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算不算是菩提心?

作者&投稿:植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不少人把它理解为“大公无私”的意思,这是不正确的。“天下为公”本是一句古语,出自《礼记.礼运》,意思是指君位不为一家所私有。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帝王都是把“天下”视为私有财产,实行专制统治。

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正是要结束这种“天下为私”的不合理状况。但是,民国创立以来,“天下”被袁世凯篡夺,后来的北洋军阀,也都把“天下”视为私有,争权夺利,混战不息。因此,孙中山大力提倡“天下为公”,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以国民公仆为已任。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曾多次题书“天下为公”四字。

天下是大家共有的,所以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然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这一口号才有巨大的号召力。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中山陵陵门是用的青色琉璃瓦,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孔子的天下为公是: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

“天下为公”,只是今生今世以天下为己任,为人类的“幸福”奉献自己。而发愿“尽未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是菩提心。“天下为公”一是没有“尽未来”;二是没有求佛道;即使为了众生,也主要是为众生的“世间五欲之乐”,没有以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为目标;也没有包含一切众生,最多是“全人类”。
所以,无论在性质上,深度广度上来说。都不算菩提心。只是“善心”。下面解说一下“发菩提心”:

“菩提”, 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发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们学佛的初级目的:出离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轮回;
我们学佛的终极目的: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边众生。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叫做“诸佛通愿”:诸佛在因地时,都发过这个愿,若无这四宏愿,诸佛无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尔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发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华严经》为证: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二.发菩提心是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为“觉”, 萨埵为“有情”(众生),直译为“觉有情”;很多场合,被解释为“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其实,这个解释末学以为只是一个方面,是说“实义菩萨”,不是说“凡夫菩萨”。问一句:既然“觉悟”了,还是凡夫吗?答:以理而论,生佛不二;就事而言,因次第故,凡圣有别。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觉者已非凡夫。
《金刚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无四相者,既得灭度,已非众生。
“菩提萨埵”应当解释为:“求菩提(觉)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这样更全面。
因此,发了菩提心(求佛道心),就是菩萨;未发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萨!
还以《华严经》为证: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三.发菩提心能消重罪
我们每个人,过去无始劫中,“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普贤菩萨行愿品》)。因此,消除罪障是学佛的捷径。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四.发菩提心与往生净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彻悟禅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16字被奉为“净土纲领”。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开悟只是路途中的一个必经之关卡。而发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学佛法的标志;是凡夫菩萨的标志;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体广大,其德无边。一切学人当发无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以表发心之重要、发心之急迫: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末学借此回复,愿一切闻者,或常持五戒乃至二戒、一戒;或一时一处持五戒乃至二戒、一戒;或一念有信佛、愿学佛者。皆不要妄自菲薄,当速发菩提心;此事实为学佛第一要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天下为公是世间法。 为众生谋福利。改善人民生活。

菩提心是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

菩提心乃愿作佛之心,因此一切菩萨悉以发起此心为要,随而求净土往生者亦应发此心

孙中山虽然为一切众生服务,但是并没有发心成佛。

所以不算是菩提心。

阿弥陀佛

一.发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们学佛的初级目的:出离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轮回;
我们学佛的终极目的: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边众生。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又叫做“诸佛通愿”:诸佛在因地时,都发过这个愿,若无这四宏愿,诸佛无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尔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发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华严经》为证: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二.发菩提心是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为“觉”, 萨埵为“有情”(众生),直译为“觉有情”;很多场合,被解释为“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其实,这个解释末学以为只是一个方面,是说“实义菩萨”,不是说“凡夫菩萨”。问一句:既然“觉悟”了,还是凡夫吗?答:以理而论,生佛不二;就事而言,因次第故,凡圣有别。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觉者已非凡夫。
《金刚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无四相者,既得灭度,已非众生。
“菩提萨埵”应当解释为:“求菩提(觉)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这样更全面。
因此,发了菩提心(求佛道心),就是菩萨;未发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萨!
还以《华严经》为证: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三.发菩提心能消重罪
我们每个人,过去无始劫中,“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普贤菩萨行愿品》)。因此,消除罪障是学佛的捷径。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四.发菩提心与往生净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彻悟禅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16字被奉为“净土纲领”。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开悟只是路途中的一个必经之关卡。而发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学佛法的标志;是凡夫菩萨的标志;是成佛的根本原因。其体广大,其德无边。一切学人当发无上菩提心!

国父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的时候,他为了向人们宣告自己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于是便言道:“革命之所以成功,完全依赖上帝的恩助。”曾发动西安事变的大元帅张学良软禁获释后一直在见证耶稣的福音。1996年5月26日张学良夫妇特地到美国夏威夷传福音,近来他为了向上帝感恩而做了一首诗:“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人民日报》1991年4月3日第二版)。中国近代化学博士宋尚节也是一位有名的布道家。

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简单说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心,我不知道孙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这样发心,我也没有神通,所以我也不从判断他是否有菩提心。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后一句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远》:“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意思是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正因为如此,强调个人为社会贡献,为集体尽责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传...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年中山先生题写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年中山先生题写的建国方略是天下为公。《建国方略》写于1917年到1919年,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对中国的未来做出规划,构想全面宏大,具有很强的全局观和先见之明。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主要内容:全书共分8章...

孙中山先生推崇的天下为公一词最早出自哪本典籍
孙中山先生推崇的“天下为公”一词最早出自哪本典籍?正确答案:礼记

请问 天下为公 是什么意思
“天下”--指的是人类社会,“为公”--即“非私也!”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指的是:大清朝范围内的社会,应建成一个公民社会,不应属于某个家族或某个帮派,也不应属于某单一的政党。孙中山先生的这个提法,非常伟大,他力图在封建的中国,建立民主的构想。企图把中国建成民主国家!到目前...

孙中山天下为公下一句是什么?
上联:袁世凯朝中辱国 下联:孙中山天下为公 诗词常用的对仗词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

为什么国外的唐人街牌匾上刻(天下为公),以及由来
那是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是唐人街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唐人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着浓浓中华色彩的中山公园。中山公园濒临太平洋的面海处,有一座中国式凉亭,两柱对联写道:“遥望中华数千里,不知何日返回家?”寄托着华人的怀乡情思。辛亥革命前后,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受爱国热忱...

孙中山先生是如何阐述天下为公的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针对中华民族出现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在其所著《大同书》中,再次勾画出了一个“公天下”的理想社会:“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继承了我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在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

孙中山先生送了张学良哪4个字,什么时候送的?
为了共同对付曹锟、吴佩孚的北京政权,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建立孙、段、张“三角联盟”。1923年孙中山在给张作霖写信时,还附送一张“天下为公”的墨宝和一封亲笔信给张学良,由汪精卫亲送奉天(即今沈阳)。孙中山的信如下:汉卿仁兄惠鉴:顷诵手书,借悉一切。所论奉省暂持冷静态度,以俟时机,...

...主义救国 天下为公立世 ——记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纪念馆,原藏经楼,如今经过精心改陈布展,新馆于2022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人们可以在此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事迹。走进纪念馆,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无尽努力和崇高理想。孙中山,如同“自由钟”上的音符,永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他的精神和理念,犹如...

"中山陵"中的"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
孙中山平生最喜欢题写的内容,可能莫过于“天下为公”。据统计,在孙中山的题词中,“仅目前所辑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为公”,就达32件,其中有赠冯玉祥的,有赠张学良的。孙中山为何对“天下为公”情有独钟?我认为,这是他提倡和实行三民主义所企望达到的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他的理想,他的目标,他的思想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