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和司马迁是一家人吗

作者&投稿:蔺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光和司马迁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的司马光和司马迁没有直接关系,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生活在宋朝,是一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生活在西汉时期,是一位史学家、散文家。两个人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千年。
1、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扩展资料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司马迁与司马光没有任何关系,司马迁是西汉的,司马光是北宋的。

资料扩展: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资料参考:百度百科—司马迁 百度百科—司马光

司马光和司马迁不是一家人。但都复姓司马,各人都写过一本了不起的历史名著,看起来象一家人,其实不是的。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做了中书令。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又作《报任安书》,记述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

(2)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达到了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天文、术数皆极其妙的渊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_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用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除上疏陈述主张外,在他本人的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说:“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

在熙宁变法中,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严重分歧。就其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的制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从王安石变法中所出现的偏差和用人不当来看,证明了司马光在政治上的老练和稳健,除了魄力不及王安石外,政治上是成熟的。

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应该说,司马光着史,是其从政治国的另一方式。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年),他曾与刘恕商量说:“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旧说,成一家之言。”这说明他30多岁时,已酝酿出《通鉴》的规模。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历年图》25卷,二年后又呈《通志》八卷,说明他在政事活动之余,已进行撰写。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称赞、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属,神宗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重视。除了允许其借阅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料外,神宗还将颖邸旧书3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饵金钱之费,尽由国家供给,为他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

司马光著史,还选取了刘恕、刘(分文)、范祖禹等人做为助手,他们既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又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通鉴》的成功,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但最终使《通鉴》达到光辉顶点的,还决定于主编司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刘恕之子刘羲仲所说:“先人在书局,只类事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削。”

《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一、排列丛目;二、编写长编;三、删改定稿。一二两步,在主编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一人完成。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的选材。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的情况。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长编长达650O多卷,3000多万字。

二、精心的考异。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具备借鉴作用。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史料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30卷,与《通鉴》一起奉上。由于考异中“抉择幽隐,校计毫厘”的严谨态度,大大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通鉴》以信史著称,离不开《考异》的辅翼作用。而这种著史方式,为后世史家沿用,清代以考证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正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起来的。

三、编制目录。《通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是一部总计294卷的长篇巨著,为翻检方便,于修史同时编写《通鉴目录》30卷,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通鉴》体更臻于完善,将我国的历史编纂学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四、完善史体。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但受时间限制使史事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司马光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为交待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性质,表现出突破编年体,酝酿纪事本末体的趋势,对南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有启迪先导之功。这一改造,使古老的编年体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后世仿作接踵以起,形成了一个从古至今的编年史书系统。这一系统中,《通鉴》以通史成书,便干“探明变化之由,寻求演变之迹”,与唐宋以来社会上“主通明变”的思潮相吻合,也与“资治通鉴”的目的相一致。

五、加工贯通。集体写书,由于手笔不同,风格各异,容易产生割裂驳杂的现象,但《通鉴》的语言风格如出一人之手,浑然一体,毫无雕琢弥缝的痕迹,这正是司马光精心改编和加工的结果。有着深厚文字功底的司马光,尤长于叙事,款款写来,原委了然,文字优美而质朴,格调古雅浑厚而又简洁晓畅,真可谓别具匠心,自成一体。有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成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大型战争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叙述,更是胜炙人口,引人入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成为历史散文的上乘。

六、撰写附论。我国史家借论赞以寓褒贬劝戒之意,已成传统。司马光在《通鉴》一书中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篇幅长。全书附有180多篇,80多篇援引他人之论,其余全为亲手撰写。所论多为治乱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写史论与奏疏基础上,因史事而发挥,就时事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体现出因事劝谏的良苦用心,无论是民族问题还是用人原则,都针对现状提出了革除弊政的历史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具匠心的是,这么多的附论,与《通鉴》的内容取舍编排,竟是这样的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成为贯彻“资治”这一著史目的的点睛之笔。详实、体例精善、叙事生动、议论深刻、文风质朴的史学巨著终于完成了。主编司马光所耗费的心血是难以估量的。在《进通鉴表》中,他说:“研精极虑,穷竭所有,目力不足,继之以夜。”有人见其残稿堆积有两屋之多,皆蝇头小字,字字端谨,无一字潦草。书成之后,66岁的司马光,已是“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了。所以倾毕生精力于此书,还在于寄托其治国的热望,他恳切地希望皇帝通过观览此书,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这样,他也就“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了”。这不正说明了他著史是从政治国的另一方式吗?

实际上,《通鉴》的著述意义,已远远超过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为之作注的胡三省深暗此理。他说:“《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清代王鸣盛也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近千年的历史证明:《通鉴》已与《史记》一样,被人们并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代不乏人,使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通鉴学”。如今,对《通鉴》的研究正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它将更多地为人类的进步提供借鉴。这一发展趋势,是司马光始料不及的,也是其卓绝贡献的必然结果。

司马光一生著述甚多,在《通鉴》系列著作中,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历年图》七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另外,尚有其他著作20种,200余卷,是他对我国史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诗词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著述的成果,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孝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话》、《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虽热心于治国,但由于政见不同而未能有更多直接参与政事的机会。直到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67岁高龄的司马光,随着要求废除新法的浪潮被迎回宫中,担任了相职,开始“元佑更化”,尽罢新法。他执政一年半,竭尽全力日夜操劳,耗尽了毕生心血之后与世长辞了。噩耗传出,“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在灵柩送往夏县时,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至于画像祭奠的“天下皆是,家家挂象,饭食必祝”。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宰相,能得到民众这样广泛真诚的悼念,实属罕见,也是历史的必然。

司马光和司马迁不是一家人。朝代都不一样。

当然不是一家人。不过他们都姓司马罢了。

司马光是北宋人,司马迁是西汉人。并且据说司马迁的后人都改姓了。所以,他们不会是一家人的。

当然不是一家人。不过他们都姓司马罢了。他们根本联系不到一块的,呵呵


以勇为题写作文
马光的故事大家都了解,他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本就是勇,但他同时保持理性,还能想出救人的最佳方法,在理性下勇敢,即使他只是孩子,依然配得上勇者两字,现在的人们许多有勇气,有担当,可是一旦热血上头,便失去理智,此乃匹夫之勇,虽勇气可嘉但无法取得好的成效,所以勇需要理智。勇需要坚韧的...

资治通鉴考异的收录
马数万匹,金帛一无遗焉。今据实录、纪、传,结盟而迟,未尝掩袭。N、说》所载为误。”四作者将《小说》所载详细写入,以实录、纪、化为据,否定了讹传,肯定了结盟而退的事实。除了使用—L—述六种方法进行人量的考证外,司马光还对《通鉴》原文含糊不清之处进行解释和补克。比如:“七月闭城门,大搜”。《...

东汉汉明帝刘庄是个怎样的皇帝?评价一下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观点越丰...
另外元帝,成帝之流,虽治国无方,但元帝改革,成帝淫乱,导致汉朝日暮,对于汉朝的影响不下于明帝【如果您说的影响不单单指正面的话】就东汉而言,刘庄可以说是除光武之外影响力最大的皇帝:东汉皇帝自和帝之后,无一满二十岁,且不掌权,影响甚微 掌权的前四帝中,光武复国之君,文治武功,影响第...

关于诸葛孔明的对联
于是,复姓的历史人物纷纷登上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联坛,例如敬德尉迟恭、子长司马迁、表圣司空图、子直令狐绹、永叔欧阳修、元让夏侯敦、子石公孙龙……不一而足;甚至单姓也不落后:香山白乐天、逸少王羲之、畹华梅兰芳、翔宇周〈!-->恩来……然而所有这些都是刻意之作,几乎不见天成者。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的征联...

马能组什么成语
一、万马千军 白话释义: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出处:《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八回:“见今万马千军厮杀之地,你如何走得到这里?”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二、心猿意马 白话释义:也说意马心猿。形容心思不定,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难以控制。出处:《题杜居士》诗:“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

司马迁和司马光简介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

司马光课文文言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司马光砸缸 6. 文言文:司马光幼能全文 一、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

以勇为题写作文
希腊一哲学家说:“勇气减轻了命运的打击。”刘邓国挺进大别山时喊:“狭路相逢勇者胜!” 我们勇气,因为它是智慧与力量的化身。 能领导角斗士和奴隶起义靠的是勇气;司马迁劳动局凭的是勇气;成吉思汗征服天下用的是勇气勇气既是一村无坚不摧的矛,又是一块无尖不挡的盾。有勇气,就有力量去冲破一切艰难...

永登县13070131038: 司马迁和司马光有什么关系?
学岩再佳: 司马迁和司马光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生活在宋朝,是一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生活在西汉时期,是一位史学家、散文家.两个人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千年.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光在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永登县13070131038: 司马光和司马迁的关系? -
学岩再佳: 都姓司马而已,并称两司马,其实并无血缘关系

永登县13070131038: 司马迁与司马光是亲戚吗
学岩再佳: 联系:都姓司马,但是司马光肯定不是司马迁的直属亲属,因为司马迁是宦官,而且此前好像只有一个女儿,而传说中的两个儿子一个改姓司、一个改姓马;可能源自同一个祖先. 还有都编写过一本史书,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 区别:司马迁是西汉武帝时候的人,被处于宫刑,不是完整的男人 司马光是北宋神宗、哲宗时期人,当过三公,与王安石是政敌

永登县13070131038: 司马迁与司马光有关系吗? -
学岩再佳:[答案] 司马迁与司马光没有关系.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是北宋的,世代为宦,20岁时中进士甲第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

永登县13070131038: 司马迁和司马光有关吗 -
学岩再佳:[答案] 没关系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是宋代的历史学家、政治家.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他们两人都姓司马,但只可能有家族上的旁系联系.因为司马迁因为李陵的事情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失去了生育...

永登县13070131038: 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什么关系了他们俩是一个家族的么 -
学岩再佳:[答案] 简单说,司马光是宋朝的,而司马迁是汉朝的,差了一千多年~~ 而且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司马光写的是《资治通鉴》,都是史书

永登县13070131038: 司马光是司马迁的后代吗 -
学岩再佳: 不是 司马光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原籍属河内(今河南沁阳).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60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永登县13070131038: 司马光和司马迁是什么关系啊?他们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
学岩再佳:[答案]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保守派的代表,反对王安石变法,组织编纂了我国首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命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史学家,陕西韩城人,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鲁迅称其:史家之绝唱,...

永登县13070131038: 司马光与司马迁有关系吗
学岩再佳: 司马是中国古代的复姓和大姓,司马迁是西汉人,司马光是北宋人,差一千多年呢,同姓就一定要有关系吗,那他两个和晋朝的皇帝还是亲戚了,那可都姓司马啊!但是司马迁著史记,司马光写资治通鉴,都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所以古人有赞云:李杜诗,迁光史,苏辛词

永登县13070131038: 司马光和司马迁什么关系?
学岩再佳: 准确的说,两人没有关系啊~~~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