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更古、更多的古建筑?

作者&投稿:沈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有悠久的建筑历史,但为何中国古建筑为什么遗留这么少?~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然而,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古建筑是唐朝的佛寺大殿,距今只有一千年。

中国的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那里地势平坦,常见的除了土壤就是森林。所以中国传统的古建筑都是民用建筑。柱、梁、椽、门、窗甚至屋顶都是木制的。木材易燃,易腐烂,难以保存。中国人是好战的民族。因为地方太大,周围又被山河阻隔,他们特别喜欢在里面打仗。中国历史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历史。在战争的环境中,没有人能安居乐业——只要吃饱穿暖衣服。我们在哪里可以学习如何建造一座坚固的房子?谁知道房子建成后我是否能享受它呢?至于王室的建设,就看下一个了。

项羽焚烧阿芳宫和发掘秦始皇陵墓就是最好的证明,朝代更迭,天下大乱,这对皇家园林来说是个糟糕的时期不只是中国人喜欢。如果你不相信,请看圆明园。这不用说。这是显而易见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各大古都的古城墙,再到近几十年的大拆大建。“拆”字里有多少国宝级建筑文物被毁?

日本和朝鲜都在学习我们过去的技能,这两个国家保存了许多已经灭绝的建筑形式。他们有更多的火山和地震,我们没有必要减少战争。然而,他们国家的古建筑在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都比我们的好得多。
除了传统建筑在材料上的客观缺陷外,人为因素也极为重要。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现代,我们应该唤起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多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去欧洲旅行的朋友可能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西方古建筑非常多,几百上千年的古堡、教堂比比皆是,而在中国年代久远的古建筑非常少。那么为何西方的古建筑遗存的比中国多?
西方古建筑之所以遗存的多,主要是由双方的地理环境和建筑文化决定的。西方的建筑技术和文化主要源于希腊和罗马。我们知道,希腊和罗马都是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地域狭小,资源匮乏,国内多丘陵山地,平原和森林较少,因此他们主要以砖石为建筑材料,而中国平原多,古代中国文明起源地中原和关中地区多平原和河流,森林覆盖率很高,所以中国人就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辅以土石。尽管中国人也经常使用砖石,但使用的普及率远远没有西方高,原因就是古代的中国缺水泥。虽然中国掌握水泥制造技术比希腊和罗马人还早,但中国缺少火山灰,在古代火山灰是制造水泥的必备材料,生产水泥必须用火山灰。而罗马和希腊境内到处都是火山灰,所以西方建筑就沿着水泥加石材的方向发展,而中国沿着土木方向发展事实上,中国一直在不断探索砖石结构,聪明的中国人采用石灰浆掺入植物凝胶的办法来替代石灰,比如在石灰中加入糯米浆或者草浆,不过这种方法虽然增强了砖石建筑的稳固性但不耐久,所以除了长城、堡垒等一些重要军事工事外,大部分还是采用土木结构。。此外,由于古代中国青铜时代非常辉煌,铁器时代进入较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砖石结构的发展,因为青铜工具是无法加工石材的,虽然后来有铁器了,但文明已经固化,建筑思维和审美都已经成型,土木建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土木建筑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代表中国建筑技术最高成就的故宫主建筑基本都是土木结构。这种土木结构不耐久,需要经常翻修,遇到大火很容易损毁,无法像欧洲石头教堂和古堡那样历经千年而不倒。不过土木建筑虽然比不上砖石建筑坚固,但土木结构抗震性好。2006年意大利5级小震,那些中世纪的石头古迹倒了个稀里哗拉,而四川汶川的8级大地震中,当地很多古代木建筑竟然毫发未损!此外,中国的土木建筑制造非常精细,设计独具匠心,具有浓浓的东方特色,论艺术成就丝毫不比西方差

到过埃及、希腊、意大利的人都不能不惊叹那些地方古建筑的悠久历史和完好保存。且不说那些巍然屹立的金字塔已经历了三四千年的风霜,就是已有近1900年之久的罗马万神殿,不仅基本完好,现在还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大建筑。欧洲不少中世纪以来的建筑,尽管都是几百年的老屋,今天还在超期服役,并且依然显得雍容华贵,完善舒适。 反观中国,虽然号称五千年文明,但今天还存在的真正的古建筑却少得可怜,年代也晚得多。先秦的所有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就是绵延万里的秦汉长城、壮丽辉煌的汉唐宫阙,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明朝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留下任何地面建筑。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建筑大概要数隋朝李春所建的赵州桥;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梁思成于1937年发现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著名的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就是一般的“百年老屋”,如果不是多少有点中西合璧的话,也很少有人愿意居住了。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自然也是中国古建筑的遗憾。但认真分析一下,出现这样的结果却并非偶然。 世界上得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比较完整的遗迹几乎都是使用石料的,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台农神庙、印度的塔姬陵等等。但中国的古建筑基本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石料仅用于台阶、门槛、柱础、栏杆、局部装饰、雕塑等,连采用石柱的建筑也不多见。木结构建筑易受虫蛀鼠啮,也不耐风雨雷电、霉烂朽变,更难逃祝融之灾。同样遭受天灾人祸,石建筑一般还能保全骨架,容易修复,而土木建筑往往已荡然无存。就是日常维修,土木结构的建筑物也比较麻烦。这不能不说是过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使我们的祖先失去了选择性,因为在中国早期文明兴起的地方一般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者离森林不远,便于就地取材。在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的平原上,优质石材反而不易取得,而且开凿不易,不如利用木材那么容易。有的地方如太行山北段也有很好的石料,但在原始森林还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使用木材无疑更便利。如十六国时石勒要在襄国(今河北刑台)建宫殿时,竟有洪水将太行山上的大批树木冲下。而在泛滥平原的尼罗河三角洲、多山的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开采石料显然比采伐木材更方便。而一旦形成传统,即使地理环境已经改变,人们也会按原来的方式行事。例如,到明清时在北京一带建造或修理宫殿陵墓寺庙时,尽管北方已经没有合用的木材可以采伐,还是会不惜代价从四川、云南等处运来巨大的木材,以维持长期沿用的木结构建筑。就是一般的民间建筑,基本的模式也没有改变。土木或砖木结构的建筑解决了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数千年的居住问题,也使中国这片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了新开发的地区以外,各地的森林都采伐殆尽。另一方面,天灾人祸造成的火灾一次次将建筑物毁灭,项羽焚烧秦朝宫室的三个月大火,南宋杭州城内一次次毁灭性的火灾,只是无数次火灾中显著的例子,就是连明清紫禁城中的三大殿也未能幸免。 如果说第一方面的原因是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先民作出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那么第二方面的原因却完全是人为因素,那就是人们对待古建筑的态度,一向是追求“整旧如新”,而不是“整旧如旧”。当然这种观念的产生也与客观条件有关,木结构建筑无法持久,无人居住或使用,一座建筑很快就会朽败以至倒坍。就是有人居住或使用,也得不断维修。在木材容易获得或价格不高时,与其局部更换,还不如整体重建。但这样一次次“整旧如新”的结果,恰恰是对古建筑的一次次破坏。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提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是“增其旧制”,而不是“复其旧制”或“遵其旧制”。正因为如此,尽管岳阳楼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但经过历代一次次“增其旧制”式的重修,现在留下的早已不是原来的古建筑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介绍:现存的建筑物始建于什么朝代,但看到的建筑物却丝毫看不到那个时代的外形和风格,大多是明清建筑的式样,甚至已变成上个世纪的产物了。而得以保存至今的真正的古建筑,往往是处于穷乡僻壤、深山荒野,虽然一直得不到世人的重视和保护,却躲过了“整旧如新”之厄,尽管大多已岌岌可危,却容貌不改。 第三方面的原因则是中国建筑观念本身的缺陷——过于重视建筑物礼仪性的、政治性的、公共性的作用,却忽视甚至无视其生活功能。结果是,一切富丽堂皇、宽敞舒适的建筑物几乎都属这一类——宫殿、陵墓、衙门、寺庙、祠堂、会馆、楼、台等,而私人住宅,特别是一般平民百姓的住宅就等而下之了。专制等级制度充分体现于建筑的规格,不同等级和身分的人只能建造或居住于相应的规格的住宅中,只有少数贵族、官僚、地方豪强才敢“逾制”,但也要冒很大的风险。在参观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废墟时,我对城中平民住宅的规格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座相当于中国东汉前期的城市中,一般居民都拥有一座独立的住宅,包括三至四间卧室、起居室、浴室,比起同时代的中国平民住宅来要宽敞舒适得多。就是在私人住宅中,用于家庭或家族祭祠、礼仪、接待、聚会的大厅、祠堂(家庙)一般都是建筑的主体,居于核心,标准较高,而卧室等私人空间往往阴暗狭小。我去参观号称“千古一村”的江西乐安县流坑村时正值盛暑,在看过的几座古宅中我都注意观察了其中的居室,发现都处于厅堂的附属地位,都处在夹层、偏房、后室,显得狭小、黑暗,闷热难当。正因为如此,有钱有势的人都会设法“逾制”,或者弃旧图新,另建花园、别业、书屋。就连贵为君主的清朝皇帝、慈禧太后,也更愿意住在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欧洲一些建于三四百年前的住宅,今天去住还觉得很舒适,但我见过的明清帝后寝宫、曲阜孔府的内宅,却实在没有什么令人羡慕之处。怪不得清朝皇帝修圆明园时要建西式房屋,晚清时上海的官绅无不住新式住宅,民国时在天津和青岛的前清遗老都住洋房别墅,伪满溥仪的“皇宫”也是中西合璧、以西为主。试问今天研究和保护古建筑的专家学者,谁还住在千年古村、百年老屋中?又有谁愿意迁入未加改造或现代化的四合院、徽派建筑、石库门、吊脚楼、土楼、碉楼、窑洞之中?尽管它们既属“传统文化”,又有说不完的“好处”。 以上的说法并不是对中国古建筑的全面评价。第一点只是指出它的先天性不足,总的来说,这是当时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应该正视这一事实。第二方面的原因是值得我们今天吸取的教训,所以对现存的古建筑一定要坚持“整旧如旧”,只能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而不要轻易伤筋动骨。按照今天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任何古建筑都可以重建,但真正的古建筑的保存却依然面临很多难题。唯其如此,古建筑才值得全人类珍视。第三方面的原因则影响到我们对待古建筑的态度——是将它们作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加以保护和保存,还是要继续发挥它们的使用功能?应该承认,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早已不适应现代人使用了,任何人都不应该片面强调它们的“优点”(即使以往确实存在),而要求人们耐心地住下去,即使他们自己愿意。只有正视这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中国为数不多、年代并不太久远的古建筑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才不至于消失在建设性、保护性的破坏之中。

因为中国古建筑的材料多为土木结构,建筑物因为火灾和水灾等自然灾害而毁坏,在自然界中消失。这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关,契合了现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现存古建筑最早应该为唐朝,再早的恐怕都是遗址了。


中国文明到底有没有中断呢?
冯友兰《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云:“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这里需要注意,所谓“唯独中国屹立不倒”“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是就“文明”“文化”(civilization, culture)延存而言,并非指“政权”(state)意义上...

为两国休战这种联姻亘古未有,为避免内讧,这种礼让空前绝后,你怎么看...
从理论上说,周代实行“同姓不婚”的社会风俗。齐国为姜姓,鲁国为姬姓,且同为周初分封之国,它们的通婚合于“同姓不婚” 之礼。西周时期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到在春秋时期,鲁国渐渐衰落,它的强邻齐国则逐渐强大起来。齐国通过发动一系列...

赞美祖国的话,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也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12、华诞喜笑颜。祝福祖国,百尺竿头,跨越社会主义新辉煌!13、奔腾的长江翻卷起晶莹的浪花,千里草原回荡着深情的马头琴声。华夏儿女向祖国母亲致意!14、几十载风风雨雨,几十载历尽沧桑,几十载励精图治,几十载灿烂辉煌,换来了祖国繁荣昌盛,换来了人民幸福安康,没有伟大的党,就没有新...

为什么以前的一国之君要叫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

我们国有什么神奇的泉?
喊泉又叫时令泉,它喷水的前提是春夏时期的多雨季节,但秋冬季节连续数日下雨,也会有泉水喷出。最近的一天,雨后天晴,我下班后去看喊泉,见洞口没有泉水流出,便大声喊叫:“河姑姑,放大水吧!”一连喊 了几声,洞口没有一点动静。廖继芳等几位村童路过,他们用本地方言对着洞口一齐喊到:“河姑姑,放大水,骑牛过水弄掉...

歌颂祖国的诗歌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我爱这土地 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

现在还存在着女儿国麽?
实女儿国 摩梭母系氏族社会 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人类母系氏族领地的活化石” 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不仅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旖旎静谧,更因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和至今保留着全球唯一、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种种奇风异俗而著称于世。世居湖畔的数万摩梭人至今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

古代有比干这个人吗
关于比干之死 商朝前期继承制度是嫡子兄死弟继制,经盘庚迁殷后,改为父死嫡子继位制,比干和微子、箕子三人由于是庶出,故没有继承权。在帝辛时期国家领土迅速扩张,各新归纳的民众得到巩固团结。后来,帝辛决定攻打一个徐夷的大国,经过几年的战争打败了徐夷,但是国内军事实力削弱的严重。少师比干等谏...

说说“皇帝”一词的来历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 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

中国史上最长寿的人是谁?
回答:彭祖是中国文化中长寿的象征,是亘古以来中国独一无二的人瑞。据史料记载,彭祖姓名铿,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殷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有七百六十岁了,看上去却还是年轻人的模样,彭祖活了八百多岁。 但是,彭祖的寿命同人类的始祖亚当相比,还差了一截。更有趣的是:亚当也不是人类...

龙港区19648201275: 3.我国为什么没有更多 更古的古建筑物?
愈咱达维: 小包谷

龙港区19648201275: 为什么保存下来的中国古建筑这么少? -
愈咱达维: 中国人缺少保护古建筑的意识.缺少对古建筑价值认识.经历了落后的痛苦,迫切的追求先进现代的享受,而古建筑并不能提供这些,于是古建被历史淘汰.另外,由于当时经济的落后,也无暇顾忌这些文化方面的问题.

龙港区19648201275: 为什么我国的古建筑没能很好的保存下来 -
愈咱达维: 我国古建筑没能很好保存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 材料原因:我国古建筑主要是木结构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由于木材容易引发大火,时间长了还容易腐朽,大部分古建筑都是毁于大火. 2 历史原因:从古到今我国战乱不断,大量古建筑毁于战争.改朝换代以后,统治者热衷于破坏前朝的皇宫等重要建筑(阿房宫是典型的例子). 因为这两个原因我国古建筑没能很好保存下来

龙港区19648201275: 现代建筑与古代古建筑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
愈咱达维: 首先是选址,古代建筑都会更注重风水,背山面水,因为古代人科技不发达,很难采取人为措施避灾,所以更需要天然的庇护.现代建筑择地标准更为宽泛. 其次是材料,古代建筑都选择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泥土等,现代建筑除了天然材...

龙港区19648201275: 为什么中国的街都没有古典气息建筑,都是高楼对高楼? -
愈咱达维: 因为有些人崇洋媚外,还有原因是中式建筑不好盖高楼,而城市拥挤必须盖高楼,有的地方还是会保留中式建筑区的

龙港区19648201275: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欧洲那样高大雄伟古建筑? -
愈咱达维: 有啊,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高没有实际的作用啊,再说,木质结构也不能建太高.中国古代建筑重视环境整体经营,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龙港区19648201275: 中国古代建筑保存时间不超过几百年的原因 -
愈咱达维: 第一问:1 因为我国老战争,2 自然灾害 第二问: 古代建筑规模宏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 还有这些建筑在现代也是无法建.筑

龙港区19648201275: 为什么中国少有姬路城这样的高层古建筑? -
愈咱达维: 中国古代有很多超过姬路城这样的高层古建筑,但由于连年战乱,没有保存下来. 姬路城是一座位于日本兵库县姬路市的城堡.由于其白色的外墙,也被称为白鹭城.由于其保存度高,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姬路城城堡由83座建筑物组成,是17世纪早期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典范,而日本在这个时代的防御建筑技术则达到顶峰.包括主要城堡主楼的8座建筑被视为国宝,其余74座建筑被确认为国家的重要文化财产.保存完好的建筑在给世人展示了伟大遗产的同时,又体现了日本城堡建筑的精致和战略防御技能.

龙港区19648201275: 老建筑是否应该被现代建筑取代,为什么?(辩论题) -
愈咱达维: 不能.因为老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有一些老建筑更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结晶(如开平碉楼、广东特有的骑楼等),如果老建筑全被现代建筑取代了,那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历史、文化?所以不能一味的“破旧立新”,还记得成龙把古旧建筑捐给新加坡的事吗?这说明了什么?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有规划的保留这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老建筑.不要让我在有号称历史文明古国的国度里找不到一件有历史的建筑.

龙港区19648201275: 为什么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为什么一直没有出现比金字塔更高的建筑? -
愈咱达维: 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出现比金字塔更高的建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够,不足以建造更高的建筑物.其次古时候相对于现在,人少,可使用的土地更多,也没必要去建造更高的建筑物. 经过科学家的粗略估算,修建大金字塔需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