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作者&投稿:乜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使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使社会动荡、变革。给人们带了思想的解放。
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社会的发展。
——浙江八年级社会与历史课本 摘

古代“百家争鸣”深刻影响中国人心理
南方网讯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学派“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在日前于西安举行的第17届国际跨文化心理学大会上,历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世超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心理、行为产生的影响,引起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关注。

赵世超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震荡中,在历史的夹缝中,学术界和学者获得了相对充分的自由。自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学派齐流并进,相互批评辩难,这就是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政治思想观点鲜明、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墨、道、法四家。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礼和仁,其中仁的学说使儒家突破了旧的传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孔子所说的仁包含有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立场和理想人格,后被提升为人情日用之常和每个个体内在自觉意识。孔子的学说得到了孟子和荀子的继承和发展,经后世不断修订,成为在中国具有普遍和长久影响力的学说。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别强调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建立了自己的“兼爱”学说。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学说为后世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庄子则主张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他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各家观点不同,主张各异,但却殊途同归,都是在为统治者设计治国平天下的方案,这种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现实的风尚形成了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用理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结束了。后来到了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新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此时的儒家思想已经过改造,将儒、道、法、阴阳诸家学说融为一体,相互吸收、融汇合流。其后,儒家学说又不断被改造,出现了宋明理学、陆王心学、乾嘉朴学等,这些都对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他说,受这些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人道精神和人格理想,重视现实、关注社会、主张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舍我其谁、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等等,都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感染、教育和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是值得珍视的文化瑰宝。

但由于这种文化长期处于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位,也不免带有专制主义、禁欲主义、等级主义的色彩。至于不偏不倚、明哲保身、怨而不怒、逆来顺受等在中国人中常见的的心理特征和处世之道,更是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产物。由于过于强调入世现实,便相对地忽视、轻视甚至反对科学的抽象思辩,这对中国科学和思维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迟滞作用。(编辑:姜志)
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ctc/core/200410220729.htm

春秋百家争鸣对中国科学思想的影响
春秋时期,崛起了一支了不起的力量-----士。整个春秋战国的五百年间,士的冲击波形成了一道特别壮观的风景线。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文化浪潮百家争鸣同样波及到了科学技术领域,作为知识阶层的士,虽然直接从事科技事业的较少,但他们有着广博的知识,有着深邃的洞察力与思辩力,因此往往能入木三分地科学技术的本质上,建立起独特的理论思想。



(一)各家的主要思想

1.儒家

儒家学说是重视现世,关心社会的学说,一直支配着后世的中国思想。其创始者孔子追求的是在封建式或封建官僚式的社会秩序体制之内实现社会正义,是第一个明确指出在教育上应没有阶级差别的人。儒家推崇理解知识上的民主,相信宇宙的道德秩序,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反对对自然进行的科学探索,并反对对科学做技术的解释和扩广。虽然儒家鄙视大多的科学技术,将许多发明创造视为“奇器淫巧”,但并不反对天文,地理,农学,医学等,并且早期还将天文、数学列入自己的教学内容中。儒家有两种根本自相矛盾的倾向,一方面助长了科学的萌芽-----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一方面把注意力倾注于人类社会生活,无视非人类现象,只研究“事”,而不研究“物”。

荀子断然认为天地万物只是“气”的演化产物,天也同样是有规律可寻的,可制而用之的,在其看来科学的力量是远胜于一切的。荀子是儒家对于科学矛盾态度的一个极好例子。他一方面宣传一种不可知论的唯理主义,甚至神灵的存在。另一方面,强烈反对名家和墨家致力于探索科学的逻辑,主张技术的实际应用,否认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过多过早地强调科学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打击了科学的发展。胡适认为荀子把儒家观点变为固定教条,这是中国思想最光辉时代的衰落的征兆。

2.道家

道家思想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比其他观念更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是一种强调自然界运行的统一性和自发性的自然主义泛神论。但它对于“知识”的自相矛盾的态度,导致神秘因素居于主导地位。道家认为“道”的原始创造性活动是永远不可知。其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是深刻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遍性。虽含有政治集体主义,神秘主义及个人修炼成仙等因素,但发展了科学态度,对中国科学史有着头等重要性。而且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和药物学都源于道家。道家的有无相生,始终无穷的理论;顺乎自然,清静寡欲的思想;“道生论”的宇宙起源学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3.墨家

墨家重视科学方法,甚至以军事技术为实验,主张观察,实践的研究方法,然后进行理性的思考,其宇宙观点主张统一性与多样性,提出同一性与差别性融合的整体观念。在时空观上,墨家提出了时空无限的惊人之说,建立起时空的四维观念。

4.名家

名家(名学派或逻辑学家或形名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其代表著作《公孙龙子》(至汉代已大部分失传)据说达到中国古代哲学著述最高峰,其问答形式类似于柏拉图的文风,其基本观点是确定西方哲学中称之为“共相”的东西,以于具体事物相区别。惠施的悖论,探讨了一些相对性和变化的无所不入性,无限性和有关原子论的问题,共相和分类,认识论等。

5.法家

法家以编订“法律”为名,认为自己的责任是以封建官僚国家代替封建体制。其倡导的权权主义颇近于法西斯,后因秦朝做的过头被汉朝取代而遭到失败,其后来的官僚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已是法家和儒家原则的综合体系。

法家的观念以尖锐的形式提出了实在法与自然法的关系问题。在数学,几何,测量学方面,法家热衷于一率化,把复杂事物简化为几何公式的单纯性,成为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未能考虑到宇宙间组织的不同层次。把低级现象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强加在更高级的“自由意志”的领域中。

6.自然主义学派

邹衍提出了五行学说,五行概念不是一系列五种基本物质的概念,而是五种其中过程的概念。五行概念本身实质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科学的概念。五行理论是对具体事物的基本性质作出初步分类的一种努力。



(二)中国早期科学思想及各家的影响

1. 早期科学思想

中国原始科学思想包含着宇宙间两种基本原理或力量--阴和阳,以及构成一切过程和一切物质的五“行”。宇宙间凡是可以用加以安排的其他一切事物,都以象征的相互联系而与五行并列,结合起来,围绕着这个中央五重秩序的,是一个更大的领域,包括一切只能归入其他序列的可分类事物,对中国文明中科学思想的发展起了促进而不是阻碍作用。

在中国,理论逻辑和实验经验主义之间的分裂远比西方更为深入而持久:理性主义的儒家和名家,实际上对自然界没有兴趣,而道家则对自然界深感兴趣,但不信赖理论和逻辑。

2.各家思想的影响及与西方的比较

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的科学探索,对科学发展起了一定阻碍作用;而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调查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可惜未能将对自然界的观察加以系统化,始终没有发展出类似亚里士多德对于自然界所作的系统理论说明;墨家创立的经验主义和超自然主义,后期建立起作为实验科学基础的思想体系;道家和墨家提出了极为重要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名家开始逻辑的研究(没有发展下去),其悖论和定义可与希腊的诡辩学派相比;自然主义学派(阴阳家)发展了一种有机的自然主义哲学,并且赋予中国的原始科学思想以特有的基本理论。
http://www.blogchinese.com/user1/2002/archives/2005/9045.shtml

http://blog.sina.com.cn/u/4886dc97010002ge

影响: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扩展资料

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即诸子学说 和老百姓家训)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4、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编辑本段各大“家”——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被后人称为"六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有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编辑本段各大“家”——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编辑本段各大“家”——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发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利包含著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编辑本段各大“家”——法家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编辑本段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田齐政权共始终.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时期;发展于齐威王时期,兴盛于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悯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齐王建,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
既然稷下学宫是田齐王朝兴办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图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则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客观上也是适应田齐统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智囊团性质的机构。其次,就是炫耀国力,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故稷下学宫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质。
“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但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
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即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千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洁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谡下学宫尤为突出,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不排挤打击.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着留不合则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待殊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谡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百家争鸣对中国现在来说,就是不拘泥于一种文化,对外来文化不排斥,除了少数民族还崇拜自身文化外,汉族简直是来者不拒,现在我都看不到汉族有什么民族特色了。中国现在总体文化简直大杂烩。

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百家争鸣对当时以及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百家争鸣为后世奠定了思想体系的基础。儒、墨、道、法等各家思想,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被继承、发展、创新。这些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而且对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3. 文化传统的形成 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形成。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尊重多元、崇尚自...

什么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各种学术流派在春秋时期争相讨论、辩论的现象。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次重要事件。二、详细解释 1. 背景介绍: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当时,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井田制瓦解,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因素都为各种学术思...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什么样的地位?
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在那个时代是人才倍出的时代巨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学术流派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我国后世各个行业,开创出行之有效的指导,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动力。

百家争鸣促进了什么的繁荣
所谓诸子百家,或者叫百家争鸣。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学说、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者“百家争鸣”时期。司马迁《史记》引述了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把先秦以来的...

百家争鸣150字小论文
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百家...

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社会背景:1、大变革的时代,阶级斗争尖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阶级各阶层产生深刻影响。这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2、战国的士成为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言人。3、礼贤下士成为当时的风尚。各学派思想促进了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4、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

孔子的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各个时期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儒家的...
从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理学到荀子学生法的理念,汇流到儒家体系中,形成儒家的原创文化。二、 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儒家仅属一家,各家争鸣,相互影响。对儒家影响最大的,就是道家和后来的佛家。儒、道、佛三家却在研究宇宙人生问题。道家观念十分明确“道法自然”宇宙本源为无,无中而生...

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科技为啥没能同步发展呢?
人们并没有心思去研究一些并不符合当下时代所运用的东西,所以人们更多的会把心思花在实用的一些东西上面。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我们的国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是因为每一个诸侯国都需要有一个理论进行支持,所以才出现了文化繁荣的景象,但是科技对于当时来说是一个不必要的存在。

什么家争鸣什么万火急
百家争鸣,十万火急,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学术极其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思想流派纷呈,犹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百家争鸣。十万火急则是一个形容事情紧急的成语。百家争鸣时期,各种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纷纷涌现,他们各自有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学术繁荣局面指的是什么
1、指的是“百家争鸣”。2、释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3、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

孙吴县18748536803: 百家争鸣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 -
赧滢君为:[答案]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发展.

孙吴县18748536803: 百家争鸣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
赧滢君为:[答案] 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文化高峰,它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为中华传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吴县18748536803: 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 -
赧滢君为:[答案] 百家争鸣使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使社会动荡、变革.给人们带了思想的解放. 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社会...

孙吴县18748536803: 百家争鸣的意义是() 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②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③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④... -
赧滢君为:[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孙吴县18748536803: 百家争鸣的影响 -
赧滢君为: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学派“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

孙吴县18748536803: 百家争鸣对社会的影响 -
赧滢君为:[答案] 1.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3各种思想涌现,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4反作用于当时经济和政治

孙吴县18748536803: 百家争鸣的形成局面有什么意义? -
赧滢君为:[答案]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

孙吴县1874853680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 -
赧滢君为:[选项]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孙吴县18748536803: “百家争鸣”的含义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
赧滢君为:[答案] 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战国的时候 不是要政治改革么 然后诸子百家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希望自己学派发扬光大.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

孙吴县18748536803: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
赧滢君为: 历史必然而已喽 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百家争鸣就是个道生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