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这首古诗的一句一句的解释?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花影》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花影》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花影》原文: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扩展资料:
写作特色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
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花影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花影》原文: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踏青的古诗
踏青的古诗有:《登高》、《静夜思》、《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花影》。1、《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登高》。诗中写到了登高远眺的情景,仰望天空,俯视大地,感叹自然山河的壮美。这首诗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感觉自己已经登...

有哪些古诗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
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如下:1、唐代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译文: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

古诗 花影
映了诗人嫉恶如仇的态度,而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描写生活环境的诗句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晴朗,表达了诗人无拘无束安闲自在的生活。 4.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

古代关于孩子的诗句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嘻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瓈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嘻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桑茶坑道中》(其七)与《安乐坊牧童》: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解释:这是个雨后...

请你从课外积累的古诗中摘录一句描写儿童的诗句?有哪些是描写儿童的诗...
24、痴儿呆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吴潜《鹊桥仙·扁舟昨泊》25、雪中行师等儿戏,夜取蔡州藏袖底。——惠洪《题李?画像》26、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又呈吴郎》27、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28、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如何培养二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果学生对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课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都不知道,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与学生讨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譬如,在教《花影》这首古诗时,首先要求学生把自己不懂得词语画出来,接着就这些词语作出解释,让学生明白...

关于采药童的诗句
以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为例,表达了乡村儿童不仅好客,还很勤劳。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儿童。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

描写儿童的古诗
描写儿童的古诗如下。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3、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4、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5、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6、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7、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8、牧童归去横牛背,...

诗中有孩童的诗句有哪些
以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为例,表达了乡村儿童不仅好客,还很勤劳。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儿童。农村的儿童虽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

于田县18359736990: 古诗《花影》的大意是什么? -
霜俘灭特: 原文: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专家小析 《花影》,初读这首诗,你会认为这是一首咏物诗,明白通俗;细细琢磨,才知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含蓄隐晦.原来是苏轼在慨叹他的政敌即那些所谓"熙丰小人",他们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一首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诗.

于田县18359736990: 《花影》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
霜俘灭特:[答案] 重重叠叠上瑶台,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 几度呼童扫不开. 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刚被太阳收拾去,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 又教明月送将来. 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此诗喻义深远,其中有着...

于田县18359736990: 古诗《花影》的大意 -
霜俘灭特: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

于田县18359736990: 《花影》是什么意思?谁写的??! -
霜俘灭特: 花影 作者: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注释: 1.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

于田县18359736990: 花影这首古诗的意思 -
霜俘灭特: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于田县18359736990: 《花影》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啊? -
霜俘灭特:[答案] 《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于田县18359736990: 谁可以告诉我《花影》这首诗的诗意? -
霜俘灭特: 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初读这首诗,你会认为这是一首咏物诗,明白通俗;细细琢磨,才知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含蓄隐晦.原来是苏轼在慨叹他的政敌即那些所谓"熙丰小人",他们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一首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诗.

于田县18359736990: 求苏轼的《上元侍宴》《花影》《守岁诗》的赏析,要比较详细,不要太多,不是要翻译.好的追加~!急! -
霜俘灭特:[答案]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1)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侍宴:臣子...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专家小析 《花影》,初读这首诗,你会认...

于田县18359736990: 《花影》苏轼 -
霜俘灭特: 作品原文花影重重叠叠1上瑶台2,几度3呼童4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5,又教6明月送将来7.[1]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2、瑶台:华贵的亭台.3、几度:几次.4、童:男仆.这两句...

于田县18359736990: (花影)这首苏轼写的诗是什么意思? -
霜俘灭特: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我觉得吧,根据苏轼的一生境遇来看,他应该在针砭时弊, 他把花影比成国家遇到的困难,作为统治者没有看清问题本质,也就是没有惩治那些无用甚至危害国家的却占据高位的庸官,却想依靠低阶的官员来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这里苏轼在自比童儿吧),结果却治标不治本,危害随之又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