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发展史

作者&投稿:禤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书信的发展史~

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1、天福官驿,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曾是古代涪州和黔州两地的重要驿馆。
2、春秋战国时 烽火传军情
信息传递,是人类产生以来就需要解决的问题。
防范敌人的入侵,是古代国家和部族最重要、最需要迅速传达的信息。早在西周时,在都城镐(今陕西省长安县)东部的骊山设有许多烽火台,每座烽火台都间隔一定距离。敌人入侵时,就燃起烽火报警。京城附近的诸侯看到信号便赶来救援。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构筑长城,并在长城上设置烽火台。最初的长城就是由一个个烽火台和孤立的列城组成、联系起来的。这种行之有效的通信方法一直沿用到明清。例如明朝为防范倭寇入侵,曾在今天的山东省烟台市设置著名的狼烟台,烟台市的名字即因此而来。
用烽火传递军情,虽然很快,却无法把中央政府的具体命令传达下去。所以人们在使用这一方法的同时,还利用人力、畜力进行通信。
早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已经有了邮驿,往返传送官府文书。《孟子·公孙丑》中曾引用孔子的话:“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道德学说的传播比邮驿传递信息还快。孔子用邮驿作对比,说明当时邮驿已为人们熟知。
3、唐宋邮驿专为官府用
唐代的邮驿盛极一时,全国设驿1639所,遇有紧急公文,通信使者扬鞭催马,朝夕可行三百余里。“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代诗人岑参的这首诗是对当时邮驿发达的生动写照。唐朝的邮驿除负责通信外,还接待过往的官吏和宾客,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车马。
唐代还出现了几件与通信有关的新事物:一是“邸报”,即当时的官方报纸,记录朝中大事,用雕版印刷,直接交邮驿传递到各道州及边镇。二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飞钱”。据赵璘《因话录》记载,有一个读书人在外地卖了一块地产,得到数百缗钱,因回家的路途遥远,随身携带不安全,就托人把钱交到当地有关部门,取得收据。回去后凭收据在当地领取钱款。这种用票据代替铜钱周转的“飞钱”,类似现在的汇兑。
急递铺是一种处理紧急文书的机构。它创于北宋初期,原称递铺,驿卒由厢兵充当。宋代的递铺有三种:步递,马递、急脚递。其中急脚递传送公文的速度最快,日行400里。后来又出现了金字牌(朱漆木牌上写金字)急脚递,由皇帝御前直接发出,铺兵腰系响铃,手执金字牌,兼程急进,接力传达,规定昼夜飞驰500里。宋人形容说,金字牌“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绍兴十一年(1141年)夏,正当岳飞在抗金前线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为达到停战求和的目的,竟于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字牌,传递紧急诏书,迫令岳飞退兵。

贴日本客邮、德国客邮销戳的日本明信片一枚。
4、清代广州的步班邮差。
5、明代出现私信传递的民信局
但无论是邮驿还是急递铺,都是传递政府公文的机构,不办理民众的通信。普通百姓想要互通音讯,只能遣人远道传书,或托行商携带,非常不便。为了适应民众通信的迫切需要,明朝永乐年间出现了一种专门为民间传递信件的组织——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后逐渐延伸到内地。民信局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浙江的宁波。同时,随着东南沿海侨居海外人口的日益增多,又出现了专门办理华侨同国内亲属通信与汇兑的侨批局。“批”是福建方言,即“信”。
6、世界邮递发展
古埃及 公元前约1991年至前1786年的第十二王朝,已有关于通信活动的记载。
亚述帝国 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以本部为中心建筑石砌驿道,驿道遗迹至今犹存。
古代罗马 邮驿机构已成为军事和行政机构的一部分。
中世纪欧洲 11世纪以后,欧洲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使民间对通信的需要日益增长,从而导致了私营邮递业的发展。
近代英法 法国路易十世于1477年建立皇家邮政。英国亨利八世于1516年在从伦敦辐射出去的主要道路上建立定期的邮递网。这些皇家邮政初期不准公众使用,后来私自带运个人信件的日益增多,甚至无法禁止。约在1600年,这种专为皇家使用的邮递组织,逐步准许为私人传递信件。由于国家经营邮政既对国家安全有利,又能增加财政收入,英国于1635年、法国于1672年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这标志着近代邮政的产生。
7、西方侵略输入近代邮政概念
近代邮政与古代邮驿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是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而我国最早的邮政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侵略过程中强行输入的。
1842年4月15日,在鸦片战争尚未结束、香港主权还属于中国的时候,英国侵略军头目璞鼎查就以“香港英国总督”的名义,宣布成立“香港英国邮局”。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并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通商。从此,英国便以香港为基地,开始在通商口岸随意开办英国邮局。他们把邮局设在领事馆内,把邮局称为“领事邮政代办所”,直属于伦敦英国邮政总局。
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和俄国等也先后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在上海设立了各自的邮局。清朝政府不但听任列强在华滥设邮局,还给这些邮局起了个挺好听的名字,叫“客邮”。
这些“客邮”主要经营中国和外国之间的邮件互寄业务,实行外国的邮政章程和资费。邮戳上用本国文字刻写中国地名,贴外国邮票,顶多在邮票上加印“中国”字样。

通信,在人类生活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书抵万金”,这无疑是对其重要地位的最好的解释。从各国各时期信函的发展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通信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其历史悠久,因此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趣闻。中国古代设有驿站,专门有人骑马送信。如果遇有紧急情况,则在信封上插鸡毛作为暗号。风筝也曾经被用做通信工具。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侯景叛变,把梁武帝困在台城,与外部断绝联系。后来太子肖纲与大臣羊侃提出用风筝通信的办法将告急文书发出去,等来救兵才得以解围。另外,唐代大诗人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则是另一种通信方法———口信。外国的通信方式别具一格,他们在急件上画上一个骷髅和交叉的枯骨形象,或是画一具绞刑架上的悬尸。1870年普法战争正酣时,普鲁士军队将巴黎团团围住,地面通信根本无法进行,当时法国当局利用80多个气球,运出9吨多信件,才使外面得知巴黎被困的消息,这也成为了最早的“航空信件”。世界上最短的信是古罗马恺撒大帝出征中写的报捷信,全文只有三个字:“来!观!胜!”。最长的信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琼斯在1976年5月写给他妹妹的,这封信长达113747字,花了他8个月的时间。历史上投递时间最长的信是哥伦布写给意大利皇后的“瓶装信”,这封信在海上漂流了359年才被人发现。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收到过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法国最伟大的诗人收”,他没有拆,而是把信寄给缪塞,而缪塞又寄给拉马丁。这些文坛巨人都自认为没有资格来拆开这封信。这封信也成了一封没有被人开启的信。与雨果相关的通信趣事,还有他的巨著《悲惨世界》的出版。雨果在寄出这部书稿之后,曾写信给出版商,信中只有一个“?”,而后他收到的回信也只有一个标点符号“!”。就这样一部世界名著出版了,给世界带来轰动。在中国,飞雁一直是书信的象征。“飞雁传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朝派苏武出使匈奴,当时的匈奴首领单于想尽办法诱使苏武归顺,但苏武坚贞不屈。最终单于流放苏武去北海牧羊,并声称只有等公羊生下小羊后才放苏武回汉朝。苏武历经千辛万苦,始终没有屈服。19年后,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和解,汉朝皇帝派人要回苏武,而单于则谎称苏武已死。流落在匈奴的一个汉人向汉朝使者说出真相,于是使者前去谴责单于,说汉朝皇帝在打猎时,射到一只飞雁,雁脚上系着苏武的信,说他在北海放羊。单于的谎话被揭穿,只好将苏武归还汉朝。苏武坚贞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人称道,而“飞雁传书”的故事也长久流传,飞雁因此成为了书信和通讯的象征。信函当然离不开信封。作为通信的必需品,信封不如邮票受人关注,但它的出现要比邮票早几千年。公元前3000年,亚述人和埃及人将信的内容刻在黏土片上,然后密封在陶坯里,再烧制成陶器,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信封的形式。公元前500多年,中国出现的信封是一个小匣子,将木牍、竹简装入其中,进行寄递。人们还用棉帛缝制成套子,把木牍、竹简装起来,这可说是中国信封的鼻祖。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人们不仅用纸写信,而且为了保密,还用纸糊成封套,将信件放入其中,封好之后再进行寄递。约在三国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使用纸制信封。随着邮政业的发展,信封的使用越来越好,1838年11月1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邮局发行了世界最早的邮资已付信封,这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出现早了一年半的时间。信封在发展了几千年后,到今天,它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保密的通信工具,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多功能的载体,主要包括文化功能和商业功能。在中国,自1993年起,每年都会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行“拜年封”一枚,用以庆祝春节。每一枚拜年封的设计都极具中国民族特色,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每一枚拜年封上的春联,最能表现中国民间文化特色。如“梅朵数行新映雪,桃符万户喜迎春”、“新雪暗香千里馥,丰衣足食万家春”等。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之际,为自己的亲人、朋友寄上一枚这样的拜年封,无疑是一份极佳的新春礼物。信封的商业功能自不必多说,目前铺天盖地的商业信函、商业广告即是最好的佐证。信封的出现固然使人们的通信有了保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类通信史上又诞生了新的事物———明信片。明信片是一种供书写简单内容,而且不必在外套封邮寄的硬质卡片。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明信片寄信方式的是一名德国画家,第一个建议邮政部门印制明信片的是一位德国邮政参赞海因里希·冯·斯蒂芬,而第一个正式发行明信片的国家是奥地利。1865年的一天,一位德国画家写信给一位朋友,并即兴在一张硬纸片上画了一幅画,在画的背面写上了信的内容,但邮局却没有这么大的信封能装得下它,于是工作人员建议他就在画的背面写明收件人的地址和姓名进行寄发。此事被斯蒂芬知道后,他意识到这种新颖的通信方式可以简化手续、降低邮资,于是建议德国邮政发行明信片,但未被采纳。1869年10月1日,奥地利邮政当局接受了一名教授的建议,正式发行了印有邮资图的明信片,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邮资明信片。明信片一问世即受到欢迎,各国纷纷效仿。德国邮政此时也不甘落后,于1870年7月1日发行了明信片,但拱手让出了这个“世界之最”。从此,明信片风靡世界。信封上贴邮票的历史距今只有160多年,在构成信函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可以说是最年轻的一个。1840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在英国,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头像,用黑色油墨印刷,面值1便士,因此这枚邮票被称为“黑便士”。而中国的第一枚邮票则出现在1878年,邮票图案以蟠龙为主体,衬以祥云水浪。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龙为帝王的象征,大清国徽也以龙为标志,邮票寓意封建统治者犹如跃出水面腾空飞舞的巨龙,因此,这一套三枚邮票被称为“大龙邮票”。http://www.doc88.com/p-3436994394453.html  与邮政通信相关的当然少不了邮局。世界上最原始的“邮政局”设在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7世纪早期,欧洲的船队在驶向印度的航程中,要在此处停泊,补加淡水和给养,同时船员也会把自己的家信压在平滑的大石头底下,这样,从印度返航的船只到达这里时,可以顺道把这些信函带回家。有时候,船员还会在压信的石头下刻下他们到达的日期、船员的名字和船长的姓名。这种大石头也可以说是现代邮箱的雏形。在中国古代,信函是通过邮驿来传递的。最早把步传称为“邮”,把马传称为“驿”,后来统称为“邮驿”。直到1896年,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邮政才建立起来。在当今世界,由于现代化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通信被人们渐渐遗忘,只被看作是一种怀旧甚至是落后。但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信函,绝对不会在短时期内完全消失。因为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获知太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这些,恰恰又是现代化技术所不能带给我们的。.......

我国的书信,源远流长。

从已出土的甲骨文及专家的有关考证来看,我国的书信滥觞于商代。在殷墟出土的第四百三十一、五百一十二和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上,分别刻有反映当时敌国入侵殷商边境的文字,考古专家郭沫若借助此片在考证方国的地理位置 ,这段考证文字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问题: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是一封由殷的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 考古学家吴汝浩和潘悠两先生在对第五百一十二片甲骨上的文字考证后也断言:这是“侯伯和大将军报告方国入侵的宋体>可见,从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开始以文字的形式来传递军事信息了。这一划时代的创举,揭开了我国书信发展的辉煌篇章。

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外交活动风起云涌,在特使外交的同时,还常常伴以书信外交,借助外交活动的推波助澜,书信进入了发展时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所描述的那样:“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唇枪舌剑,辩难驳异,成一代之风。这一时期的书信,写得“诡丽辐辏”,有很高的论辩艺术,影响后世,辉耀当今

两汉书信,一新旧制,开创了书信发展的新纪元。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书信从公函国书中摆脱出来,使书信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汉以前的书信,从本质上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信,“凡书于牍者,其事皆公事,其言皆公言”,(许同莘《公牍学史》)没有个人情怀的吐诉,只是些“陈政务以进君主”的陈词滥调。这三封书信,毅然破除旧有规矩,大胆地“抑扬寸心,散郁怿怀”,酣畅淋漓地抒发个人情愫,使书信真正成为“心声之献酬”。从此,摧毁了王公贵族,朝廷衙门的垄断局面,为书信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魏晋南北朝是书信繁荣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书信,得到了空前普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只问候有书,贺喜有书,吊丧有书,求物有书,绝交有书,谈禅有书,论字有书,就连见闻中的偶然一得,也草成一封,抒怀谈趣,与¨友共掌。垃‘叫;信还成为人们交往中的一种礼仪方式,如当时流行的一种“月仪帖”,就是友朋间每月互通讯问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密切关系的一种信件。擅长写信在当时会被格外推重,曹丕盛赞“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在<br />书信写作上,人们十分重视艺术性,写信的人考虑的不只是为了适用,还当作艺术品来创作;在语言上,优美典雅,讲对仗工整,使书信成了与诗歌、词赋相媲美的一种文章体式

唐宋是书信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书信,不仅有广度的发展,而且有纵深的渗透,书信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杜甫三个月没有收到家书,就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慨叹。书信不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许多进步文人的书信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当时政治风云的变幻联在一起,勇于触及时弊,使书信成了揭露黑暗,刺讽丑恶的犀利武器。在写作上,克服了六朝时期形成的浮艳绮靡文风,从字句的雕琢中解放出来,把叙事、议理和抒情融为一体,使书信的写作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书信,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直到今天,也是我们学习的范例

明清时代,政治上专制,文化上实行恐怖主义政策,使书信发展罩上了阴影,落于低潮。但那一时期的家书,给严寒的书信季节增添了一丝春色。尤其是郑板桥的家书,从思想到文风,都独树一帜,是封建社会家书中之佼佼者。更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对前人书信的整理、印行,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如明人钟惺的《文辞大尺牍》、《文学尺牍大全集》,沈佳的《历代名人尺牍精华录》,清人王世贞的《尺牍清裁》,吴曾祺的《历代名人书札》、《历代名人小简》,王虎榜的《分类尺牍备览》等,都为我们研究书信,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书信发展的春天。白话书信的出现,是书信大众化的里程碑。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书信热正在悄然兴起。书信选集大量出版,书信写作的工具书,如《书信万事通》、《实用书信大全》、《书信写作鉴赏词典》等纷纷问世。其特点是,书信不仅作为一种交流感情的工具而受宠,而且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校园文化丛书”中,都有一本关于书信的专集。可见,书信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热点。

纵观历史,不管将来通讯工具如何现代化,书信这种人际交往中的独特形式,将以它独具的魅力,为人们所青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前人赋予了书信种种趣名别称,这也构成了我国书信的一大特色。

起初,书信称为“书”,《左传》:“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这个古老的名字,一直流传到今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皇帝示下的书信称为“制”、“诏”:帝王制度之命日制,帝王之令日诏。把臣下的上书,分为章、表、奏、驳。后期又出现了疏、启、策、牒、折等,这些都是指公用书信而言的。根据书写材料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写在木片上的称“尺牍”,写在竹片上的称“简书”,写在丝绢上的称尺素”,写在纸上的称“笺”。最早的信封是用两片木板做成的,一底一盖,底板有槽,供写字,然后盖上盖板,加封传送。因为这种信封像一个盒子,因此,有人称书信为“函”。又因为这种信封被雕成鱼的形状,人们又给它一个具有浪漫色彩:双鲤。根据《汉书·苏武传》中的有关记载,人们又称书信为“鸿雁”。过去的信纸用竖线分为八行,再加唐代诗人往往以“八行书”称书信,如白居易酬牛相公见寄诗》:“手札八行书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韩倔《安贫》:“手风庸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由此,“八行书”又成为书信的别名。还有其他一些五光十色的名字,如锦书、锦字、华函、玉函、瑶函、华笺、彩笺、手毕、手札等等。

我们今天称的“信”或“书信”是产生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唐代,有的说是晋代,但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应该是在晋代。在晋以前的吏书中,“信”是指信使来说的,如《汉书·司马相如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超军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根据专家考证,这里的“信”,都是指信使来说的。但《晋书·王睿传》中的“信”,却是指书信来说的了。 王睿上书辩解说:“前至三山,见浑军在北岸,遣书于臣,可暂来过,共有所议……” 前面写“遣信”,王溶说“遣书”,可见,“遣信”就是“遣书”,信,书信也。 再如《晋书·甘卓传》:“王敦称兵,遣使告卓。卓乃伪许,而心不同之。“时敦以卓不至,虑在后为变,遣参军乐道融苦要卓俱下。道融本欲背敦,因说卓袭之”。“卓既素不欲从敦,得道融说,遂决。”遣参军罗英至广州,与陶侃克期”。“陶侃得卓信,即遣参军高宝率兵南下。”“得卓信”的“得”,是“获得”、“得到”的意思,它的及物词应是物,而不是人(使者,所以" 这里的“信”,也是指书信而言的。 在晋代,不仅以“信”称书信,还书信连用,称书为“书信”。《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日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字问,笑诘犬日:‘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

由此可见,晋代是“信”、“书信”命名的开始。

先是飞鸽传书,再是马,然后是邮政,最后是“伊妹儿”

骨头上
毛皮上
锦缎上
纸张上
互联网上!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与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简、柬、札、帖 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如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就是文字简短、情 意隽永的书信作品。
笺、素、翰 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有在笺、素上写书信的;翰是鸟羽,古以羽毛为笔。所以,笺、素、翰常被借指为书信。后来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函 封套叫做函,信一封叫一函,后也用函代指信件。
尺牍 膝,书版。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
八行书 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此外,如简札、简帖、简牒、简膝、书尺、书牍,以及音信、音讯、音问、音邮、音翰、音书等,也都用作书信的代称。再如,称亲笔书信为手书、手札,称简短书信为短简、短书、小书,称答复的书简为答记,称佛家书信为法帖,称与人断绝交往的书信为绝交书,称不署姓名的书信为匿名信,称诽谤人的匿名书函为飞书、飞文、飞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中国发展史历程
中国发展史历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繁荣和衰落、辉煌和落后的历程。春秋战国: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持续了五百多年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一些大国(如秦、齐、楚、韩、赵、魏)在战争和政治上展开各种斗争和互相牵制,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接着...

中国的发展史?要从古代到现代的。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6、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7、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是怎样发展的呢?
从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至西周王朝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时期,相继形成了夏商周三个著名的民族;中国的古典文明时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4.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社会的开始。(...

中国的发展历史?
1、1949解放战争胜利,蒋介石集团退居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书写崭新篇章。2、1949和平解放西藏 3、1950-1951抗美援朝 4、1949-1952 土地改革胜利,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了相当的提高。恢复和发展了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外贸等。5、...

中国从古到今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

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 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几个阶段。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

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
中国革命史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一、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参与者包括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工人阶级。革命的对象是...

中国发展史历程
中国发展史历程是极其伟大的。中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原始社会、奴社会、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从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历史;从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约有2241年。史前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出现;商朝时出现了已知中国最早...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过程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山顶洞人进入民族公社时代 距今七千至五千年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四五千年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祖国的发展史。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

南涧彝族自治县17285307084: 信的发展史 -
仪荷内济: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与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简、柬、札、帖 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

南涧彝族自治县17285307084: 信的历史 -
仪荷内济: 书信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在中国古代的书信中最著名的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从这些书信里可以看到比较规范的书信格式和用语,这些书信都成了书信礼仪的典范.彭教授还介绍了在魏晋就出现了专门记录书信礼仪的文献《书仪》.

南涧彝族自治县17285307084: 以书信的发展史为题写作文 -
仪荷内济:[答案] 人类的现代生活正在高速发展,我们不得不惊叹信息科技是多么强大.信息传递是经过不断演变才有了现在的多样性.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信息传递是怎样变化的呢? 早在人类出现时,信息已经开始了传递.最原始的传递无外乎声音和动作传递信...

南涧彝族自治县17285307084: 信的历史和来由
仪荷内济: http://baike.baidu.com/view/555733.htm

南涧彝族自治县17285307084: 历史上的第一封信是在哪时候诞生啊是猿人么 -
仪荷内济:[答案] 书信起源.先人靠结绳记数,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 少,系几个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慢慢的,便有... 之后又在封泥上盖上印章,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 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我国防伪...

南涧彝族自治县17285307084: 书信的"信"为什么叫"信" -
仪荷内济: 书信起源.先人靠结绳记数,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少,系几个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概念.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里可以狩猎.这是形象的书信. ...

南涧彝族自治县17285307084: 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是 -
仪荷内济: 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1、结绳 2、狼烟 3、跑步 4、漂流瓶 5、飞鸽传书 6、信号弹 7、书信传递 现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手机、电脑、商务痛、电话、广播、电视、书籍等等. 语言,眼神,手势,手机、电脑、商务痛、电话、广播、电...

南涧彝族自治县17285307084: 以书信的发展史为题写作文 -
仪荷内济: 我有许多难忘的事,但有一件事犹如烙印一般印在我心里,使我难以忘记. 事情发生在上初二的一个星期天. 那天好友约我下午1点在张仲景医院旁的小公园等候,然后一起到郊外散散心. 下午1点的时候我准时出现在小公园外,可朋友还没到,于是我就在一家小吃...

南涧彝族自治县17285307084: 信息的发展过程 -
仪荷内济: 烽火----狼烟----马拉松----箭信----飞鸽传书----驿站----漂流瓶----信件----电报----电话----多媒体电脑----信息高速路!

南涧彝族自治县17285307084: 通信的发展史作文450字 -
仪荷内济: 未来,现代科技产物—电脑,将逐渐被社会淘汰,成为落后的标志,人类将发明新的通信工具—“传呼通信器”,她将主导今后的世界通信潮流. “传呼通信器”将依靠卫星传播数据,像手机一样可以随身携带.她传播数据之快,能量之大,是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