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的资料

作者&投稿:袁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姓的有关资料~

  我能找到的就这些了


  “张王李赵遍地刘”、“无张不成乡”。迄止20世纪末,全球张姓人口已逾亿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群体之一。有人说,如果到大街上大喊一声“老张”或“小张”,准会有人答应。张姓群体之庞大由此可见一斑。
  20世纪80年代以前,“张”一直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华人最大的10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占华人人口40%,约4亿人。
  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助理研究员袁义达的研究结果《全国百家大姓座次》: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这时,李姓人口已经超过了10年前排名第一的张姓。
  2002年7月,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研究,发现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几乎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
  张姓,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4000多年前最伟大的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尧、舜、禹)。传说黄帝轩辕氏之孙(一说为其子)挥在中国最早发明了弓箭,并首次运用于“黄帝大战蚩尤”之役,由此开创了洪荒岁月的铁矢神弓时代,后被颛顼帝封为监造弓箭的“弓正”官,赐姓为张。
  挥自古便被张姓族群奉为自己的血缘亲祖和得姓始祖,其后裔繁衍迅速、迁徙频繁,至汉代已成巨族大姓,唐代更列十大“国柱”之姓,明代则覆盖了全国93%的国土。
  张姓是一军武之姓,也是一智慧之姓。不但历代多有著名元帅、武勇大将与威猛强兵,而且涌现出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史学家、诗人等。张姓在历史上共出现了63位宰相,也曾在西北建立过前后传九代、长达76年的封建王朝——前凉。
  与其他姓氏一样,张姓也是中国几千年父系社会全过程的见证,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火、语言和弓箭被看作是古人类文明史上的三大进步。“张”姓就源自一个关于弓箭的远古传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最伟大的五帝时代。

  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的黄河、长江流域生活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古代史研究者称之为五帝时代,即黄帝时代(4513—4050年BC)、颛顼时代(4050—3380年BC)、尧舜禹时代(3380—2073年BC)。
  黄帝轩辕氏是这个时代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善于发明创造,最初率部落族群游牧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迁徙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逐渐定居下来。
  黄帝的正妃嫘祖生有二子:长子玄嚣(一说为中华张姓始祖挥公之父),封邑顿丘,位于古清河之阳,故号青阳氏;次子昌意,是帝颛顼之父,封邑昌乐(今南乐)。
  黄帝时代初期,炎帝部落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跟黄帝族是近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伟大的人物。但那时的炎帝族正在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全是猛兽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能够呼风唤雨,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略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族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决战之初黄帝占尽优势,于是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原来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无法追赶。黄帝为此不得不停下来日夜苦思对策。
  一天夜晚,黄帝之孙(一说为其子)挥观天象时偶然发现流星飞宫而过,他见流星光芒有尾,星座有零星,闪跃前进,星座形如半孤棱弦有势,顿时受到启发,于是折枝弯条,发明了弓矢弹丸,并赶快奏明给黄帝,说此器“远以弹以矢而射,近以弓代器而挥击”。
  黄帝大喜。这时黄帝部族也有人发明了“指南车”,可以用它在迷雾中指引方向。于是,黄帝利用“指南车”带领兵士继续追击蚩尤,并运用弓箭远距离射击追杀,一直追到蚩尤的老巢——冀一带。最终将蚩尤活捉,斩杀于涿鹿之野。
  黄帝大战蚩尤,弓箭虽然没有在这场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弓箭的发明无疑是一项划时代的重大飞跃。史学家因此把火、语言和弓箭看作是古人类文明史上的三大进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也指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弓箭后来用于狩猎,大大提高了部族的生产力。当时打猎,单靠棒打石投,常受野兽伤害,受乏食之苦,一到严冬更难觅食。自从部落族群广泛使用弓箭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生活水平也显着提高。
  后来黄帝崩,其孙颛顼继位,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挥作为黄帝的嫡系子孙,一生辅佐颛顼领导部族。
  当时一个叫共工的部族“与颛顼争为帝”。共工来犯,在帝颛顼领导下,挥率众迎敌,弓矢这时候广泛用于战争,最终将共工部族战败,使共工“怒触不周山而死”。
  战胜共工之后,帝颛顼统治的疆域空前扩大,北至幽陵(即幽州),南至交趾(即两广),西至流沙(即敦煌西),东至蟠木(东海)。因挥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并赐姓张,这以后就出现了弓氏和张氏。挥即是中华张姓的血缘亲祖和得姓始祖


  挥是中华张姓的血缘亲祖和得姓始祖。他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或者根本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历史学家说,知其同宗同源便是历史的荣幸。

  挥毕竟是远古时代的传说人物,因此,后世对“张”的起源存在一定分歧:一说“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世掌其职,赐姓张氏”;一说“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一说“挥封于张,为张氏”。中国各类典籍也有不同的记载——
  战国《世本》(秦嘉漠辑补本):“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唐《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姓氏考略》:“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氏、望出太原。”
  《风俗通》:“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北宋《姓解》、《广韵》:“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
  《路史·后纪五》:“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明张浚《张姓统宗谱》:“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祖弧星”。
  清干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侯曾经撰文指出,张姓始祖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从张字的结构上分析,弓长或长弓为张,《说文》:“张,施弓弦也”,说明挥的得姓与发明弓矢、弓弦有密切关系,这也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而对于“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的历史悬念,朱绍侯教授也有他的看法。
  朱教授认为,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世本》优于《姓篡》。一般说来,对于传说时代的人物的记载,文献越早,越接近那个时代,记载的就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因而就更具真实性、权威性。但研究历史,也没有规定“那部文献不具权威性,不能引用。”
  根据《国语·晋语》的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在这十二姓中没有张姓,朱教授断定挥不是黄帝之子,而是黄帝之孙。
  但挥是黄帝哪个儿子之子,各书记载也不相同。一说是青阳之子,一说是青阳少昊之子。朱教授指出,黄帝之子中,有两个青阳氏,除少昊之外,还有一个青阳玄嚣(枵)。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少昊金天氏是东夷族的首领,与黄帝族不是一个族系,这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挥之父的可能性。另外,从姓氏学的角度来看,少昊为己姓,玄嚣为姬姓,而挥在得姓之前,亦为姬姓,这就说明挥只可能为玄嚣之子,不可能是少昊之子。
  “挥也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部族首领的名称。”河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程有为研究员认同这样的观点。他在《挥的身世与青阳之地望考》一文中写道:事实上,五帝时代的社会组织是部落联盟、部落和氏族。所渭黄帝等人,实际上并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人,很可能是一个部落联盟酋长的称号,这个称号可沿用若干代。黄帝、颛顼、帝喾、少昊等都是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古史记载谁生谁,谁是谁的儿子,实际上说的是一个部落氏族逐渐繁衍,又分裂出新的部落氏族,其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古史记载黄帝娶某氏女,实际上是说两个氏族有固定的族外婚姻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挥也可能是一个部族首领的名称。
  对于学术界在“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等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朱绍侯教授认为要有包容精神,因为姓氏文化涉及到家谱,问题复杂非常多。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各个宗亲支派所遵从的文献依据,谁也无权改写人家的族谱,谁也无权让人家改变家谱,不能强制统一。泱泱大族,岁月悠悠,传说时代,谁能保证张姓世系中没有缺环、错位,没有衔接阻隔?因此,知其同宗同源,便是历史的荣幸

  张姓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融合,先后有解、龙、聂,以及蒙古、朝鲜等他族之姓融合进来,同时还衍生出“张廖”、 “张简”等特殊的姓氏。

  研究姓氏学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任何姓氏在诸如部族衍变、民族融合、战争迁徙、朝代更替、文化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下,一定会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演变,从而形成同姓但不一定同宗同源的姓氏族群。
  张姓也是如此,在其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有不少其他姓氏、其他民族融合进来,形成了今天历史悠久、族大支繁的张氏族群。姓氏学专家研究表明,张姓的融合、演变就其来源主要有:
  1.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西南部,建都于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为黄帝姬姓后代,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间张氏。
  2、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
  ①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②据《三国志·魏志》所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大姓。
  ③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据有关资料所载,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金有辽阳人张浩,本姓高,为东明王(高句丽开国君主)之后;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太祖便赐姓张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着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另外,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等等。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张氏支派更加庞大,新的成员增加。
  3. 台湾张姓的演变。
  台湾的张姓,组合的情形较为特殊,有所谓的“清张”、“张廖”、及“张简”之分。所谓“单张”,就是一脉相承自四千多年前得姓始祖张挥的张姓,而该省的“清张”省籍人士,大多属于著名的清河衍派,根源在遥远的河北、山东地区。
  “清张”还有一个较为特别的支派,那便是近年来一直有出色表现的台中神冈张氏。这一支张氏,是该省民间有名的“番仔驸马”张达京和土著岸里社公主所传的后裔。
  张达京是广东人,于雍正年间渡海来台,在台中地区开垦。那时台中地区还是土著的地盘,张达京为了开辟新天地,就与六个番社的士著合作,由他出资开圳,把水分给土著灌溉,土著则以土地换水,不久之后,张达京并且娶了岸里社的公主为妻,所以被称为“番仔驸马”。
  台中盆地的开发,张达京的功劳不小,由于他的开路,此后,从神冈、丰原、潭子、石冈、东势以及新庄一带,才大量出现了大陆移民的聚落。他的这番贡献,连满清皇帝都认为了不起,后来,还曾经特别把他和岸里社的头目阿穆一起召到北京面圣褒扬。
  “张廖”,则是从福建地区衍传到台湾来的, 父系为张,母系为廖,他们的家族标识,也是张、廖二姓的混合——从张姓的清河郡和廖姓的武威郡,各取首字,合成为“清武堂”。
  “张简”,也是产生于宋朝时的福建,父系为简,母系为张,由于父系的祖籍是在福建上杭县太平里的洪源村,所以本省的张简氏子孙,迄今仍然以“洪源”表示自己的根源所在。
  清张、张廖和张简三支系统,组合成了目前台湾省第四大姓的张姓家族,他们虽然各有各的源流,但是在血缘方面,却毫无疑问是殊途同归,全都是五千年前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因此,本省的张姓,不论属于哪一个系统,早已彼此互认为一家人,不但张、廖、简三姓的联宗组织处处可见,数年前,大家还合编了一部“张廖简氏大族谱”,以最具体的方式,团结宗亲,共清本源。(未完待续)

  张姓先民最初因“受封为王侯”而迁居八方,但更多的是因为董卓之乱、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及后来的金兵、蒙古兵入侵中原等战争因素被迫远走他乡。

  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今天的河南濮阳,在播衍迁徙过程中形成26处郡望,即为: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粱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上谷郡等。
  其实,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对张姓的记载,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巨族大姓的播衍迁徙的历史:“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字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
  西周时期,有张仲在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作官,关中地区开始有张姓居住。
  春秋时,晋国(今山西)是张姓主要聚居地。
  战国初期,由于韩、赵、魏三国分晋,将都城分别迁到新郡(今属河南)、邯郸(今属河北)和大梁(今河南开封),原居住在晋国的张姓,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先后迁居黄河南北。
  秦、西汉时期,张姓先民建功立业后,有不少人受封为王侯,于是张姓迁居范围更为广阔,不仅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甚至西至甘肃、宁夏、东至山东、江苏沿海,北至长城,南至秦岭、淮河,以及巴蜀(四川)、吴郡(今江苏苏州)均有张姓住居。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
  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
  西晋末年,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张姓也同其它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
  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
  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已遍及全国各地。
  明代中叶,据嘉靖年间张浚等编修的《张氏统宗世谱》记载,当时在全国15个行政区划中,每行政区均有张姓。
  明、清以后,有不少张氏族人从江浙、福建和广东流徙迁去台湾省。全国解放前夕也有全国各地张姓流徙台湾。在台湾,张姓也是大姓之一,特别是台北、彰化、嘉义、高雄等地,张姓人口众多。
  近代以来,张姓有不少人走出国境,侨居海外,有些加入了外国国籍,成为外国公民。国外的张姓人氏,以东南亚地区力量多,如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东亚的朝鲜、日本也有不少张姓人氏;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有许多张姓人氏居住;欧洲的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国,也都有不少张姓人氏在那里生活。
  总之,从晋代“八王之乱”以后,张姓经历了几次人口的大流动,逐渐遍布神州大地,他们或为官一方,或劳作开拓,繁衍生息,为华夏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张姓历代族大人众,支系庞大,故在迁徙繁衍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望族,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从而使张姓成为了我国一大姓氏之一,并居前列。

  天下亿万张姓对其得姓始祖挥的高度认同感,不但使濮阳成为海内外华人、华裔寻根溯源、拜祭先人的圣地,也使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

  张姓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有不断异姓加入,但是,所有的张姓都认同挥为自己的得姓始祖。从古至今,数以亿万的张氏族人对挥及其陵墓多有敬祭。
  一般说来,张姓族人的普遍认同其祖根(起源郡望)在今河南濮阳。究其原由,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朱绍侯认为,这还要从挥之父青阳玄嚣研究起。
  《史记·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这里所说的青阳,是玄嚣的封号,江水是玄嚣的降生地。意思是说玄嚣降生于江水,封邑在青阳。
  《正义》引应劭云:“(江水)古江国也”。《地理志》亦云“安阳古江国也”。又引《括地志》云:“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息县西南八十里”。豫州新息县即今河南息县,这就是说玄嚣降生地古江国安阳,并不是现在的豫北安阳。但玄嚣的降生地与挥的一生活动关系不大,而玄嚣的封邑青阳才是挥成长、生活的地方。
  按中国以“山南曰阳,水北曰阴”的传统解释,青阳即在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这就证明张姓始祖挥就生长活动在今濮阳地区。
  据历史文献记载:挥死后葬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挥公的生长地、受封地、得姓地。
  1998年3月,河南省濮阳县人民政府根据广大民众的意愿,筹措资金,重修了挥的陵墓,立了墓碑,雕像。命名为“挥公陵园”。
  挥公陵园坐落在濮阳县城外东南隅,北临南环路,西靠马颊河,南临金堤。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居中即陵园,陵园南及东西两侧即挥公千亩森林公园。
  2001年冬,挥公千亩森林公园开工建设。该县林业局职工经过一冬的奋战,植树64万棵,修柏油路3.8公里,公园已初具规模。
  在重修挥公陵墓及建设挥公园过程中,国内外挥公后裔及有识之士慷慨捐资。为答谢他们做出的贡献,特意建造了功德碑,以志纪念。
  2002年4月18日,来自马来西亚、台湾、福建、广东、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张姓族人赶赴濮阳,专程敬祭张姓始祖挥公,所诵祭文,气势磅礴、言辞华美、真情感人,记录如下:
  公元二00二年,岁次壬午年,月建甲晨,朔日辛亥,越祭日丙辰,时值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之期,兹有来自:马来西亚、台湾、福建、广东、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的宗亲及会贵宾等,谨以鲜花素果之仪,敬祭于张姓始祖挥公派下列祖列宗之神位前曰: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姓,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1],目前是中国大陆第三大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3%[2],为世界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但根据中国大陆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张姓是中国大陆第二大姓。

来源
黄帝的孙子(一说为第五子)名挥,官为弓正(监管制造弓箭的官),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有解张,封张侯,子孙以其封爵名为姓。
改姓, 三国曹魏名将张辽原姓聂,先人为西汉山西马邑巨商聂壹,曾献计汉武帝于马邑围捕匈奴军队。

张氏古墓
张晖墓
张氏始祖墓
位于濮阳县城东关,金堤以北挥公园
张化孙墓(1175-1267)
张氏入闽始祖
位于上杭县白砂镇茜洋村李屋背头大坪岗上

郡望
河北青河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河南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江苏吴郡:汉末年分会稽郡置。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治所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
甘肃安定郡:汉武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西部。
甘肃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甘肃武威郡: 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
河北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堂号
张姓堂号有"百忍"、"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敦伦"等。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四、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张姓六十三宰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四、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张姓六十三宰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还有张学友,张国荣,张曼玉


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
姓与氏在古代的区别: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

高阳氏简介及详细资料
颛顼封在高阳,有利于东夷西北部的稳定安宁和两大部落的继续友好;二是那时颛顼的父亲韩流氏做为黄帝大臣引领潴龙河(猪龙是韩流的象征,是韩流氏的族徽,潴龙河也许因韩流氏所领而得名)。高阳在潴龙河北岸,将颛顼封在高阳,等于是让学成的孩子回到父亲身边,有利于颛顼高阳氏地位的巩固和以后统一大业的发展。 颛顼被封...

燧人氏详细资料大全
●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 ●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氏发明《河图》、《洛书》(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注:有些是后世托古之作品河图洛书也不都是他发明的,有的是后人为了尊崇他。) ●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

氏的组词有哪些
一、氏的组词如下:1、读shì时,组词如下:姓氏、摄氏、氏族、人氏、名氏 2、读zhī 时,组词如下:月氏、阏氏、小月氏、大月氏、大月氏人 二、释义:[ shì ]1、姓(张氏是“姓张的”):张~兄弟。2、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通常在父姓前再加夫姓,作为称呼:赵王~(夫姓赵,父姓王)。...

百家姓其中的陶氏,殷氏,韩氏,刘氏的资料
百家姓其中的陶氏,殷氏,韩氏,刘氏的资料:陶姓(1)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居于陶邑,其后有陶氏。(2)以职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候,封到了“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3)《元和姓纂》载,周代初年,虞阏父虞思...

天皇氏详细资料大全
天皇氏,开天辟地后第一代天下君主,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共有兄弟十二人(一说十三人)。古越族,姓望,名获,字文生。别号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岁纪摄提,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其继盘古治所“南海盘古国”在花都狮岭(也有认为其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共...

秦始皇嬴姓赵氏什么意思?
嬴姓赵氏意思是:姓氏合二为一。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溯嬴姓渊源,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八恺之庭坚),皋陶生于山西洪洞(一说曲阜),舜因而赐以嬴姓。嬴姓赵氏始于西周造父...

谌姓的来源和历史
谌氏发祥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是基本可以确定的。西汉末年,有一支迁徙至江西坞土塘,东汉和帝年间至谌重时再迁南昌,汉顺帝时“高第除郡博士”,官至京辅都尉、右纳史卫尉、大司农诏加奉车都尉阶,荆州刺史,封汉昌侯,谌氏逐渐地南昌一带形成望族,以谯阳郡、豫章郡、南昌郡为郡望。唐宋时期,因战乱...

何氏家族的来源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鲜卑姓贺拔氏改为汉姓何氏。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归顺明朝,世袭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氏。 3、以国名为氏。 唐朝时中亚地区有九个突厥族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后来内迁中原,各以国名为氏。 扩展资料 少数民族中的何姓加入 : “昭武九姓”中的何姓。汉唐时期我国的...

陈 姓氏的由来
陈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在中国,陈姓是大姓,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颍川衍派约5000万;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一、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二、源于妫姓...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325365438: 张姓(姓氏) - 搜狗百科
贲施可溶: 关于张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资料考证.一是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张姓是以字为氏.张氏子孙世代在晋做官,三国分晋后,又为韩效力.张姓的鼻祖是青阳氏第五子挥,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被赐姓张氏而得姓.二是,依袁桷的《张...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325365438: 张姓的来源或祖籍在哪 -
贲施可溶: 张姓,现为全国第三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张姓分布极广,如上海张姓排...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325365438: 张姓的来源20字 -
贲施可溶: 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张的来源如下: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325365438: 百家姓张的来历 -
贲施可溶: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张姓是一个古老的...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325365438: 张姓的来源 -
贲施可溶: 张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325365438: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姓张的人是谁? -
贲施可溶:[答案] 据文献记载,张氏起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其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黄帝之孙挥,就是中国张姓的最早的人物,即第一个姓张的人.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325365438: 百家姓中的张全部资料?我是姓张
贲施可溶: 张姓是中国当代第三大姓,人口有七千八百万左右,在台湾排名第四.张姓最早可以... 这,就是张姓的最早由来. 春秋时期,又有一个晋国贵族,名叫解张.他的后代,用...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325365438: 张姓的来源
贲施可溶: 关于张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资料考证. 一是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张姓是以字为氏. 张氏子孙世代在晋做官,三国分晋后,又为韩效力. 张姓的鼻祖是青阳氏第五子挥,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被赐姓张氏而得姓. 二是,依袁桷的《张氏宗谱序》记载,张姓源自姬姓,其望郡共有十二个, 分别是: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 三是,按照《风俗通》上记载,张、王、李、赵,四姓皆为黄帝赐姓. 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一带). 《百家姓》注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