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央集权为什么会导致官员腐败和官僚主义

作者&投稿:卷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为什么这么腐败???~

清朝腐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我们无法与外面的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进行文化的交流。看不到别国的好的地方,盲目自大,自然不会进步。而且在清朝封建专制集权被“发扬”到了极致。要说从哪个皇帝开始的,不好说,只能说从闭关锁国这一政策实施就注定了吧。其实清朝的皇帝还是很努力的,康雍乾都不错,只是.........,唉,还是封建制度的事吧

清朝是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现在看来已经早已进入历史记载的朝代。不过它灭亡之日距离今天还不到百年。然而清朝留给后人除了百年的耻辱,还有更多的历史思考。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大一统朝代最长久的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从明万历44年起兵到明崇祯17年得国,龙兴辽东,三代人不懈努力终于以东北偏隅之地并吞海内,天下一统。顺治1644年入主中原到宣统1912逊位期间经历10个皇帝,一共268年。期间既有康乾盛世独步天下的辉煌,也有道咸衰世彷徨无奈的屈辱;最后光宣末世寿归正寝的结局。

清朝自开国以来,汉人的反抗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包括在康乾盛世也不断有各种起义发生。 清朝从嘉庆帝开始,下面的君主才能都比较平庸。既缺乏康熙,雍正,乾隆的雄才大略,又无作为守成。乾隆盛世留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清朝已经危机四伏。白莲教,天理教起义,全国上下,烽火四起。在嘉庆18年(1813年)连皇宫都被天理教教民攻入。从道光20年(1840年)开始,清朝是每况愈下,先是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往后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赔款;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及《辛丑条约》赔款等等。内忧外患,此伏彼起;严重消耗了国家的元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纷纷响应向清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顿时土崩瓦解。清朝历代皇帝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于广大汉人的防范心理。几百万满人统治百倍以上的汉人,令他们时时刻刻如履薄冰,不敢懈怠。所以他们搞大屠杀、文字狱,都是用武力来逼迫汉人向他们靠拢。力图在肉体和精神上消灭汉人的反抗意识,在成功的维护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抹杀了人民的自主意识,制造出了大批只会唯唯诺诺的奴才。如果把战战兢兢提防人民反抗的精力放到认识与国外的差距,抵御外患上来也不会闹到后来的地步。清朝是历史上唯一没有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骚扰的王朝,但他们遭到了来自海上商业民族的挑战。《中英南京条约》仅仅还只是一个开头。之后不平等条约一发不可收拾。最可悲的是,清朝统治者到最后也没认为自己是中国真正的主人,一直把自己看做外来人。在列强入侵时,"宁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论调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心态。子卖爷田心不疼,签下了不计其数的卖国条约。他们一直都认为自己卖的是别人的地方,自己真正的老家在辽东。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文明落后于西方,对外战争所以屡屡失败,丧权辱国的不平等的条约造成全国人民对于清朝彻底的失望,在到了后期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再加上贪污腐败盛行,使广大的汉民族民族主义的觉醒。修编《清史稿》的清朝遗老不由得感慨:“本朝以兵兴,亦以兵败。”从一定程度上讲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直接灭亡清朝,却埋下了颠覆清朝专制政府的种子。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汉族官僚逐步掌握了军权,而满清的根基--八旗子弟早在康熙时期就已经基本垮掉了。原来的开国雄师成了一帮一事无成、百无一用的纨绔子弟。通过太平天国对于清朝的打击,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起用汉人精英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汉人精英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清朝的军权;最后汉人新军起义最终敲响了清朝的丧钟。

尤其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如同暮日西沉,广大汉族同胞都以为清朝的末日到了。之后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各种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一浪接连一浪不断冲击着腐朽不堪的清朝的反动统治。在各种力量的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越发摇摇欲坠,。清朝末年光绪年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廷最后垂死挣扎曾经两次变法。试图通过变法维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势。第一次戊戌变法在1888年,仅仅维持103天,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百日维新被血祭,变法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是在1905年,在慈僖太后主持下变法,其中原先戊戌变法提出来的废除科举制度被彻底执行。废八股科举,得罪了天下所有一辈子寒窗苦读的读书人,数不清的读书人因此自杀寻死,出身科场的读书人无一不切齿痛恨。科举制度是清朝入关之后为笼络汉族读书人的选择,甚至还规定进士前三甲一定出自汉族书生,因此巩固了王朝的统治,很多读书人为了求得功名,也就此放下了民族之争。如今既然杜绝仕途出身之路,满汉之分的老帐又开始清算起来,清王朝的统治越发摇摇欲坠。科举制度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招贤纳士,而是给普通大众构筑了一条通往上层官僚阶层的通道,虽然成功的几率很小。但毕竟多数人不甘心平庸一世,尤其是那些自觉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对于统治者来说,这股力量如果运用的好,可为我所用,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等,假如运用不好,则是危害统治秩序的潜在力量;比如黄巢、洪秀全和孙文。黄巢一个落第举子居然攻陷京师长安,差一点颠覆了唐朝的社稷。唐朝在他的打击下加快了灭亡的进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烽火燃遍中国十一省,北伐军居然攻打到了天津。逼的清朝咸丰皇帝宣布京师戒严,尽管以后起义被扑灭了,却严重撼动了清朝统治根基。而孙文屡屡发动起义,尽管失败了多次,但是最后的辛亥革命还是成功了。貌似强大的清朝这匹二百多年的骆驼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看似两个貌不起眼的布衣,最终把清朝送进了历史。

清朝从1840年鸦片战争依靠惯性苟延残喘到1911年,居然还存活了72年现在看来不得不承认是个奇迹。当时天下形式如同河决鱼烂,处于无法收拾的局面了。就连当年李鸿章都哀叹,认为中国遭遇上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奇变。外有列强环伺侍强陵弱,内有革命起义风起云涌。李鸿章是全力剿灭太平天国,挽救清朝于频临灭亡三大巨头之一,在甲午战争之前,其他的两个巨头曾国藩和左宗棠都已经辞世。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重任全部落在了李鸿章身上,当时日本蠢蠢欲动想要侵略清朝的附庸国——朝鲜。身为清廷重臣的李鸿章手握重兵,拒绝出兵保护朝鲜,坐视烽火在朝鲜半岛上燃烧。他的幕僚马氏兄弟曾经提建议让朝鲜宣布独立,或者清朝直接出兵占领朝鲜,收为清朝第十九个行省;断绝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然而李鸿章在当时却说:“大清朝我都不敢保证它有二十年的寿命,何况是高丽?”结果一语中地,朝鲜很快被日本占领。而清朝灭亡的日期还真的被他说中了,17年之后的1912年2月12日,是清朝的最后一天。隆裕太后偕同6岁的宣统帝溥仪在乾清宫颁布退位诏书。
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清朝以少数民族崛起于关外而后入主中原,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完成了
国家的统一大业,社会经济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
的康乾盛世。但是就在国家鼎盛之际,统治阶级放弃了文治武功和积极的进取精
神,反而因富而奢、因盛而骄。而奢侈必然导致贪婪,骄傲必然走向懈怠,最终
因贪婪而腐化,因懈怠而落后,使盛世如过眼烟云,很快滑向衰落。愈演愈烈的
贪污腐败之风刮得英勇无敌、剽悍善战的八旗子弟成为挥金如土、战则必败的败
家子;也使原来简洁高效的官场变得官无不贪,吏无不恶,文治武功俱废。结果
是清王朝因腐化而衰败懈怠、落后挨打,最后在不间断的外国侵略和内部变乱中
彻底覆亡。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反映了腐败消解国家统一意志和前进动力、导
致社会灾难和王朝倾覆的不变真理。

清朝的兴起与康乾盛世的鼎盛

清初,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在中国历史上足以傲视汉唐的康乾盛
世。清朝的兴起和康乾盛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从顺治到乾隆前期的统治者推行
了较为得当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其中清初政治的简洁廉明是清朝兴起和迈
向盛世的关键因素。

清朝于关外白山黑水之间的崛起强盛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创业史。从努尔哈赤
起兵(1583年)到建立后金政权(1616年),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从建政到入
关问鼎、底定中原(1645年),也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清朝以区区十几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在两代人的时间里兴起并君临中原,得
益于其精兵简政、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和威猛善战的八旗兵,即所谓“马上得天
下”。清朝入主中原后能使统治很快臻于治境,出现国家空前统一、社会经济繁
荣、人口持续增长的康乾盛世,则主要依靠清廉高效的政治体制、适宜的民族统
一政策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因为是“小兵临大国”,清初统治者保持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勤奋与谨
慎,也充满了新兴力量的勃勃生机。在政治上,清初统治者非常注意笼络人心,
争取大多数汉人的合作。与朽败、贪腐、黑暗的晚明社会政治相比,入关的清朝
代表着希望和新气象,清军不仅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而且还受到群众特别是士
绅阶级的欢迎。尽管有剃发、投充、圈地等野蛮政策,但是清朝迅速废除明朝
“三饷加派”等苛捐杂税,实行“满汉一体”和“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
政治经济政策,这些都极大地赢得了人心,使自己的统治稳定下来。

清初的国家机构还带有关外满族人简明廉洁的传统,军政机构精干、高效。
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及后来的军机处,就比明朝的内阁六部精简有效
得多。清初宫廷人员只有明朝的1 /10~1 /20,花费只及明朝的1 /8 ,廷苑
规模只有明朝的3 /10(《清朝文献通考》卷39,康熙29年、康熙49年)。一个
不那么追求奢华、排场的最高统治层,其工作效率和对全社会的示范作用是显而
易见的。统治机构的精干使政府开支可以大大减少,清政府可以实行轻捐薄赋、
休养生息政策,人民的负担也得以减轻。清初统治者目睹了明末战乱连连、生灵
涂炭的惨象,亲身经历了创业建国的千辛万苦,深知创业打天下的艰难,因此他
们能够兢兢业业、清正廉洁、励精图治。

面对因为长期战乱严重破坏而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民生凋敝的残破的社
会经济,清王朝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军
民大力屯垦、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摊丁入亩”
等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政策。经过不断努力,清朝的耕地面积和人口都
有持续迅速的增加。1645年全国在册耕地只有4 .03亿亩,1688年恢复到6 .08
亿亩,1754年增加到7 .08亿亩。加上不在册耕地,到乾隆年间全国耕地实际上
在10亿亩左右。清代人口从1651年的6000万增加到1691年的1 亿左右,1761年达
到2 亿,1801年达到3 亿(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记录》,载《
清史论丛》1979年第一辑)。另据经合组织(OECD)发展中心1996年的一份研究
报告,1820年时,中国GDP 占世界总量的28.7 %(与现在美国占世界的比重相
当),人口占世界总数的35.5 %((美)A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
》,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实际上这时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如果以1790
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中国的比重还要高得多。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耕地面积
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工商业繁荣的
基础上,清朝社会财富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库存储丰富。1777年
(乾隆42年)国库存银多达8182万两,成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昌
盛的有力见证。

清朝入关从顺治到乾隆中期,经过4 代人100 多年的励精图治和休养生息,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耕地和人口成倍增长,中国历史进入自唐宋以来又一个高峰
———康乾盛世。在清初100 多年的持续上升和繁荣时期,清朝战胜了内外一系
列困难和挑战,清朝的国力和声威也达到鼎盛。一个空前广阔、统一、繁荣、强
盛的大清帝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之一:腐败

大清帝国在空前的繁荣盛世下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奢侈、骄怠、贪污、
腐败等罪恶的毒瘤藉盛世疯长,正日益腐蚀破坏着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当朝廷上
下对乾隆的文治武功洋洋自得、沉湎于盛世而自我感觉良好时,清王朝却从盛世
的顶峰迅速滑落,很快从康乾盛世跌到嘉道中落。衰落紧随鼎盛,一切都发生在
乾隆年间,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惊人地相似。

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和经济繁荣,是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几代人励精图治、
奋发图强的结果,乾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而恰在此时,朝廷上下,从皇帝到各
级官吏好大喜功,统治者放松了吏治,丢弃了先前廉政简政的传统,奢靡贪污之
风日益盛行。由于乾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终朝兵事不断。所谓十全武功,旷
日持久,劳民伤财。乾隆朝岁入虽比前代有所增加,但开支增加得更快,国库积
储增加的速度已大大放慢。到嘉庆改元时,接过的已是一个庞大的空架子,以至
于嘉庆不得不拿和�开刀,补充国用。同时,在乾隆朝岁入增加的背后,是非正
常的收入来源(包括捐输、商人报效、盐斤加价、公摊养廉甚至卖官鬻爵等乱收
费项目)不断增加并成为定例。这些不正常的收入虽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对政府
和国家社会而言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国家财政依赖大量非正常收入,已可见到清
朝腐败并必然最后走向衰亡的端倪。

导致清王朝急剧衰落的更基本、更有决定意义的原因是整个官僚机构乃至整
个社会在封闭自大的环境下的奢靡骄怠和贪污腐化。朝野上下在富裕和鼎盛之后,
昧于时世,看不到世界大局的变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贪图眼前的
奢侈享受,追求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贪奢淫靡和腐败之风遍及官场
内外,使貌似强盛的清王朝潜伏着社会变乱和衰落覆亡的巨大危机。

康熙晚年,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约和严刑峻
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到乾隆时,随着经济繁荣和财力充裕,奢靡腐败之风
重新抬头并愈来愈甚。乾隆六巡江南,游山玩水,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大
兴土木,豪华与排场空前,糜费特甚。乾隆带了头,其示范效应无与伦比,大小
官吏借接驾和其他机会,极尽奢华之能事。他们为了讲排场、比阔气,竭力摊捐
派差、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由此上行下效,贪贿公行,吏治日废,奢侈淫靡、
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歪风邪气愈演愈烈;而奉公守法、勤俭节约、清正廉明的
正气反而日益孤立。自皇帝而下,无论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大地主、大商人,
无不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尤其是满族亲贵,沾染的奢侈淫靡的习气
最严重。满人阿克当阿任淮关监督十余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计其数,豪富无敌,
人称“阿财神”。汉族官宦豪族的奢华情形也大同小异。大小官吏上任之时大多
两手空空,离任返乡则车拉船载,浩浩荡荡。

与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相伴随的是权力机构中普遍的贪赃枉法和腐败黑暗。在
清王朝表面繁荣实际在走下坡路的过程中,腐败就如癌细胞一样在国家和社会肌
体里扩散,损害着国家机体的健康。雍正时期曾经锐意改革积弊,实行“耗羡归
公”、大幅提高官员薪酬(“养廉”),借此整顿吏治,并以铁腕手段打击贪污、
追赃索赔,使贪腐之风一时有所收敛。到乾隆时,官僚机构日益膨胀老化,行政
运转日益低效。并且由于皇帝带头奢靡腐化,官僚机构所潜伏的腐败细胞失去抑
制,获得疯长的环境条件,朝野上下,贿赂公行,贪污成风。乾隆中后期,陆续
发生贪污腐败的大案要案。1757年,发生云贵总督恒文和云南巡抚郭一裕的“金
炉案”。两人在操办进贡金炉过程中,低买高卖,掺杂使假,中饱私囊。同年又
发生山东巡抚蒋洲在山西巡抚任上贪污库款案。案发后,恒文被赐令自尽,蒋洲
被诛,郭一裕充军。随后又有连续3 任两淮盐政高恒、普福、卢见曾的“盐引案”,
贪污达10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 /4 ),案发后3 人均被诛。但
是此后贪污大案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1781年,时任浙江巡抚的王�望
前在甘肃任内贪污赈灾粮案发,牵连官吏60多人,王�望等22人被诛,涉案的陕
甘总督靳尔谨自尽。并且此案还案中套案,查办此案的闽浙总督陈辉祖在抄家过
程中以金换银,将王的赃物据为己有,事发后陈辉祖被赐令自尽。1782年又发生
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贪污国库案,国泰于案发后自尽。1786年闽浙总督
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因索贿被诛。1792年,浙江巡抚福崧因索贿、侵吞公款案
发自尽。虽然诛戮了一批巨贪大蠹,并且不少是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但官场
贪污腐败之风仍然愈演愈炽,因为乾隆和和�即是贪污腐败的总根子,他们惩贪,
实际上借机“宰肥鸭”,乘机大捞一把,其结果无异于纵贪。这些大案要案不过
是贪污腐败案的冰山一角。上述案发被诛督抚,均属事情败露不可掩盖,其余得
到风声弥缝无迹当数不胜数。和�在乾隆庇护下当政20多年,搜刮的私财价值达
1亿两,相当于当时政府2年的财政收入。就连其两个仆人被抄没的财产也达700
多万两。故当时有民谚称:“和�跌倒,嘉庆吃饱。”

当时官场明明十分腐败,可乾隆还一味装聋作哑,粉饰太平,不听劝谏。1790
年礼部侍郎尹壮图上疏乾隆,劝谏道:“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
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赵尔巽:《
清史稿》卷109 )。乾隆看后大怒,先以“挟诈欺公,妄生异议”罪判“斩立决”,
后为避免成全尹壮图忠谏美名,免去死罪,降职处分。

在这种只听好话不听规谏、讳医忌药、官官相护、上下包庇、只知敛财纳贿、
不管百姓死活的风气下,大小官吏因循苟且,谗上欺下,朝纲不振,效率低下,
百务废弛。曹振镛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大红人,位极人臣,其为官之道就
是“多磕头,少说话”。清朝中后期就是由这些人来治理国家,其后果可想而知。

腐败还是引起清王朝军事涣散、军队战斗力下降的直接原因。军队是国家机
器的支柱,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安定的保证。到乾隆中后期,随着政治腐败而来的
是军事懈怠和武备废弛。清初的八旗兵是强悍善战的军队,入关时所向披靡,战
功赫赫,为底定中原和统一全国立下了丰功伟绩。但仅仅经过一代人的时间,八
旗和满族因种种优渥与特权而退化、腐朽,失去了先辈威猛凛凛、英勇善战的气
概。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战斗中,八旗兵军纪已散,军力已大不如前。此
后,八旗子弟和八旗兵更加骄怠,他们凭借权势,横行无忌,无恶不作;不仅军
纪败坏,训练荒疏,而且生活腐化,吸毒聚赌,包伶嫖娼,甚至敲诈勒索,蹂躏
百姓。原来剽悍英武的八旗兵变成不能打仗、只会扰民的老爷兵,八旗子弟成了
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和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后来,朝廷一有战事,便主要依靠绿
营兵。但绿营兵在腐败的社会大环境下也很快腐化,克扣军饷,兵匪勾结,贪污
中饱,弊端丛丛,也沦为徒有其表,只能吓唬平民老百姓的花架子军队。嘉庆皇
帝还是皇太子时,曾经随乾隆阅兵,所见到的却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
地”的闹剧(《嘉庆朝东华录》,卷7 ,嘉庆4 年正月)。由于八旗和绿营均因
腐败而退化,丧失战斗力,到白莲教起义时,清朝不得不主要利用乡勇和团练。
到鸦片战争时,八旗、绿营、乡勇、团练都不中用,数十万清军被万余名英国远
征军打败。清朝从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太平
天国起义等内乱,清朝局面日益失控,腐败也日甚一日,军事、政治、财政权力
逐渐外转下移,中央权威日益缩减,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内部腐败的侵蚀下,清
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覆亡的不归路。

官僚统治机构的奢靡腐败的必然后果,就是强化对小民百姓的压榨和剥削,
致使广大民众生活日益贫困。官僚、贵族、地主、富商大量兼并土地,失地无地
的农民越来越多,还有大量的农民因无法忍受横征暴敛而弃田逃亡,失去生计,
四处流浪。社会上流民数量急剧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阶级矛盾日益
尖锐,一场社会大风暴正在酝酿。1796年2 月,一场历时9 年、席卷湖北、四川
等5 省的白莲教起义爆发。清朝调动16个省的兵力,耗银2 万万两才勉强将起义
扑灭。白莲教起义剥开了清王朝繁荣升平的盛世外衣,暴露了其腐朽和虚弱的本
质,成为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这份退位诏书由光绪二十年状元张謇的幕僚杨廷栋起草初稿,再由张謇润色修改,文章的确是大手笔、名家风范一览无余。中国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称帝到1911年一共长达2123年的封建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满清统治的基石就是用腐败拉拢社会上层,与明严厉到变态的反腐截然相反。满清以此战胜大明,也因此失去天下。

笑谈清朝的买官卖官

文章提交者:沉醉不醒 加贴在 铁血杂谈[深水区]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

这是我发在历史区的原创文章,转到深水区来的,写清朝的捐官制度。

我记得中国历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里面只有清朝是把捐纳作为国家制度下的正常升官途径的,其他朝代虽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这样成系统,而且作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源来组织经营。康熙征讨准噶尔费用不足,下诏鼓励富户捐纳,因此仅仅山西一省当年1年内捐县丞1万2千人,甘肃半年鼓捣了1万7;雍正年间督考国子监,就是考察那些纳过捐,但还没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补官们,结果1万多监生里面9千5百余人不及格,甚至接近6成人交白卷,(这不是我随便编个数字危言耸听,八股文是非常难得,不会就是不会,四书五经里面拿句话出来让你破题发议论,没点真功夫也就只能交白卷了);乾隆时期规定白米20石可捐县丞1个,北京城几乎所有的旗人都拿发给的老米换了个官;嘉庆晚年间国库空虚,捐生人数捐到了22万;……可怕啊,当时全国只有1300个县,竟有20多万候补在虎视眈眈。雍正的3个模范总督,李卫是雍正家奴,鄂尔泰是祖宗余荫,田文镜是捐纳出身,竟没有一个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捐纳之风如此猖獗以致清朝后期官场内几无净身士人,前期正牌子进士、同进士出身的“正途”官员是不与纳捐的“异途”官员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后期自然而然就没有这种禁忌了,原因就是因为拿钱买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几乎都是花钱买来的顶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靠这种取士制度,不亡才叫没天理。

有一个笑话挺有意思:山西一个土财主,6岁时家里人给他捐官之后等了80多年终于等来了同知的委任状,家里接到后立马张灯结彩,在门头高悬一块大匾:斯文人家,于是有人出对联:年过八旬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尤未熟不愧“书”生(谐音为同知的同和生疏的疏)。

本来捐纳的腐败弊病人人都知道,不想多说的,可是就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再罗嗦两句吧。一个知县,明清时代一年俸禄不过区区60两白银,官员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就靠这些钱基本是没门了,明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折火耗和踹谷堆,收钱的时候多收些熔炼手续损耗费;收粮的时候在谷堆上狠踹一脚,掉下来的扫扫也就算自己的零花钱了,别笑,张居正老人家就是靠这个养活自己的,而且只要不太过分老百姓一般也能接受,毕竟官员的薪俸收入确实是少。可到了清朝问题就来了,清朝雍正时候实行了火耗归公,火耗没有了,又时兴用制钱顶粮赋(解释一句,清朝时代官价1两白银合铜钱1200枚,可实际银贱铜贵,黑市价格1两白银只能换800枚铜钱。百姓交租用制钱,1200枚才抵1两赋税,可官员转身就能换1两半白银,因此清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雪花,很大一部分是这里飘出来的。)可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宋朝用的方法是刺激民间商贸发展,所以当时世界财富总量80%在中国;蒙元靠抢劫屠杀起家,进中原就顾了“杀尽天下张王李赵刘”了,除了将中国人口从1亿2千万降到4千1百万之外毫无建树,经济发展一塌糊涂;明朝靠的是跟今天电力、能源、交通部门差不多的办法,实行国家专营,不过那时候专营的主要是盐、铁、茶和马;清朝就很让我无奈了,当时有人提出倡导商业发展,皇帝不许,可康熙又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钱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哪来?捐官。捐一个知县白银4600两,国家和个人双赢,可谓两全其美啊,可花4600两买个1年工资60两的官,不贪还等什么?这一贪~~~老百姓可就倒了霉。

说句实在话,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情每朝都有,花钱买了官那就至少要收回投资成本了,我在看野史的时候读过一则故事非常有意思:康熙朝一个官员到任,先询问当地物价情况,问到当地鸡蛋价贱,1文1枚,老父台焦急万分,马上拿出3万枚铜钱派人到市场上买了3万个鸡蛋,市场蛋价陡升,养鸡人家欣喜万分,给县太爷送了金匾;照我们的智商,这位老公祖就该把鸡蛋按照3文一个卖出去赚个满怀了,可老大人爱民如子,不做那投机倒把的事。过了100来天,老大人又去询问市场情况,居民见了这位老父母亲切万分,反映现在鸡价很高,(都拿去养着生蛋了嘛)大人又着急了,回去就对下人说:现在鸡价高,正好我那些鸡蛋孵出的小鸡也该长大了,100文一只卖出去平抑鸡价,于是士人大悦,又送金匾。年终考评:卓异。老大人又在上面使了一把劲,升官去也。3万的本钱,300万的利润,还落个爱民如子的好名声,佩服啊佩服,这可比现在当官的“研究,研究”高明了不知多少倍,所以说我们的官员素质还有待加强。跑题跑题~~~就此打住。可这么一搞,那297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阿,清朝又不许自由贸易,无法进行资本冲销,那些中间成本转来转去还不是又加到老百姓头上。这些捐来的官们在下面横行无忌,老百姓可就倒了血霉,山西黑查山一带民风向来很好,康熙早年征西的时候路过,百姓还送给军队粮食1200石,康熙亲笔写“民风淳朴”树碑立传;可到了乾隆年间这里竟然民不聊生,扯旗造反,乾隆派傅恒征讨,花费库银300万两,直杀得黑查山变了颜色。最后追究其原因,康熙路过后所有到任的官员全是捐官,没一个好东西,蚂蚱腿里熬油脂,臭虫头上刮漆粉。百姓上告,上面受理的还是捐官,再往上还是捐官,实在没活路了。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就要骂我了,因为史书中写买官卖官最猖獗的是东汉和明朝,没有清朝什么事,至少清史稿没写。我说没写并不等于没有,东汉地主势力太强大了,地方武装战斗力甚至超过了中央军,西汉时期开疆拓土是为了威震中华,文帝时长安离西北边境只有几十里,可西汉末期西北边境到长安走路要几个月;东汉皇帝在开疆上没什么作为,可地主武装代替了这一职能,因此匈奴最后是向曹操全面投降,地主把持买卖中央的官,当然没什么禁忌了。明朝太监当国这一结论是清朝下的,但实际上明朝一直是实行文官统治,皇帝在明朝权势甚至干不过大学士,因此靠一部满族人写的明史,很难得出公正的结论,至少我是不大相信明史这部书的。清史稿就更不可靠了,厚厚一本书除了歌功颂德还有什么?写的清朝花团锦簇一般,皇帝无比英明,臣子无比忠诚,看了之后真是恨不得让康熙再活500年。可清史稿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清史稿的原始资料,皇帝的实录也就是皇帝的起居注有问题。

皇帝是绝对不能看实录的,更不能改,因为史笔如铁。第一个看实录的皇帝是李世民,李世民弑兄夺嫡,逼父退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看了实录。但他毕竟不敢改,只是另找人大大的美化了他一番,因此二十五史里面独独唐史是两部,而且截然不同。第一个改的就是朱棣,朱棣靖难起家,名和言比李世民还不如,所以他改了实录,亲生母亲不要,把马皇后当了亲妈,但他后面的明朝皇帝没有改的,倒不是不想,是不敢,一大帮文官死死的盯着,随便说说也就算了,真要动了歪脑筋,给骂个狗血淋头绝不夸张。清朝就大大不同了,皇帝是主子,官员一律是奴才。看看《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一类的书,皇帝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就不要记档了,那个就从档里抽出来吧。”这个档是什么?实录。满清遗老们以这种东西为素材写出的玩意,可能记载买官卖官这种丑事么?

也不是清朝所有人都对买官卖官闭口不言,有说的,但是下场很惨。(这个文字狱的案子很有名)。乾隆年间湖南耒阳有个书生叫贺世盛,写了一篇文章痛斥卖官制度,知县接到举报后大怒,把贺世盛抓来非刑拷打,让其明说:是谁卖的官,是谁当的中间人,谁买的。可贺世盛总不能明说:是乾隆卖的官,户部当中间人,你买的吧?于是就给定了罪:“妄诋朝政,肆其悖逆”,本人凌迟处死,他自己的儿子,他兄弟的儿子16岁以上处斩,16岁以下的孩子和妻子、女儿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上报后,朝廷大臣签字同意,乾隆批复时候宽宏大量:“特宥赦之,改为处决”。不凌迟了,斩首,其他照旧。谁还敢说买官卖官?那叫捐纳,不是卖官。就好比不是失业是下岗,不是降低是负增长一样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又跑题了~~抱歉抱歉,不谈时政,不谈时政。

不想多写了,再写下去就不叫笑谈了,变成了一句一行泪,一字一掬血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看到了中国的科举考试,叹为观止,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选官制度,后来依此创造了现在的英国文官制度。可是如果他们深入的看一看,看一看科举考试后面的血和泪,看一看清朝捐纳制度造成的结果,他们还会那么想么?

另外,附上清朝捐官价目表,可比超级市场都丰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当时1两白银约和现在150—200多块钱的购买力。大家看看,衡量衡量自己能当个什么官。

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京官里面:郎中五品官,银9600两,主事六品官,银4620两,地方官里面:道员四品官,银16400两,知府四品官,银13300两,同知五品官,银6820两,知县七品官,银4620两,县丞就是副县八品官,银980两。

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京官:郎中2073两,主事1728两,地方官: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同知1474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

价钱降低到也不为通货紧缩,实在是捐官太多了,等不上实缺,谁愿意花那个冤枉钱。所以越捐越多,越捐越滥,越捐越贱。

参考资料:http://bbs.tiexue.net/post_1842889_1.html
回答者: 226688999 - 榜眼 十三级 3-5 04:03

晕,上面那几个说的和没说有什么区别人家问清朝和别的朝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更严重,你们说的理由都是各朝共有的为什么就清朝严重呢。
其实怎么说呢,理由比较多吧,毕竟清朝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少数民族的统治,因此各种旗人和汉人的矛盾造成许多问题。另外朝廷大员当中虽说也有很多汉官,但仔细比较下就会知道,满官仍是主题,而满族贵族的子弟不用捐官靠着父荫即可当官造成了很多昏庸无能之辈都成为了官员了,这些积习越来越严重,到后来就形成了满清的特别腐败。

清朝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满清政权入关以前还是奴隶社会。

清朝是满族政权,出于奴化汉人的目的,思想文化上压制很厉害

以往正统的汉人王朝,也同样腐化,但是皇帝权力没有清朝的大,而且手下的官吏还没有变成奴才,明以前,君权与相权有制约,明后,内阁与皇权相互制约,在权利制衡中,腐化现象要少一些,明朝的问题是文官集团势大,皇帝不得不用动用太监。
清朝入关是中国历史的倒退,说得夸张一点,中国之所以从世界最先进的国家,惰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全是满这个野蛮未开化民族惹的祸。

腐败历来就有.清朝是外族统治汉族,所以,一些皇族和满请贵族拥有很高的政权.汉人想要爬上去就必须加倍的贿络这些人,导致了腐败加剧.

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封建制度的弊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什么会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不言而喻,就量一旦真正掌握实权的领导发话,可以说是雷厉风行,效率极其高,集全身力量于一点,绝对够分量。至于为什么非常容易导致机构膨胀,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是分担风险的需要,权力的高度集中对掌权者来可以享受权力带来的各种好处,但也带着极大的风险,出了问题矛头所指...

为什么清朝中央集权能达到顶峰?封建制的衰落成主因
但明朝偏偏又出现了像嘉靖、万历这样十分任性的皇帝,导致朝内贪腐严重,百姓民不聊生。所以看到这点,清朝皇帝大部分都能做到勤政的确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但越勤政就越会发现皇权的重要性。清朝也是通过几代皇帝的强势领导才把中央集权推至顶峰,但这背后也是说明了他们深深的不安,知道封建制的逐步...

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的背景
宋朝以前为五代梁唐晋汉周的更替,大多后朝政权为前朝大将或权臣发动政变夺来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于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后登上帝位的,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外姓夺权,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在军事上第一,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即“杯酒释兵权”。第二,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设枢密院,使文人...

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中央集权的社会根源
统一集权的时候,也发生过统治集团之间的内争,如西汉有"吴楚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明有"靖难之变",但就总的情况而言,战乱毕竟比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少得多.因此,在汉,唐,明,清等统一集权的朝代,社会经济往往有大踏步的发展.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要兴修大规模的...

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原因?
1,个人独裁发展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知道这造成的政策个人化和随意性也会登峰造极,对皇帝本人的素质自然也有着超高要求,而封建皇帝培养储君的制度,很难适应这种独裁长期的代代传承。2,满族政权的基础有着先天缺陷,并不牢固,由此而生的民族狭隘心理,也未完全克服,总是太平会一直很好...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员由士族世袭,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造成分裂,中央不敢加大控制力度,地方门阀盛行,中央政令无法得到执行。

汉代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
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 改革中枢体制 建立中朝 “中朝”亦称“内朝”主要是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 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列侯充任,位高权大。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宗法制,分封制难以维持.上层建筑的变化:各诸侯国建立封建制度,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励农业,军功等措施.最终,各诸侯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确立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制度逐渐形成,郡县制在各国得以确立....

中国古代秦朝到元朝 中央集权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目的
当然,人们理解赵普所说的方镇,应当包括禁军将领同时又是节度使的那些人,自五代以来,这部分人实际上是改朝换代的主要策划者。赵匡胤与赵普很清楚这一点,他们就是按照上述方针,一步一步地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中央控制地方、皇帝驾驭将领,“如臂使指”一样灵便。一、集中兵权与整顿军队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

求精简的名词解释:中央集权制度,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三省六部制...
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中外朝制度,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

无极县15296334034: 清代为什么腐败无能
旗质妇女: 这个原因应该比较多吧,个人觉得主要是以下几点:首先,清朝的中央集权导致了官员腐败和官僚主义.中央集权的一个显著的不良后果就是官僚系统臃肿,腐败现象丛生...

无极县15296334034: [紧急求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
旗质妇女: 1、权力集中导致官僚系统臃肿,腐败问题严重;2、加重了对思想的控制和束缚;3、高度独裁,国家的命运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容易产生暴政,滋生内乱

无极县15296334034: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旗质妇女: 明清时期,僵硬的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阻碍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落后.并且导致许多有识之士无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再加上明清“八股文...

无极县15296334034: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利弊 -
旗质妇女: 弊:1.过度的中央集权阻碍历史的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 2.高度集中的皇权容易造成重大的决策失误 3.高度集权易于产生腐败 4.由个人意志决定国家政策,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只依赖君主个人贤明.(比如,鸦片战争一会打一会不大的,对皇帝相当不爽.)利:1.做到了对于地方的有效统治 2.对于历史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统一的国家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更多的别问我了,不是文科生.)

无极县15296334034: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旗质妇女: (1)新政的改革措施缺乏通盘的审慎考虑新政一开始,清政府就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大量变革,没有考虑到改革的轻重缓急以及社会的承受能力,有的改革甚至没有配套设施相适应.因此,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改革彼此抵制的现象.预备立宪时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