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和程颢、程颐本是师徒关系,最终为何关系破裂?

作者&投稿:栾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程颢和程颐是什么关系~

程灏与程颐为同胞兄弟关系。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出生于湖北黄陂。嘉祐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程颐(1033年-1107年),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对其兄程颢于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程颢(1032~1085)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程颐(1033~1107)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人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的,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

虽然后世之人都认为周敦颐是程颢、程颐的师傅,并且认为程颢、程颐抛弃了自己的师傅周敦颐,导致三人的关系最终走向破裂。但结合当时的历史,并且从三人留下的著作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三人之间亦师亦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傅与徒弟的关系。

真正说周敦颐是是二程师傅的人是朱熹,但是不管是从程颢、程颐方面,还是从周敦颐本身来说,都没有承认三人是师徒关系。周敦颐和双程的父亲是很好的朋友,而他也曾经将双程送到周敦颐身边学习, 当时两个人刚刚十四五岁,并没有拜师,而且此次学习的经历极为短暂,只有一年。

这一年中,到底学习了什么我们不清楚,但是从程颢、程颐,对弟子的教导,已经给后世留下的著作之中,我们发现他们对周敦颐并没有那种师徒之间的尊敬,反而更多的是调侃。而且对于周敦颐的得意之作太极图,两人极少有提及,也不认为周敦颐是儒家学说正统的传承人,进而导致三人在政治和仕途上也是有分歧的。

即便当时真的有那么一点师生的情谊,再后来,随着三人发展方向的不同,这点情意也越来越淡了!而周敦颐,也很少提及程颢、程颐,依着两人在当时的名声,应该算是周敦颐的得意门生了。然而,周敦颐并没有以这两人为傲,在人生中,几个比较重要的时刻,也没有他们两人的参与,所以,最终关系越来越淡。



 中国自古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师徒关系的理想模型,周敦颐和程颐、程颢本是师徒关系,最终却划清界限日渐疏离,那么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成二程兄弟还是少年,其父亲程珦在南安军做官,偶然结识了周敦颐,

程珦一看,觉得这人非常人,对其人品与学问都十分钦佩,于是和他结为朋友,请周敦颐给两个儿子做老师。周敦颐具体交教什么,史料并无过多记载,后人所推测,周敦颐所传授的应该是其代表作《太极图》,历来被认为是周敦颐著述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周敦颐的教学绝非照本宣科,于是细心引导两个少年思考,后来二成继承和发扬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共同创立了天理学说。

但是,南宋学某位者通过观看二程的著作观察到二程从未向人提起过老师周敦颐的代表作《太极图》,陆九渊也有过类似的质疑,日本学者更是一针见血,评论二程对《太极图》十分冷淡,或许真是如此,在二层兄弟的论述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这位老师的存在,相反,兄弟二人多次强调自己学识独立性和原创性,他们极少提及周敦颐的名字,周敦颐也很少提及二程。

可见,他们后期交情相当淡薄,师徒关系受到了北宋党争的影响,周敦颐支持王安石变法而二成却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同政见和立场使这三人的师徒关系变得十分敏感和异常脆弱,除此之外,师徒三人在学术思想和道德主张存在分歧。综合以上一系列的原因注定了三人走向关系破裂的结果。 



主要是因为周敦颐和程颢、程颐的志向不同,三个人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而且他们自己的道路也有所不同,所以关系越来越远。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两个人的志向不同,所以最后关系走向了破裂。

虽然是师徒关系,但是他们却没有很好的维护这段关系,以至于越走越远。


周敦颐是什么样的人
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周敦颐的作者介绍
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周敦颐后来学者称他什么
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

爱莲者说作者简介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详细情况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

周敦颐简介
一分钟了解周敦颐

宋代理学中的濂学指什么学术思想
敦颐原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濂溪学派”。敦颐喜谈名理,精于《易》学,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从学者众,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亦游于门下,因形成“濂溪学派”。该派以《周易》为宗,混合道家“有生于无”和儒有“中庸”思想,据道教...

周敦颐什么的开山鼻祖
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因仕宦生涯,经常迁徒。虽收生传道授业,但无长随门生,有影响者不多,程颢、程颐曾以师礼事之,但实为学友。周氏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编成《周子全书》。

濂溪学派主要代表人
周寿,敦颐子,朱熹曾称赞其词艺高超,其作品收录于《山谷集》和《朱子文集》。周焘,字迪循,曾任岳麓书院山长,鼓励士子苦读,培养了众多湖南名士,有《爱莲堂集》传世。孔武仲,字常父,进士出身,元佑年间曾论及科举弊端并提倡诗武并重,著作颇丰,被列入《宋史本传》。曾几(1085-1166),号...

从 周敦颐传 爱莲说 可看周敦颐是怎么样的人 理由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

谯城区15513387866: 周敦颐的故事50字 -
边寒抗腮: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

谯城区15513387866: 程颢、程颐兄弟有什么样故事?
边寒抗腮: 96.程颢、程颐兄弟都曾从学于周敦颐,程颢人称明道先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兄弟合称“二程”

谯城区15513387866: "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是什么? -
边寒抗腮: 存天理 灭人欲——理学的形成两宋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以「理学」着称的学派.理学是佛教、道教思想渗透到儒家哲学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儒家学派.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孔孟之道独霸学坛,由汉至唐经学都颇发达.但汉儒治...

谯城区15513387866: 为什么说周敦颐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
边寒抗腮: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 ,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

谯城区15513387866: 根据爱莲说来改编 -
边寒抗腮: 1、爱莲说改写: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这显示了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陶渊...

谯城区15513387866: 爱莲说的意思是什么 -
边寒抗腮: 古代诗文名篇赏析 转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谯城区15513387866: 程颐是哪个朝代的
边寒抗腮:

谯城区15513387866: 北宋五子是同一时代的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边寒抗腮:[答案] 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号称北宋“五子”,他们既是著名哲学家,又是著名易学家. 周敦颐(1017~1072)邵雍(1011~1077)张载(1020-1077),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思想成熟期都在宋仁宗和宋神宗年间

谯城区15513387866: 存天理灭人欲根本目的 -
边寒抗腮: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

谯城区15513387866: 程颢《秋月》 写作背景 -
边寒抗腮: 【原作】 秋月——[宋] 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注释】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