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清朝统治 中国会不会不受列强侵略

作者&投稿:溥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果清朝没有取代明朝,而是明朝继续统治,那中国还会像清朝那样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吗?~

不会。以明朝的科技、经济、军事等实力,依然是世界领先的,为什么在清朝却会逐渐的落后,直至成为世界范围内非常落后的国家?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原因并不是所谓的资本主义必然取代封建主义!其实,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 会 主义等划分,本来就是有问题的(其实这种划分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为了配合他的共 产 主 义 神话而提出的。在西方传统的认知中,只有帝国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等等)。而且一个国家的强大与落后,不取决于其是什么主义社会,而取决于其国家的制度以及有其制度影响下,科技、军事、经济等的发展情况。无疑,明朝是经济、科技、经济上的发展是站在当时的世界最顶端的。详细情况我就不累述了,简单的可以说以下几点:1、军事上:明朝的火器相当发达,甚至领先与世界,尤其是海军,在海军上,嘉靖到万历年间,仅江浙的战舰型号就有21种,其中的龙骨技术等舰船技术远远领先于同期的欧洲国家。并且,海军中战斗人员使用火器的比例在嘉靖年间超过了50%,到了万历年间,超过了70%,同时,明朝的军舰上都装备着很多大口径的火炮。明朝海军将领俞大猷曾提出:“海战不过是大船胜小船,大统胜小统,多船胜寡船,多统胜寡统”的海战理论,而同时期,号称无敌舰队西班牙皇家舰队,无论是舰船的吨位还是火器的数量都相差明军极远。2、经济上,西方学者曾有过一个统计,显示出西方国家从新大陆、非洲等地掠夺的黄金与白银,至少70%通过贸易流入了中国。3、科技、文化上。这个实在太多了,明朝涌现了很大一批科学家、哲学家,他们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著作。在夏咸淳着的《明末奇才——张岱论》中有这么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大批多才多艺的人物,乃是人类的骄傲。明朝时期,中国也出现了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文化景观。当时思想文化的精英们,不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科学领域,抑或是在文学艺术的园地,都有着超越时代的卓越建树。李时珍,徐光启,吴有性,徐弘祖,宋应星,李贽,唐顺之,王阳明,黄宗羲,方以智,朱载堉,兰陵笑笑生,汤显祖,袁宏道,袁小修,冯梦龙,张贷,张溥、唐伯虎,石涛,八大山人,徐文长,李渔,傅山这一颗颗明星将中华文明点缀得格外绚丽夺目,那时中国也有自己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莎士比亚,塞万提斯”。 而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错误的政策,导致我们国家开始了迅速退步的过程,我个人认为,清政府对于中国有几大罪,正是这几大罪,导致中国在清政府统治时期,迅速由世界上的先进国家蜕变为落后的国家,正是这些罪使得我们有了那百年的历史。我个人为,清政府主要有以下几大罪:满清之罪一:大兴文字狱
包括所谓的康乾伪盛世在内,满清政府一直执行着通过文字狱控制舆论的手段,所以终于吹嘘出了康乾盛世,但实际上,老百姓却生活困苦,不停的战争、高额的税收,使得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同时,在文字狱中被杀害的人,多数都是知识分子,是那个时代的精英阶层,随着精英阶层的大量死亡,才导致国家停滞不前,并逐渐的落后于世界。
满清之罪二:重农抑商
中国在宋朝已经出现了手工业萌芽,到了明朝,已经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并且诞生了许多原始的资本主义家,宋、明两朝,对于商人大多比较开通,导致明朝商业大兴,同时也刺激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商业的兴起本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阶段,而中国在那时候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到了清朝,却执行了堪称变态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过于低下,同时还承担的高额的赋税,新兴的资本主义被无情的扼杀,欣欣向荣的商业社会被无情的埋葬。这种政策直接导致了国家的退步。
满清之罪三:海禁
满清固执而且变态的执行着“片板不准下海”的政策,更是满清遗留在中国的一大死罪。
在明朝的中后期,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海外贸易,参与其中的国家无不通过海外贸易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同时又退动了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得海外贸易的范围更远,贸易的额度更大,从而又获取着更多的财富。在《大国的崛起》那个系列节目里,大家都能看到,传统的欧洲强国富强之路,无不是先从海外贸易做起,而当时的大明王朝,也有幸成为那个时代中的一员,明朝无论是舰船技术、火炮技术、海军素质等,都不亚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
但是到了清朝,随着固执并且变态的海禁,优秀的海上技术终于因无用武之地而失传,清朝很多时候更是连海军的编制都没有,别人在进步着,而你却一退再退。这样的国家岂有不落后挨打的道理?
满清之罪四:满人的腐败
腐败这个东西,从有社会开始,直到今天都存在。但是像满清那样大面积、大族群、大规模的腐败,却只存在于满清一朝。首先是满人的腐败,一群穷山僻壤里出来的蛮子,机缘巧合下得到了中国的政权,迅速的开始腐败了起来。也许他们本就没想统治多少时间,只想能多掠夺一点就多掠夺一点,于是他们不停的压榨着所有非满人种族的财富,而自身却过着极其享受的生活。有清一朝,只要你是满人,你几乎是不用工作,不用劳动,不用做任何事,却都能过得比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还好很多的生活,如果你是一个满族的官员,那你更可以大贪特贪。这种腐败的结果,导致的就是其他种族奋起的反抗,台湾郑家还先不说,那毕竟只能算是明朝遗臣,可蒙古、回部、大小金川、后来的台湾林爽文等造反势力,更是某些人所谓的康乾盛世时代下的官逼民反。
随着造反的越来越多,朝廷需要打仗,打仗需要钱粮,于是更加残酷的剥削起老百姓,贪官越来越贪,老百姓日子越来越难过,终于在太平天国时全面爆发。

无数的小罪状更不用说,正是满清的统治,才导致我们中国从先进强大的国家变成了落后弱小的国家。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满洲鞑子的入关,明朝时期中国在经济、社会人文、军事、科技上的成就得以继续良性的发展下来,我们中国依然会一直是世界上先进强大的国家,依然会站在世界文明的顶峰。

清朝的入关是个意外,是在他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他是被人请进来的,所以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组织起对全国有效的统治,所以他只能采取继承明朝制度的方法,由于汉-地主阶级抛弃了明朝,由于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表现令他们大失所望,他除了选择清朝已经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了,清朝确实采取了一些羁縻汉- 地主阶级的方法,但正因为如此,清朝和汉-地主阶级的关系比明朝与地主阶级的关系更为脆弱。
不能说汉-地主阶级没有一点民族气节。鉴于要统治这样的一个汉族占九成以上的庞大的国家,没有汉-地主阶级的合作是不可能办到的,鉴于他不可能忽视满洲贵族的利益,所以他实行的是“两条腿”政治,一跳腿是满洲贵族(八旗),皇帝需要维护他们的特权,另一条腿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汉族官僚集团,他需要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由于满汉人口相差太大,要维持平衡就需要把一条腿垫高,以达到和另一条腿平衡的程度。所以清朝执行了许多优待满洲贵族的政策。所以许多重要的部门都是满汉两人共同掌握。可以把清朝的皇位和官僚集团的关系做一个这样的比喻,满洲贵族和汉-地主阶级共同构成的官僚集团将清朝的皇位托在平民的海面上,一旦发生天气变化,一旦发生狂风暴雨。一旦波涛汹涌导致海平面上升。他就必须将两条腿抬高。但必须同时抬高,否则绝对会引起另一边的不满。两边都是得罪不起的,王朝的稳定建立在两只脚的平衡上,一边的增高,另外一边必须获得相同的回报,但是不可能无限地增高,因为每增高一分,就意味着必须加大对民众的剥削,地基不稳导致整个大厦摇晃得更厉害。这需要皇帝具备高超的政治技巧平衡才能得以维持。一旦不能维持,皇位就会出现倾斜,最后倾覆。

如果我们把苏莱曼大帝的军队于1529年在维也纳城下被阻止住看做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千年争霸战会最终决出胜负的先兆的话,那么之前从来没有正面交锋过的基督教文明和儒-法家文明的首次碰撞在310年后才会发生。到1839年,满清入关已近200年,作为继蒙元后第二个统治全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他没有像他的前任一样在一百年内就寿终正寝了。他在入关后果断地恩威并施地收买了汉-地主阶级,他采取了主动融入汉文化的姿态,他将前朝的科举制度从形式到内容全盘保留了下来。这对瓦解汉-地主阶级的民族敌对情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这种比与前明皇室更加纯粹的利益关系也注定了皇室与官僚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得到的好处让汉-地主阶级暂时忘记自己头上的那根实际上是亡国的标志的辫子。
但满清无论如何也给不了自己的一些与生俱来的问题一个满意的答案,首先,满族只占全国人口的很小的部分,而被认为政治上最为可靠的八旗就更加少了。他时刻担心什么时候九成的汉族人就会在一位类似蒙元末期朱元璋这样的农民领袖的那一套“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的感召下揭竿而起,同时他在建国初期就下了一个对其政权而言非常不详的命令,汉人不准迁徙关外,也就是不准任何前明辖区的汉人进入她的龙兴之地中国东北。这仿佛他预感到自己总有一天会仓皇回逃而事先给自己留的退路一样。其次,满清自己用诈术窃取了北京城后,他对全国其他地方的征服都是靠前明降将打的先锋和头阵,江南是令他头痛的地方,所以他在江南下的手也最重。但江南的反清势头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消停过。他对全国的控制权的力度从北到南是逐渐递减的,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的广东最弱。但帝国还保持着表面的繁荣,疆域空前地庞大,中华朝贡体系在乾隆一朝得到了巩固,康、雍、乾三代持续的的对外扩张和对内打压的内外政策到了乾隆一朝都达到了顶峰。
中国在整个东亚地区已经到了独孤求败的地步了,天,对于广大汉-地主阶级的成员和他的代言人官僚集团来说,难道这不是重现了昔日的万邦来朝的大唐盛世吗?头上的辫子,就让他辫子吧,就算之前还有怀疑的话。现在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已经急剧膨胀了,中华帝国的威风是打出来的,对周边地区战争的节节胜利使得大家一致认为金銮宝殿上的人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帝国的象征。但重新发作的官僚集团周期性堕落问题对王朝的危害早在嘉庆统治时的白莲教起义中就已经暴露无遗了。到 1839年,整个王朝已经步入了他的晚年。
中华帝国自形成以来所认同的外交关系并非基于双方地位的平等,中华帝国是自己创造的文化中的上帝,支撑这种唯我独尊的架势是其在他所知世界中战无不胜的文化,异族可以用武力征服中国,但最后却被中国文化的核心汉文化所征服,他被同化成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了。自己民族的原貌已不再可见。中原的汉王朝的军事力量就算在王朝的衰微时也是足以抵挡除北方游牧民族外的任何其他民族的进攻的,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清王朝,他与之前的蒙元相比精明之处就在于,他着意营造的不仅是明王朝的合法继承人的舆论氛围,他更加注重将自己刻画成整个中华文明的继承人和保护人的身份,虽然他游牧民族的彪悍本性在长期与汉-地主阶级的文人官僚集团的相处中已经有退化的趋势,但是中华朝贡体系所及的整个东亚范围内确实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与之抗衡,北方大漠的游牧民族这个中原农业文明历来天敌也绝对不是清王朝的对手,实际上,除了头上那个惹人嫌厌的辫子外,这个王朝基本上成功地做到将自己的武力优势和汉族的文化优势进行有机整合。所以蒙元和满清是不可并论的。这个王朝将中华帝国带到了一个高峰,现在许多人将1840年后清王朝在列强面前的狼狈不堪丢人现眼的一面作为对其彻底否定的理由,这是牵强和武断的。他做足了融入汉文明的功课,他成功,但他也失败了,因为他必然会重蹈历代汉族王朝周期性衰败的覆辙,王朝的周期性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官僚集团的周期性堕落,但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其他的被儒-法大师们忽视的却至关重要的原因,我下面会谈到的。
如果这个王朝使得中国获得帝制时期最后一个辉煌、如果这个王朝使得中国继唐朝后成为东亚不二的霸主,如果在此时不到50年后却被来自异域的一个群岛国家所轻易击垮的话,那就不仅是清王朝作为王朝的失败,而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失败。如果有人在乾隆登基的50周年的庆典上告诉你这个尚书级别的官员,那个马戛尔尼勋爵所在的国家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将军队开进北京城,你不会认为这个人是大逆不道的,你不会认为他是神经病,你只会一笑置之,认为他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确实,这不仅是清王朝、清王朝官僚统治集团当时的任何一员所无法理解的,也是整个中华文明所无法理解的。因为中国并没有退步,但别人进步的速度却超出了你的想象。
皇帝不知道、官僚集团不知道、清王朝不知道、中华文明不知道,整个中华朝贡体系是建立在古代农业文明之上的,在当时中国无可匹敌的巨大的人口基数已足以保证中国在经济上毫无悬念地压制住任何国家超越的企图。但16世纪以来,一个叫欧罗巴的大洲已经让整个世界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变化了的世界又反过了促进欧洲自身的突飞猛进,对于欧洲本身来说,是一个良性循环,对于其他落后的地区来说,更多的不是腾飞和进步,而是动乱与灾祸,中国还是处于自己体系中,但想象的现实基础已经越来越薄弱了,佛教文明的大本营印度已经落入了英帝国的手掌中,英帝国不可能停止自己的脚步,如果他和他所在大洲的资本主义体系不能为商品寻找新的落脚地的话,如果他不能保持整个体系的高速运转,他的体系就会崩溃掉,如果中华帝国允许自己大踏步地跨入对方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如果中华帝国按其对手那样速度运转,整个统治集团肯定会散架的,他自己原先的体系也会四分五裂的。和体系一起被送进坟墓还有他在东亚地区王者宝座。

人类世界文明民族的家园只剩下中国为主导的东亚当时还处于欧洲控制范围之外了,如果英帝国可以把东亚的霸主中华帝国拉进他的体系之中,想瓦解中华帝国的附庸的抵抗意识难道还会有什么困难吗?可是英帝国发现他的商品根本在中华帝国没有什么销路,通商口岸的限制也进一步封闭了本身就狭窄的市场。而对中国茶叶和丝绸的大量需求让中华帝国成了这场在英帝国看来完全不平等贸易的受益的一方。英帝国逐渐感觉自己的正常的生意活动无法继续下去了。他迫切地要找到一种扭转贸易不平衡的商品,无论这种商品在英帝国法律中是被视为非法还是合法的。他顾不了这么多了,于是,他找到了,这就是鸦片。结果是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民百姓,许多人吸食鸦片已经成瘾,国民身体素质严重下降,政府陷入财政危机,政府开始采取措施禁绝这一贸易,并严惩吸食者和贩卖者。中华帝国认为再这样下去政权稳定必然会受到威胁。鸦片贩子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鸦片贩子尝试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但是中华帝国在这个问题上毫不妥协的态度激怒了他们,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逃回英帝国首都,游说英帝国政府和议会对中华帝国发出强硬的声音,鸦片在英国是非法贸易。鸦片贩子在英帝国的资产阶级中的名声是受外界指责和非议的。
但是鸦片贩子成功地影响了英国资产阶级对此事的看法,议会和政府逐渐觉得这不再单纯是合法与非法的问题了,而是整个英帝国的商品能否打开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的问题了,如果不能用合法的商品,就只能用非法的商品,如果不能用和平的手段开垦这个星球文明民族的最后一块处女地,那就只能诉诸战争!帝国的米字旗可以飘扬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这片土地为什么会是个例外?这是两个世界的上帝之间的决斗,是基督教文明和儒-法文明之间的,是现代工商业文明和古代农业文明之间的决斗,是欧洲资本家集团和东方地主官僚集团之间的决斗,地主官僚集团不得不面对自己昔日战胜农民所依仗的军事实力和将游牧民族威胁化解于无形的文化实力先后溃败的全新形势。从长远来看,这场战争给英帝国带来的收益远远抵不上中华帝国所遭受的损失。
英帝国是一个以欧洲本土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为中心的全球性贸易和殖民大帝国,他是从令人意外地于1588年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发迹的,随后他又在一场几乎只是海军的较量中将贸易上的竞争对手荷兰从他的坐骑上拉了下来。可以说,到1839年,唯一一次战略上的败绩只是1778年失去了在北美的十三个属地。到1839年,他控制北美的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亚的印度、加勒比海、大西洋、印度洋的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他在非洲的几个据点为日后参与欧洲其他列强瓜分非洲的狂潮抢得了先机,在每个大洲都可以见到米字旗的大英帝国的中心联合王国的实际人口在1839年不到3000万人,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的眼光来看的话,中华帝国完全有理由乐观地认为即使爆发战争,胜利的一方毫无疑问会属于人口10倍以上的自己。
在欧美列强中,如果我们把俄罗斯不算在内的话,联合王国在人口上仅次于法国,但工业发展水平把这个在王政时期和帝政时期的主要对手抛在了后面,维系英帝国庞大的世界贸易网络的是其安身立命根本的傲视群雄的海军实力。这也是英帝国的阿克琉斯之踵,联合王国不像美国和俄罗斯,他本土狭小,人口有限,如果未来某个时期,他的商业和工业都受到了后来者的挑战的话,如果这种挑战真的让后来者居上的话,他将没有这个能力为如此规模的海军提供足够的技术和财力上的支持。那么海外属地都会因为帝国的中心联合王国的威信和实际控制力的下降而人心思散。无论如何,这要过80年才会发生的事情在当时是不需要帝国政治家操心的。在与中华帝国的为期三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参战的陆军兵力最多时为2万人,可三年战争结束后,英帝国与中华帝国的损失为1:300,中华帝国被迫承认战败,第一次见识了西方工业所武装起来的和现代技战术所训练出来的军队的威力,他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场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年的战争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会战,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较量,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仿佛是英国军队单方面的练靶。这场战争对整个中华帝国的统治阶级的触动并不是很大,皇帝之所以同意赔款和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是因为他实在不能忍受英国的海军频繁北上袭扰,这对他在后宫看戏的心情的破坏比对英军对皇城的实际威胁的重视更算得上是他签订条约的真正原因,他和他为首的统治阶级依然把英国看成是蛮夷,一纸条约只是为了起羁縻之用,希望他们不要再继续捣乱了。
赔款?能有多少呢?开放口岸就开放呗,有什么大不了的,割地?香港?天,朕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听人说那就是广东边上的一个小渔村。行,送给他们吧。只要他们不要再来烦朕就可以了。朕和你们讲,朕用膳的时候,不想听到关于英吉利的任何事情。一句话,真正醒悟过来,以不同的视角看待这场战争胜败的在中华帝国的统治阶级中是屈指可数的。对于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来说,首先,无论赔款和通商口岸的开设对于他们都是一个先例,香港在中国看来是个毫不起眼的小渔村,对英国来说,是一个天然良港和未来向中华帝国内地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的基地。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让西方强国们看到了中华帝国貌似强大,实则腐朽老旧,外强中干。这是中国百年灾难的开端,随后越来越多的列强开始卷了进来,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都可以遵循这个方法,要领土和贸易权,反正中国已经在鸦片战争中见识到了列强的火炮威力,如果中国不愿意就范,他们就以战争相威胁,往往确实会爆发战争,结果中国总是一败涂地,不平等条约一个个地签订,中国已不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国家了。整个统治阶级从春秋大梦中缓过神来是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地主们的经济基础被他自己的代言人官僚集团和外国商品戳得千疮百孔。官僚集团对农村土地的侵夺和兼并把农民都变成了无收入来源的流民,可这些人头上的赋税却变本加厉了。列强的商业把传统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的手工产业挤压得支离破碎。当洪秀全的起义军占领南京后,王朝的最高领导层才彻底地明白自己的统治有被颠覆的可能。太平天国本来是有机会彻底推翻清朝的统治的,但正如我说的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没有完成农民到地主的转换,纯粹的农民起义是推翻不了一个王朝。

太平天国的被镇压下去,但王朝的已经被折腾的虚弱不堪了,他现在面对列强的要挟已经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气力了,更严重的是,在绞杀太平天国运动中兴起的汉族官僚们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大,立国之初所刻意维持的满汉权利上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了,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王朝找不到任何可以力挽狂澜的方法,他只能靠某些政治精英的个人对整个体制的小修小步才得以苟延残喘。因为传统儒家的忠君思想现在还没有在官僚集团心中被他们的离心倾向所赶超。他们认为手中那一纸在200年前的清初与王室签订的婚约并没有到解除的时候。最令官僚集团痛心疾首并非来自于他们所拱卫的王朝的衰败气象,而是列强们除了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和割让土地的要求外,还希望得到传教权和兴建西式学校的权利。官僚集团为了拯救生命垂危的王朝又不得不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到西方国家。
无论前者的传教或兴建学校,或者后者的派遣留学生,最终结果并没有挽救王朝的统治,实际上革命党的一大来源就是那些留学生,中国在主动和被动相交织的影响下,培育出了数量颇多的列强崇拜者。中国以前的立国之本、强国之源的文化优势逐渐陵夷,不是你去同化别人,而是别人要来同化你了。这种灾难对官僚集团绝对是空前的。列强在中国领土上划分势力范围的一个巨大恶果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成了次等人,这样从来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头一次被其他民族贬到了低人一等的位置。西方世界是在这个王朝走下坡路时与之发生武装冲突的,中国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裹挟进帝国主义时代,对外战争的失败加重了王朝的对内危机,太平天国在中外联合的绞杀中被平定,但外国势力的渗透和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南方的控制力的下降为这个王朝的垮台埋下伏笔。
当中国于1895年竟然败给了昔日的学生日本时,彻底威严扫地的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面前无地自容了,对于奉行强权政治,丛林法则的国际社会来说,这是一个毫无前途的国家、这是一个濒临灭亡的民族、这是一个僵化过时的文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挽救这个国家费尽心机耗尽心血,但依然无法避免列强瓜分的狂潮。无论是怀柔还是铁腕,无论是商业的铺路还是枪炮的开道,素来同化力强的中华文明在面对西方文明对自己的强行同化时节节败退岌岌可危。这个民族经过几千年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而不倒的核心因素失去了光芒。

中国真倒霉,于1900年经历了人类历史中文明民族从没有经历过的同时被世界上最强大的八个国家群殴的噩梦,帝国皇太后,一个充满野心却才疏学浅的老太婆裹胁着之前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软禁的皇帝逃到西安,她把皇帝心爱的女人扔进了井里,也把明清两朝的帝都像蛋糕一样地拱手让给了列强们,对于列强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战利品了,整个北京城被八个强国切成了好几个占领区,对于京城的老百姓来说,他们作为传统王朝-国家下的臣民在历史中从来没有被号召起来承担对自己生养之地的保卫的重担,现在他们只能祈祷自己那片敌占区的新主人们能够手下留情,他们明白除了寄希望于对方的道德和良知外别无其他的方法生存下去。
中国真幸运,从没有哪个国家被八个敌手蹂躏后,竟然能够起死回生,这里阻止单一的国家把中国如英国对印度那样整个儿吞到肚子去的主要因素是八个列强中的英、法、德、美、日、俄六大国相互竞争的关系,都想独占中国,都嫉妒对方从中华帝国身上割的肉比自己多。于是在这六国家之间达成了默契和共识,要保持中华帝国领土的基本完整。保持中华帝国政府的基本稳定。酝酿消化现有的份额和以后从中华帝国政府那里索取更大的份额的良好环境。但很多事情并不以列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际上,就算是非洲大陆,也没有如中国这般会同时招致八大工业国的争权夺利。八大工业国中食欲最为旺盛的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把中国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的成果送到了海底,与中国签订的惊人的羞辱性的条约撕裂了满清王室和汉-地主官僚签署于200多年的婚约,以至于到1900年南方官僚们竟然公然对皇太后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宣战书置若罔闻,清朝庞大的身躯被外国列强和本国农民们从1840年开始一点一点地抬进了棺材里,最后汉-地主官僚集团将会如他们的先辈一样做出决定一个王朝命运的选择。是合上棺材的盖子,还是继续扶持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现在他有和必然会倒下的王朝同归于尽的危险,曾国藩当初完全可以利用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长起来的湘军反戈一击一举推翻清朝的统治,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的继任者李鸿章在中央政府中占据要职,他也没有这样做,现在,一个晚辈,同样的汉-地主官僚集团的成员,在19世纪90年代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和善于见风使舵的心机崭露头角的袁世凯有了不同的想法。
继1644后中国第二个分水岭,并非1840,而是1895,正是1895年的战场的失败和随后外交上的更大失败,让汉-地主官僚集团乃至整个地主阶级对这个王朝的前途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贪污腐败、因循守旧之徒,但是如果认为他们心中那颗跳动的心脏没有自己祖国的颜色,那就大错特错了。王朝更迭是允许的,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利益,但如果中华文明灭亡了,如果中华民族绝种了,如果中国从世界版图上蒸发了,他们不会再认为自己的生活有意义了。要知道,我们这个国家一直自认为是世界舞台上唯一的女明星,这个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的导师和领袖们,也就是地主阶级及其代言人官僚集团早以习惯了下面观众们的鲜花与掌声,突然某一天,却地被人排挤到了舞台的边缘, 1840年后,他在一个开放的舞台上,所有的眼睛都盯着你,如果你在别人的嘘声和嘲笑中不能化悲痛为力量,没有更好表现的结果只能是遭到更多人的非礼和侮辱。

虽然别人一再用各种方式向她传达着你已经是过气明星的看法,但她不承认自己昔日如花似玉的容颜如今已经老去。但他承认昔日柔美甜蜜的歌声如今确实已经跑腔走调。她让自己的后代去向那些朗朗升起或如日中天的舞台新宠们学艺。这些享有崇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威望的富有地主官绅的子孙们在面对国外与国内形势的强烈反差时分成了三派,一派皈依了西方列强,无论是公费还是自费,他们中的一些人永远消失在满清政府派往当地的学监的视野中了。还有一些人彻底叛变了,把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住所打造成了革命造反的根据地。其中只有一少部分学成归国效力朝廷,可他们做的更多不是每天脚踏实地的为朝廷干活,这些受到他们东洋和西洋的同学们革命热情感染的人回国后从事更多的活动竟然是鼓动自己的当官的老子和发给他们薪水的老板决裂。爹,头上的辫子顶了250余年不觉得累吗?说真的,您老就不能早点觉悟吗?你说什么?!你这个逆子,朝廷送你留学就是为了得到这样的回报吗?你给我滚,我不想再见到你了!他们的子孙并不认同他们国家再不振作起来就要完蛋的观点。他们的子孙认为不是要亡国了,而是做了250余年的亡国奴。
汉族官绅的后代被《马关条约》激活了的民族意识被他们的留学生涯加强了,因1895战争的失败而签署的《马关条约》对王朝根基的致命损伤更在于他同时激活了休眠了250余年满洲贵族阶级和汉地主阶级的各自民族意识。正是由于两个集团之间的合作才将王朝的寿命延续到现在。但他们现在开始用在官场上的相互倾轧代替他们厌倦的联合统治了。双方从口诛笔伐升级拳脚相向的冲突加剧了他们上面的满清的皇位摇晃的程度。
权力是什么?权力是等级的象征,没有等级就没有权力,权力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权力也是上级拥有保证下级如果不服从命令或执行任务不能使下达命令者满意时能够予以对下级造成严重损失的惩罚的手段。王朝-国家下的政治斗争的胜利者必然拥有绝对加害能力。因为如果失败者不作出效忠的实际行动他们就会被胜利者肉体消灭。这是一种震慑力,这种震慑力在现实中的化身就是军队,谁拥有军权,谁就可以在王朝-国家中踩着由各层失败者的尸骨堆积而成的阶梯攀登上最高权力的山峰。

满清后期的朝政看似被汉族官僚们所把持,但实际上,满洲贵族与汉族官僚之间的比分在袁世凯得势前是2:0,为清王朝立下不世之功的曾国藩在朝廷备受猜忌和冷落。洋务运动的旗帜和领导人李鸿章也成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替罪羊而不得不作出归隐山林的姿态。不过2:0的领先并不能保证满洲贵族笑到最后,因为他们面对的第三个对手更具有政治上敏锐嗅觉。他清楚在王朝-国家中军队才是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的杀手锏。他成功把名义上属于朝廷的唯一一只近现代军队的北洋军培植成自己的私人武装。袁世凯不仅是整个汉-地主官僚集团的代表,也是清王朝在太平天国起义时给予汉地主官僚更多实际的政治参与权之后半个世纪权力交替的渐进过程所必然抵达的站点。这个站点标志着并不是汉地主官僚,而是整个汉地主阶级对王朝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实际控制力达到了建国至今前所未有的地步。他们在等待着,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纵然是以自保为目的,他们也必须完成王朝送葬人的历史使命,是的,他们完成了。
满清并非孙中山所领导的后来改组为国民党的革命势力所推翻的,辛亥革命起到的是导火索的作用,他只是引燃了汉-地主官僚集团和满洲贵族集团争权夺利相互摩擦达到白热化阶段的政治的火药桶。这颗炸弹炸碎了满清王朝。
列强加速了清朝的崩溃,如果按照列强的国家利益来看,他就必须帮助清朝拱卫住在中国的合法地位,但如果不变革旧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清朝的统治就进入倒计时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慈禧为首的保守势力把自己的朝代送上了刑场。对于列强来说,他一直是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利益和国家政治利益的矛盾中,所以他必须不停权衡调节两者的关系。随时注意不要让过度的经济剥削危害到了长远的国家利益。

但问题是,清朝两条腿在权力分配上的失衡是在1840年列强开始进入中国后发生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汉族官僚都是在1840年后逐渐得势的,这群人几乎都是靠镇压国内起义上台的,国内爆发叛乱,社会处于动荡不安,很大程度是源于列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中国的传统小农经济的侵蚀,它的速度远远快于地主阶级的自身统治的经济基础的侵蚀速度。虽然两条腿政治的失衡是必然的,但列强的入侵让这一失衡的进程大大地提前到来了,否则清朝是否会在20世纪初叶就举起白旗是存在很大疑问的

不会!对比明清对列强的战绩可知。明经济政治军事发展基本与当时列强处于同步。
大明王朝曾经拥有过的海上荣耀之衰亡

左派大佬

明朝,是一个应该如汉、唐、宋一样令人神往的朝代,而它的真实一直被一层面纱所笼罩,这就是其末期的那段辛酸的衰亡历史,那段历史被加注了许多误解,也产生了许多迷团,让我们至今也无法完全看到全貌,但明朝曾经的荣耀与辉煌、曾经拥有过耀眼的文明所释放的光辉不应该被那段衰亡史所掩盖。我们下面首先从明朝末期海上的军事贸易地位来窥探一下明朝的兴衰。

在明朝最终衰亡的那段历史拉开帷幕的之初,明朝海军与荷兰海上马车夫之间的数次对决都以明朝海军完胜告终,最后还以荷兰船只转道日本购买明朝郑氏家族令旗为结局。此间自“沈有容谕退红毛番”开始,到明郑舰队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以至于盘踞台湾的荷兰人都不得不偷偷地以日本船的名义购买明郑令旗为止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荷兰人乘明朝防守倭寇的汛兵撤回大陆占据澎湖,并一面写信威胁地方官,声称如果不同意贸易,即派军舰沿福建沿海进攻。结果,他们的这种做法引来的是明朝的50艘海军战舰。舰队指挥官名叫沈有容,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名将,不仅有驰骋塞外破蒙古铁骑的战功,还有剿灭倭寇的战绩。沈有容向荷兰人通报了明朝的商业政策并要求荷兰人立即离开中国领土:“中国甚惯杀贼,尔等既说为商,故尔代客,尔何言战斗?想是原怀作反之意,尔来睹天朝兵威耶!汝等不曾听过?我破倭海上,海水尽赤,吾不忍汝等步倭之后尘。”当荷兰人发现自己的2艘战舰已经被50艘明朝的战船团团包围,对方的指挥官又是一位底气十足的将领时,他们明智地选择了撤退。欧洲海上霸王同明朝的首次武装较量就这样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此次事件为澎湖留下了一块称为“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朗等碑”,这块石碑到2004年刚好四百岁,是公认的“全台第一古碑”。

第二阶段,荷兰人又乘汛兵回大陆之季再占澎湖并修筑要塞风柜城,和英国一起出动15艘战舰,1200名士兵,要求明朝:“非经荷兰人允许,中国船只不得随地到各处贸易”,结果招来的是一万名明军士兵和200条战船。明军水师在澎湖港内遍设火船,攻击荷兰战舰;陆军在马公妈祖庙内架炮隔海轰击风柜城,并以无数长宽五尺下铺圆木的巨型堡篮填碎石排列为阵,白天做为掩体休息或发炮,晚上则推着它们前进。荷军火炮对此无能为力。荷兰人号称纵横七海,但他们从未遇到过如此猛烈的攻击,被迫在明军监视下拆除经营两年的澎湖要塞,明军再次收复澎湖。

第三阶段,1627年,第二任荷兰台湾总督迪•韦特(Gerand de with)曾发兵攻击在福建铜山的郑芝龙,企图削弱其势力,但结果却差点全军覆没,当其到达铜山后,立刻遭受火船猛烈攻击,只好率领维蕾德号、伊拉斯莫斯号,不发一炮,逃往爪哇,临走前命令其他快艇和帆船一起撤退,他亲率的战船逃跑成功了,但跟随的那些战船却无一生还。

第四阶段,1633年7月7日,新任荷兰台湾长官普特曼斯率领以密德堡号为旗舰的十三艘荷兰战舰,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明朝管辖的南澳发起了进攻,此役荷兰人一举烧毁和击沉了中国方面的15艘舰船(郑军10,明廷5),并登岸“大掠”。崇祯皇帝严令惩荷,郑芝龙也发出私人悬赏。在明朝方积极备战时,荷兰人也不敢怠慢,他们招来了郑芝龙的对头大海盗刘香为增援。刘香带来了战船50余只。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双方重兵集团互相搜索,互寻战机。直到1633年10月22日,最终爆发了料罗湾大战。明军主力150艘战船悄悄开到了金门岛南部的料罗湾口,在那里,正停泊着荷兰-刘香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随着一声令下,明朝舰队在大船火炮掩护下,百条火船蜂拥而上搭钩点火。(欧洲人使用火船最多只几条,即使在欧洲算是使用火船一流行家的荷兰人也从来没有遭遇过这种火船铺天盖地蜂拥而上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的战斗,结果不会有什么悬念,一阵喧嚣过后,参战的全部九艘荷兰大型战舰中,两艘刚一开战即被火船搭住焚毁,另外两艘则在炮战中被硬碰硬的击沉,此外又被俘一艘,其余几艘全部在受重伤后逃走。荷兰舰只尚且如此,何况刘香的海盗船,参战的刘香战船五十艘,全军覆没在了料罗湾。

第五阶段,1639年,不服气的荷兰人又派朗必即里哥率大型战舰九艘骚扰中国沿海,多次击败中国水师的小型船队,但最终又被郑芝龙遣人携带盛满火药的竹筒泅水攻击,一连焚毁五艘,朗必即里哥大败而回。直到此时,荷兰人才最终认输,彼此在海上不敢与明军对垒二十余年,也再不敢提垄断中国对外贸易,并购买明朝郑氏家族令旗以求不被劫掠。

其实,若荷兰人只不过是海盗而已,后期与其交手的从官军已经降格为郑氏集团的私人武装,明朝海军舰队真正经历过的大战是和日本海军的露梁海战。这次战役中日朝三方参战船达到1300艘(其中明朝500艘,朝鲜300艘,日本500艘),此战结果明朝水军大胜,击沉日舰450艘,歼灭日军1万余人,明朝联军伤亡3500余人,给予侵朝日军以歼灭性重大打击,此后日本长期无法恢复建立如此庞大的舰队。若荷兰人在被“沈有容谕退”(1604年)以前能有幸见仅相隔数年(1598年露梁海战)的如此世面,或看到过更厉害,更久远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舰队,恐怕绝对不敢贸然和明朝水军正面冲突。

露梁海战时期明朝舰队的福船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之一,吃水约3.5米,排水量在数百吨(有一号、二号之分)规模,每门福船配备:包括大发虎蹲炮1门,大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喷筒60具,鸟铳10支,烟罐100个,火箭300支,火砖100块,震天雷20个,灰罐100个;粗火药400斤,鸟铳火药100斤,弩药1瓶,大小铅子300斤,火绳60条;药弩10张,钩镰10把,砍刀10把,过船钉枪20支,标枪100支,铁蒺藜1000个,宁波弓5张,铁箭300支,弩箭500支,藤牌24面,篾盔、钉枪、腰刀每人一副。可以说福船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而日军只能靠“大筒”和鸟铳来还击,日本当时制造鸟铳的工艺还是较为精良,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至50米,虽然这种武器对明军福船和朝军龟船不起什么作用,但是在距离合适及光线足够的情况下,日军的火力仅能比较准确地用鸟铳射击对方船上人员,说白了,倭寇就是倭寇,只知道射人不毁船,完全是海盗思维,难怪被朝鲜的李瞬臣用龟船就能打个七零八落,遇上更坚船利炮明朝舰队更是死得惨不忍睹,因为就连李瞬臣的龟船若和明朝舰队的福船对抗,福船不用炮轰,迎头撞上去也能把它撞个支离破碎,因为福船吃水深,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下压能犁沉敌船,多用船力取胜。

不过福船还不是明朝海军最鼎盛时期的顶级装备,而此时的明朝海军其实已经因为国力问题而衰落了。在比万历更早的嘉靖年间,明军的战船就一半以上的战斗人员都使用火器,而到了万历年间,比例达到了70%。战法则是,80步之内用鸟铳,60步之内用火箭,40步之内用飞天喷筒,20步之内开始用冷兵器标枪等,靠近则用火药桶、火砖以及其它冷兵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百步之内以火器为主多层次杀伤敌人的武器配备系统。这种战法使敌船甲板上站不了人,帆篷被烧,完全失去战斗力,束手就擒。所以当时倭寇虽然横行,但是在海战方面却不是明军对手。为了更好的发挥明军的火器优势,明朝还学习了葡萄牙等国的“蜈蚣船”,专门为了安置中型或者是大型的佛朗机,所以说在当时的世界上明朝的水上作战力量是数一数二的,可惜的是明朝一直保持以防御为主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了万历年间比隆庆年间的战船在总数量增加了73.2%的情况下,大型战舰反而减少了40%,海上的防御越来越靠近内陆。以至于在援朝战争期间,津京地区调浙的战船只有中小船只,大型战船只有现造。相比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时候主力为宝船和福船是差了许多。根据记载郑和所用的旗舰宝船是“二千料海船”,“料”是一种容积单位,参照明代史料记载的宁波府400和500料战船的尺度,“二千料海船”应该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明代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舟车”中记载当时造船“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因此“二千料海船”应为6桅木帆船。而在此之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金秋鹏先生偶然发现了一幅刻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妃经》卷首插图,在图中就赫然画着5艘劈波斩浪的6桅木帆船。

关注了明朝海上军事实力之后,不得不说一下明朝的海上贸易,这是明朝末期经济的一大亮点。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事实上稍微去看任何一本介绍明末晚明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海外贸易的书籍都会提到,晚明时期的中国民间私营的经济力量远远比同期西方强大的多,当英国的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经算是巨富的时候,同期的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就在前面提到击败海上马车夫的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几千万两白银,想想满清末期赔偿日本二亿两白银要耗费满清几年的岁入就能体会到明朝时期私有经济的规模有多庞大,因此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当时,中国农产品的商业化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地步,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具备,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已经大半甚至百分之八九十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消耗的粮食一大部分都是从别的地区运来的。当时民间的工业不断壮大,而官营工业不断委琐。

就以瓷器而言,根据《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引用宋应星的记载“民窑发展非常快,容量也比官窑大的多,以青窑为例子,官窑每座烧盘,碟样器二百多件,尺碗三十多件,大覃十六七件,小酒杯五六百件,而民间青窑每座可烧器皿千余件”。万历时期“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之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矿冶也呈现同样的情形,“当时官营矿冶业由盛转衰,万历时期最大的官营矿冶--遵化铁厂濒临破产,‘山场封闭,裁革郎中及杂造局官吏,……地租银征收解部,买铁支用。而与此相反,民营铁业得到迅速发展,芜湖已逐渐成为民间冶炼中心,专业炼铁钢坊不断扩大。著名的濮万业钢坊从濮家店迁到古城西郊濮家院,后因炼钢规模扩大,又在西城外设置总作坊,而以濮家院做东作坊”。而在明朝这样的私营钢铁大作坊还有许多家。

此外制糖业,造纸业都极其发达明。代人何良俊(1506-1573)在《四友斋丛说》中说“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而言,已六七分去农”也就是百姓里面已经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不从事农业,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人从事农业。应该说这个估计是符合当时南方富庶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在这个时期里进行工业革命是完全有物质基础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起来的。

关于晚明时期中国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到什么地步,按照现在普遍公认的估计,当时整个世界开采的白银的一半都通过海洋贸易流入了中国(而且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晚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将晚明时期的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吸纳了全球的白银。然而我们切不可忘记,这么多的白银,是用中国的商品交换而来的,因此晚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发展,过去显然是低估了,应该重新给以评价”,这一论断最好印证就是前面提到的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通过一系列的海战和吞并,郑芝龙在明朝官方的支持下发展成为拥有三千多艘海洋贸易船只,超级庞大的海上贸易集团。根据当时书籍记载,当时郑芝龙集团势力已经达到“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二千金,岁入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和郑芝龙集团竞争,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贸易上,都是如此。德国学者Aldree he wiltn说“他除靠那一项强暴的营业税收(每舶例入二千金),又靠本身的投机生意,而终于积攒起一笔莫大资产,他的船只计有三千,他令其船主们巡航到暹罗、马尼拉、马六甲等地,就豪华以及财富而论,他凌驾在他君主之上”。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看看这个中国的海上集团当时强大富裕到什么地步。《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中说“崇祯元年,台湾荷兰长官与郑芝龙订立为期三年的购货合同,议定郑芝龙每年向荷兰交付生丝一千四百担,糖五千担,糖姜一千担,绢绫五千担,荷兰人支付29万9700元,这项合同后因荷兰东印度公司缺乏现金作罢。”这一桩生意的作罢足以说明中国南方经济作物出口量之大,当时中国沿海私人经济规模有多庞大。

另外,在《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中还关于其他商贾的记载“明代,中国海商资金雄厚,对南洋各地土产有很强的购买力”,西方的公司没有办法和中国商人竞争,根据当时西方人的记载“1640年,一个中国商人在暹罗收购大量皮革,最初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代表范佛里特想用高价收购的办法来彼此竞争,但没有成功,这个中国商人更由此不还价的收购”。与北方野蛮僵化封闭的狩猎民族力量崛起相对应,中国南方另一支相反的海上力量也在迅速崛起,但最终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强大的海上军事贸易地位毁于明帝国的衰亡,这一切是非常可惜的,这也深刻的反映了满清这种还处于奴隶制时期游牧民族的野蛮和落后。

其实只要设想一下,如果同期一样处于资本主义初期的英国以及西欧,和明代中国一样遭到类似满清一样的野蛮民族统治,一样在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遭受到屠城的命运,一样被勒令留发不留头,每个人都必须留一条辫子,否则杀无赦,一样遭受那样惨绝人寰骇人听闻的文字狱统治,一样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来一个沿海迁界,沿海地区变成无人区,沿海居民被屠杀掉百分之八九十,沿海的树木植被都被摧毁消灭,如果还能比中国发展得更快?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满清对中国的统治是刻毒和愚昧的,是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大倒退的重要原因。《清代前期海防:思想和制度》一书的作者王宏斌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比较“明代中后期中国出使琉球使臣所乘封舟尺度如下,1533年封王尚清,舟长17丈,宽3.16丈,深1.33丈,造船度量约为537个单位;1633年封王尚丰,舟长20丈,宽6丈,深五丈,造船度量为1200个单位”,这样的船只和欧洲当时一般的商船是差不多的,在同一个水平上。到了满清时期“1663年封王尚质,张学礼出使乘坐的封舟长18丈,宽2.2丈,深2.3丈。

1684年,长15丈,宽2.6丈
1719年,长10仗,宽2.8仗,深1.5仗
1756年,长11.5丈,宽2.75丈,深1.4丈
1800年, 长只有7丈,宽2.75丈,深为1.3丈

赵文楷问为什么如此小,‘抚军以闽县海船但有此等’对,由此可见中国的民船制造技术,在满清统治时期是处于不断退步的过程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王宏斌明清两代的海防思想做了一个对比。明代的海防思想是认为敌人来自海外,应该把它堵截消灭在海上,而满清统治者是“重防其出”,认为海上的敌对势力(反清武装)出自国内,必须严格限制出海,断绝接济,所以“重防其出”的海防主要对象是国内,岸防是重点,水防是辅助,“限制民船制造规模,技术以及航海能力,把移民海外视同是叛逆行为,勒令禁止”。

显然,满清统治者始终把海外的汉人当成它们的一大威胁,所以康熙统治下的满清始终认为:“海外如吕宋,葛喇吧等口岸多聚汉人,此即海贼之薮”,于是要求禁止南洋贸易,还要控制渔船商船。接任的雍正也不逊色他的父亲,这些满清的统治者对海洋的恐惧,对汉人的恐惧已经到了荒诞的地步,连渔船他们都觉得不放心,认为广东的“拖风渔船规模大,可以冲风破浪,恐生奸猾,建议全部拆毁”,有人提出反对,认为渔船太小了,根本无法深入洋面捕鱼,雍正听了之后坚决否决他的反对,于是廷议的结果是“广东渔船梁头不得过五尺,舵手不得过五人”,雍正的批令是“禁海宜严,余无多策,尔等封疆大吏不可因眼前小利,而遗他日之害”。但是这样的限制,还是不能让清廷的统治者走狗满意,“不知梁头虽系五尺,其船腹甚大,依然可以冲风破浪”“请议定其风篷,止许高一丈,阔八尺,不许帮篷添裙,如果船篷高阔过度,即以奸歹究治”,此外还要对淡水携带加以限制。可笑的是满清统治者甚至把船只压舱的石头都看成对他们的统治有威胁,在乾隆统治下的1756年,规定“出海渔船,商船每借口压舱,擅用石子、石块为拒捕行凶劫夺之具。嗣后,均止许用土坯、土块压舱。如有不遵,严拿解纠”。

明朝末期荷兰屡次在军事和贸易上败给明朝,可在满清入主中原以后,荷兰便改变了这种颓势,因为明朝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和海上贸易能力随着满清的摧残而荡然无存,而满清统治者还一再把海外的汉人当成它们的一大威胁,所以当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屠杀华侨上万名,鲜血把河面都染红,史称“红河事件”,乾隆听到这个消息是怎么说的,他感觉很高兴,觉得荷兰人帮了他的忙,他说“内地违旨不听召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注:满清这种伪朝,乾隆这样的鞑虏它们居然也有脸皮以窃封自己为‘天朝’真是无耻之极)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乾隆的意思是这些人,他本来就想杀掉,但因为鞭长莫及,杀不了,现在荷兰人帮他杀了,他觉得很痛快,所以叫做“孽由自取”。这就是满清禽兽皇帝们的心理了。若是明朝海军尚在,若是明郑舰队尚在,被打得只能买明朝令旗以求不被劫掠的荷兰人敢如此作为吗?

等到了1793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此时距离郑和宝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这近400年的时间里,距离明朝海军出动500艘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艇之一福船在内的大型水面舰艇歼灭日本海军于露梁海战195年,距离明朝水师五度击败荷兰海上马车夫确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154年,中国航海已经衰落到被人看不起,并加以耻笑的地步了……当时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他们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马嘎尔尼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的船只,至今已经有250年了,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的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需要航海技术,因而中国人这种惰性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以上引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著)通过英国使臣的叙述,可见明帝国曾经作为海上军事和贸易强国的辉煌与荣耀已经被这群野蛮、愚昧的满清鞑虏糟蹋成什么样子了~!

此篇本是作为一个开篇,用以反思明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并力图深入探讨明朝末期的历史,讨论一下华夏文明的中兴之策,不想篇幅过于长了,若要再从陆军的火器军械、战术运用,以及天灾人祸、机缘巧合、个人判断、历史渊源和经济结构去分析明朝灭亡的真实原因,未免成为一篇赘述颇多的文章,所以暂时停笔,大家先讨论一下吧,由于开篇过于草率,如有疏漏还望各位指正。

如果换了明朝也一样,在明初三宝太监下南洋之后中国闭关锁国,烧了大包船和图纸,迁海禁渔。水师思想陈旧,才使得倭寇屡犯我沿海。到戚继光抗倭时连艘大型战船都没有。

受侵略肯定会。西方世界崛起后,很多东方国家都遭到了侵略,有的甚至灭亡。中国也不可能例外。
但有没有中华民国则难说,当年袁世凯等一班清朝里的汉臣之所以与革命党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臣力量的崛起受到了满清皇族的打压。如果是明朝,则没有这个问题,因为明朝的皇族普遍不参政。皇太后更不可能联合亲王去把持朝政。

不会,因为清王朝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以及不思进取让他们自己先变成了羊,一只羊非要做领导,最终带出来的只能是蠢羊,正所谓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最后不被宰割才怪!

如果中国还是封建社会的话换成任何朝代都改变不了受侵略的事实
因为那不只是中国与几个国家的较量更是先进制度与落后制度的较量,小农经济对资本主义,战争还没开始胜负已经分出!


天桥区15850958914: 中国晚清末年如果没有遭受到列强侵略,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
丰详库欣: 应该还在帝制下.很大可能还是清,因为太平天国是祸起萧墙,自亡其身,在没有任何外来的的因素下,我们还是老样子,会很贫穷的.专制下的发展非常慢,民众不会有太大的自觉行为.清代的主流思想甚至不如明末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所以结果不会太好. 再以后,大清一定会灭亡的,可能是另外一个帝制王朝的来临.然后继续循环.当然也不会有你我,因为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命运和结婚结合. 中华自身,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怎么走入现代社会.

天桥区15850958914: 如果不是满清统治中国会怎么样呢
丰详库欣: 在那个时代来说,算是外国入侵吧.因为满族人不属明朝,那就算是外国!广义上的中国(或者说是以汉族人为主体的国度)曾经二次亡国,第一次是元朝,第二次是清朝...

天桥区15850958914: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会怎么样? -
丰详库欣: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可能更惨,也可能更好.

天桥区15850958914: 要是清朝不执行闭关政策,中国可能还是现在的中国吗?会不会变的更加?
丰详库欣: 肯定不是拉. 首先,清朝若不闭关锁国那中国人将渐渐接受西方的启蒙运动思想,如:民主思想等等.中国的政体可能是君主立宪也可能是议会制. 其次,中国早在明朝中后期就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使其发展不大.当中国封建制度遭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潮的冲击后,必将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这样,中国的经济制度将是资本主义制度.并不会出现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窘境. 最后,中国人的思想将比现在开放许多. 那时的中国是否比现在强大,则要看中国与日本在19—20世纪的争斗的结果.胜则强,败则弱(弱也不会弱到比现实中19-20世纪中国还弱).窃以为中国胜日本,易如反掌.

天桥区15850958914: 如果清朝不实行闭关锁国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样? -
丰详库欣: 还是会因为在礼仪上的争端和西方国家发生战争,这就要看战争是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期间了,如果是发生在嘉庆以前还有挽救的可能,如果是发生在嘉庆以后,近代史已经说

天桥区15850958914: 假如大明不被蛮清取代,在十九世纪面对列强会是如何结局 -
丰详库欣: 绝对比满清好,因为大明对外始终没有屈服,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虏了,另立新帝接着打;其次,满清是极少数统治绝大多数,不敢发动民众,也无法源聚全国的心力抗击外侮.

天桥区15850958914: 如果清朝没有被推翻.现在是什么样? -
丰详库欣: 历史从来没有假设. 如果一定要假设,一个朝代能得以存续,其一定是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不断自我创新,国家取得发展,让人民满意,被人民认可;二是积弱积贫,备受外侮入侵,政府成为他国傀儡,内部四分五裂.

天桥区15850958914: 如果没有清朝 中国按照明朝的情况一直发展下去会怎么样?我觉得没有海禁和文字狱的话,应该会进入君主如果没有清朝 中国按照明朝的情况一直发展下去... -
丰详库欣:[答案] 其实,明朝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国家的政治发展却已经走向了闭塞和衰败,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已经迫切需要改革,而且中国的商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有家资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买土地把自己变成地主,而不是进行资本再流通.所以按...

天桥区15850958914: 乾隆不闭关锁国的话,中国会怎么样? -
丰详库欣: 历史没有如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