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二战到现在的几十年里是如何发展的

作者&投稿:采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战后日本二十年是如何重新崛起的?~

在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签订了《波茨坦公告》,日本的帝国主义算是正式结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美国投下来的两枚原子弹,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之后,日本的联合政府倒台了,经过四次组阁之后,随着《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当时的日本恢复了国家的主权。但是那时候的日本也是满目疮痍了,那又是如何在二十年里面重新崛起的呢?

在二战之后日本的经济已经处于了崩溃的边缘,当时的日本甚至是连普通的百姓每天也只有很少的食物,因为一些城市被美军炸毁了,所以工业也是处于停滞的阶段。虽然如此,日本在发生战争之前就积累了比较雄厚的基础,虽然那时候的工业设施都被摧毁了,但是一些掌握生产经验和高新技术的人才还在,在国情比较稳定之后,工业也开始蓬勃的发展。

日本之所以这么快能够再次崛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那时候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他们提出了发展科技和教育的口号,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重教育之后就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有高新技术的人才,从而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在七八十年代时候能够成为当时的科技强国,并且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当时日本的发展其实也是离不开美国的支持的,以为日本在刚结束二战的时候是相当困难的,那时候也是美国给了日本大量的支持,并且后来一直扶持着日本的发展,使得日本能够经济复苏起来。正是因为这个几个原因,日本在战败之后的大伤元气,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新崛起。

美国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是日本从政府到民间的努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外因素

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日本经济特征,而且日本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下面提供简单的和详细的两种分析:

(1)简单分析:

除多优良港湾外,促使日本工业业发展的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

●深刻的历史原因。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后,对外侵略扩张,实行殖民统治,靠战争和掠夺来积累资本,刺激本国的工业发展,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扶持日本经济,使日本工业很快得到恢复。从5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日本抓住机遇,使工业生产开始高速增长。

●重视科技。日本一直重视发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在大力开发尖端科技的同时,日本特别重视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发展教育。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之一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日本努力发展国民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危机意识”的灌输,使国民自觉地努力工作。长期以来,日本人工作强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时间之长,是欧美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

(摘自高中地理新教材)

(2)详细分析

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中间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历史条件历史赋予战后日本的条件是双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却在充分认识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其不利的一面,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长期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著。(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

鉴于上述情况,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2)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3)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4)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

战后日本扬长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日本认识到自身在资源、能源供应方面极度依赖国外的严重性,决定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出于这种认识,日本大力开发自动化产品,建立新的资源开发和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倡导开展全民节约资源、能源活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国内市场。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把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国际环境,作为其经济技术再次超越欧美国家的绝好时机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有能力和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纵横驰骋。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需要外部资金输血补充;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跳跃增长,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不断吸收海外先进技术。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从国际化的角度安排日本产业、企业发展结构,与美国、欧共体、亚洲“四小龙”、东盟等组成多层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国际分工体系,通过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绕过贸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广泛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为自己眼务(这与欧美国家要借日本投资解决就业、经济衰退的愿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劳动力价格、产品市场方面的比较成本收益。

总的来看,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能较深刻、较实际、较长远地认识自身及国际上的条件,进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二 相对稳定、较有活力的政局

政局稳定是制定和实施连续的经济政策,合理分配经济资源,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保证;而政治活力又是关系到能否消除腐败和低效率,能否最大限度地促成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战后日本在这方面也具有多项优势。

(一)一党长期执政

从1955年到1993年,自民党一党执政达38年。这使日本经济政策,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如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和从7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日本先后长期推行了贸易立国战略和科技立国战略;又如80年代以来长期实施经济国际化政策等。

自民党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派系较多,各派系之间的争斗频繁。但在通常的情况下,争斗的结果是谁能给企业及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谁就能上台执政。上台执政者必须协调与其他派系的关系,保证自民党的统一,贯彻全党稳定发展经济的政策。

1993年7月自民党因一系列导闻接边曝光而终于被七党一派联合击败,让出多年执掌的大权。自此,日本政局进入相对不稳定时期。这种新的政局能否促进日本经济发展,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二)政府的中坚工作人员稳定

日本政府各省厅的大臣和长官虽因首相更迭而变换,但各次长、局长及其下的课长和一般工作人员却长期稳定。这些人往往是政策的倡议者、最初起草者和组织实施的具体责任人。他们大多出身于以东京大学为首的名牌大学,经过严格筛选才进入政府工作,一般是出类拨萃者。他们入政府后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岗位较为稳定,有条件从长计议,制定有效的政策,并认真组织实施。日本政府几十年如一日地贯彻实施经济优先的路线,长期实行相应的贸易促进和保护政策,无不与这些精于的政府工作人员有关。

(三)依照法律进行管理

法律是政府工作长期稳定高效的保证。日本政府的全部运行都是在法律的规制下实现的。宪法和各种机构设置法,规定了议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各个机构的性质,设置方法,规模,运行方法等,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所必须履行的各种职责,工作范围,违犯法令的处置方法等。这些法令,保证了政府工作相对规范化、程序化、效率化,使各项工作、各种政策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反对党和相对独立的新闻媒介有利于防止政府腐败和僵化

政府任何一项法案在国会上的通过都要经过多党辩论,最后往往包含有向反对党妥协的成份。新闻媒介有助于监督和制止政府任何滥用职权的倾向。这些方面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日本政局既相对稳定,又具有活力,能够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三 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是一个加工贸易国,国际环境如何,对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极大。

从总的方面来看,战后的国际环境一直比较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美国的扶植和利用

战后美国占领日本之初,帮助日本铲除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现代法令,建立起比较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1947年以后,美国又变打击日本为扶植和利用日本,与日本建立安保体制,美国负责日本的安全保障,日本不设立正式军队。由此,日本大大节省了军费开支,相应增加了发展经济的能力。在1950~1952年的朝鲜战争中,美国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23.9亿美元,1964~1968年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又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18.8亿美元。除这些有形的直接订购物资外,美国还相应地为日本产品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打开了通道。

另外,美国为了扶植日本这个远东地区的盟友,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帮助和支持,如允许日本自由地从美国及相关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引进各种技术,允许其产品自由进入它们的市场,允许日本从美国等国引进资金,等等。

(二)相对充足而廉价的资源能源供应

战后,世界资源、能源的新发现和大量开采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廉价供应,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战后东南亚、大洋洲和南美许多国家铁矿的开发,以中东和非洲新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为中心的世界石油产量激增和价格的低廉化,对日本这个极端缺乏资源、能源的国家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如在1955~1970年,世界市场原油价格每桶仅为1.59美元,此间日本以大量消耗石油为基础的重化工业正处于发展中,这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三)世界性科技革命高潮的出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在50年代以后,形成了以电子和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和利用技术等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科技革命高潮。这就为日本更新技术设备,开发新产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特别在美国侧重于研究而忽视应用的情况下,日本捷足先登,直接应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成果。

(四)国际经济组织作用的加强

战后,经济发达国家为了创立以美国为核心的自由贸易体制,先后成立了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一系列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在排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日本从1952年重返国际舞台后。也相继参加了其中的一些组织,并享受到进出口方面的许多特殊优待,如贸易、资本自由化进程被获准相对滞后等等。这对战后日本出口主导型经济的迅速发展,无疑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 以高储蓄为基础的高投资

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直接取决于投资水平的高低。战后日本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以高投资为基础的。无论从投资的增长速度还是从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中日本都是极高的。1961~1970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2%,而其他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法国也只有9.1%,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更分别仅为3.9%、4.7%、5.7%、5.2%和5.4%,均远远低于日本的水平。

企业设备投资的增长,不仅是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还是其得以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落后的机器设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市场包括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日本在战后之所以能大量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推进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与其高水平的企业设备投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增加设各投资,主要并不是依赖其自身的积累,而是依赖从银行的贷款。战后直到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企业资金筹措中来自银行贷款的比重一直呈上升之势,最高的1975年曾一度达到过85%以上。之后虽有所下降,但直到1990年仍高达80.9%。

银行贷款是以其吸收存款为基础的。战后日本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向企业投放大量资金,是以其存款规模迅速扩大,储蓄率不断提高为条件的。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储蓄率在战后始终是最高的。如在1955、1960、1965、1970、1975和1980等6个年份,日本的家庭储蓄率分别高达13.4%、17.4%、17.9%、18.1%、22.8%和17.9%,远远高于美国的5.8%、5.0%、6.6%、7.6%、9.4%和7.3%,英国的1.0%、5.1%、6.3%、6.2%、8.9%和11.2%。

五 较协调的经济体制

日本是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但日本又与美、英等国那种强调经济自由的经济体制或经济模式有着重大区别。日本的经济体制较为协凋,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官、企三方结合

自民党长期执政,其经济方针。政策与政府的方针政策相统一。在议会中自民党多年来占有大多数议席,政府的经济方案能够通过。议员们借助于企业的支持进行活动,因而积极为企业谋取利益。这样,国会、政府、企业三者的关系便协调起来了。

(二)政府中设有大量审议会,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日本内阁各省厅都设有大量的审议会。如通产省内设有100多个审议会,共有审议会成员3000多名,他们由政府、企业界、研究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专家代表所组成,审议经济方案,提出意见,以供政府决策时参考。审议会集中反映各方面的见解,可以事先协调各种关系,有利于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防止经济漏洞的出现。

(三)充分发挥各种经济团体的作用

日本的经济团体,主要是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经济技术协调组织。它们的大量存在和充分发挥作用,协调了政府与企业,以及团体内各个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用联合的力量解决各种困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防止内部过分竞争所带来的损失。值得提出的是,这种协调只反映在共同对外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竞争并未因此而消失,相反变得更加激化和深入。

(四)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调控、行政指导作用

日本政府通过税收、国债、财政投资、融资、设立政府金融机构、开办国营和半国营事业,掌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同时利用经济计划、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投资政策来调控社会经济发展。与欧美不同的是,欧美国家政府侧重于反危机管理,主要是通过控制总需求来刺激或1抑制经济发展。日本则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在此基础上较多地刺激社会总供给能力的发展、出口的增加。另外,日本政府还利用行政指导的方法参与社会经济管理。行政指导与审议会制度往往有联系。它随时进行,能够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具体环节之中,非常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

(五)企业推行集团主义经营方式

日本大企业多数长期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对企业职工工资采取年功序列工资制与奖金制度相结合,按照企业而不是按行业组织工会;把企业看成是全体工作人员的一个命运共同体,企业有风险,全体从业人员共同承担,宁可减少工资也不轻易裁员;企业采用职务晋升、调转工作来保持领导干部的勤奋廉洁,利用奖金等方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的劳资关系比欧美国家协调,从业人员往往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家,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由于日本经济体制具有较强的协调色彩,以至于有人将其概括为“协调型经济体制”或“协调型经济模式”。战后近半个世纪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日本的这种经济体制,在相当程度上适应并促进了其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需要。

当然,日本经济的超常高速增长还有很多原因,如长期大量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巧妙加以利用和发展,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日元汇率长期偏低对日本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积极开发国内外市场;建立分工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长期限制证券交易事业的发展,抑制金融投机以及日本民族的忍辱负重、勤奋耐劳精神等等。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居于对日本战后发展史的了解,我们下一步就可以探讨促成日本经济辉煌因素了。各国诸多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学者在考察研究了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后一致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无不与他们建设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另外,日本在二战之后,由于美国首先提出了针对日本的“政治活动禁止法”,实际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军队提供武器和补给的财团与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国神民与军国主义思想,但是他们又以企业集团的形式重新复活起来,所以日本在战后在经济上得到迅速的发展,1980年,日经指数首次突破一万点大关,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泡沫经济出现,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继位,史称“平成不景气”,90年代,美国又在经济市场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货率上升,由原来?USD:160YEN,到现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与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动摇,但是现在亚洲邻国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追赶他了,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产优质产品的时代,所以现在日本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威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我记得我看过一本韩国人写的,具体说是画的书,叫做《漫画日本》,里面说的通俗易懂~

重视科技。日本一直重视发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在大力开发尖端科技的同时,日本特别重视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日本方面,全民发展的能动性达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全国以发展经济为已任,经济在战后的初期有较明显

  权威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产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在朝鲜战争中,在军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业复苏。以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做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接续展开,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日本的经济规模,1968年超过西德的GDP成为世界第2位。
  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混乱,1974年经济增长率锐减,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宣告终结。主要出口产品由钢铁转为汽车。1970年代后,日本长期维持巨额贸易出超,而美国在贸易上长期赤字。此后,根据广场协议,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导致经济不景气。1980年代后,因为金融环境宽松,景气持续强劲,导致股票价格和地价大幅攀升。即泡沫经济。
  1990年代,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地价)急剧下跌,受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后遗症影响,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后,在外国需求上升的拉动下,情况有所改善。
  尽管我们不喜欢日本,但不能不正视它的存在;尽管它之前停滞了十年,但它也曾用三十年时间从废墟中赶超美国。这就是日本,一个超级经济强国,一个追赶的标杆和充满争议的国家。
  以下为详细解答日本战后发展与我国的比较:

  有观点认为,1945年的日本的经济至少后退了20年。与新中国成立时的情况基本相同,因此,战后两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可比性。我们回顾一下日本近代化历史,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日本在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前,基本上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轻工业化的转型,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虽然倾向于军事用途,但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而中国基本上一直处于农业社会,直到建国时,民族工业都没有成熟。二战只是摧毁了日本的硬件设施,而并没有动摇其经济基础,而日本其时拥有高素质的富余的人力资源。

  时世造英雄-日本与中国不同的发展环境

  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得益于美国。由于国际政治中“冷战”因素,美国很快转变战略,着手扶持日本,战后初期美国为日本提供经济援助和贷款,对日本的经济复兴起到了“输血”作用[2]。在美国的庇护和监督下,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把追求经济增长作为新的目标,几十年一贯地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在长期保持西方国家最低的军费开支的同时,一直保持着西方国家中最高的经济增长率(直至1990年)。还有一个重要外部因素,日本依靠外力很快实现了民主改革,这为战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在日本陷入通货紧缩的时候,侵朝战争的“特需”,又给当时在经济上处于严重困境的日本帮了大忙,至少使日本在其战后的发展进程中赢得了10 年时间[3]。日本以相当小的代价加入了GATT,享受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实惠,由于共同对付前苏联的战略需要还使日本较容易地从美国引进尖端技术用于发展民生产业。

  而新中国一成立就陷入与欧美对立的阵营,直到1970以后才逐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缓和关系,但在经济建设上很少得到外来援助,基本上是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遵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

  追赶策略-拿来技术VS拿来设备

  中日两国的赶超都采用了发展重化工业的道路。但日本是在具备相当工业化基础上的发展,而中国当时轻重工业均不发达。日本政府在赶超过程中对经济干涉程度相当高,通过政府计划和针对性极强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如,1946 年采取的“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时的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的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的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的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广大的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的增长。

  对于重化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日本采用购买专利或技术许可的形式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的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日本能把技术引进与自主的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良、提高,并能巧妙地博采各国技术之长,融合于本国的生产体系之中。日本实现了成功的技术引进,形成了“一号机进口,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即在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后,能够很快地将“物化”在机器设备中的技术消化为自己的血肉,用于制造国产机,断而又加以改进,使国产机进一步达到具有出口竞争力的水平)的良性循环,
  中国改革开放后,也引进了很多国外的东西,但重点是引进设备,特别是成套设备,日本除去在引进的最初阶段不得已将购买机器设备作为引进技术的主要手段外,日本长期坚持以购买技术本身(如购买专利使用权等)作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手段,必要时只引进核心关键设备,而重点培育自己的技术配套能力。事实证明,同样是“拿来主义”,日本借模仿创新逐步建立了技术核心能力,在1980年代基本赶上了美国。而中国只建立了生产能力,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仍需要依赖国外。

  路径依赖-追赶型经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无论中国还是日本,作为追赶型国家,都面临着追赶之后如何领先的问题,中国目前还在追赶阶段,而日本仍没有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仍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

  70 年代初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末期,日本在生产力、国民收入方面已经追上欧美,技术引进机会的减少,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但在国民生活质量、基础科学研究、综合国力等方面,日本比起美国仍然落后很多。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转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各种因素趋于消失。在资源方面,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引起资源分配的变化,使主导高速增长的、大量消耗资源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失去了继续增长的基础,从而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导致低生产率部门的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

  两次石油危机以后,西方经济进入了 “滞胀”阶段。在日美关系方面,日本日益成为美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手。美国等技术先进国家对日本警惕的心理增强,极力维护知识产权,这也加大了日本猎取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追赶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依靠引进模仿欧美先进技术来轻松取得经济增长高速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日本必须亲自开展高风险高投入的基础性、开拓性的研究,而不能照过去那样仅仅研究开发那些已被证明是可以实用化的技术。

  尽管日本政府明白,“从模仿外国技术的时代走向独创的时代”必须依靠自主的技术研发,而且于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长期以来,日本实行的一套制度是适应工业社会的制度,适应追赶时代的制度,由于日本人陶醉于深度干预经济以及引进技术进行模仿创新的制度已经很难调整,对这种制度疏于改革,导致产生制度“生锈”、“疲劳”以及由于制度因素而束缚经济社会
  1990年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阶段,日本尽管在工业化时代实现了对欧美的追赶,却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中表现出“不适症”,陷入形成的路径依赖,日本没能及时找到脱离制度锁定的对策,接着而来的日圆大幅升值造成的经济泡沫,使日本进入了停滞阶段。

  中国经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基地,但距离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在核心技术方面差距没有缩小。中国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国策,却没有摸索出适合的创新方式。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争

  日本的赶超结果曾引发了自由市场经济还是政府深度干预的市场经济孰优孰劣的争议。包括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在怀疑,日本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和在产品上的竞争力,是否意味着日本式的政府引导比美国的放任自流式更优越。

  这个争论在上世纪末渐渐平息了,因为日本的追赶过程结束后是漫长的停滞,展现出这种模式不利的一面。而美国仍没有被日本超越,其自由经济赋予的创新能力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当日本与美国在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小时,日本的模仿创新失去了方向,进入第一阵营的日本,需要放弃这种创新定式,去引领世界技术进步的方向,但是日本没有做好这项准备。日本的企业习惯引进后的应用创新而不是原始创新,企业对于政府的引导形成了惯性,日本式的经济模式没有培养出企业的创新能力。

  美国企业在日本追赶过程中,确实在很多具体产品上败给了日本,但创新的基因从没有受损,这种不依赖政府力量的自由经济给了美国企业更强健的体质。美国与日本在经济管理上的差别,并不是表面上看这么明显,不是有没有采取产业扶持政策上的区别,而是两种理念的本质性区别。

  在两者之间如果能较好的取得平衡,需要哲学高度上的智慧和操作上的灵活。美国的问题是过于思想意识形态上的过度僵化,把属于操作层面的战术取舍看作是违反自由经济市场的原则性问题,而日本的缺陷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不彻底的接纳,从明治维新开始的近现代化运动,到日本被占领后的民主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的深厚基础,日本采用政府深度干预源于其经济管理的根本理念,是原则性的举措而非暂时的战术工具,因此,在客观情况变化并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调整。

  尽管如此,日本仍在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市场经济仍远胜中国很多。如民间投资机制,这是日本能够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只是在投资的使用方向上进行了指引,而且多数时候,这种指引是正确的。资本在正确的产业政策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中国高等教育近几年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中高素质人才,中国的赶超到了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有些条件是与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似,还有一些条件还不具备,中国需要不耻下问地以日本为参照物,以必要的产业政策为赶超加速器,同时,必须建立自主创新的自由市场机制,在追赶的同时为将来的超越打好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在赶超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而自主创新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榜样。另外,自主创新不仅仅是创新机制问题,也和中国的技术发展水平有很直接的关系。而政府干预经济的“术”与自由市场经济的“道”之间的平衡把握,考验中国政府的经济与政治智慧,探索自主创新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二战吧从近代到现代的一些历史事件来看,曰本的民族性应该是欺善怕恶...
说实话,我觉得日本不是欺善怕恶,它只是不断地为自身谋利益。我看了很多纪录片才发现我们被中国舆论骗了,日本人在战场上的表现令我震惊,那些中国电视剧所拍的贪生怕死的日军在二战中是很少见的,可以说,他们的战斗意志可以与秦军相较的。万岁冲锋、神风敢死队、玉碎战斗等,怎么说呢,我并不喜欢...

二战吧从近代到现代一些历史的事件,曰本的民族性应该是欺善怕恶?_百度...
在北方,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亲自登岛视察南千岛群岛,宣示俄对之不可动摇的住权。日本朝野除干嚎几声外一筹莫展,美国更是公开宣布《美日安保条约》适用范围并不涵盖北方四岛,令日本当局呆若木鸡。在西边,韩国「吃了秤铊铁了心」挥军进驻独岛,天天组织民众观光,造成「生米煮成熟饭」局面。日本...

推荐几本二战后的世界历史书籍
这个是我历史考研世界史时人大的师兄推荐的复试书目,希望对您有用:汤因比《历史研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亨廷顿《文明的冲突》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上几本书比较深奥,读起来比较晦涩难懂,但是基本的内容和观点得知道。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书本的特点: “站在月球上看...

穿越德国二战时期的小说有哪些推荐?
看了好几本穿成元首或者元首身边人的小说,从普通士兵做起无疑更有新意,但对作者来说也是一大挑战。战争描写不错,设定也很细致,看得出作者确实是认真在写。穿插的人物描写跟小情节描写也更丰满了主线。第二本:《新二战之鹰击长空》 作者:奶瓶战斗机 书评:以空战为核心的二战小说,穿越到二战时...

麻烦问下日本的现役军用的枪械是什么枪阿,还有二战时的枪械。。。
麻烦问下日本的现役军用的枪械是什么枪阿,还有二战时的枪械。。。 最好是从二战开始到现在的枪,而且...本枪是哈奇开斯机枪的仿制品,构造基本相同,除去日本口径改为6.5MM,以适应日本的弹药,散热片也从5片

强大的工业对中国究竟有多重要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由于一国产业比较齐全,外国投资时,很容易就能从本地找到生产厂家,大大降低了产品...然后才有了国内水泥产业的大发展,然后到了今天水泥价格已经快降成了白菜价。再然后水泥行业大发展才有...中国政府在液晶面板行业的投入大约是1000亿,而2014年中国液晶电视产量1.4亿台,多少年的投入几个月电视...

二战日军基本上侵略了整个亚洲,他们从哪里来的这么多兵力?
当然在战争中少不了的就是士兵的死亡,还有人民的死亡,那我们这些以前被日本伤害到过的中国人,就不忍要问,日本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在二战期间,并且他们又怎么会召集到这些兵力的?在小编看来,日本估计在自己的国家大规模招收军队,把自己国家的能派的出去打仗的人都给征集了过来,才会有那么多兵力,...

为什么本子到二战末期才这么死磕的
因为二战末期日本败局已现,本来轴心集团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新兴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日本在二战末期的时候,本来已经想要议和了,但美国坚决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也就是退出所有占领地,放弃所有殖民地,放弃所有东亚利益等等等等,等于日本这场仗白打了,白死了那么多人,国内民众白白承受了战争...

求推荐几本女主穿越到二战时期的小说
推荐三本女主穿越二战的小说,附书评 1,书名:《午夜布拉格》 作者:琅俨 小短评:二战题材,女主是学习长笛的留学生,崇拜卡夫卡,并凭借这份崇拜而获得了穿梭时空的能力,去到1918年的布拉格,见到自己崇拜的作家,并邂逅了一生所爱-男主艾伯赫特。男主是萨克深贵族,在第一次遇到女主时才十岁,...

二战以后现代货币体系起源于哪里和现在的货币体系差别在哪里?_百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视为二战后现代货币体系的起源。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后靠着“惯性”运行了两年,到1973年10月,美国迫使OPEC接受了他们的条件:全球石油交易必须美元结算。以美元-石油为核心的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

合山市19814845332: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
汪有骨友: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经营愈来愈复杂.如果只依靠资本家的个人管理或最高经营者的直接管理是很困难的.日本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企业的管理方式同本国传统的管理体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特点的...

合山市19814845332: 日本经济的历史概况 -
汪有骨友: 二战后,依靠美国扶持和科技创新,政治改革,出现极快发展.很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随着泡沫经济的失败,日本经济进入不景气阶段,但它仍是世界经济强国.

合山市19814845332: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什么价值 -
汪有骨友: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

合山市19814845332: 战后日本经济得与失 -
汪有骨友:上个世纪90年代,两个重要事件对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是冷战结束.上世纪90年代初结束了长达近50年的冷战,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以及全球经济贸易快速一体化,昔日美国把日本列岛作为遏制...

合山市19814845332: 求美国 日本 近百年经济发展史(最好每个阶段的都有) -
汪有骨友: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898——1929年)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战争财,并于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战后的20年...

合山市19814845332: 日本经济是昭和时期比较强还是平成时期比较强 -
汪有骨友: 当然是昭和时代比较强了. 昭和时代的日本,在二战后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直接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某段时间甚至是世界经济第一(有点像现在的我国).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进入了长达数十年的金融危机,至今都一蹶不振. 近几年靠着安倍的安倍经济学才稍微有点起死回生的迹象.

合山市19814845332: 二战时日本是如何膨胀到去刚美帝的 -
汪有骨友: 日本跟美国开战,一方面是由百于自身的膨胀.另一方面,是美国要对日度本进行资源禁运.迫使日本发动战争.还有一方面,日本内部长期有北上还是南下内两种声音.张鼓峰、诺门坎日本让苏联打得落花流容水,使得北上派落败,南下派占据上风

合山市19814845332: 二战对日本的影响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1.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得
汪有骨友: (1) 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很多. 整个战争中,日本奉行的是"以战养战"的方针, 日本的财富(他们自己称“国富”)有了惊人的增长.193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DP...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