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演化对成矿的控制

作者&投稿:寸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

简单地总结一下上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对于我们开阔思路,扩大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更深刻地理解矿床的成因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通过对一些重要矿床广泛地对比研究发现,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矿床类型也有其发展演化的历史,某些原有的类型消失了,并被新的类型取而代之,某些类型变得越加复杂,越加多样化了。因此,把矿床作为独特的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岩石类型放在上地壳的发展、演化中去加以研究,就能揭示不同矿床类型间的成因联系;打破矿床类型间是彼此孤立没有联系的旧观念;阐明确定矿床类型,特别是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其必然性。总之,我们必须遵循一种演化的观点,研究矿床在地质历史中形成及分布的规律。
比如铁建造,阿尔戈马型铁建造主要形成于太古宙,并与金、镍和贱金属矿床伴生。进入元古宙时期,虽然也有阿尔戈马型铁矿产出,但其规模小很多,代之而起的是苏必利尔型铁建造。该类型铁矿床广泛出现于元古宙冒地槽环境,并且局限于大约2200Ma一个非常狭窄的时间间隔内。在此,发人深思的是,形成苏必利尔型铁建造的特殊时间和空间位置是一个全球性的地质现象。与阿尔戈马型铁建造相比,苏比利尔型铁建造则以氧化物相为主,它不与金、镍、贱金属等主要矿床类型相伴生,在较年轻的岩石中也没有重要的再现情况发生。在显生宙的克林顿型和明尼特型富铁岩与前两种类型铁建造完全不同,其物质来源是大陆岩石风化的产物,矿床规模也小得多。
贱金属硫化物矿床在地质特征上,与上地壳演化的关系更为密切。从太古宙开始,最早形成的是Zn-Cu-Au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并延续到古元古代,同时在古元古代又出现了新的多金属Zn-Pb-Cu型矿床(图1-44)。在中元古代(大约1800~1000Ma)明显缺少以火山岩为主岩的矿床类型,但相应大量出现了以碎屑岩为容矿主岩富Zn-Pb-Ag的超大型层控矿床。继之在新元古代又出现了以碳酸盐为容矿主岩的Zn-Pb-Ag硫化物型矿床,并一直延续到显生宙。较早期的富Cu-Au型的块状硫化物矿床,首先再现于显生宙造山带发育的最早阶段,而后重现年轻的、富Pb-Ag型的矿床。

图1-44 块状硫化物矿床和其他类型硫化物矿床的时间分布及其发育高峰期(据Hutchinson,1980)

上述资料说明,不同金属组合、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与上地壳的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比如,两类含铁建造成因的差别是上地壳发展、变化的直接结果。首先,在太古宙3000~2500Ma期间,堆积了巨厚的火山岩系,海水在全球范围内与火山岩发生反应,淋滤出大量的金属。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太古宙只有少量金属堆积在火山喷口附近,大多数金属被保留在大洋中,当时海洋正处于还原状态,因而铁主要呈二价铁的形式溶解于海水中。到元古宙早期,由于海水演变为相对氧化条件,于是保留在海水中的二价铁处于不稳定状态发生沉淀,形成全球性的规模巨大的苏必利尔型铁矿床。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苏必利尔型铁建造为什么不伴生大量火山岩;为什么仅出现于元古宙早期,而成矿的时限又如此之短暂且不具重现性;为什么出现在浅水冒地槽环境,并形成于相对氧化的条件下,而基本上不出现或很少出现硫化物相、碳酸盐相及磁铁矿相;为什么不与金、镍及贱金属矿床相伴生等等。
各类块状硫化物矿床与上地壳演化关系的具体情况可能如下:
太古宙最早期的构造作用所引起的是来自地幔的超基性-基性岩浆活动。这种岩浆活动是通过断裂或裂谷形成的。它们或者是在原始的薄层地壳内发生的,或者可能是直接从地幔中和地幔上面发生的。这种类型的岩浆活动持续进行,就会造成重力的不稳定性,也会造成强烈的沉降作用或“垂向俯冲”。正如在显生宙俯冲带一样,这种较老的超基性-基性“洋壳”沉降后经过部分熔融会受到改造,从而会发生“第二次地壳分异”,产生似岛弧型火山作用的厚层分异拉斑质到钙-碱质火山岩系。这些岩系含有以加拿大太古宙为最典型的最早期Zn-Cu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根据这些矿区及其矿床规模很大,数量很多,彼此相距很近来判断,再根据含矿绿岩带火山岩系的厚度和面积来判断,这种火山作用以及与此同时产生的热卤水排放,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迄今为止地球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太古宙构造作用的高潮是基诺拉造山运动(2500Ma)的花岗岩深成作用和交代作用。这次造山运动使整个较早期的绿岩带火山岩石隆起、变形和变质。于是,可能首次形成了一种变厚了的硅铝质陆壳,从而给新的演化性的构造旋回开辟了道路。在元古宙,陆壳裂谷作用变成主要的构造作用,这种构造作用是很重要的,它形成了一些古裂谷系(其中有些含碱性杂岩),形成了一些古元古代大型配合沉积盆地(如维特瓦特斯兰德盆地)以及大量的元古宙拉斑玄武质侵入体(后者又形成一些大的岩床、岩墙和岩盖,如尼皮辛辉绿岩,萨德伯里侵入体,布什维尔德杂岩体等等)。
可以认为,在古元古代(2200Ma,阿费布运动早期),地壳裂谷上的位移主要是垂向的,可能仍反映着更早期的以垂向为主的太古宙构造作用。这就导致较老的未成熟的Zn-Cu型矿床的重现,而且因为陆壳增厚的缘故,也导致演变为出现较晚期的Zn-Pb-Cu多金属型矿床。这些矿床中普遍存在硫酸盐,而在较早期的Zn-Cu型矿床中硫酸盐很少,这表明在古元古代地球水圈充氧也是富Pb-Ag多金属型矿床演化的一个因素。
到中元古代(1800~1000Ma),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早期Zn-Cu型和Zn-Pb-Cu型矿床突然消失了,被称之为“火山成因间断”(Hutchinson,1980)。伴随该间断全球性地发生了以下一些重要地质事件:第一,在中元古时期,地壳强烈的沉降作用变成了沿大陆裂谷系的侧向位移和分离作用,结果形成了大型的堑沟和充满沉积物的深槽;第二,挤压成因的钙碱性安山质火山岩,仰冲上来的蛇绿杂岩显著减少,但大型基性侵入体增多;第三,优地槽型脉状金矿床明显减少,但与镁铁质杂岩有关的Ni-Cu矿床和喷气沉积型的Pb-Zn-Ag矿床增多。这些事实说明了当时地球处于膨胀状态,因此“垂向俯冲”变成了横向分离,火山喷发变成了深成侵入,并且在地球上首次出现了像现代大洋的深洋盆。与火山活动有关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消失,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超大型Pb-Zn-Ag矿床的形成就是在这种地质环境下发生的(Hutchinson,1973)。
前寒武纪最晚期,可能标志着板块构造作用的形成开始,地壳发生大规模侧向运动,大洋和大陆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这些板块格局广泛变化,但所有较早期的矿床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都曾沿线状板块边界处重复出现(虽然时间间隔和空间比例都小得多)。尤其是现代海底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为研究古代同类矿床提供了理想的现代实例。对这些矿床的研究表明,现代洋脊裂谷环境形成的矿床(如东太平洋21°N,11~13°N,中大西洋21°N)与古代塞浦路斯型矿床十分相似,弧后盆地环境形成的矿床(如冲绳海槽Jade热田)与古代黑矿型矿床十分相似。特别是Jade热田的矿床形成于陆壳环境,在那里,古代黑矿型矿床一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新的地质环境下,又出现了新的矿床类型,如密西西北河谷型Pb-Zn矿床和斑岩型Cu矿床。斑岩Cu矿与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体之下的富铜蚀变带之间有很多相似处,这说明前者相当于后者的次火山作用产物。也许,斑岩Cu矿是在延续俯冲的时候并在俯冲的地方发生的。该时该地洋壳被陆壳掩覆,从而阻止喷溢流体到达海底。与此相伴,弧后扩张和弧后盆地也消失了,火山作用从海相改变为陆相。成矿环境这种改变常见于南美安第斯带边缘,那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斑岩铜矿区之一。这种情况说明,在上地壳演化过程中,当产生某种特定元素组合矿床的环境消失了,新环境就会容纳这些元素从而演变产生新的矿床类型。
概括地说,矿床的形成及其在地质时期的分布是受上地壳的演化及所处地质环境制约的。太古宙时期是以延续的火山作用为特征;元古宙的构造运动先是以加厚的陆壳的裂开为主,而后沿裂谷产生重大的水平分离;最后大洋块与大陆块水平运动加剧,形成多样化的构造格局;显生宙时期板块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了新的板块边界类型。各种不同的矿床类型及大小不等的单个矿床都是在上地壳演化过程中,于特定地质环境下形成的。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就能对矿床中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比如,为什么铅的工业堆积发生在22亿年以后?这可能有以下原因:①在古太古代,地幔物质中Pb的含量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U、Th衰变反应的进行,Pb的含量逐渐增加;②在地质历史中,在壳幔演化过程中,Pb则倾向于向着陆壳物质中聚集,其在壳幔中的分配比率为0.993∶0.007;③在大约2500Ma时,太古宙构造作用出现了重大事件,此时伴有大规模的花岗岩深成作用和交代作用发生,并可能首次形成了具有一定厚度和硅铝质陆壳。在岩浆作用过程中,Pb主要载体矿物是长石,因此伴随着大规模花岗岩体及硅铝质陆壳的形成,Pb则从幔源物质中被选择性地聚集在壳源物质中,这为Pb的工业堆积提供了特质基础。到古元古代(大约2200Ma),另一次全球性的构造运动使地壳进一步增厚,此时火山岩中长英质组成明显增多,Pb则首次在块状硫化物矿床中达到了工业堆积的规模;④如前所述,在大约2200Ma左右,大气圈、水圈也由还原状态变为氧化状态,这个转变可能也是Zn-Pb-Cu型多金属矿床开始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比如,在地质历史中,为什么阿尔戈马型铁建造最早形成,这种最早形成的铁矿床为什么总是具有正铕异常;古元古代以前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为什么都接近零值,而其后有关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则很大,往往出现较高的正值;Sedex型矿床为什么贫Cu而富Ag、Ba等等。无疑,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成矿作用与上地壳演化关系的研究中找到合理答案。

特定的铁矿成矿作用是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的产物。随着地质构造环境的变化,铁矿成矿作用的特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的铁矿成矿事件如下。
一、太古宙—古元古代火山喷发-沉积事件
太古宙—古元古代时期,地壳很薄,来自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大面积喷发于广袤的海洋中。此时恰值全球大气缺氧期,海底基性火山岩中丰富的铁质大量以二价铁的形式溶解在海水中,形成富含铁质的海水。25亿年左右,大气中氧气大量聚集,即发生了全球大氧化事件,海水中溶解的二价铁被氧化,以三价铁的形式沉淀于海底,形成条带状铁建造(BIF),后经区域变质改造,形成我国的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床。这类铁矿分布于华北克拉通等古陆核及其边缘,以鞍本、冀东铁矿集中区为代表,在新太古代克拉通区,往往形成许多大型或超大型铁矿床,如辽宁鞍本地区鞍山岩群中的铁矿、冀东滦县群和遵化岩群中的铁矿、北京密云地区四合堂群、山西五台群、山东泰山群、河南登封群以及安徽霍丘群中的铁矿床等。
古元古代,形成一些大型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如山西吕梁群中的袁家村铁矿和冀东朱杖子群的柞栏杖子铁矿,云南大红山铁矿也形成于古元古代。
这一时期形成的铁矿床累计查明资源储量占全国的45%左右。
二、中-新元古代裂解事件
中-新元古代,受全球性裂解事件的影响,在古陆边缘附近产生了规模不一的裂谷、裂陷槽或拗拉槽,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并伴随有不同规模的火山喷发,形成了云南大红山式海相火山岩型铁铜矿、华北地台北缘宣化一带的宣龙式海相沉积型赤铁矿、华北克拉通上17亿年左右的河北大庙式岩浆型铁矿、四川泸沽式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等多种铁矿类型。内蒙古白云鄂博式沉积变质型铁铌稀土矿床和海南石碌式沉积变质型铁矿的形成时代和成因虽有较大争论,但其主体可能形成于中新元古代。8亿年左右,受“雪球地球”事件的控制,形成了我国南方的新余式和祁东式(江口式)沉积变质型铁矿。
三、晚古生代早期华南海侵事件
该事件出现在我国南方湖南、广西、广东、贵州、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区。海侵始于泥盆纪初,并由西南向北、向东北进发,所以随海侵方向其地层层位逐渐升高,而沉积相也随之不断变化,从而导致有用组分在较大范围内堆积。铁和锰、磷通常在沉积海盆的潮坪相与台地相之间,以胶体的形式沉淀成矿,形成我国南方广布的宁乡式海相沉积型富磷赤铁矿矿床。
我国秦岭地区的大西沟式海相沉积型铁矿也形成于泥盆纪,但以菱铁矿为特色,可能与海底喷气-沉积成矿作用(SEDEX)有关。
四、晚古生代火山喷发-侵入事件
晚古生代火山喷发-侵入事件包括海相火山喷发-侵入事件和陆相火山喷发-侵入事件。
海相火山-侵入事件出现在活动带中,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天山和内蒙古等地,形成阿尔泰蒙库、天山雅满苏、式可布台、莫托沙拉、内蒙古谢尔塔拉、黑鹰山等海相火山岩型铁矿。
陆相火山-侵入事件发生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大陆裂陷环境,以基性岩浆活动为主,形成时代为250 Ma左右。岩浆侵入形成攀枝花式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岩浆喷出地表则形成了峨眉山玄武岩。玄武岩中铁含量高,以磁铁矿为主,磁性强,但磁铁矿分散,品位低,没有工业价值。
五、中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岩浆事件
该事件出现在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它是受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使中国东部陆内发生NNE向的构造形变,并置于前中生代构造层之上,同时伴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与岩浆侵入活动。喷发作用以侏罗纪晚期最强烈,长江中下游地区宁芜、庐枞等陆相火山岩盆地中发育的宁芜式和庐枞式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玢岩铁矿)与这一构造-岩浆事件有关;侵入作用于燕山期最鼎盛,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冶式、华北克拉通内部邯邢式、莱芜式、闽南-粤东和东秦岭地区的矽卡岩型铁矿与该期构造-岩浆侵入事件有关。
六、全新世—更新世风化堆积事件
该事件分布甚广,主要在我国东部和南部,主要形成风化淋滤型(现代风化沉积型)铁矿床,次为陆相沉积型菱铁矿和沼铁矿,此外,还有滨海砂铁矿,如台北沿海的砂铁矿床,但上述铁矿大多属于中小型。

无论是变碎屑岩中脉型金矿,还是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均分布在华南板块和塔里木-华北板块的后太古宙沉积增生体中,在两大板块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裂离”、“闭合”,在不同阶段形成了对成矿有直接影响的含金建造和多期次的成矿热事件。

(一)华南板块构造演化对成矿的控制

在华南板块,两类金矿分布于以扬子古陆为核心的、包括南华活动带、昆仑-南秦岭活动带和松潘-甘孜活动带中,形成于不同时期,受不同地质构造发展阶段的控制。

1.陆核形成阶段

古元古代末期的吕梁运动,完成了华南古陆的第一次克拉通化。组成其结晶基底的岩石包括康定群、八都群和水月寺群(即原崆岭群)等,康定群是由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及沉积岩经变质而成的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片麻岩、角闪片岩及混合岩,水月寺群和八都群都是由基性火山岩及沉积岩经变质而成的中深变质岩系。特别是这些岩系的下部,构成了华南板块最早的、直接来自于上地幔或下地壳的原生含金建造。

2.陆块形成阶段:(四堡期-晋宁期)

中元古代初期,随着古陆壳的裂解,华夏古陆自扬子古陆裂离,二者之间以狭窄的南华洋盆相隔。在扬子古陆的陆缘及陆内,发育有许多裂陷盆地和裂陷槽。在西南部的陆内裂陷盆地中,沉积相对稳定,形成了以昆阳群和会理群为代表的、由陆源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在北部的陆缘裂陷槽中,海底火山活动强烈,形成了碧口群下亚群和郧西群的基性火山岩-酸性火山-沉积碎屑岩建造。在古陆南缘的江南地区,由于南华大洋不断向北俯冲,形成一套巨厚的“沟弧盆”体系沉积,包括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在内,主要由陆源碎屑、凝灰质、泥质及碳酸盐岩等组成的复理石建造,浊流沉积发育,不同地区还夹有基性、中基性及中酸性火山岩等。浙江西部的双溪坞群则以细碧岩-石英角斑岩为主。在上述裂陷槽沉积中,既有来自于基底(第一结晶基底)的物源供给,又有海底火山喷发及喷气,以及广泛发育的浊流沉积、复理石建造等,形成了有丰富物质来源的含金建造和赋矿层位。已有资料表明,在这套复理石建造中所夹的凝灰质岩,含金普遍较高,最高可达320×10-9,浓集系数达80。显然,它们对这个地区的金矿成矿有重要作用。

发生在中元古代末(1000±Ma)的四堡运动,主要影响江南地区,其他地区表现较弱。在江南地区,由于华夏古陆向扬子古陆的俯冲、碰撞而强烈活动,表现为广泛褶皱变形、区域变质、韧性剪切和岩浆侵入。与此相伴的首次构造热事件,可导致金元素的初步活化。

新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纪),扬子古陆西南继续沉积昆阳群和会理群,西北陆缘为上碧口亚群,北部陆缘裂谷为耀岭河群。其中上碧口亚群由基性和中酸性熔岩组成,具有“双峰”式火山岩套特点,耀岭河群由碎屑沉积岩和基性火山岩组成。就其形成环境和金元素的丰度来看,都具有形成含金建造的条件。在江南地区,由于华夏古陆与扬子古陆的再度裂离,形成了板溪群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其间浊流沉积发育,局部夹基性到中酸性火山岩。这是江南地块上最为重要的含金建造和赋矿层位。

青白口纪末(800±Ma)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古陆与华北古陆碰撞聚合(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了古中国联合大陆。在扬子古陆,表现为所有四堡期和晋宁期的岩层强烈褶皱变形,韧性剪切剧烈,以及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使扬子古陆基底进一步固结。与此同时,广泛的构造热事件,使金元素活化迁移或初步富集,这是扬子陆块上一次较普遍的矿化活动时期。

3.中国统一大陆形成阶段

澄江-加里东期,为扬子陆块增生和南华活动带演化阶段,从震旦纪开始,出现了“槽”、“台”分野的构造格局。在扬子陆块内以微扩张、陆表海的垂直加积为主,边缘局部坳陷较深。在西南部,如黔南坳陷以深水还原沉积为主,其中富含汞、锑、金等成矿元素,成为微细染浸型金矿矿源层和较早的赋矿层位。在北部陆缘活动带,即西秦岭-南秦岭地区,在拉伸“掀斜”作用下发生裂陷,从浅海向深水过渡的斜坡地带,海底气液喷流活动较强,与陆源碎屑一道,形成了由硅质岩、泥质岩、碎屑岩夹灰岩组成的“碳、硅、泥”建造(如西秦岭的寒武-奥陶系太阳顶群),构成了这个地区重要的矿源层和赋矿层。在南华地区,裂谷海槽发育,这时华夏陆块已大部被肢解,只在海南等地有小块的古陆残留。在海槽内形成了深水、滞流、缺氧条件下的寒武纪黑色岩系,即粤西桂东的八村群和水口群。其中金含量较高,在各矿区的围岩中,金的平均含量为(6.94~29.45)×10-9,富集系数3.85~16.30。成为提供矿质和赋存矿床的重要层位。

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在南华地区表现强烈,其结果使南华裂谷封闭褶皱,并与扬子古陆联为一体。与此同时,伴随着褶皱变形、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侵入,以及成矿热事件的发生,成为南华地区寒武系中金的活化和初步富集时期。

华力西期-印支期,在华南板块不同部位的活动形式差别较大。在南华活动带和扬子陆块内(两者已连为一体)以伸展沉陷的陆表海沉积为主。在扬子陆缘区,包括南华活动带与扬子陆块南缘的过渡地带,以裂陷海盆的冒地槽沉积为主。处在扬子陆块西南缘的黔、桂、滇三角地区和西缘的松潘-甘孜地区,受古特提斯洋的影响较大,在海盆内形成有浊流沉积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其中所夹的“黑色岩系”金丰度较高,变异系数较大,具有矿源层意义。二叠纪时,由于拉张作用加强,裂陷加剧,导致了大面积玄武岩流喷溢和广泛的热水硅质沉积,同时提供大量初始成矿物质。在陆块北缘的西秦岭-南秦岭地区,沿袭加里东时期的裂陷沉积,但海水较浅,主要为浅海潮坪相碳酸盐岩。在碳酸盐台地边缘或礁后,在还原条件下形成暗色泥灰岩和细碎屑岩沉积,富含有机碳和成矿元素。

二叠纪末的华力西运动,在秦岭裂陷槽的北部表现较强,形成礼县-柞水华力西褶皱带,并伴随有岩浆侵入活动。

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导源于西部特提斯的平移拉张,使黔桂滇地区和西秦岭地区的裂陷进一步加深,成为古特提斯洋的东延部分,沉积了包括浊积岩在内的复理石建造(或类复理石建造)和部分碲酸盐岩建造。在松潘-甘孜地区,经过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的上升隆起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时期重新裂陷,形成与古特提斯洋相连通的小洋盆,沉积了以细碎屑岩为主的复理石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并夹有火山熔岩和凝灰岩层。在上述裂陷槽内,斜坡地带发育,地壳活动频繁,并有海底火山和气液喷发,金的初始浓集明显。所形成的沉积建造,构成了这些地区最重要的赋矿层位。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末,从东向西发生的印支运动,对印支海槽区影响强烈,其结果导致各裂陷槽的最终封闭。构造作用表现为以挤压推覆为特点,一些地壳表层构造与基底断裂相连,深部形成隐伏岩体。在构造挤压和岩浆热动力作用下,矿源层中矿质活化,从而发生早期的金矿化作用。

4.陆内改造阶段(燕山期-喜马拉雅期)

东部受滨太平洋构造运动和西部受新特提斯构造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陆内拉张与挤压逆冲,并伴随岩浆浸入活动,这是金的又一重要成矿期。

(二)华北陆块地壳演化对成矿控制

在太古宙刚性克拉通基础上,于古元古代出现若干裂谷活动带,其中沿北东边缘出现的辽东裂陷带,在太古宙绿岩带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浊流沉积特征的辽河群以及老岭群。都是以陆源细碎屑为主,夹火山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其中含金、砷、锑、钴、镍等成矿元素和沉积同生黄铁矿较多,代表这个地区古元古代陆缘增生带中的含金建造。

古元古代末的吕梁运动,完成华北陆块第二次克拉通化,使古元古界发生较强烈的褶皱变形,脆-韧性剪切和区域变质作用。在与之相伴的构造热事件中,导致了金的活化迁移。

吕梁运动后,华北陆块进入克拉通内部沉陷和边缘裂离海槽,分别形成稳定型盖层沉积和陆缘裂谷优地槽沉积。自晋宁运动之后,华北陆块普遍隆起,到加里东期转为非均衡沉降,广泛发育陆表海沉积,其间经历了加里东运动的隆起和上古生代的海陆交替相沉积。早三叠世末以后,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俯冲的影响,与我国东部一起卷入了大陆边缘活动带中,导致了盖层褶皱,岩浆活动,原有断裂复活以及新断裂的产生,并伴随构造-岩浆热液,对金成矿起叠加、改造和富集作用。




区域控矿因素分析
从宏观上,大地构造对矿产的空间分布产生直接的影响,形成不同的矿产和矿床类型,是划分成矿带的基础;就一个具体矿田或矿区而言,控矿构造有断裂、韧性剪切带、火山机构、褶皱等,以及它们不同形式复合和组合的构造。 (一)大地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祁连成矿带铜(镍)、钨、铅锌、金等矿产主要受两大构造因素的控制,一...

成矿环境及成矿物质来源
说明了构造环境对成矿类型的实际控制作用。从图2-2可以看出,在成矿物质来源上斑岩型矿床是与VMS矿床紧密相关的矿床,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的成矿金属物质来源及其演化的研究结果,可启发我们对VMS矿床成矿金属物质来源的进一步认识。 与岩浆作用相关的热液作用形成的金属矿床中的金属含量主要受控于岩浆和岩浆出溶流体相...

成矿壳层及成矿深度
成矿壳层是杜乐天先生提出的重要找矿理论,是指在矿田内,工业矿体在垂向上分布上限和下限的范围,铀的成矿壳层的厚度大致是2km(杜乐天,2001)。笔者认为,成矿壳层厚度与韧-脆性过渡变形带的厚度可能相当。 一个地区的矿床剥蚀和保留远景大小决定于现代地形面和壳层间的相对位置。如现代地形面居于成矿壳层之上,则为隐...

成矿作用与构造作用、蚀变作用的关系
胶西北矿集区成矿作用、构造作用、蚀变作用有密切的联系,构造对金矿产出状态和分布等特征起着严格的控制作用。构造特征及演化与矿体形成、矿化类型、矿化阶段、矿石结构构造、蚀变类型等有综合制约关系。 一、成矿作用 胶西北金矿成矿作用可分为热液期和氧化期,前者为金矿的成矿期,后者为金矿成矿后的改造期。成...

成矿时代和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演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此时的一些矿床学家们对各种矿床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不均衡性带来认识上的重要突破,这就形成了成矿作用是随着地球历史中地质环境演化而演化的认识。这种认识大致可归结为:①许多矿床各有其特别发育的地质时代,如镍、铬、铁...

成矿区带的划分
(3)Ⅲ级-成矿带 在成矿区内,受一定地壳演化阶段、同一构造-成矿作用控制的某几种矿床类型集中分布的地区,反映了区域成矿专属性特征。 (4)Ⅳ级-矿带 在同一成矿带中,受相同区域成矿作用控制的矿田(含成矿远景区)、矿床(点)分布带。 (5)Ⅴ级-矿带(成矿远景区) 在同一矿带中,受同类成矿因素控制的地...

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研究
时控性,指区域成矿发生在特定的时间段,可以划分为一定的成矿时代和成矿期。层控性和岩控性,指区域矿化受一定地层层位和岩性的控制,而这种层位是在一定沉积建造中,具有特殊的岩石组合和层序,反映了一定的沉积相及古地理环境。母岩控矿,主要指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控制,其中岩浆岩成因类型、演化性质...

...从王鸿祯先生为《太行山区地壳演化及成矿规律》写序说起
怀着忐忑的心情,壮大胆子拿上“太行山构造岩浆带对金属矿的控制研究”科研报告去请先生指导,没有想到的是王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并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审阅了我们的报告,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并建议我们修改后尽快出版,还特意为我们的成果(出版时更名:《太行山区地壳演化及成矿规律》)撰写...

大厂矿集区的壳幔相互作用及其对成矿的影响
岩脉受SN向张扭性断裂构造的控制。 “西岩墙”,即石英闪长玢岩墙,因分布在长坡-铜坑矿西侧而得...岩浆分异演化程度、交代蚀变作用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稀土元素在花岗质岩浆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矿区岩浆岩...2020-02-01 中国东南地区岩浆-成矿作用的构造框架 2020-02-01 与燕山期壳幔混合源中酸性-中基性...

我国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祁连山、龙门山、南岭以地槽演化为特点,矿产为内生的铬、镍、铁、铜、石棉,如镜铁山铁矿床、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等。 3.海西成矿期 与加里东期相似。我国东部处在地台阶段,以稳定的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泻湖相及陆相沉积为主,相应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外生矿产,如南方泥盆纪的宁乡式铁矿、二叠纪的泻湖期相锰、...

绛县18217116975: 成矿构造演化序列 -
诸阳清蒙: 胶东西北部构造形迹的组合特征及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反映了该区曾经历过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次成矿作用. 太古宙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有一系列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并伴有海相沉积.元古宙中期的胶东运动,使地壳层受到强烈南北向挤压,形...

绛县18217116975: 什么是控矿条件 -
诸阳清蒙: 构造地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地壳或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体、组合特征、分布规律;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力学条件及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机制;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历史.控矿构造特征:按成矿构造规模、级别、作用等将其划分为一级控矿构造——导矿构造、二级控矿构造——储矿、容矿构造,构造背景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背景是矿床形成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它决定了成矿物质来源、深度、元素种类、成矿类型及矿床时空分布.

绛县18217116975: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
诸阳清蒙: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可以归纳为地质理论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通过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阐明地质构造的分布、相互关系和变形特征,探讨变形机制、构造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动力来源;在生产实践中运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

绛县18217116975: 矿床的成因也类型是怎样划分的? -
诸阳清蒙: 矿床根据成因可分为三类,即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变质矿床.1、内生矿床:在岩浆活动过程中,有用元素或有用矿物富集起来形成 的矿床,总称为内生矿床.绝大多数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矿产,及部分非金属矿产都产于内生矿床.内...

绛县18217116975: 保护矿物资源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么做? -
诸阳清蒙: 为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矿物资源,必须(一)对其基本特点有正确的认识.从地学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矿物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矿床是地球演化的几十亿年中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富集而成的.但是,这些成矿过程用人类历史的...

绛县18217116975: 地质流体在成矿过程中起了哪些重要作用 -
诸阳清蒙: 不同类型的流体特征及其成矿机制,而在具体的成矿过程中,构造对成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矿物质由分散到富集并形成矿床的过程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其 中,构造和流体起了重要的作用.从构造与流体的相互关系看, 在成矿过程中,...

绛县18217116975: 大地构造与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的关系? -
诸阳清蒙: 六大板块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板块的运动产生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岩浆活动主要是受火山的影响.当火山喷发的时候,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来,在受冷后,变成岩石.我们把火山周围岩浆受冷形成的岩石成为玄武岩;还有一部分岩浆继续在地壳中渗透,同时形成花岗岩.玄武岩表面有很多泡泡状的孔,那是岩浆气泡遇冷形成的.花岗岩比玄武岩坚硬. 岩石如果在地底埋久了,就会变成矿产.同时,各种岩石之间还在变化,这种可以变化的岩石叫变质岩.如石灰岩在受高温高压后就会变成大理岩.页岩,砂岩经过几百万年后也会变成矿石.

绛县18217116975: 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
诸阳清蒙: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处于一个崭新的形势之中,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我国的矿产地质的现状,不难发现其水平仍然是落后的.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处于急速上升阶段,对于矿产资源...

绛县18217116975: 玉龙铜矿床的成矿系列与成矿机制 -
诸阳清蒙: 一、玉龙铜矿床的成矿系列与成矿机制 玉龙铜矿床以储量特大和矿化类型多为特点.其矿化类型主要有:①斑岩体内及其接触带上角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钼矿化;②斑岩体与波里拉组灰岩、大理岩接触带上的矽卡岩型铜矿化;③斑岩体周围波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