皇大帝说下界人间的好话,报全家老小平安,报全家老小几口人,祈求玉皇大帝留下全家老少的饭碗,小年不回家,灶王爷不会汇报此人,接下来一年此人就不属于这个家庭,汇报人家烟火,芝麻小事,因果善恶,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吉祥之意。

拓展资料:

所谓的“送灶王爷上天”,就是把炉灶前贴着的灶王爷画像烧掉,传说这个时候灶王爷是去向玉皇大帝做年终汇报去了.为了避免灶王爷说坏话,人们还特意供上麦芽糖和点心,来讨好他,让他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等到了除夕夜,人们再把新的灶王爷画像贴上去,叫做“接灶王爷回家”,也就是对联上所写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灶王爷传说



旧时每当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我国绝大多数人家都要祭灶王爷。  民间传说,每家灶头都有一位灶王爷。旧岁逝去前夕,灶王爷按例要上天禀报所在人家一年的善恶,以供玉皇大帝决定赐福或降灾时抉择。于是,人们在送灶王爷上天前,总要供些酒菜和麦芽糖封住他的嘴,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三道四。  本期《晨报讲堂》堂主将为您讲述有关灶王爷的几个小故事。  堂主小传  李贤哲,山东聊城人。近年来有近300篇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文史栏目发表,约计80万字。著有《李贤哲文集》。  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神、灶公、灶君等。  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之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祭灶也因此成为民间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灶王爷传说秦汉时就有  据《酉阳杂俎》记载:灶王爷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关于这个张单,民间另有传说,似乎解释了灶王爷的来历。  张单娶妻丁香,丁香十分孝顺公婆。后来张单外出经商发了财,爱上另一个女子海棠,于是回家休了丁香。这之后,丁香嫁给了一个贫穷老太婆的打柴儿子。而海棠则每天好吃懒做,还失火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了。张单只好四处讨饭维持生活。  有一年的腊月廿三,张单到丁香家讨饭,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了。因为他是玉帝的本家(都姓张),所以玉帝封他为灶王爷。  民间流传的灶王爷起源甚早,商朝已经开始在民间供奉。秦汉时灶王爷更是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灶王爷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为其掌管人们的饮食,赐予人们生活上的便利之外,他还是玉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员,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玉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正因为如此,祭祀灶王爷才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民俗沿袭下来。  祭灶时糖和酒必不可少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灶王爷毕恭毕敬。人们如果要祈福躲灾,便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坏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脏物送入灶内燃烧等,名目繁多。  每年腊月廿三或廿四,民间都会流传灶王爷要在这一天升天,向玉帝报告一年的情况,旧时人们会为灶王爷摆上供品,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黏,目的是要用它糊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一来灶王爷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  宋代范成大《祭灶诗》中云:“古传腊月二十四(廿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廿三,清朝皇帝都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王爷,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  皇家也像民间一样,在灶王爷临升天汇报工作前,要用糖封住灶王爷的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王爷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王爷等神位行礼。  民间还有灶王奶奶的传说  传说玉帝的小女儿贤慧善良,十分同情天下的穷人。她爱上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穷小伙,玉帝得知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那个穷小子受罪。  王母娘娘疼爱女儿,从中讲情,玉帝才勉强给“穷烧火的”封了个灶王爷的职位。人们就称“穷烧火的”为灶王爷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疾苦,常常借着回娘家探亲的机会,从天上带些好吃的、好喝的分给穷苦百姓。玉帝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察觉此情后更是火上加火,于是只准小女儿每年年底回娘家一次。  第二年,眼看快要过年了。可是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有的连锅也揭不开,灶王奶奶看在眼里十分难过。腊月廿三这天,她决定回娘家,给百姓们要点吃的。但自己家里连点面屑也没有了,路上没有干粮怎么办?百姓们知道后,便设法烙了些面饼,送给灶王奶奶在路上做干粮。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帝讲述了人间疾苦,玉帝不但不同情,反而嫌女儿带回一身穷灰,要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当时就想走,但转念一想,两手空空,回去无法向百姓们交代。正好此时王母娘娘也过来说情,灶王奶奶便顺势说自己要扎把扫帚带回去扫穷灰。  大年三十儿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包饺子,玉帝派人告诉她今天必须回去。灶王奶奶看自己这几天已经把东西准备得差不多了,便依依不舍地离开皇宫。   这天夜里,百姓们都不肯睡觉,坐在火炉边等灶王奶奶,等到灶王奶奶回来了,便纷纷点起香烛、放起鞭炮。此时已是初一的拂晓了。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的恩德,每年腊月廿三都要烙发面饼,大年三十儿包饺子,夜里不睡觉“熬岁”,为的就是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  一些地方有把灶王爷“赶出去”的习俗  在民间也有不祭灶的地方,有的甚至还要把灶王爷赶出去。  有资料记载,过去有一个姓程的穷秀才,满腹经纶却无人相识,次次科举名落孙山,只能天天上街卖字,换一些米面,同妻子勉强度日,因而乡人都叫他“程受罪”。  有一年祭灶日,“程受罪”几天没有卖出半个字,也就没钱去买那些祭灶品了。天很晚了,程秀才只好硬着头皮到一家肉店,准备赊些肉回去祭灶。店主不在,店家婆便赊了一些残肉给他。程秀才回家让妻子把肉煮好,正要给灶王爷供上,谁知肉店主满脸怒气地闯了进来,把肉拿起来扔到门外给自家的狗吃了,嘴里还说:“把肉赊给你‘程受罪’,不知何年何月能还账?还不如给狗吃了呢!”说完就恶狠狠地走了。  程秀才见妻子跟着自己受气实在可怜,便取出文房四宝,画了一匹马,又画了一只马鞭,然后随手写道:一匹马骓一只鞭,送君骑去早升天。玉帝若问人间事,就道文章不值钱。  写后觉得“送”字不解恨,又改为“赶”字。然后在灶王神位前烧起来。妻子在一旁甚是不解,程秀才对妻子说:“灶王爷实在难为一家之主,他在咱家只知道白吃白喝,忘了自己的职责。今天把他赶出去,让他去给他的主子汇报吧!咱家穷到这个地步,还能再咋个穷法。”  夫妻二人破涕为笑,程氏又对灶王爷说:“请你再捎上几句话:一没果、二没供,要赶你老上天宫,你老得给你老说,就说我家老是穷。”程氏夫妻赶灶王爷的做法传出以后,每年都有不少穷人按照此方法去做。

传说一: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传说二:说是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把小女儿打下凡间,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们就称那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

传说三:灶王爷姓张名大郎,他出生于豪门家庭,一向为人刁野蛮横。有一年,他的家乡大旱,田地颗粒无收。邻里乡亲们上门苦口求救,想借些钱粮糊口,以度饥荒,张大郎非但分文不给,还把乡亲们通通推出他家的院门。就是对他自己家里的亲人,也是非礼对待,特别是对他的妻子,在平日里,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将妻子折磨得遍体鳞伤。后来,竟用一纸休书,将妻子赶出门家。

张大郎在家挥霍无度,没用几年的时间把家产挥霍一空,于是就出门依靠乞讨度日。有一年的冬天,天寒地冻,张大郎讨饭来到了一座尼姑庵,听说这里施舍粥饭。张大郎赶快排队打粥,可是刚刚挨到他时,锅里的粥打完了,张大郎饥饿难耐,顿时眼前直冒金星,晕倒在地。小尼姑发现后急忙通报师太,师太叫人七手八脚将张大郎抬回尼姑庵。师太一看此人竟是张大郎,赶紧亲手给张大郎做了一碗热面条,端给他吃。原来,师太正是张大郎的前妻郭丁香。

按古训,出嫁的女子被男子所休,就丢尽了脸面,自从丁香离开张大郎后,只好削发为尼。一碗热面条下肚后,饿晕了的张大郎睁开了眼睛,一眼就认出前来端饭的人正是自己结发妻子。此时,他感到无地自容,一溜子钻进了熬粥的灶房。从此后,张大郎就帮尼姑庵烧火熬粥,施舍天下劳苦百姓。

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于是钦封张大郎为灶君,掌管各家灶房事务,人们从此称他为“灶王爷”。玉皇大帝念张大郎有功,叫人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祠一次,到了这天,百姓就给他献上糖果,并在他的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话言好,下界保平安”,横联“与人为善”。

此后,各家各户都供一些糖果粘糕类的甜食给灶王爷,也有得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是为了让灶王爷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于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吃过了本年在人间的最后一顿饭,带着各家的供奉回天庭述职了,至于述职的结果,只有等下一届的灶王爷告诉大家了……


为什么说马王爷有三只眼?
提到三只眼,我们可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二郎神杨戬,那么,马王爷怎么也拥有三只眼呢?马王爷即马神,全名叫"水草马明王",它是道教的神明“灵官马元帅”,传说长有三只眼,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曜”。而关于他三只眼的说法有两个。一、赵州桥的传说。据说...

大宗惠泽尊王的民间传说
民间一般视王爷为恶神,以为瘟神有司瘟驱疫、降灾赐福之功能,所以水旱必祈,灾疾有祷。部分王爷被尊为“代天巡狩”,视察民间善恶。诸王爷之典故多有所本,或传为隋唐之三百六十进士,实际多为我国历史上之忠臣烈士、宗教神祇,或为民间传说及小说中人物。三王府,供奉朱、刑、李三王爷。朱王爷,名叔裕,隋嘉兴(今属...

柴王爷详细资料大全
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当年鲁班在赵州城南的狡水河上修了这座十几丈长的独孔桥,两头各修两个小拱圈显得气势雄伟,玲珑秀美。当时这独孔大石桥轰动全国,人称“天下第一桥”。 故事传说 赵州桥 神仙张果老在太行山云游时,听人说这有名的赵州桥。心想...

我们这有尊秦王爷,黑脸,有尚方宝剑,每年农历5月12生日,请问谁知道这...
有门神秦叔宝、还有西秦王爷是汉族民间信奉的神仙之一,属于戏曲界的保护神,俗称「公子爷」。还有就是秦广王但他的诞辰是二月初一。

“马王爷可不是好惹的”,马王爷是谁,为什么有3只眼睛?
当然也有传说称马王爷是天驷星,管理着天马。别看这个职位跟孙悟空的“弼马温”差不多,像个芝麻小官,但其实在民间还是挺有威望的,像在周代时,人们就已经开始祭祀天驷星了,因为古人们认为是天驷星的神灵之气降到地面后才有的马。关于马王爷有三只眼的传说也挺多的。一说他原本是佛殿...

池府王爷庙鸿熙宫地址在哪里?
除了建筑和艺术品外,池府王爷庙鸿熙宫还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和传说。池府王爷是闽南地区广受尊崇的神祇之一,据说他能够保佑人们平安顺利,消灾解难。因此,每逢重要节日或特殊场合,当地民众都会前来庙宇祭拜,祈求王爷的庇佑和保护。此外,池府王爷庙鸿熙宫也是当地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庙宇...

送王船闽南忌讳
这一种民俗在“文革”期间中断,1995年在去台厦门住民的倡议下,重新恢复三年一次的活动,规模一次比一次盛大热闹。2、民俗简介:“送王船”仪式依序有王船的制造、出仓、祭奠、巡境、焚烧等。3、民俗溯源: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

马王爷有三只眼是什么意思?
将自己的左眼扣出来扔在地上。这时恰好被路过的马王爷和牛王爷看见了,两人都想要鲁班扔掉的眼睛,不过马王爷要比牛王爷快一步捡到鲁班的眼睛。马王爷害怕牛王爷和自己抢眼睛,于是马上将鲁班的眼睛按在了自己的额头上,于是民间这才有了马王爷的传说。不过这些都是神话传说里面的事情,不足为信。

马王爷第三只眼的来历,一共有两个传说,与汉武帝和玉帝有关系!_百度...
马王爷第三只眼的来历,一共有两个传说,与汉武帝和玉帝有关系!

谁能给我关于九王爷诞(一个节日)的图片和资料?(越多越好)
这是最有史实根据的传说。明太祖第九子鲁荒王檀的九世代也是九王,俗称九王爷,又称鲁王。一批明臣拥鲁王为帝于绍兴,后被清兵追杀,鲁王投奔郑成功,居住于金门。传说郑成功不礼待鲁王,将他沉海致死,其部下愤恨郑成功,于是浮海南来,立庙祀奉。因九王爷沉海没有尸首,所以只立神位不塑立偶像。传说九月初九是王爷诞辰...

中山区15721348172: 灶王爷传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图书) - 搜狗百科
茅典希刻: 灶神又称为“灶王爷”或“灶君”,是玉皇大帝封的“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负责掌管各家的灶火,监察和保护每家每户.我国祭祀灶神的习俗早在夏朝时期就有...

中山区15721348172: 灶王爷的传说 -
茅典希刻: 传说一: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

中山区15721348172: 什么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传说?
茅典希刻: 旧时,家家户户都有灶台,灶间都会摆放有“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神位.每家的主人都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这天祭拜这两位传说中守灶台的神仙.那么,...

中山区15721348172: 人们为什么拜灶王爷 -
茅典希刻:[答案]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

中山区15721348172: 小年民间传说故事
茅典希刻: 小年夜一般也叫祭灶节,小年夜有祭灶王、扫尘、剪窗花等等的习俗,它是由农历的... 小年传说故事故事一:江淮一带的传说则说灶王爷不是神,只是个好吃懒做的野鬼,...

中山区15721348172: 为什么小年要祭灶王爷?
茅典希刻: 相传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自己家的好话,有的用胶牙糖敬他,使他只能...

中山区15721348172: 灶王爷的原型究竟是谁 -
茅典希刻: 灶神,民间俗称灶王、灶君、灶爷、灶王爷,又叫顺面公、司命公、五官神.职位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掌管全家祸福,是户口本上没有的“一家之主”.属于道教之神.灶王爷的原型众说不一 1.《事物原会》:“黄帝作灶,死为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