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列御寇给主人公设计愚公这个称呼?

作者&投稿:澄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作梓被家里人称为愚公,这个称呼来自神话故事哪一个?~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写作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主要人物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智叟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本文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是根据《列子?汤问》中同名故事改写的。
  《列子》相传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篇,早佚。今本《列子》8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可能是魏晋人的伪作。其内容很复杂,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虽然基本上反映了道家学派“贵虚”、“无为”思想,但有些篇章还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有的篇章(如《杨朱》篇)反映了个人享乐的颓废思想。这部书中也有精华部分,特别是《汤问》《说符》两篇收录的一些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短文,很有教育作用。唐天宝元年(742年)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教经典之一。
  《愚公移山》用主谓词组作标题,点明本文是写愚公与其子孙移山填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热情赞美为达到某种理想,敢于奋斗,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毛泽东主席曾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中,批判地运用这个故事,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最终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毛主席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深刻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赋予这个故事以新的内涵。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件发展顺序写的,共14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两座大山挡住了村人的出路。这是移山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愚公召集家人商议移山大计。这是移山的准备。
  第三部分(第7~13自然段),写愚公率领家人紧张地移山。这是移山的过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移山这件事,人们的态度有两种,有人赶来帮忙,智叟却嘲笑、吹冷风。愚公排除干扰,仍坚定地移山不止。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玉皇大帝感动了,派大力神把山背走了。这是写移山的成功。
  〔语意理解〕
  “有一位叫愚公的90岁的老人,住在太行山、王屋山山脚下。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村的出路,给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
  这是本文的第1段,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原因。“愚公”是本文的主人公,和下文的“智叟”都是虚拟的人物。“愚”,愚笨,傻的意思。“公”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愚公”,字面意思指愚蠢的老头儿。“智”,智慧,聪明。“叟”,年老的男人。“智叟”,字面意思指聪明的老头儿。句中用“90岁”一词,强调愚公年事极高。古人认为,70岁为“古稀之年”,90岁则更为高龄,肯定体力不佳,然而却豪迈地主张移山,更显愚公理想之伟大,气魄之雄壮。一般地说,年高者考虑问题比较成熟,极言年高,也说明移山设想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太行山”,横亘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之间,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南面,高2000米。“王屋山”,在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济源等县间,是中条山的分支,济水的源地。“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村的出路”一句,指出自然环境不利于人民生产、生活。所以移山,在于重新安排大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
  “只是愚公的妻子有不同的看法:‘算了吧,老头子,就这一家子人,哪能搬得动两座大山呢?再说,即使搬吧,那么多石头、土块又往哪里放呢?’”“愚公说:‘这个不难,我们可以把土石倒进渤海。’”
  这是在商议移山大计时愚公与妻子的对话。妻子的话体现了女人的细微心理,她在众人情绪热烈时提示大家冷静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她提出人少与土石归放处两个具体问题。妻子的献疑,使愚公移山方案更加完善。愚公的解答表示自己雄心不改,移山不变。他计划把山的土石填入渤海。太行与王屋山距渤海十分遥远,填石入海更显其移山之难。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非填入渤海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是点题之句,扣住题目“移山”。
  “山那么高,像你这样风烛残年的人,哪能搬得了两座大山呢?”
  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话。智叟是“冲着愚公大声说”这句话的。“冲”字说明智叟盛气凌人。他把两山之高大与愚公之年高放在一起比较,阐明愚公太“蠢”,以微力移巨山是异想天开。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根据。“风烛”,风中的蜡烛。“残年”,晚年,残剩的年华。“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这句话表现出智叟见解的肤浅与自以为是。
  “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还会有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
  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止的宣言,显示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愚公针对智叟嘲讽他“风烛残年”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最后,用感叹句收尾,语言有力,突显愚公坚韧不拔的品格与移山定会成功的信念。
  〔写作特点〕
  1.夸张的情节,显现崇高的精神。
  文章讲述了一个夸张的故事———愚公移山填海的故事。故事从头到尾,从人物到事件,都使用夸张法。一家人要搬两座大山,这本身就不合乎自然逻辑。作者又偏把移山领头人写成“90岁”的老人,移山填海的距离又极为遥远。种种超现实的写法,使故事具有极大的震撼力。故事虽短,但情节完整,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环环不落,故事生动又有波折,如妻子的献疑,尤其是设计出“智叟”这个人物,让其嘲笑愚公,为移山吹冷风,愚公在战天斗地的同时,又要斗“人”,情节跌宕起伏。
  2.诙谐的人物设置。
  文章设置两个对立的人物,作者别出心裁地把两人命名为“愚公”与“智叟”。称正面人物为“愚”,反面人物为“智”;反之,对愚者又尊称为“公”,对智者又贬称为“叟”。这似乎是抑正扬邪,贬美褒丑,其实,作者用的是反语法,突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名实相反的两个人物性格,让人感到滑稽可笑,使文章具有极大的讽剌性。

愚,意思是愚钝、不聪明。表面上看,这个人很愚钝,但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这种人做事执着,有顽强毅力、不怕困难。作者之所以设定主人公为“愚公”,是向后人传递这种愚公精神。最可贵之处在于一代又一代努力同时还可以一直相信那个美好的梦想的存在。映射现实中,便是不被外界人事物言辞任何影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始终相信它能够实现。
一个人对梦想多一份执着,便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往大了说,如果大家都认为这种坚持并相信的精神是不适合现实的,那么,社会便不会继续向前,因为,没有人为了信念与梦想而努力了。 社会是靠众人合力去推动的,如果‘愚公’越来越少,那么,这个社会只能越来越糟糕。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愚公移山是哪个朝代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表达了“恒道”的理念,借故事申道明义。“愚公移山”故事得到广泛流传,在文学、哲学、甚至在民间信仰中都得到新的解读。神话故事是没有朝代的,愚公移山出自于战国时列御寇所撰的《列子》。

简述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你说你肚子饿了三天,没有饭吃, 你给人家讲,人家不一定同情你,或许还会笑你。 你只有自己想办法去找面包吃就是了,没有面包找 渣子吃。像这一类的文学境界的故事,从《庄子》 里头钻出来的很多,如果你读书多了,看中国文化, 很多地方同庄子的《逍遥游》都有密切的关连,尤 其是关于大鹏鸟。

杞人忧天的主人公是谁
战国时代 列御寇 《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既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

郑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名潘岳,字安仁,西晋郑州人,祖籍郑州中牟大潘庄,生于郑州巩义,死后葬在巩义。潘安虽然貌美、喜欢花草,但并不花心,用情专一,与夫人杨氏感情甚好,“潘杨之好”也被传为美谈;另外潘安当县令时政绩斐然,称得上是个好官;在古代24孝中“辞官奉母”的典故的主人公就是潘安。总之,潘安应该算得上...

响遏行云的主人公是谁人
1. 薛谭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以其音乐才华闻名。2. 成语“响遏行云”出自《列子·汤问》,由列御寇所著。3. 该成语描述了薛谭的的歌声洪亮,能够阻止云彩的移动。4. 故事中,薛谭曾自满地认为学成归来,但在秦青的送别演唱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5. 薛谭深感惭愧,请求秦青继续指导,自此虚心学习,不再...

有一本老的修真小说,主角好像修炼成了山里的大王,手下一堆不能变成...
该雯雯一些设置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滴,滴昆仑和移动在反对党联盟滴水,两者滴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的作者是非常合理的把握,给人的印象是很自然和流畅,而在此背景下暴露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角也很真实,不象一般的跌落小说,主角必须站在该国的什么的峰值,然后关闭日本风靡美国和英国,但给他的基础上,主角的自己的...

换心列子文言文翻译
当然尽管如此,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将是难以避免的。这一点,明汤显祖在《花间集》评本中曾一语道破:“若到换心田地,换与他也未必好。”但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却十分明朗,同情完全放在被折磨被损害的弱女子这一边,这也就从侧面鞭挞了薄悻之徒。 顾夐此词,以善作情语著称。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此词作为...

愚公是否却有其人 是什么年代的人
是早于等于周朝的人,见于文章出处 出处: 《列子·汤问》(战国 列御寇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典故高山流水说的是谁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谁
1、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2、高山流水,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3、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4、典故: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

愚公为什么称为愚公
愚公中的“愚”,非愚蠢的意思,事实上,在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中,愚,可以凸显出愚公的智慧,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即大智若愚。愚和智对应的突出主人公的智慧。《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这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

点军区13641898558: 列子的简介 -
酆话司佩: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

点军区13641898558: 无助不受大理;怎么理解 -
酆话司佩: 你说的等同没有功劳不收受钱财,官位无功不受禄,无德不受宠 列御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学家.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点军区13641898558: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可以梳理为什么 -
酆话司佩: 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学家写的书.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

点军区13641898558: 《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它的寓意是什么 -
酆话司佩: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http://baike.baidu.com/view/29280.htm

点军区13641898558: 愚公移山的介绍! -
酆话司佩: “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是《列子·汤问》中的一篇,由战国时郑国的文学家、历史家、地理家列御寇著,他生活的年代大约是春秋末、战国初,他的学说属于道家理论.当时王屋山属于道教的名山,他三次来到王屋山游览,...

点军区13641898558: 愚公移山主人翁,作者 精神 -
酆话司佩: 1、《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主人翁是愚公.2、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3、《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表达了一种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精神.

点军区13641898558: 《愚公移山》故事来源是什么? -
酆话司佩: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之一,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作者是列御寇.成语释义 解释: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典故: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后来这个成语用来说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的道理.

点军区13641898558: 愚公是那个朝代的人呢!
酆话司佩: 愈公是西周时的人,因为出处是《列子·汤问》(战国 列御寇),记载的多半是前朝的事. “愚公移山”故事的主人公.亦常用以比喻作事有顽强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宋 辛弃疾 《玉楼春·用韵答傅岩叟叶仲洽赵国兴》词:“青山不解乘云去,怕有 愚公 惊着汝.” 明 夏完淳 《大哀赋》:“人容鼓吏之狂,世笑 愚公 之癖.” 清 陈维崧 《洞仙歌·善权洞》词:“天风忽下,劈破青红茧, 夸父 、 愚公 费裁剪.”

点军区13641898558: 列子及《列子》的简介有哪些? -
酆话司佩:列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学者,周朝郑国圃田(今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 道家学派...

点军区13641898558: 《愚公移山》是否是神话故事? -
酆话司佩: 是民间传说.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之一,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作者是列御寇.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