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白居易)(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作者&投稿:郗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夜雪 白居易 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夜雪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夜雪》这首诗是从触觉、视觉、听觉这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1、从触觉、视觉、听觉来描写夜雪的。

触觉: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

视觉: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

听觉: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

2、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冷”、“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愁思感慨。

唐代白居易《夜雪》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雪



一、本诗主要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角度来写夜雪的:睡眠中因寒冷而醒,这是从触觉来描写;看到窗户透亮,这是从视觉来描写;听到竹枝被雪压折的声音,这是从听觉来描写的。

二、附原文如下: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三、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四、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这首别具一格的咏雪诗作于元和十年(815)至十三年贬江州时。全诗不直接状雪之貌,而皆由诗人在室内卧榻上对雪的感受出发,从侧面烘托。首句写感觉,次句写视觉,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绘出了雪之形,雪之声,雪之大。此诗还紧紧抓住了夜雪的特征,夜晚下雪,气温骤寒,因而衾枕不暖;由于雪的光洁,黑暗的夜晚也变得明亮;“劈啪”的折竹声暗示了纷纷扬扬的夜雪越下越大。正因为如此,此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才显得新颖别致,清新脱俗。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用:
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共同感受雪夜的彻夜辗转难眠。

折竹:表示积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忧愁的感觉。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用:
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共同感受雪夜的彻夜辗转难眠。

折竹:表示积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忧愁的感觉。


关于雪的诗句50首(写雪的古诗词50首)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2、夜雪【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是因为不时地...

白居易的夜雪诗词鉴赏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关于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译文:怀念丈夫的思潮,就像那汴水、泗水一样朝着南方奔流,一直流到瓜州渡口,愁思像那江南群山,起起伏伏。思念呀,怨恨呀,哪里才是尽头?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而我倚楼独自忧愁。4、夜雪 白居易 〔唐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译文:夜卧枕被如冰...

赞美雪的古诗词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

关于带有雪字的诗句有哪些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8、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白居易 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10、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 11、岁暮风...

夜雪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后两句从听觉写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

关于雪的抒情诗句大全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9、《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北风行》【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

白居易的《夜雪》的全诗拼音是什么?
2、注释译文: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⑶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3、译文: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4、白居易的《夜雪》作于...

白居易的小雪的诗句
白居易的小雪的诗句是《问刘十九》。内容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1、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简洁明了,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2、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自创一首关于雪的诗句
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 风雪夜归人。 望及时采纳! 7.5、6句关于雪的诗 1.《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

安多县18839022012: 夜雪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
叶致咳喘: 本诗主要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角度来写夜雪的:睡眠中因寒冷而醒,这是从触觉来描写;看到窗户透亮,这是从视觉来描写;听到竹枝被雪压折的声音,这是从听觉来描写

安多县18839022012: 夜雪(白居易)(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
叶致咳喘:[答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用: 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共同感受雪夜的彻夜辗转难眠. 折竹:表示积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忧愁的感觉.

安多县18839022012: 夜雪 白居易 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
叶致咳喘:[答案] 角度; 温度,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 亮度和颜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 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而最后一句,"折...

安多县18839022012: 古诗词鉴赏. 夜雪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叶致咳喘:[答案] 1、触觉、视觉、听觉. 2、孤寂凄冷.

安多县18839022012: 夜雪(白居易)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从诗歌描写的场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
叶致咳喘:[答案]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间折竹声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名句.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

安多县18839022012: 夜雪 白居易 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
叶致咳喘: 角度; 温度,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亮度和颜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而最后一句,"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2,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一个"冷",一个"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些许愁思和感慨

安多县18839022012: 夜雪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夜雪的 -
叶致咳喘: 这首诗是从触觉、视觉、听觉 来写夜雪的.睡眠中因寒冷而醒,这是从触觉来描写;看到窗户透亮,这是从视觉来描写;听到竹枝被雪压折的声音,这是从听觉来描写,仅仅二十个字,描摹得细腻曲折而不平直呆板.

安多县18839022012: 古诗词鉴赏. 夜雪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 -
叶致咳喘: 1、触觉、视觉、听觉. 2、孤寂凄冷.

安多县18839022012: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 -
叶致咳喘:[答案](1)触觉、视觉、听觉 (2)孤寂凄冷

安多县1883902201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5分)夜雪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小题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小题2... -
叶致咳喘:[答案] 小题1: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共同感受雪夜的彻夜辗转难眠.折竹:表示积雪之厚重.小题1:孤寂和忧愁.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以及提取诗歌信息的能力.扣住夜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