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谁知,对三国演义评论,有劳兄弟

作者&投稿:书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推荐个,对三国演义评论,有劳兄弟~

鉴赏与评析 :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说起最奸诈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曹操,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当之无愧。他的名言,您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是深入人心。当时全国14个州,曹操占10个。他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曹操说:假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够狠,败走华容道时,道路泥泞马不能过,他立刻下令以伤病士卒填坑,完全无视生命;他够奸,官渡之战,荀攸来投,问他:"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柰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除了自己,估计他谁都不真正信任,古代帝王称孤道寡,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他够勇,基本都是亲自率兵,偷袭乌巢时,亲自带少量精锐打袁绍旗号偷袭后部,这相当危险,一旦露馅必死无疑,做大事儿不惜身. 作为曹操的敌人是悲哀的,而他在有生之年却很遗憾,没用达到统一。应运而生的对手刘备,刘玄德可以说是他宿敌。当年青梅煮酒,他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但他并不向他说的那样,意识到了刘备的威胁,他这么说完全是迫于即将和袁绍展开的决战二进行的拉拢人才行为。刘备当时只是寄人篱下,凭什么说他是英雄,靠他的双手过膝,两耳垂肩? 刘备,从一个卖履织席的小贩到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真正的一代枭雄,他的奸诈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真正做到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某江山社稷于而不留痕迹。 他是三国之中逃跑第一人。动不动将兄弟,讲师,家眷置之不顾,三十六计选上计。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他的确跟他的先祖刘邦有的一拼。当初项羽为了威胁刘邦投降声称要煮了刘邦之父,刘邦回答:“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刘备的愚民政策很强大,可以跟金家媲美,同样的事,他和别人做能达到不同的效果。举个例子,董卓迫于联军压力,火烧洛阳带百姓迁移,得到了凶残暴戾的恶名;刘备迫于曹操的压力,火烧新野带百姓迁移,得到爱民如子的美名。这和后来诸葛亮出祁山,掠夺富户入川目的是A一样的,在他们眼里老百姓是生产力,是士兵的来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刘备对自己的亲人都可以做到弃车保帅,何况……说到这不得不说说益州原本的主人,刘备的同宗刘璋。在他和刘备对弈的最后阶段,他有一战之力可他却选择了放弃,他说“吾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他让百姓免于战火,可是后世却没人说他仁,对他的评价都是懦弱。益州到了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刘备手中,穷兵黩武,没几年就成了全国最穷的州郡,这真是讽刺啊。 然而刘备这样的一代奸雄,最终还是败了,甚至将命都丢到了白帝城。 夷陵之战。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举倾国之兵与孙权决战。为关羽报仇?刘备是这样的人么,很明显不是,他在关羽死后不报仇,偏偏在曹丕称帝,加封孙权九西锡之际,一切不言而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刘备甚至很恨关羽,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
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
是关羽荆州方面的擅自出击,破坏了庐中对,使蜀一蹶不振,从此无缘问鼎)。刘备疯了么?为何要打孙权?都知道当时的势力格局是魏>吴>蜀,吴蜀不论谁胜,笑到最后的都是魏国。这跟华容道关羽放曹操的原因是一样的,曹操灭亡,孙权势力强于刘备,那么孙权就笑到最后了。刘备可以做的只有等,等什么呢?等到路中对中所说的"待天下有变"(诸如司马懿反魏之类的事发生)。孙权没用确定刘备的意图,因此他无论如何不敢和刘备进行大规模的决战。三国演义中将刘备的失败归咎于连营700里,这是曹丕说刘备的,曹丕差刘备远了,根本没资格说刘备。三国志-陆逊传中,他的对手给了我们答案,原文如下,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舍船就步暴漏了刘备的目的,都知道赤壁之战的主战场是在水上,刘备如果真的不顾曹魏,要跟孙权拼个两败俱伤,那么就不可能舍船。这明显是吃饱喝足,收手的行为。孙权知道即使再次将荆州全部拿回,刘备也得乖乖和他联合抗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刘备毕竟老了,再强大的枭雄也抵不过蹉跎岁月。他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亡于白帝城。都知道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富翁辛苦了一辈子,终于衣锦还乡,过上了每天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的生活,可是他却发现一个贫穷的渔夫过得正是他此时的生活……这是正常的版本,然而历史是残酷的,故事并没有完,富翁嫉妒渔夫,于是他在渔夫身边不远处丢下一袋金币,渔夫果然发现了那袋金币,高兴得难以置信,他停下钓鱼晒太阳,赶紧藏好了这一袋金币,他兴奋得一夜未眠,开始构思今后的人生,他要用这带钱,购房娶妻,办置产业……第二天他赶紧去取钱,可是找遍全家也找不到,是富翁派人偷走了那袋钱,你说渔夫会怎么样呢?
中心围绕三国时期魏、蜀、吴发生的战争故事,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众多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其故事情节善于变幻,匪夷莫测,令读者的心随之兴奋伤感,难以捉摸,作者罗贯中采用记叙、讲述等写法,把故事描写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但之余又不免让人有想象的空间,这部举世闻名的作品,其中心寓意也非常深刻。利用这场激烈的战争,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表面上是说:诸葛亮那样的才华横溢以及当时社会的人才济济,但是它一语双关,更深一层含义是说:战争给人们、给家园、给生命都带来伤害,不能伤害那些无辜的生命,否则天理不容。其中心意象告诉人们: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能一味的横冲直撞,要考虑后果,随机应变。另外,这部书最大的一个亮点,莫过于它的人物了,大概归纳如下;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或“直”),神机妙算、机智勇敢、富有正义、悲天悯人。

  曹操:勃勃野心,疑神疑鬼,兵卒强盛,手下谋士机智多谋,却滥杀无辜。

  刘备:为人厚道(又名“刘皇叔”)、礼贤下士、善于收买人心。

  张飞:威风凛凛、粗心莽撞、正直老实、晓知兵法、缺乏坚定不移的品质。

  关羽:重情重义、身手矫健、维护正义。

  赵子龙:遵从命令、武艺超群、具有爱心。

  黄忠:五虎大将中最值得敬佩的一个人,老骥伏朸,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志不已,忠心耿耿,志气熊熊,善用兵法,沉着冷静。

  ······

  正文:

  昔日,高祖斩白蛇起义,当年的战场激欲横飞,战儿们英勇搏杀,人们之间心机重重,难以猜测。《三国演义》这部名着就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战争时期的真实写照。

  想当年,本来一个太平盛世,可是因皇帝懦弱无能,整日游手好闲,所以民心破碎,那些叛逆之人就趁机造反。却说半路杀出个“陈咬金”,天公作美,好在当时社会人才济济,他们有远大的抱负,自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他们兄弟三人齐心协力,忠心耿耿,慈悲善良,他们先后招贤纳士,有许多侠义之人莫名前来。其中遇见了赵子龙,勇敢质朴的爱国这共同打击恶势力,他们一点一点地踏平荆棘,共闯一片天下,话说为了造就大业,不甘落后的刘备,带着两兄弟“三顾茅庐”,不辞辛苦,礼贤下士,也许是他们的诚心感动了天地,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造就大业,曹操属于魏国人士,因民心散乱,所以领兵攻打各国,他手下精兵蓄锐,谋士多才,所向披靡,听说刘备得诸葛亮辅助,嫉妒心日益增强,处处针对刘备,却说刘备得诸葛亮像尊师那样待他,处处问计与诸葛,使曹操的诡计未曾得逞,讲到这,人人都知刘备为仁义之人,他和兄弟智勇双备,前面曾打败董卓,平定中原,曹操也心知杜明,为此更加痛恨刘备。故事的另外主人公就是孙权,吴主三个人都想独吞皇位,为此征战不休,说来东吴的大都督也是多才多谋,他害怕诸葛亮抢他功劳故此多加陷害,却未得逞,恨之入骨,从中可见人心之险恶,战争就是这样,整天都是舍命厮杀,勾心斗角。

  全书情节起伏跌启,故事情节颇有趣味。但是最有代表性的点睛之笔要数火烧赤壁。孔明气周瑜,以及孔明七擒孟获了。一一来说,杜牧《铜雀台杯古诗》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从这里可以悟出两点。一点从二乔与东吴人物的关系,诸葛亮激起周瑜心中燃烧的怒火,坚定了他破曹的决心,二点“火烧赤壁”的心肺莫过于东风了,非有东风,绝非难胜,而东风只有诸葛亮能祭,所以破曹首功,当然推诸葛亮,所以足可以见其雄才伟略,但也这是剥夺周瑜的元曲中有隔江斗智,于是《三国演义》有“三气周瑜”,不但剥夺了他的东西,简直把他的性命也结束了,让人情不自禁的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虽然这里不存在什么好坏,但终会让人惆怅迷离。只是针对我个人来说,这部书的情节确实有点戏剧化,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着实令人惊讶,他一宽容大气服人,也着实让人感慨万千。七擒七放孟获,也属历史上乃自古以来的一大奇迹了。也许某些人会说孔明是个十足的白痴,因为哪有把嘴边的食物放回的道理啊?并且是七个来回,这确实让人难以置信。而我却说,这也是一种以理制服的方法,你为别人付出了,贡献了,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回报你;相反,你只会用”刀枪“来解决问题,只会留下遗憾和仇恨。所以说用这种充满爱的方式去欣赏或看待一个人,反而可以深入主人公的角度,更加了解他,悟出告诉人们的哲理,这也是我在读书中所悟出的一大收获吧!

  万物有其利,必有其害。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那些听话的、乖巧的孩子,而却忘却了顽皮的孩子往往思维能力是最敏捷的。所以结合“三国”来说,诸葛亮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人们称之为“神机妙算”;可却不知,他帮助刘备创就大业,害死了多少人马,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民,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人民百姓是无辜的可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罪孽深重”所以他也有不利之处。反而让人痛恨的曹操,也有他的谋略,如果仔细读得话,曹操的心胸也不是那么狭小,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曹操也有他的宽厚仁慈,所以,万物都有两面性,要在看见它的利的同时,看见它正确的一面,积极对待。也正有了这些坏人的反衬,才能突出好人的优点。所以说,如果花园里全都是红花,没有绿叶,哪能显出花的高贵与美丽?

  全书以人与人之间的计谋与打仗的输赢引进,描写了众多豪义之士的勇敢与智慧,故事中人物,情节让人们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尽管它与现实社会远远不相同,可是,刻画以及要表达的中心意象仍然是相同的,名着中董卓与现代的“势利眼”不是成正比吗?董卓野心勃勃,见钱眼开的情景此刻仿佛在我眼前浮现,难道现实社会中没有这样的现象吗?官员们有的贪污腐败最终还是难逃法律这个大网的捞捕;相反,丛书中也有积极的一面:刘、关、张三人之间纯真的友谊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孔明的学识渊博,想问题的周密无缝,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五虎大将以及那些爱国将士为了和平,在战场上势死如归的这种大无畏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是啊,做人(学习)就应该这样,善于发问,勇于改善。

  读三国,品味三国演义中的风情与豪迈,在我心中豁然开朗。我爱三国中人们身上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那些爱国之士(热血男儿)骨子里所拥有的坚贞不屈!愿经过无数人的辛勤劳作之后,这片土地会更美好!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赵云开始跟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赵云几进几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保护刘禅和甘夫人安全脱险。刘备入西川,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贡献。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子龙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在演义中,赵云英武潇洒,武力超群,数次成为孤胆英雄,被刘备赞为“一身都是胆”,是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小说人物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常他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救了公孙瓒,曾和多名三国名将对战,冲锋陷阵未尝败绩,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汉中王时封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五位将军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五虎将之名因此成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国勇将代名词。而赵云又有许多机智应变、忠君为民的出色表现,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

三国演义开篇之滚滚长江东逝水,作者为无名氏,读起来气势就已经非同一般了。对于三国演义,我个人认为是一部值得阅读50边以上的作品。
伟大领袖说,他打仗就是一本三国演义,虽然有的夸张,事实上,毛先生对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和明清军事历史了如指掌,颇有造诣。但是三国演义的军事价值的确不同一般。
第一,三国演义的军事价值
在整个全本120回的三国演义中,记录大小战斗不下百余次,重大历史性战争大约有5次。主要体现在下面的记录中。不过对于东汉历史来说,实际战争形式和内容可能和三国演义出入比较大。
我个人分类如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平定南蛮
六发中原【包含姜维七发中原】
三国归晋
就具体战争记录和描述来说,和实际历史肯定不一样,因为三国演义包含了作者罗贯中先生精神理想和道德取向。【一说是施耐庵先生合著】
三国演义中的所有战斗战争都突出了一个字---“谋”字
也可以说其中记录的战斗战争过程包含了作者本身的谋略和智慧。
结合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来看,三国演义将军事运用和理论结合发挥到了一个前人所没有的高点。【一说是孙膑兵法】
三国演义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军事教科书,至少是军事启蒙教材。其中对于兵力,阵地,组织,调动,实际战斗,指挥系统运作,后勤保障,战术讨论,战役谋略甚至将领考核,军队操练军事演习都进行了充分具体的表述。
因为手头没有三国演义的原本,所以现在只能根据过去阅读记忆来写下下面内容,如有不实,请参见罗贯中先生的原文。
比如,训练兵士,诸葛亮在新野练兵,周瑜在鄱阳湖练水军,曹操收编各路人马的训练
比如,阵地设定,在具体战斗打响之前,主帅或者是战斗指挥官都需要亲临一线,诸葛亮几乎每次亲自指挥的战斗都会亲自到阵地看看,所谓天时不如地利,许多计谋也就是从中得来。比如盘蛇谷火烧藤甲兵。
比如,合理利用兵力,充分调动有限兵力,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在官渡之战中的曹操,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六出祁山的孔明都是一流高手。
比如,后勤系统,将军考察等方面,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述
这里需要重点说说六个军事家【排名不分先后】
曹操 诸葛亮 周瑜 郭嘉 司马懿 陆逊
当然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才能卓越的人大大的有,比如鲁肃,关羽,张辽,赵云,姜维,陆抗,羊沽等等
前面所讲的六个人是各有特色的,其中可能诸葛亮是最著名的,不过,如果从实战角度出发,诸葛亮的实际战斗成功率并不突出。
也许对于六个人其中的郭嘉先生,大家有一点的陌生,其实这个人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人物,今天就说说郭嘉先生。
郭嘉字奉孝,从军数十年,好像大约是11年左右,是曹操身边重要的谋士之一,为什么说他是军事家呢?
这是因为
郭嘉计谋胜算高,郭嘉遗计定辽东是为明鉴。关键是郭嘉很年轻就去世了,曹操一生奸雄之人大哭说,本有心将大位传给郭嘉。也许曹先生是说的冠冕堂皇之言,但是就曹先生一生对待手下之人看,能够配当起这句话的也就是郭嘉了。后面的司马懿是为另外一种心境。
郭嘉行军作战,随军行动,不避艰险,跋山涉水辛苦异常,但是对于敌情分析,敌人心态分析,战场局面控制往往料事如神,一言九鼎。
从曹先生手下看,许悠,贾诩有此本领,但是许悠最后狂傲放荡,被许褚所杀,贾诩是得善终,不过,贾诩由张绣处转场入曹操手下,不免有些让人不爽。从军见战不如郭嘉。
贾诩疑兵之计胜吕布,二次追击胜曹操,三次劝进降曹操也是有识之士。在曹操谋士之中,得善终者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这位贾诩先生。早期的荀彧等都是死于非命。
郭嘉先生在战斗中对于形势估计分析是为高人。对于袁绍势力的平定立下大功。袁绍的最大根本问题不在于优柔寡断,也不在于傲气虚浮,而是在于儿子的培养上面出了问题。
袁尚袁槐身边有多争强好胜,自私自利之辈,故而兄弟相残,身首异处。
整个一个三国时代,接班人问题是为最大问题。
刘备接班人刘禅,孙权之孙皓,曹操之曹丕。综合看二代之君都逊色于一代之君。所以,三国演义到了曹操,刘备,孙权相继走了之后,焦点就只能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作者在整个一部书中,有意的将书分成了三部分---
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发展交织,成熟是为第一部分
三国鼎立是为第二部分
三国归晋是为第三部分
每一部分都是以军事题材为主线的记述。
曹操平定北方,大小战斗数十场,最为艰难。
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代,虽然比较困难,但是还算顺利。
现在重点就是刘备。
从军事上说,刘备先生在三顾茅庐之前,几乎是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
刘备最大优势是二个--一个相对相当稳定的团队,刘先生手下有人才,整个三国时代,武将出身武功第一算是吕布,已经被曹操杀死在白门楼,那么后面阶段性的高手关羽,张飞,赵云都是刘备的忠诚团队核心成员。另外还有一些文官,比如糜竺,简雍等,虽然不是高手,但是总是一方名士。
刘备自己估计很清楚,他缺少的是一个根据地和整合资源的机会。诸葛亮的出现解决了两大问题。刘备和孔明的关系式水鱼关系,这样的关系给予了诸葛亮充分的权利和全面控制局面的能力。
对于诸葛亮来说,从三国演义看,应该是法家治国者,崇尚法治,效仿秦之强盛过程。这样看来,诸葛亮应该是政治家成分多一些。呵呵!
按照诸葛亮的设想,春秋大师关羽大将本可以顺利攻占中原三地,可惜,关羽大将对于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理解不深,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理解。于是在连连取的胜利的时候,华夏威震之时,瞬间结束了---
有人说,名人都死于小人之手,是为真理!其实,这是表面现象,名人都死于自己之手才是真理。
三国演义中关于关羽的描述在战将中尤为突出--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等,罗贯中先生对于关羽的哀叹是不用多说的。关羽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一个特殊人物。常想,为什么不让赵云镇守荆州?
三国演义或者说三国时代,有八个地方是完全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关羽兵败麦城是为其中之一。感叹啊!
赵云为什么不镇守荆州,其实又是因为一个庞统的缘故。
诸葛亮和庞统被称为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惜,庞统居然死于乱军之中。孙权问庞统,您的学识和周瑜相比如何?庞统说,我是随机应变。就是这样一个奇才,在进攻四川的途中,分兵冒进,马革裹尸!
不得已诸葛亮亲自统兵进川,是为赵云为先锋!所以,历史就是这样的有趣,刘备本可以轻松取下四川,但是一念之差,造成了整个时局的重大变化。
我们从军事上一下子说到了这么多,呵呵,还是重新回到军事上。
三国演义对于军事斗争的正义性不进行讨论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下面重要启示;
第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准备充分,知己知彼,胜率大增
第三,政略战略相统一
第四,后勤保障系统和群众力量是为关键
第五,用人用将之道
第六,综合实力
三国时代,三位大英雄在学习上,几乎都是走的快餐文化线路,除了曹操在文学上有所突破之外,刘备孙权几乎都是缺少什么学什么。
就学习本身来说,曹操刘备孙权都有下面特点;
第一,灵活
第二,深刻
第三,创新
先说曹操,研习兵法,中年之后总结自己的经验写了一本类似十三篇的兵书,后来被张松所误,三国时代一个聪明人杨修又将此事告诉曹操,操一气之下,将兵书烧毁,无论是否如实,充分说明操的独立思考性和勤奋。也说明操的研习深刻,但是不拘于成法。
刘备在三国演义书中,几乎没有提及其读书学习一事,事实上不是这样,刘备的学习方法是借用,是讨教,是求教式的。刘备和诸葛亮一谈就是几年,凡事都向诸葛亮请教,之前还有徐庶,司马先生,包含一些地方名士。刘备的学习结果是稳步提高自身素质。
孙权的学习,在孙先生赤壁之战开始之前,孙先生就广开言路,招募贤达,江东招贤馆是为明证。孙权此人非常虚心接受意见,信任手下员工,任人为贤。与周瑜等年轻将领长期交互意见,深入讨论时事。
三国时代,三个大英雄和其他一些豪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非常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兴趣爱好。并且坚持锻炼身体。书中记录,刘备喜欢做手工,曹操书法和诗歌,孙权长于打猎和习武。
赤壁之战之前孙权一怒拔剑,将桌子砍去一角,力气不小,这个和长期系统锻炼身体有关。孙权活的是最长的,相比曹操和刘备。
三国时期,其他一些豪杰也有独特的爱好,张飞喜欢喝酒,关羽喜欢春秋,后面还有一个左转癖好的大将,陆抗喜欢酿酒,周瑜喜欢音乐,诸葛亮喜欢抚琴,邓艾喜欢画作战地图,钟会喜欢旅游等等。
由此可见,适当的爱好是必要的。
注意锻炼身体也是三大英雄的共性部分,刘备一见肚子上的肥膘就哭了,曹操每年搞一次比武大赛,孙权一有时间就打猎。所以成大事者,身体很重要。呵呵。
第六,三大英雄都有执着的实现理想的强大心理力量和对抗逆境的能力
刘备就不说了,常想,刘玄德年近五旬还没有立足之地,寄人篱下,常常哭,什么时候能出头呢?但是刘备不这样想,他和刘表说,有了机会,我就要成龙。老刘的态度决定一切,就开国皇帝来说,中国3000年的封建社会,像刘备这样的人当上皇帝是少见的,我是说,历经如此多的挫折。于是,我想,在弱小的时候就需要学习刘备。
曹操表面看是一帆风顺的,实际上,统一北方的官渡之战,下江南的赤壁之战,曹操受到的压力和困难也不是少数,不说别的,就汉献帝不断的搞事,制造政变就够的呛。汉朝官员的调用和控制一直也是操的心理压力之一。但是曹操的乐观豁达坚定,以及计谋,终于成就了曹操自己。
从一个小小的营长做到皇帝是为不容易。
孙权也是这样,不断打仗,还需要治理一个大地方,手下的人员虽然不少,内部的矛盾重重,就说张昭,典型的温和派,老先生还活了八十多岁,对于江东政治的影响可谓大,可是,孙权与之矛盾还就是不少。总之,孙权的压力不比曹操刘备小。
但是这三个人,对抗逆境的能力都十分突出。
曹操赤壁烧成那样,居然三笑,刘备跃马檀溪,还能欣赏风景,孙权大军压境,数次险境,均稳如山。
第七,三大英雄对于人才的尊重和爱惜都是非常突出的。这个不用多说,刘备对于诸葛亮,让刘禅称为相父,曹操对于各方投降归顺之辈,尽量收归自己,将以利用,包含张绣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操也是先收下,再想办法。孙权集团也是这样,像吕蒙等普通士兵和将领的任用提拔都是有的放矢,人尽其才。
第八,三英雄都是注重民生,注重民意的政治家。
刘备不用说,对于百姓的爱护感动徐州的陶谦,三让徐州,治理新野,也是效果不错。曹操也是这样,割发代首,治军严明,对于老百姓是尊重的。对于民意也是比较趋向爱民惜民力。孙权也是如此,治理国家都是以民为本。在三国时代,农民起义层出不穷,但是在曹操,孙权,刘备的建国之后,农民起义大大减少了。中原地区和南部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反叛是出现了蜀国的开国之初。
归纳三国英雄之共同点大约如上,纵观历史,英雄豪杰或者成功人士,大约都从以上的归纳中找到一定的要素。
成功三要素---
弱小之时学刘备
中期稳定习孙权
强盛发展以曹操
三国时代的忠君思想和英雄观初步形成的时候,在三国时代,我们看见许许多多的能人志士,通过自己奋斗,抓住一些机会,建功立业。也有一些,成为了跳梁小丑,一闪就没有恶劣。本篇将重点说说其实有可能成为大人物的最后一闪就过的小人物。
吕布---如此高的武功,如此反复无常的个性,贪色,不太成素的心智。注定这个人是一个悲剧。丁原被杀之后,吕布就变成了一个奇特的东西,谁都想利用一下,可是谁也不相信他。做人做到这个程度就比较可悲了。陈宫帮助吕布估计是想让他思想成熟一些,白门楼事件之后,陈宫也成为一个牺牲品。其实陈宫缺少的是对于吕布的深入研究。算是投资失误了。看起来是一只牛股,其实是熊的st股票。
王允---这是个非常有心计的人,文人之中有如此胆量的不算太多,可惜在连环计之后,治理国家控制局面能力不够,最后,被李傕郭汜被逼迫跳楼了。王允的计谋在三国演义中算是一个典型案列。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巧妙布局,该局布置之长是整个三国演义中最长的一个局。
袁术,袁绍---这是大约堂兄弟关系,实际上可能还是堂兄弟的外系,袁绍的实力远远大于袁术,但是在袁术需要救助之时,没有动手,袁术就凭一块玉玺,就敢称帝,胆量不小,可惜是匹夫之勇。
袁术兵败,死前问手下,可以蜜水?答曰,只有血水。可见,袁术其一生活奢侈,其二,对下相当苛刻,其三,根本就不了解实际战场情况。第四,下面弟兄多有不服。人心涣散。一个无术之人,妄想称帝。可笑!

董承---预谋发动一次推翻曹操的斗争活动,可惜被自己家奴所害,事实上,刘备在签字的时候就反复说要小心,要保密。要从长计议。董承事件牵涉面之大,影响之深为三国初期之最。行事不密,反为祸!
马腾---马腾在西凉威信很高,白衣马超威震西凉,同时,马腾镇守西凉数十年,民心稳固,深受爱戴。这样一个将军,有才有德。可是,为何曹操用了一个小计就灭了他。虽然后面还有马超复仇,可惜,有惊无险。我心里对于马腾的失败一直有所不甘心。唉!
当然从曹操角度说,马腾是一个心头大患,从历史角度说,马腾如此轻松就被铲除,实在出乎意料。
马超---这个后来的五虎上将,前半生可谓曲折。三国演义中,许褚虎痴将军裸衣战马超,可谓精彩,同样,张飞挑灯战马超也是经典。马超武功至少在三国时代排在前十名之列,可惜,权谋实在不够,胆色有,智谋缺。曹操反间计离间韩遂,一条小计瞬间成功!
后来,马超投奔张鲁,这个张鲁典型的庸才,可见,马超识人用人的能力远远不够。不能完全说马超是武夫,毕竟后文,诸葛亮还利用马超逼退西凉兵。
张松---不论三国演义中是否虚构张松这个别驾,张松的本事过目不忘倒是让人震惊,这个相貌丑陋的人,怀里带着一份极其重要的文件,准备私奔曹操,可惜,曹操已经不是昔日之阿瞒了。张松有眼光,但是人品不太赞成,最后,被自己哥哥出卖,被杀。虽然有的冤枉,然而,作者似乎想说这样一个道理--忠诚之心,有善为报。
三国演义中,忠诚于老主人的好像又有了相当好的结果,比如,张辽骂曹操,关羽求情,后为曹操所用。庞德抬棺大战关羽,被杀,后人好像赞叹多一些。几个著名的背叛者,比如吕布,许攸,后文书的孟达都没有好的下场。
徐庶---一个真的人才,被曹操用计骗到曹操处,以后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俗语。但是在曹操进兵新野之时,有意让徐庶劝说刘备投降,事实上,我认为徐庶应该留下来,至少这样历史可能改变。
这是我认为的几个可能改变历史的时刻。如果徐庶留下来,关羽身边有这样一个人物,断不会被孙权偷袭--吕子明白衣渡江。
后文书中徐庶借庞统之计,先期撤退到了安全地点。
邓艾---这个将军如果早生十年,可能不会有如此名气,那个时候是司马懿郭淮曹真的时代,不过,生的巧了,和姜维是一对棋逢对手的较量。邓艾有显著的军事才能,缺少政治眼光。钟会进兵之后,形式变化已经明显反应出来--司马管理者的担忧和监视。
钟会大军到时,邓艾几乎没有准备就被抓了。而进攻蜀国的第一功臣应该是这位邓艾。邓艾奇袭江油,是为上策。和姜维争斗中,几次妙计也是有可圈可点之初的。虽然有点口吃,但是作战机智,善用兵法。是为上将!
钟会---这个人野心极大,背景很深,属于高干子弟,出手很凶。他的先锋官因为栈道上有一些地方没有修好,钟会的马被袢了一下,钟会马上就被他杀了。【好像他的先锋官是一个大将的小孩,叫做乐什么的,实在记不清了】钟会和姜维合并一处之后,准备大开杀戒,其心狠毒可见一斑。
这是可以改变历史一个重要关头---姜维先生病了,从生病病情看,估计是急性心绞痛。不过,幸好姜维没有成功,否则,三国后期不知多少人头落地。
说几个三国时期的皇帝
汉献帝---这个人做了几十年皇帝,但是十分的屈辱,不过从细节看,这个人倒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其一,尽量团结手下的一些人,尽管知道都是操的人,但是还是尽量团结。比如,操将女儿嫁给汉献帝,汉献帝就和操之女关系很好,曹丕篡位之时,操女义正词严。
其二,避其锋芒,待机杀操。汉献帝还是做了一些努力的,不过,实际上效果不行。
其三,不断加官进爵赏赐操,稳定操心。这也算是一个谋略吧。
刘禅----这个人估计是先天不足。刘备夫人糜竺之妹糜夫人怀孕的时候,正是兵荒马乱之时,估计刘禅有一点先天不足,智力水平不太高。在四川建立蜀国之后,刘禅被定为太子,这是刘备唯一选择。刘禅最大的优势就是将一切交付给诸葛亮,自己玩玩,无论后世人们如何猜想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至少诸葛亮在生前对于蜀国的支持作用是巨大的。刘禅数年不问朝政,蜀国直到战败之时,人口数百万,丝绸数百万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基本上还是比较稳定的局面。
刘禅的呆傻不排除是有一定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但是为一己之私利,放弃整个国家,实在是得不偿失。
孙皓---这个人手段残忍,随即随机随意就动杀机。心里手里血腥味道太重了,所以主动是当不了好皇帝。
至于曹操方面的几个后续之君,重点想说曹丕。
曹丕有才,在没有做皇帝之前,相当的虚心,对于手下人才非常注意网罗。对于谋士直言,基本是言听计从。做了皇帝之后,有几件事做的不太明智。
其一,逼迫曹植。曹子建的诗才举世闻名,可是战斗力只表现在酒上。一个人喝酒能醉酒几天的,在三国时代可能张飞也比上。这样的人,做一个历史编写组组长就可以了,控制一下就可以,何必非常时期非要搞一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二,进攻江东是为鲁莽。打造几个大战舰就想平定江东。有点天真了。总之,身上也有诗人的气质。
其三,任用司马懿。这个司马懿从背影上看,非常像曹操,也许罗贯中想说的是司马懿有反心。对于司马懿的任用在当时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控制制衡司马懿。
中国古代帝王之术,无非三大术---王道之术,权术,制衡之术。
王道之术,没有几个皇帝用的好,权术和制衡之术是常用之术。制衡是最实用的用人之术,司马懿的权利在曹丕时代之后,就没有了制约。
其四,曹丕的心态有问题【个人观点】
曹丕死时年仅40岁,如此壮年为何一命呜呼呢?我个人估计是以下可能;
a好色,事实上曹丕还没有刘禅好色,刘禅还有12个小孩,曹丕就少多了。
b先天不足。应该也不完全。曹操几个孩子除了曹彰战死之外,体弱多病的不多。曹丕的身体先天应该不错。
c痼疾。这个没有见到记录。曹操有一个神经性头痛,后来发展到中风。曹丕好像没有这个问题
d心理压力。这个是我认为最大的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滥用药物。
历史越是试图长寿的皇帝,还就是死的快。曹操后世之君中的曹髦,曹芳等都有此喜好。
古代皇帝从秦始皇开始对于长生不老就非常喜欢,大多数皇帝深陷其中。唉!可悲!
曹丕应该是在长期精神压力之下也可能长期服用一些丹药不当,最后一战之后,就走了。

赵云 张飞 典韦 张辽 甘宁 太史慈 丁奉 诸葛恪 廖化 文鸯
赵云---常山赵子龙威名远扬。这个将军是常胜将军,一生之中少有败绩。
第一,忠诚勇敢,武艺超群
第二,打仗用心,善于用智
第三,爱护下属,军民一心
第四,原则性强,军纪严明
第五,有胆有识,谦虚谨慎
第六,学习进取,防微杜渐
以上是对于赵云的总结,也是作为上将必要的条件。就将领来说,三国时代真是佩服赵子龙。
张飞---张飞之勇,少有人敌。自称燕人张飞,字翼德。职业;屠夫。不过,身处乱世,还有一点钱,为人豪爽,仗义。武功厉害不必多说,可惜,被两个裁缝杀了。这个充分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关心下属的重要性。张飞喝酒之后常打下属,手下多有怨气。诸葛亮和刘备多次提醒他,结果如此。令人惋惜。
第二,就是刘备的问题,张飞的个性刘备是知道的,这样三弟居然领重兵把守关隘,是为刘备指挥失当。诸葛亮也有责任,张飞已经50多岁了,理应在成都做一个军事教练或者是军事顾问之类的闲职。张飞的作用是稳定三军,不能作为先锋只用。
老张只能是战斗中的突击部队,不能做开路先锋。何况,一个人心里燃烧仇恨的火焰,在需要极度理智的战场上战斗,失败的可能大大增加。
典韦---因为曹操的好色,张绣造反。典韦如此虎将一战而亡。典韦的勇猛当时无人能及,力尽而亡。不由想起另外一个虎痴--许褚将军。许褚单兵战斗力之强,也让人震惊。
张辽---原是吕布的手下,归降后,战功显著。威震逍遥津。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在逍遥津被张辽打败。张辽是为大将。曹操对于张辽的信任有加,张辽协调了手下两个曹操大将的关系。同心协力,最后打败孙权。
甘宁---曾经是河盗,大盗。勇敢异常,归顺之后,战斗力极强。在东吴军队中,甘宁战斗力堪称前列。


你们谁知,对三国演义评论,有劳兄弟
对于三国演义,我个人认为是一部值得阅读50边以上的作品。伟大领袖说,他打仗就是一本三国演义,虽然有的夸张,事实上,毛先生对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和明清军事历史了如指掌,颇有造诣。但是三国演义的军事价值的确不同一般。第一,三国演义的军事价值在整个全本120回的三国演义中,记录大小战斗不下百余次,重大历史性战争...

你对《三国演义》有什么看法?
《三国演义》剧组主创人员对历史环境和时代氛围有透彻了解,掌握了人物性格的内在依据,所以对主要人物的塑造都比较成功。 先看《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处理。 谁都知道,曹操是“奸雄”,小说也是把他作为“奸雄”的典型加以塑造的。剧作既保留了曹操作为“奸”的一面,又展示他作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亦即“雄”...

各位,有谁对《三国演义》很熟悉吗?就是可以大致讲下来的,或者你能把...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

《三国演义》我们都知道,那《反三国志演义》是什么书?
反三国演义是一部民国以《三国演义》为模板的奇书,讲述了蜀汉“绝地反击”,最后扫荡魏国,吴国,统一天下,兴复汉室的故事。论影响力和知名度,中国文坛千年以来,无出《三国演义》之右者。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人物,也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但是你可知道,还有...

《三国演义》的感想(5篇)
《三国演义》的感想篇1 今又读《三国演义》,不觉感悟颇深,中间的不少情节都让人敬佩不已,《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里对魏、蜀、吴的三位君主有过定义,用了3个词来形容:曹操为奸雄、刘备为枭雄、孙权为英雄。 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个忠臣,—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讲述了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这本书叙述了从汉武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许多鲜明的历史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恶贯满盈的董卓、奸诈的曹操、小心眼的周瑜。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兵如神、聪明博学,帮过刘备许多忙,曾草船借箭...

大狼们,谁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感激兄弟们
三国演义是一部“演义”,相当于小说,里面有些情节、事件、人物是虚构。而三国志是比较让人信服的正史。但绝大多数人都读过三国演义,一般谈论起来的三国时期的内容,都是以三国演义中的为主

三国演义读后感
它就是我的一本课外书,名叫《三国演义》。 爸爸刚把《三国演义》这本书买回来的时候,我才二年级,识字不多,看起来很费力,因而我并不太理睬它。 不知从何时起,我渐渐喜欢上了它,现在已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一有空,我就把它捧在手上,钻进它的怀抱,倾听它的讲述。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常常浮现于眼前:密集...

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又拜读了罗贯中撰写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现在对他更是由衷地敬佩! 诸葛亮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文韬武略。在百姓心中,他是聪明绝顶之人,使出了诸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预伏锦囊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七擒孟获等计谋,让对手吃尽了苦头,让周瑜无奈之下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但在...

新都区18083426889: 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有哪些?(急) -
窄咬强筋: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演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贼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浚灭吴为止之九十 七年间史事.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心故事是魏、蜀、吴三国的纷争;所谓「演义」,是...

新都区18083426889: 怎样评价三国演义? -
窄咬强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 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新都区18083426889: 谁有三国演义的评论 -
窄咬强筋: 《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

新都区18083426889: 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评价 -
窄咬强筋: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

新都区18083426889: 名人对三国演义的评价 急. -
窄咬强筋: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http://post.baidu.com/f?kz=121906238

新都区18083426889: 谁能给我简评三国演义? -
窄咬强筋: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既是智慧的化身,也是道德的化身,集忠贞、信义、勤勉、坚毅、睿智、机敏于一身,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感情.诸葛亮乃旷古奇才:隆中对策,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博望用火,初出茅庐便叫曹军丧胆;舌战群儒,...

新都区18083426889: 对三国演义中人物评价,看法或感受700字以上 -
窄咬强筋: 转两篇供参考 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

新都区18083426889: 鲁迅怎样分别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
窄咬强筋: 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这个评价,涉及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塑造问题,是说《三国演义》在主要人物特别是在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创造上,采取了简单化和肤浅化的手法. 这种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就是后来文学评论家所说的“脸谱化”.一说这人好,那就没有不好的地方,一说这人坏,那就各个方面都坏.这样就脱离了生活,就谈不上真实,因为生活中的人不是这样的. 时至今日,有的小孩子看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或一场戏,还在问“谁是好人啊”,当然我们可以原谅.如果一个成年人特别是有点文化水平的人也去这样提出问题,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幼稚、简单和肤浅.

新都区18083426889: 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 “刘备三顾茅庐”? -
窄咬强筋: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

新都区18083426889: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 -
窄咬强筋: 诸葛亮 刘备 关羽 张飞 赵云 马社 刘禅孙权 周瑜 鲁肃 袁绍曹操 曹丕 杨修 吕布 陆逊 姜维 魏延 貂蝉 董卓 王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