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适 往"三字在古文中的异同~`

作者&投稿:有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其,之这三个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和例句,在线等~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


1、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例如: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例如:“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例如: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后汉书·隗嚣传》
5、代词,这,那。
例如:“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
例如:吾欲之南海。——清·彭端淑《为学》
之后 [zhī hòu]
紧接着某人或某事以后。
例如:作出安排之后,我们就照着办。
之乎者也 [zhī hū zhě yě]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现在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 。
例如:他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之流[zhī liú]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例如:往往不是一位贵族,而是一个流浪汉之流的人 。
之前 [zhī qián]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
例如:吃饭之前要洗手。
之字路[zhī zì lù]
山区中之字形或人字形道路或小径。
参考资料
在线新华字典:http://zd.diyifanwen.com/zidian/Z/093181121537268041.htm

在表示“到……去”的意义上,三者同义,区别主要体现在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方面。

先秦汉语的“往”是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所以它的着重点在表示“到……去”的动作本身,如:
1.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论语 · 阳货)
2.魂魄将往。——(庄子 ·知北游)

先秦汉语表示“去做一件事”的意义时,一般用“往”加动词组成连动式,“往”字本身不带宾语,这时候不用“适”和“之”,如:
3.王往而攻之。(孟子 · 梁惠王上)
4.其子趋而往视之。(孟子 · 公孙丑上)

“之”和“适”是及物动词,通常带宾语,明确表示“到……去”的地点,如:
5.孔子适楚。(庄子 · 养生主)
6.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论语 · 阳货)
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则置于“之”和“适”的前面,如:
7.先生将何之?(孟子 · 告子下)——何之即之何
8.何适而无有道邪?(庄子 ·胠箧)——何适即适何

但是“适”和“之”也可以不带宾语,这时候用法就跟“往”相同,如:
9.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楚辞 · 离骚)——杜逸注:“适。往也。”
10.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 · 阳货)——“末之也已”意思是“不往就是了”,在这里“之”用同“往”;但是“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则等于“何必之公山氏也”(何必到公山氏那里去),这个“之”就不能改成“往”。

要之,先秦的“适”、“之”、“往”都可以表示“到……去”的意义,区别主要在于语法,“往”是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适”和“之”是及物动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带有宾语。因此“往”的着重点在表示“到……去”的动作本身,“适”和“之”则明确表示“到……去”的地点。但“适”和“之”也可以不带宾语,这时它们的用法就和“往”相同。

【补充】
语意上“之”和“适”有细微差别,虽然都可以带地点宾语,都表示“到……去”,但是“适”还有抵达的意义,而“之”字没有抵达义。《左传 · 昭公25年》“子家子命适公馆者执之”,“适”就是抵达,“之”没有这种用法。此外,如果“之”已被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那么动词就多用“适”,少用“之”。如:“韩宣子之适楚也”(《左传 · 昭公6年》),但这不是绝对的。

"之" "适" "往" [辨析]: (1)"之" "适" 是从所到达的地方说的.意在到达.如<论语 子路>:"子适卫" <韩非子>引"田子方从齐之魏".意谓"到某地去".(2) "之" "适"用于疑问句带倒置宾语.如<孟子 告子下>:"先生将何之?"<庄子 天下>如"忽乎何适?" (3)"往"是从开始出发说的.意在始发.如<左传>引"晨往,寝门辟矣".(4)"之" "适"是及物动词 "往"是不及物动词. 三个字都有到达某地的意思.

之-到; 适-刚到、正逢; 往-去


和平县19269527189: 文言文中"之"到底有几种意思? -
望莺女金: 知道就好,没必要记住....文言文重在理解大意 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

和平县19269527189: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的用法 -
望莺女金: 【“以”字的用法】"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对其辨析如下.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

和平县19269527189: 七年级论语的解释 -
望莺女金: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

和平县19269527189: 揠苗助长的文言文翻译 -
望莺女金: 苗助长 【发 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释 义】揠,谓其人曰,急于求成. 经过一番辛劳后;欲速则不达&quot.他等得不耐烦. 【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也不能放任自流:&quot!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后用来比喻违反事...

和平县19269527189: "路漫漫,其修远兮"是什么意思? -
望莺女金: 呵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离骚》,我们应该很熟悉了.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这里的“修”我认为就应该解释为:(路)长.从文中来看,“修远”应是一个并列词,对应下句的“求索”. 《离骚》乃屈原的代表作.屈原疾楚怀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和平县19269527189: 戴高帽文言文题目 -
望莺女金: 高帽指 奉承的话 修辞 夸张 面 会面 龃龉 不好听的话 某备有高帽一百 我准备了一百句奉承的话作为高帽 我不知道你的意思,人称代词有A C D E 道理 人性都有弱点,都喜欢婷奉承的话

和平县19269527189: 解释下列的"于","之","乎"的意思
望莺女金: 于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在 B.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之 A.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 B.哀无声之须臾 定语后置 C.惟江上之清风 的 D.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 乎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助词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吗 C.相与枕藉乎舟中 在

和平县19269527189: 文言文__ -
望莺女金: 表示赞同)” 5:我们用正直的方式对待他人,哪里能像这么做呢,代词,“这”.如此:像京朝官这样爱奉承他人的人和像他老师这样表面上拒绝阿谀! 4:此,不受其乱,并应修身自律.对于这两种人,我们应予以坚决的抵制:地方官不容...

和平县1926952718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思 -
望莺女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

和平县19269527189: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什么意思? -
望莺女金: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夭夭:木少盛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于归:指姑娘出嫁桃之夭夭,有蕡①其实. ①:贲加草头,音坟,果实将熟的样子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