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黄鹂》原文

作者&投稿:党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犁黄鹂~

  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
  本文写于1960年前后,其时孙犁先生49岁。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他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他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有些厌倦了。”大家联系文章的整体描写和议论再来看看,文章还应该有着怎样的寄寓呢?
  交流回答:呼唤为作家等一切人才(人)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全、平和、自由的环境,以使他们充分尽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聪明才智。

名字就是《黄鹂》,散文

  一、原文:
  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或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的时候,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庄后边高大的白杨树上同黧鸡儿一同鸣叫,也不在村南边那片神秘的大苇塘里和苇咋儿一块筑窠。

  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前几年,终于病了。为了疗养,来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岛。
  春天,我移居到离海边很近,只隔着一片杨树林洼地的一幢小楼房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清晨黄昏,我常常到那杨树林里散步。有一天,我发现有两只黄鹂飞来了。

  这一次,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并不匆匆离开,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
  每天,天一发亮,我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轻轻打开窗帘,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一听到它们叫唤,心里就很高兴,视线也就转到杨树上,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他去。这里是很安静的,甚至有些近于荒凉,它们也许会安心居住下去的。我在树林里徘徊着,仰望着,有时坐在小石凳上谛听着,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它们是怎样安排自己的住室和产房的呢?

  一天清晨,我又到树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手里拿着一支猎枪,正在瞄准树上。
  “打什么鸟儿?”我赶紧过去问。
  “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
  这时候,我不想欣赏他的枪技,我但愿他的枪法不准。他瞄了一会儿,黄鹂发觉飞走了。乘此机会,我以老病友的资格,请他不要射击黄鹂,因为我很喜欢这种鸟儿。

  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对友谊的尊重。他立刻答应了我的要求,没有丝毫不平之气。并且说:
  “养病么,喜欢什么就多看看,多听听。”
  这是真诚的同病相怜。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儿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有一次,在东海岸的长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为了讨取身边女朋友的一笑,就开枪射死了一只回翔在天空的海鸥。一群海鸥受惊远飏,被射死的海鸥落在海面上,被怒涛拍击漂卷。胜利品无法取到,那位女人请在海面上操作的海带培养工人帮助打捞,工人们愤怒地掉头划船而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房子里,无可奈何地写了几句诗,也终于没有完成,因为契诃夫在好几种作品里写到了这种人。我的笔墨又怎能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

  在他们的房间里,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
  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谊,不能得到这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竟一去不返。从此,清晨起来,白杨萧萧,再也听不到那种清脆的叫声。夏天来了,我忙着到浴场去游泳,渐渐把它们忘掉了。

  有一天我去逛鸟市。那地方卖鸟儿的很少了,现在生产第一,游闲事物,相应减少,是很自然的。在一处转角地方,有一个卖鸟笼的老头儿,坐在一条板凳上,手里玩弄着一只黄鹂。黄鹂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我站住了,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

  “你要吗?多好玩儿!”老头儿望望我问了。
  “我不要。”我转身走开了。
  我想,这种鸟儿是不能饲养的,它不久会被折磨得死去。
  这种鸟儿,即使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
  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黄鹂。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文章的好处。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2、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又先后担任过《平原杂志》《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文艺通讯》等报刊的编辑,并著有关于编辑的作品。12岁开始接受新文学,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很大。“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

  黄鹂
  ——病期琐事

  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或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的时候,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庄后边高大的白杨树上同黧鸡儿一同鸣叫,也不在村南边那片神秘的大苇塘里和苇咋儿一块筑窠。

  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前几年,终于病了。为了疗养,来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岛。
  春天,我移居到离海边很近,只隔着一片杨树林洼地的一幢小楼房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清晨黄昏,我常常到那杨树林里散步。有一天,我发现有两只黄鹂飞来了。

  这一次,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并不匆匆离开,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
  每天,天一发亮,我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轻轻打开窗帘,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一听到它们叫唤,心里就很高兴,视线也就转到杨树上,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他去。这里是很安静的,甚至有些近于荒凉,它们也许会安心居住下去的。我在树林里徘徊着,仰望着,有时坐在小石凳上谛听着,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它们是怎样安排自己的住室和产房的呢?

  一天清晨,我又到树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手里拿着一支猎枪,正在瞄准树上。
  “打什么鸟儿?”我赶紧过去问。
  “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
  这时候,我不想欣赏他的枪技,我但愿他的枪法不准。他瞄了一会儿,黄鹂发觉飞走了。乘此机会,我以老病友的资格,请他不要射击黄鹂,因为我很喜欢这种鸟儿。

  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对友谊的尊重。他立刻答应了我的要求,没有丝毫不平之气。并且说:
  “养病么,喜欢什么就多看看,多听听。”
  这是真诚的同病相怜。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儿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有一次,在东海岸的长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为了讨取身边女朋友的一笑,就开枪射死了一只回翔在天空的海鸥。一群海鸥受惊远飏,被射死的海鸥落在海面上,被怒涛拍击漂卷。胜利品无法取到,那位女人请在海面上操作的海带培养工人帮助打捞,工人们愤怒地掉头划船而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房子里,无可奈何地写了几句诗,也终于没有完成,因为契诃夫在好几种作品里写到了这种人。我的笔墨又怎能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

  在他们的房间里,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
  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谊,不能得到这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竟一去不返。从此,清晨起来,白杨萧萧,再也听不到那种清脆的叫声。夏天来了,我忙着到浴场去游泳,渐渐把它们忘掉了。

  有一天我去逛鸟市。那地方卖鸟儿的很少了,现在生产第一,游闲事物,相应减少,是很自然的。在一处转角地方,有一个卖鸟笼的老头儿,坐在一条板凳上,手里玩弄着一只黄鹂。黄鹂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我站住了,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

  “你要吗?多好玩儿!”老头儿望望我问了。
  “我不要。”我转身走开了。
  我想,这种鸟儿是不能饲养的,它不久会被折磨得死去。
  这种鸟儿,即使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
  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黄鹂。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文章的好处。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吧。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

  1962年4月


古诗十九首 原文
14、《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释义: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悉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而更加亲切。 走出郭门,看...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2、《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4、《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

关于田园风光的古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下是(唐)王维的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

描写乡村田园的古诗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聂夷中《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韦应物《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

小学古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杜甫关于播种的诗句
1、《悯农》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2、《山农词》唐代:张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白堕犁花影,青拖杨柳阴,同飞犹未敢,欲语又无言。猜动物。
可能是“黄鹂”。白堕犁花影:“犁”“鹂”谐音。青拖杨柳影:符合“两个黄鹂鸣翠柳”之意。同飞犹未敢:“同飞”符合“两个黄鹂”之意。欲语又无言:就是没有“言”字旁的叫声,就是“鸣”。

关于木犁的诗句古诗
(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山水田园诗大全
1、《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李绅 唐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

形容绿色的诗句古诗词
· 王安石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 \/ 夜月》唐· 刘方平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唐· 杜牧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宋· 翁卷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词三首》唐· 白居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七区13893271141: 孙犁的黄鹂文章划分层次
路卿消炎: 分层的方法: 1. 按总分关系分层 2. 按因果关系分层 3. 按并列关系分层 4. 按连贯关系分层 例:作家孙犁的《黄鹂》 按连贯关系分层:文中写见到黄鹂一共四次,很明显前面三次是在跟第四次进行对比.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阜平山村见到黄鹂――“尖利的啼叫” 第二次是“前几年”在青岛海边见到黄鹂――“清脆的叫声” 第三次是夏天的一天在鸟市见到黄鹂――“焦黄的羽毛” 第四次是第二年春季在江南太湖见到黄鹂――“清脆的啼叫” 作者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因为眼前的黄鹂,可以多看,可以久看,可以看了又看. 而能够让作者多看、久看、看了再看的根本原因是:这里的环境跟前三处截然相反,这里有和平、有安宁、有自由!

二七区13893271141: 周记怎么写好 -
路卿消炎: 只要你不将周记日记写成记周,记日,那生活中就有写不完的内容,有些同学就写生活中发生的事,可想而知,每天哪来那么多值得写的,有意义的事可写,所以我们一定要扩大写作的内容,将我们一般认为的周记就记一周事,日记就是每日记...

二七区13893271141: 周记(周记应该怎么写) -
路卿消炎: 思路分析:写周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你要针对一周的情况做一下回忆,然后把具体某一天感受很深的事情着重写,这类周记是要分天陈述.然后写一点心得. 还有一种就是把这一周最让你有感受的事情写下来,其余天数的感受不写,一般就这两样.

二七区13893271141: 《黄鹂 -- 病期琐事》的作者是谁? -
路卿消炎: 作者简介孙犁(1913~)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二七区13893271141: 周尚连怎样写好?
路卿消炎: 周尚连这三个字用连笔字写好看,因为连笔字能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让人感觉你很有气质和水平,不过你也可以用草书或者行书来写.

二七区13893271141: 如何些周记
路卿消炎: 写下一周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或是让你很有感慨的事情,自己想的什么就写什么,真实····

二七区13893271141: 孙犁作品中有写黄鹂鸟的是哪篇? -
路卿消炎: 名字就是《黄鹂》,散文

二七区13893271141: 孙犁是个怎样的人 文章对她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
路卿消炎: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又帮助着其作品诗情画意地形成.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

二七区13893271141: 孙犁黄鹂 -
路卿消炎: 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 本文写于1960年前后,其时孙犁先生49岁.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

二七区13893271141: 怎么把周记写好 -
路卿消炎: 多关注生活中的细小的事,那样你就不会提笔而无所事写了. 比如你可以写你上学路上所见所闻或者你在家里的好玩的事.总之从生活找素材,你的写作就能感情丰富,内容充实. 写周记是很好的习惯,希望你坚持下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