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史上的最大围歼战是什么情况,80个师被德军全歼,65万苏军被俘?

作者&投稿:希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战中被称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陆上围歼战”是什么战役~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未经宣战,便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希特勒为了实现“巴巴罗萨”侵苏计划,进行了长期的精心准备。他把炮兵、装甲兵这些突袭部队的精华秘密调到苏联边境线上。为了有更充分的准备时间,希特勒将发起攻击的日期,由原定的5月中旬推迟到6月中旬。然而希特勒的作战计划却被英、美等国家的情报部门获悉,苏联著名侦察员理查德·佐尔格也在东京获悉这一重要消息。他们都以最快的速度向苏联情报部门发报表明德国将在两周内进攻苏联。但是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对这些来自各方面的情报却表现出令人费解的固执。他抱住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放,根本不相信希特勒会背信弃义对苏发动突然袭击。由于对德国的侵略缺少准备,再加上希特勒实施闪电式的突然袭击,天上飞机狂轰滥炸,地面坦克横冲直撞,苏军兵败如山倒,纷纷溃散。战争初期,德军采用快速突击,重点突破,大胆穿插,分割包围等正确战术,屡屡得手。特别是在乌克兰首府基辅的会战中,德军抓住斯大林决策错误之机会,成功地创下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合围战。 根据“巴巴罗萨”计划,侵苏德军分为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由第6、第17、第11集团军,坦克第1集群以及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匈牙利一个快速军(共57个师加13个旅)组成,还有第4航空队和罗马尼亚空军共1300架飞机的支援。它的统帅是冯·伦斯德元帅,任务是进攻基辅,在第聂伯河以西歼灭在乌克兰的苏军主力。 驻守在乌克兰的是苏联西南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一部及南方方面军的右翼部队,统帅是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战前,苏联最高统帅部就认为,希特勒如果发动进攻,必定用重兵夺取苏联的粮仓——乌克兰的粮食,顿巴斯的煤和铁以及巴库的石油,因此,在这个方向屯兵实力最为雄厚,达百万,总数是西和西北两个方向之和。从这个方向苏德力量对比来看,苏军似占有优势。苏联西南方面军共有86个师,其中包括3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共有各类坦克5000多辆,而德南方集团军群一共只有57个师加13个旅,其中作为突击尖刀的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只有9个坦克和摩托化师,拥有坦克600多辆。这路德军的统帅冯·伦斯德元帅深知,要想在战争中讨得便宜,必须依靠速度、奇袭,还得靠对手司令官的失误。不幸的是,他的对手,苏军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和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诺波斯上将都是不称职的统帅。 1941年7~9月,苏联西南方面军在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右翼部队配合下,在广阔的乌克兰大平原上与法西斯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进行了极其激烈的战斗。苏西南方面军共44个师防守基辅地域,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以40个师展开进攻,企图突破苏军筑垒地域,在行进中夺取基辅. 7月7日,德军突破苏军防御,很快攻占了别尔季切夫和日托米尔,11日,德军坦克第1集群先遣部队在两昼夜内前进110公里,进至伊尔片河。在基辅以西15~20公里处被阻于筑垒地域。德军未能在行进间攻占基辅,遂增调第6集团军向基辅进攻,坦克第1集群从别尔季切夫向东南运动,企图从侧翼包围苏第6、第12集团军。德军的正面突击和随之而来的侧翼突击把西南方面军分割成几个集团。至此,德军在西南方向已推进了300~500公里。 从7月中旬开始,德军大规模进攻基辅,经过近一个月的激战,德军只前进了8~10公里仍未能攻下基辅。 希特勒见强攻不克,便改变战术,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就地休整,把第2、第3装甲集群由斯莫棱斯克调往南部,准备在基辅外围包抄和围歼苏军主力。 8月2日,德军第1装甲集群和第17集团军从南北两面穿插包抄。在基辅南面的乌曼盆地对苏军第6、第12集团军形成合围,苏军拼死突围,但没能成功,到8月8日,这两个集团军10余万人除壮烈战死者外,全部被俘,两个集团军司令员穆济琴科和波涅克林也成了俘虏。 1941年8月20日,德军进抵第聂伯河,此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之间相距550公里,如果用一直线将两个集团军群连接起来的话,那么该直线的中心距离后方约500公里,也就是说,德军的攻击区域近似于一个等边三角形,而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正处在这个三角形之间。希特勒抓住机会于8月21日签发了第35号指令,命令德军歼灭苏西南方面军所属第5集团军进而占领克里米亚顿涅茨盆地的工业区,切断通往高加索的石油供应。 8月25日,由闪电战专家古德里安率领的第2装甲集群率先从中央集团军群中脱离出来,火速南下,直趋乌克兰大平原,扑向布琼尼元帅手下的百万大军。古德里安的强大部队从苏军人群中蜂拥而过。穿过了右面的苏第5集团军和集结在戈梅利周围的其他溃军残部,绕过了左面的库兹涅佐夫和叶廖缅科指挥下的苏军。 与此同时,冯·伦斯德认为,苏第5集团军为保卫基辅,必将不遗余力地与德军对抗,战争将是十分激烈的,要实现希特勒的计划,必须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围歼战。伦斯德向陆军总部建议,第17集团军强渡第聂伯河,而第1装甲集群以最快速度突入苏军背后,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在基辅侧后南北对进,对苏军形成合围,从而围歼苏西南方面军。 8月底,苏军已失去第聂伯河西岸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别里斯拉夫和赫尔松最后三个立足点。9月初,在强大空军配合下,德第1装甲集群在西南方面左翼展开进攻,突破苏军第38集团军的防御,强渡第聂伯河并在克列缅丘格建立了稳固的桥头阵地。同时,由北南下向基辅侧后潜行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也取得进展。至此,德军要围歼基辅苏军的意图已暴露无遗。本来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苏军应主动撤退,以免被围。然而,不知何因,斯大林却命令西南方面军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不但原有守军不得撤离,还将大批部队从各地调到基辅战地,此举正中德军下怀。 9月4日,冯·伦斯德元帅一见苏军落入陷阱,立即抓住战机,下令第17集团军跃出桥头堡阵地立即进攻,第1装甲集群急速向北推进,从而为基辅围歼战拉开了序幕。双方共投入了100多万兵力,在广阔的乌克兰大平原上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装甲战。其中德军投入了3个集团军的兵力和2个装甲集群的581辆坦克;苏军共投入了7个集团军的兵力,多达70多万人。 德军按照部署,全线出击,于9月10日攻克了军事要地罗姆内。苏军发现德军到了其背后,立即向布琼尼元帅报告请求后撤。这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清醒地意识到部队的危险处境,同意撤退。可是,斯大林从莫斯科发出严禁后退的命令,苏军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德军来包围自己。 9月13日傍晚,德军的进攻取得了很大进展。几天的激战,使西南方面军两翼暴露,情况十分危急。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诺波斯经布琼尼批准后,亲自飞往莫斯科面见斯大林请求准予后撤,但斯大林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严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后撤。斯大林怒气冲天,命令苏军不但守住基辅,还要对德第2装甲集群实施反突击。基尔诺波斯无可奈何地回到部队,紧接着斯大林解除了布琼尼的职务,由铁木辛哥元帅接替。铁木辛哥上任后,发现形势十分危急。战场上态势表明,西南方面军已到了生死关头,只有撤退才能避免被歼。铁木辛哥派参谋长赴莫斯科求见斯大林,这次斯大林根本没露面,而只让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转达他的指示:守住基辅及周围地区。 9月14日,德军展开了包围苏军的最后进攻,第1装甲集群第16师猛攻卢布内,而第2装甲集群的第3师则强攻洛赫维察,两师相距40公里。为了使这两个师会合,从而形成对苏军的彻底合围,德军派出了由瓦特曼中尉率领的一支小分队执行两师之间的联络任务。这支小分队确实小,小得令人难以置信,一辆载有电台的坦克,几辆军车和2名军官,45名士兵,2名随军记者。 小分队大胆穿插,一路上斗智斗勇,终于在苏军中冲开了一条路。9月15日,南北对进的两路德军会师,从而在基辅以东210公里的洛赫维察完成了合围,基辅及周围地域的苏军被团团包围。 1941年9月16日,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开始了。 苏军第5、第21集团军位于合围圈正面的北部,在德军异常猛烈的突击下,两个集团军被分割,首尾不能相顾;坚守基辅的苏军第37集团军三面被围,困在一个半径为25公里的区域内;苏军第26集团军腹背受敌,到处挨打;苏军第38集团军被分割包围,损失惨重。在此情况下,铁木辛哥只好下令突围,统率上述5个集团军的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诺波斯联想到自己两次撤退建议遭训斥,此时仍心有余悸,他甚至怀疑突围命令的真实性,遂马上与莫斯科进行联系。9月17日3点40分,那位曾命令坚决不许后退的沙波什尼科夫终于同意撤退。 然撤退为时已晚,突围命令虽然下达,但德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而苏军官兵毫无突围准备,整个苏军指挥失灵,陷入一片混乱。17日未进行任何有实际意义的突围,苏军又把自己向死亡的悬崖推进了一步。 9月18日,也就是突围命令下达第2天,苏军集中了强大的兵力和坦克,向德军第16装甲师发动了第一次突围。苏军战士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高喊着“乌拉”冲向德军阵地。德军很快陷入危急,而恰在此时,德军的增援部队赶到,打退了苏军的冲锋,第一次突围失败了。同一天,在德军第2装甲集群的阵地,双方也展开了激烈的突围与反突围战个,苏军出动了1个骑兵师、2个坦克旅的优势兵力向外突围,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出了包围圈,但德军第3装甲师又组成了新的包围圈。战斗更加激烈,战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杀人场,到处是人和牲畜的尸体,各种武器装备横七竖八地遍布在战场上,坦克变成了一堆堆废铁,军车凌乱地躺在田野上,战死的士兵被烧成了黑色的木乃伊,歪斜地挂在车门上,被炮火烧光了叶子的树枝上到处挂着残缺的肢体,山上地面鲜血横流。一批又一批苏军士兵密集地、成群地发起冲锋,无数寒光闪闪的刺刀举在胸前。他们被严阵以待的德军的枪炮击倒,直到最后。广阔的田野上堆满了他们的尸体,呈现出一片棕褐色。 9月20日.苏军又组织了第二次大规模突围,曾一度将德军阵地打开一个缺口,但不久又被德军的反突击所击败。至此,苏军再无力进行有效的突围攻击,包围圈内的苏军士兵劫数已定。同一天,方面军司令员基尔诺波斯、政治委员布尔米坚斯科和参谋长图皮科夫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为了接应被围困的苏军突围,铁木辛哥先后出动了几个集团军的兵力,从包围圈外向内进攻,力图挽救西南方面军全军被歼的命运,但由于方向的偏差,又遇到了德第17集团军的坚固防守,始终未能成功,使被围苏军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 19日,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放弃基辅。西南方面军在被围中继续战斗,在德第6集团军的猛烈攻击下,苏军放弃了城防要塞和外围工事,炸毁了第聂伯河上的桥梁,退向城内,而城内党政军要员赫鲁晓夫、布琼尼、铁木辛哥抢先逃命,乘飞机逃离了基辅。德军很快占领了基辅。英国战地记者亨利·莫尔曾这样描写道:“布琼尼的庞大部队陷入包围之中,在既无燃料又无弹药的情况下,整营整营的苏军端起刺刀向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枪发起密集冲锋,结果成千成千的士兵被打死,扩音机把斯大林激励人心的讲话传遍整个战场,许多士兵阵亡时耳边仍索绕着他的声音,苏军虽然毫无希望,但仍凶猛顽强地战斗着,甚至只要能挨近德国兵就用拳头、靴子和牙齿来对付他们。这场触目惊心的厮杀持续了五天五夜,到9月26日,一切归于平息,基辅就在这场举世罕闻的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中陷落。” 基辅会战,苏联西南方面军被彻底歼灭,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受到重创。近百万红军将士除阵亡者外,有66.5万入成了战俘,大批武器装备落入敌手。这些战俘全部被押往战俘营。他们面临着极为悲惨的命运。在那里,他们不是被屠杀,就是被冻饿而死,被奴役而死,他们当中没人能活下来。 苏军基辅防御战役严重失利,使整个苏德战场的态势更加不利于苏军。德军占领基辅后,前出到哈尔科夫工业区、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的各接近地,西南门户洞开,莫斯科受到严重威胁。苏联在西南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不得不从远东及西伯利亚调集大批部队在更加纵深的地域重建新的防线。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损失人数最多的战役。虽然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每当人们回顾起这段惨痛的历史,都禁不住心头阵阵紧缩,甚至感到透不过气来。诚然,德军的胜利是短暂的,但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无疑是长久的。人们不免要思考这样的问题,苏军为何要自投虎口,为何先是一味死守,然后又仓惶溃逃!明明可以避免的巨大牺牲却没能幸免。如果说在和平年代独断专横、长官意志等官僚主义作风的危害还不易被人们认识到的话,那么在战争中它的危害是多么触目惊心呀!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 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 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 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 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科威特 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 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 议,研究对策。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 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 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 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 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 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 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 署。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 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 策。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 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 作战的准备。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 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 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 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 后期限。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 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 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 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自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 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 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苏德战争爆发后,三百多万纳粹德军分三路向着苏联发起闪击战,由于德军的进攻来势凶猛,苏军根本无法阻止起有效的反抗。一个是苏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一个是苏联的首都,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借此机会消灭苏军的西南方面军,为将来的战斗打下更好的基础。

当时苏军西南方面军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想要突围恐怕也不是那么简单,布琼尼赶紧向斯大林汇报,不过他得到的回复是,死守阵地,绝对不能退出基辅,这几乎是决定了这70万苏军的命运。9月16日,德军对苏军发起了进攻,在德军先进的装备和炮火下,被包围的苏军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短短的四天时间中,十万苏军阵亡,基辅失陷,双方的差距还是太大了,不久后德军的增援部队赶到,这让本就不敌的苏军更是走向了绝境。

虽然苏军兵力也很多,但是已经被德军分割包围,大部分苏军已经被德军歼灭。这场围歼战对双方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苏军伤亡近70万,德军伤亡10万余人,德军对外宣称65万苏军被俘,这对苏军来说绝对是一场惨败,面对来势凶猛的德军,他们很多人都是手足无措,机动能力差的缺陷也在这场战斗中彻底表现出来。

当然了,德军也浪费了大把时间,错失了最佳进攻莫斯科的机会,最终等到苏军组织起来了防御,经过双方惨烈的战斗之后,苏军终于取得了胜利,解除了最大的危机,开始对德军展开反击,再加上盟军的相助,德军连连败退,直至苏军将胜利的旗帜插在柏林国会大厦。



二战时的基辅战役,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和歼灭战,80个师被德军全歼,65万苏军被俘。

二战时的基辅战役,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和歼灭战,苏军损失惨重,整个战役中苏联红军的参战兵力为西南方面军(第5,第6、第26、第12集团军)、南方面军(第18、第9集团军)计6个集团军,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战役后期有75.2万人被德军包围,其中第5、第21、第6、第26集团军被全歼,第9和第18集团军一部被歼灭,德军认为苏军从包围圈内逃脱的兵力仅约15000人,德军统计共有65万苏军被俘。

基辅战役是目前人类最大的一次围歼战。德国闪击苏联,苏联猝不及防,无法阻止有效防御,导致被德军包抄。最终形成基辅之围。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是哪一场?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之基辅战役前后,希特勒与国防军的矛盾冲突。希特勒掌权后,德国迅速从一战恢复元气,成为世界强国。国家综合实力由多方面组成,德国的工业制造、军事、科技、效率领先世界,但在人口、国土、自然资源方面,捉襟见肘。二战前德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希特勒大力提倡人种理论,甚至发明了...

二战中被称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陆上围歼战”是什么战役
1941年9月16日,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开始了。 苏军第5、第21集团军位于合围圈正面的北部,在德军异常猛烈的突击下,两个集团军被分割,首尾不能相顾;坚守基辅的苏军第37集团军三面被围,困在一个半径为25公里的区域内;苏军第26集团军腹背受敌,到处挨打;苏军第38集团军被分割包围,损失惨重。在此情况下,铁木辛哥只...

二战的著名战役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为什么说基辅战役是二战最大的围歼战
基辅围歼战前后持续了80天,战役持续时间并不长,战斗的规模在二战中也并不算最大。但是这次战役,却是二战战争史上非常经典的围歼战。整个战役期间,德国伤亡人数为13.2万,但是却消灭了80多万苏联红军。基辅战役中,纳粹德军通过包围、歼灭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团灭了包围圈内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属于非常...

二战 苏联输的最惨的战役?
至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65万人被俘,被希特勒称作战争史最大的围歼战。战役中几乎整个苏联红军的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包围,共有66.2万名红军被俘虏,德军在基辅的包围圈未被严密封锁,小股红军在德军紧闭包围圈后突破包围逃脱,...

二战苏德战役资料
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联红军少数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有6万名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参谋长图皮科夫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战中阵亡。希特勒将这次围歼战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但是随后,在攻击罗斯托夫的战役中,由于主力部队都调往了莫斯科地区,德军遭到了失败。 在德军完成了对列宁...

苏卫战争的资料,只要资料!各位帮帮忙了!
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联红军少数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中将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战中阵亡。希特勒将这次围歼战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开赴前线由于在战争最初的一星期中,以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为...

闪击苏联,德国装甲师的极限为什么只有800公里?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依托装甲部队快速的突防能力,德军闪击战发挥了巨大作用。仅3周就有30万苏军被俘,到了11月,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300万人。而基辅战役中66.5万人被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然而,在苏联的冬季,德军的攻势停滞了下来,并开始走下坡路。双方形成了对峙,也就...

你觉得历史上哪场战役最大?
我觉得世界上最大的战役就是世界第二大战。

二战初期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有多惨
1941年9月15日,德军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作,在基辅战役中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联红军少数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有6万名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中将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战中阵亡。希特勒将这次围歼战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

德格县19671759539: 二战中被称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陆上围歼战”是什么战役 -
单于姿派盛: 基辅战役

德格县19671759539: 是人类历史上最大围歼战,有没有拍成电影 -
单于姿派盛: 二战中苏德战场的基辅战役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这段历史对于俄罗斯来说是惨痛无比的回忆,在苏联时期拍摄的“解放”系列、莫斯科保卫战等电影中都略有提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以基辅战役为题材的电影.

德格县19671759539: 将敌军包围,一般需要多少倍于敌军的兵力?
单于姿派盛: 这要取决于双方的武器装备、官兵素质和地理条件. 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一方,可... 最后出动了汤军团2个军袭击日军侧后,日军撤走. 双方战斗力接近的情况下,围歼...

德格县19671759539: 基辅战役 - 基辅战役经过如何?
单于姿派盛: 基辅战役 开放分类: 军事、战役、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基辅 1941年7月7日... 点评:此战,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战役持续了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

德格县19671759539: 求二战著名战役大全,按时间顺序. -
单于姿派盛: 二战十大著名战役的开始与结束时间波兰闪击战——1939年9月1日始,1939年10月终敦刻尔克战——1940年5月19日始,1940年6月8日终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晨7时58分始,1941年12月7日9时许终(夏威夷时间)不列颠之战——...

德格县19671759539: 不少人都说希特勒 不懂军事,请问各位希特勒的军事才能究竟如何? -
单于姿派盛: 阿道夫.希特勒,就本身的军事才能本人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因为他在军事领域中所创造的辉煌很多,但是,兵家大忌也犯的不少!我从客观的分析一下阿道夫.希特勒的军事才能! 体现其军事才能的几点如下: 【1】现...

德格县19671759539: 二战中外国的有名的战役 双方指挥官 战斗大体情况 -
单于姿派盛: 波兰闪击战德军坦克之父 古德里安将军.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了代号为“白色”的侵略战争.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的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

德格县19671759539: 找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始末 如军情解码或者其他节目 -
单于姿派盛: 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详见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