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学

作者&投稿:直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中国文学流派~

新月派:闻一多、徐志摩
亡灵派:王兆多
鸳鸯蝴蝶派:百度百科里有

中国文学正在世界各地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在世界文学大家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文学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增进理解的重要途径。什么是中国文学的内核和精神,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如何,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为此,本报特刊发一组作家批评家关于这些问题的对话。 ——编 者
  
 

 中国文学的地位在提升
  余 华:


  当一个国家的文学健康发展的时候,每一个作家都认为他的写作是最正确的,他能够走向文学最神圣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才能呈现它的丰富性,才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选择,如果大家有一个完全一致的方向的话,那就又回到“八个样板戏”中去了。每一个方向其实都是针对作家个人而言。
  对当代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我有一点体会。七年前,我第一次去韩国,在书店里基本看不到中国作家的书,现在看到他们的出版商们都在热情洋溢地出中国作家的书。大概明年有几十位中国作家的书将要在韩国出版,这确实是很难想像的。还有2004年的巴黎书展,不去不知道,去了吓一跳,有那么多中国作家的书被翻译成了法语。
  现在,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包括在美国,中国作家出版作品不仅变得非常容易,而且他们已经开始竞争了。从这一点来看,一方面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达到了世界文学出版的标准;另一方面还与我们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这一代作家很幸运,我们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这也是必须要承认的。
  格 非:
  我觉得“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被建构起来的,世界文学并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概念,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世界文学,比如,我们一度认为世界文学是俄国的文学,是苏联的文学,后来就是西方的、美国的。实际上,世界文学有各种不同类型,文学的传播也与一个国家的实力和政治有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家出国的机会多了,对一些情况也了解清楚了,我跟外国的一些同行交流,他们认为最好的文学环境当然还是在中国。因为中国有专业作家制度,而且,中国作家还可以在大学任教,空间还很大,一本书出来,怎么也能卖个四万五万的,养活自己不成问题,所以他们反而非常羡慕中国作家有汉语这种语种所覆盖的巨大市场。

 

 什么是中国的文学精神
  李敬泽:


  我特别同意格非开宗明义说的一句话:世界文学是“被建构”的,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一个自然的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这个概念基本上是从歌德开始的。在中国,“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图景确实随着我们整个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变化。早期,我们说起世界文学的时候,我们主要所想到的是波兰文学、土耳其文学、印度文学,因为我们都是一样受欺侮的民族;后来又变成了俄苏文学;那么现在我们的经济繁荣了,在谈到世界文学时更多地会说“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
  我总是觉得:不管我们建构的图景是如何变化,在我们的文学写作中,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在我们现有的文学作品中,也总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真正地毫无困难地被纳入所谓的“世界文学”秩序中去的。也就是说,总有一些东西是一个我们怎么想像出来的世界文学图景都没法消化的东西。比如《水浒传》《红楼梦》,在中国确实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不仅仅因为它是传统,也不仅仅因为它是古典,也不仅仅因为一代代人在读它,而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体现了我们中国、中国人、中国民众所能够掌握、领会的某些根本的文学精神。那么这个到底是什么?
  面对着困境,面对着这个时代,我们的作家有着巨大的焦虑。我看到张清华的一篇文章,写到我们的历史境遇,写到了我们的精神境遇,“我们经过了时代和历史的大变,最后被扔到一个精神的荒原之上”。我觉得说得特别的好。但是假设我是《水浒传》的作者,我对这一切都不会大惊小怪,我觉得就这些所谓的境遇而言,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曾经反反复复地接受过,并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命运。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看当时的书、报纸,每一代人都是在这样地“哀嚎”着,生活依然在继续。那么同时在一个“水浒式”的视野中,这种时代的表现风气其实不是十分重要。或者说我们的古典作家、中国的读者对于这种人生、时代、世事变迁的沧桑有一种直觉,他知道什么是沧桑什么是恐吓,某些东西是会过去的,是浮云、是沧桑,某些东西是坚硬的,横亘在那个地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是在论述古典小说,我是说即使我们有很大的焦虑,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把我们的文学放到世界文学图景里面去,我们希望在整体世界文学的资源里来认识我们的现实,来表现我们的现实,但是我想那些不能被消化的东西,那些在我们的文学中一直起作用的东西,可能也还是处理我们这个时代和处理我们这个时代经验非常有效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予以充分地关注。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固然确实有“枯竭”的表现,所有看上去很好、很美的思想都被说光了,所有的手法都被用光了,但我想如果我们的文学不是像军事竞赛一样发明新办法、好看的思想,而是说我们设法重新找到那个在色相之外真正的在我们人生、生活中运行着的东西,那么我觉得文学就依然还可能找到生存的力量所在。


  唐晓渡:
  我们现在的许多作品已经被翻译到国外,而国外读者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是怎样来接受我们中国当代文学的呢?这也是我们要追问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我想首先是把中国文学内在于世界文学来谈。这也是歌德所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以后越来越明显一个迹象:你不可能设想离开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去孤立地谈一个国家文学的发展,包括诗歌的发展。所以说这个趋势尽管在“五四”以后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当中经历了许多曲折,但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个迹象。
  那么国外读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接受中国文学的呢?我就想到一个人,在国外引起的反响之大,我想在当代没有谁能超过盛成先生。在法国,因为《我的母亲》而引起了巨大反响,瓦雷里为他作序,那么多一流的作家为他捧场,各国的元首邀请他作客,这种风光恐怕没有哪个当代作家享受到过。那么我们在看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会想盛成先生是以什么吸引了这些著名的作家学者呢?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因素。这里面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他当时在巴黎大学讲《易经》,瓦雷里坐在第一排,他扑上去抱着他说:因为你,我知道中国有这么高深的哲学。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在这其中有一个时间的优势问题,他是最早一个在西方文学世界发出声音的作家。但是我觉得这和时间关系并不大。据我所知,这不仅鉴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理解,也在于他把当时的中国的那种生存经验、中国人看问题的那种方式表达了出来,最重要的是,他的那部小说是用法语写的。我也与一些法国学者交流过,其实他们对盛成的承认也是承认了他的法语写作。他们说,由于他的出现,短语写作成为法语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式。我想盛成先生的短语写作是从中国的汉语带过去的,特别是诗歌,他的国学底子、哲学底子也非常深,才引起那样的轰动。

 

 坚守中外文学共同的基点
  莫 言:


  像我这样的人,每天都趴在自己的家里写东西,偶尔也会想像一下当代文学的当下状况,就会感觉到现在是“乱箭齐发”的状态,每个人手中拿着一把箭,一把弓,对着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射去。有的人射中天空中的鸟,也有的人只射中空气,完全没有目标。你也可以想像成万马奔腾的状态,这种万马奔腾并不是沿着一个方向,而是面向四面八方。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方向是最正确的,每个人也认为自己的文学方向通向文学的终极目的,所以很难对别人做出一种是非判断,也很难认同别人所选择的方向。当然,这样的写作也不是完全取决于作家的主观意志,也是每个作家不同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方式以及写作的内容。当前中国社会的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文学队伍的多元化和文学创作多样化,一些老干部出身的人在写作,像我们这种50岁左右的中年人也在写作,像“80后”的写作,也不要以为是很年轻的写作了,他们后面还有更年轻的人在写作。每个人在文学里面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有所批判,有所歌颂。
  目前,似乎很难找出一个共同的东西让大家感兴趣。是不是文学就没有一点共同性了呢?也不绝对是,认真想起来,真正的好的文学恐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时刻关注着人类的命运,关注着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着人的情感变化和发展状态。我想这一点也正是中国文学能够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中国作家的小说,中国诗人的诗歌,中国剧作家的戏剧,之所以能够被翻译成外文,外国的读者能够观赏和阅读,我想是因为中国文学也具备了世界文学广义的基本的特质,也就是对人的关注,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这种“一盘散沙”和“乱箭齐发”的写作状态和作品状态,还可以用“人”这个最根本的一点把它“拢”起来。我想我们要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的命运,包括关注自身,关注自我,牢牢抓住这一点,中国文学才能更好地进入世界文学的范畴。
  张清华:
  我对于目前中国文学的状况感到“迷茫”——当我面对文本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有信心,因为当我细读莫言、余华、格非、李洱等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我非常有信心,觉得他们的作品一点也不亚于那些最重要的我们读到的外国作家;但是当我“掩卷而思”,闭上眼睛想像整个“文坛状况”的时候,我又感到比较焦虑,迷茫。确实,我们整个民族在这样一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能力,以及由这种能力产生的精神合力,这些应该在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闪现出来,当然这种闪现不一定是在目前,它也许已经有了,但是要想诠释出来要等多年以后。时代和文学有时是错位的,所以作为一个研究者去判断的时候,我感到不那么好下结论。
  当年歌德其实是看了一本中国清代的三流小说《玉娇梨》——也许还有《好逑传》——的时候,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的说法,他说“中国人的思维、行动、感觉,和我们几乎完全一样”。我想,文学的世界性,首先不是基于它的语言方面的要素,还是一个民族灵魂里面、骨子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古代的中国人并不太了解古代的西方人是怎么生活的,但是他们的作品和一个西方的作家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文学的世界性从来不是基于这个作家懂几种语言,而是基于一个作家对人类命运、对人性的理解,我们还是应该有信心,我总是不敢把问题想得很高,但也不想把问题想得很低。
  所以最后我想表达我个人的看法——就是,没有想像的那么好,也没有想像的那么糟。

  难题:重寻文学的出发点
  陈晓明:


  这些年来,无论我们说文学边缘化也好,说衰弱也好,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庞大的现场:大学中文系的招生量节节上升;虽然文学期刊有所衰落,但北京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有1500部左右,这在过去不可想像。现在按汪政、晓华的统计,全国每年有4000多部。这样看起来,我们的作家青春焕发,笔头矫健。同时,我们也看到博客等网络平台使文学的书写简易化,带动了文学书写参与人们的生活,文学已经变成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文学在大众化、廉价化、碎片化,比如说变成手机短信和帖子。所以我说它也跟着“幽灵化”了。同时我们也缺乏了对文学作品内容用心去感受的态度,我们很难再找到激动人心的作品了。其实我们这些年出版的作品跟过去相比,你怎么能说它们不好呢?但横看竖看总觉得它们不能打动你,不能感动你。我们总是说跟上世纪80年代、跟古典作品相比,这些作品不行,但我们从来没有问过,我们是否还有一颗感受文学的心?到底有多少人是热爱文学的,是怀着一颗虔敬的心去感受它呢?所以我要说的是枯竭,一方面是人心的枯竭、精神的枯竭,另一方面是文学本身的枯竭。
  中国这样一个如此蓬勃兴盛的资源库,它可以提供给文学的又有多少呢?这确实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文化现在缺少思想的动力,我们不再有可以产生原创性思想的东西。我不知道在一个社会,没有思想动力的文学会是怎样。这是非常可悲的。我的一些同行朋友说中国文学在21世纪要引领西方,要用中国文化去带领西方和世界,我觉得这基本上是一厢情愿。我问,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化?你解释一下,中国当代文学是由一些什么东西构成的?他们马上就失语了。所以我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枯竭实际上是我们文化思想原创力的枯竭。而这种枯竭,在西方六七十年代有过新理论的勃发,但创作上很难花样翻新。后来新理论也枯竭了。我们都知道后现代、解构都有不好的名声,大家都把它们看成是颠覆的、破坏的,这其实是对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的极大误解,从德里达80年代的思想来看,解构和后现代是肯定性的,是建设性的,德里达谈到了绝境和“他者”,这应该是后现代思想的起源,虽然德里达反对后现代,反对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思想是后现代重新开启的起点,那就是关于“他者”、“礼物”的问题;像他后期所谈论的“宽恕”、“反对死刑”、“动物保护”、“他者”、“礼物”、“馈赠”、“没有宗教的宗教性”等,这是全新的。可惜我们的一些人抵抗解构思想,把后现代看成恶魔,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时代确实需要我们的作家、文学中人以思想、心灵去重新感受,去寻找到文学的出发点。

  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2:刘备字玄德,生于公元161年,涿郡涿县(河北涿县)人,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刘胜玄孙,刘胜的儿子刘贞于公元前117年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因宗庙祭祀时所献助祭用的礼金不合规定而被取消封侯。刘备的祖父叫刘雄,父亲叫刘弘。刘备少年丧父,和母亲一起靠贩鞋织席度日。他家附近有一棵桑树像华盖,在树下和同族孩子玩耍时他曾说过:“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刘备年轻时不喜欢读书,喜爱骑马射箭,弹琴作乐。他身高7尺5寸(汉尺),《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里都介绍他双手下垂可以超过自己的膝盖,眼睛能看见自己的大耳,所以在三国演义里他又多被人骂为“大耳儿”、“大耳贼”。刘备生性少言寡语,待人谦和,喜怒不形于色,喜欢结交英雄豪杰,故后有“桃园三结义”。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他在商人张士平、苏双的资助下组织一支队伍,在镇压起义中初露锋芒。公元196年,陶谦推荐刘备为豫州刺使,驻屯小沛(江苏沛县),陶谦病逝后将徐州让给刘备,曹操上表推荐刘备做镇东将军,封为宜城亭侯。后徐州被吕布侵占,刘备依附曹操,在曹操帮助下消灭吕布。公元200年刘备占据徐州,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兵败,逃往青州依附袁绍,曹操攻破袁绍后刘备南下依附刘表,屯兵新野(河南新野),公元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帮助他联吴抗魏,经赤壁一战获得荆州地区。公元221年4月在成都称帝。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击江陵(湖北江陵),荆州守将关羽战败被擒,荆州被孙权全部占领。刘备于公元221年7月亲自率兵进攻东吴,孙权派陆逊领兵5万抵抗。公元222年6月,两军在犭虎亭对恃,刘备于彝陵(湖北宜昌东南)到犭虎亭一带扎营40余座,后被陆逊火烧连营惨败,退守白帝城(四川奉节)。公元223年4月,死于白帝城,终年63岁。刘备的遗诏中所提到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成为一代至理名言 。
  曹操: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都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初平元年,各路大将推举家世显赫的袁绍为盟主,西讨董卓。但因各将领心怀鬼胎,遂使义军失败。曹操在这战役中,初次见到日后的死敌——刘备。初平三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建安五年,袁绍大军南下,与曹兵会战于官渡。最后曹操用降将许攸之计亲率五千骑兵偷袭袁军粮仓。袁兵见军粮被烧而大乱,曹军乘势出击。袁绍败走。官渡之役鉴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孙权大军在赤壁迎战曹军。周瑜用计火烧曹操军舰,曹军大败。从此曹操无力大举南征。如果说官渡会战决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败便是曹操只可称雄北方的一战。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公元200年其兄孙策遇害,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公元203、205年,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即秦汉时的百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公元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公元211年,移治于秣陵,次年改为建业(今南京市)。公元21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蜀军。公元229年,曹丕死,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后人有诗叹道: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赵云,蜀国五虎大将第三位。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六进六出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 后人有诗赞赵云说: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张飞,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飞,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后人有诗叹道: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
  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
  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飞定中州。
  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3: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势力迅速发展。公元199年,北方的最大军阀袁绍率10万精兵南下攻许(今河南许昌东),企图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兵少将寡,率主力2万北上迎敌。第二年,袁、曹两军相峙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决战迫山眉睫。当时,袁绍的军队占有明显的优势。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奇袭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南)袁军,斩袁绍的大将颜良。然后,曹操又诱敌深入,斩袁绍的大将文丑。两战皆败,损失两员大将,袁军士气非常低落,但袁绍自恃兵多粮足,定要同曹操决一死战。监军沮授劝袁绍说,曹操兵少粮缺,只求速战,难于持久,不如跟曹军长久相持,等曹军兵疲粮绝,再进行攻击。袁绍不听,决意急速进攻,谋士许攸献计说:曹兵固守官渡,后方必然空虚,可分兵偷袭许,一定会成功。袁绍又不听,坐失了良机。许攸献计不被采纳,又遭到袁绍的排斥,就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献计,建义偷袭袁绍屯集军粮的乌巢(今河南延津县东南),说如果此举成功,不出三天,袁绍就会大败。同年农历十月,曹操率5000人马,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把袁绍的军粮全部烧毁。袁军听说军粮被烧,顿时大乱,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歼灭袁军7万多人,袁绍仅带800奇拴逃脱。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病重,孙权于是加紧时机向荆州进攻;投靠刘表、驻扎新野的刘备也借口抵御曹操和孙权,把所属军队扩充到几万人,并命令关羽于樊口大力训练水军,准备抢夺荆州;刘表长子刘倚为后母蔡氏家族所逼,进驻夏口。8月,刘表病死,次子刘宗在实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张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荆州牧。曹操于是率领大军迅速从叶、宛的小路南下,击败刘备守军,占领新野;刘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议下投降曹操。刘备企图占领南郡(江陵),依靠那里大量的物资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刘备意图后,自己亲自率领5000精锐骑兵星夜追击刘备,由于大量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曹军于当阳长坂为追上刘军,而关羽、诸葛亮已经事先撤退到夏口,刘军大败,刘备、赵云等“仅以身免”;刘备无奈只好改变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后,又攻取、招降了荆州8郡,受降刘宗水、陆军达10万人;刘备于是派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在听取了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分析后,决定抗曹,并命令周瑜、鲁肃、程普带3万多水军与刘备回合。11月,曹操率领10余万大军,进攻夏口的刘备;曹操水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遭遇交战失礼,曹操领主力到达后,大军在乌林驻扎;由于水土不服,曹军大量染上血吸虫病。为了克服曹军不适应水战的缺点,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只用铁索连起来,形成为日后惨败致命的“连环船”。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风,而江南由于气候问题,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纵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被蒙骗上当。在一个北风转东南风的夜晚,黄盖诈降,成功纵火,曹军大乱,联军乘机进攻;曹军大量烧死、淹死、投降,曹操在亲卫队的保护下,仓皇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为避免战船落入联军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烧毁其他营寨的所有战船。同时孙权在南方进攻合肥,曹操无奈命令张辽、乐进、李典星夜驰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许昌。一年后,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阳、樊城,荆州大部分于是落入刘备、孙权手中。209年,孙权从东线进攻合肥,于合肥为刘馥所挡。曹操10余万大军,败给了只有5——6万的孙刘联军,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而曹操过于骄傲轻敌是主要的主观原因;而联军充分的利用了各个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3 夷陵猇亭之战(火烧连营)

  三国时期决定蜀国命运的彝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兵败猇亭,这次战役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后汉末年,三国鼎立。吴、罗两国,实力不相上下、魏国最强。刘备为报东吴袭取荆州、杀死关羽的仇恨,不听诸葛亮、赵云的劝告,起兵七十多万,亲征东吴。

  孙权先派年轻的孙桓、 后派年老的甘宁等将领阻挡刘备, 都被刘备打败。 孙权急得没有办法, 就把杀害张飞的凶手范疆、 张达送给刘备,还愿让出荆州求和。刘备不答应, 非要灭了东吴不可。

  之后,孙权便任命陆逊为大都督。

  刘 备 的 部 队 从 春 天 出 征 直 到 夏 天, 也 没 打 败 东 吴 主 力, 当时正是盛夏季节,天气异常炎热,蜀军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气,叫苦连天。刘备只得让水军离船上岸,和陆军一起,靠着溪沟山涧、树林茂密的地方,扎下互相连接的四十多座军营,以便躲避暑热,休整军队,等到秋凉后再向吴军大举进攻。 马良感到不妥, 劝刘备说:“这样安营,是不是征求一下丞相的意见?”刘备说:“我很懂兵法,何必问孔明。”

  陆逊看到了蜀军战线拉得过长,兵力分散,士卒疲乏,土气低落,认为进行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胜利,陆逊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对蜀军的一个营寨进行试探性进攻,战斗结果吴军吃了亏,可陆逊已经找到了攻破蜀军的办法,那就是用火攻。陆逊命令水路士兵,用船只装载茅草,迅速运到指定地点;陆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在茅草里藏着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营,就顺风纵火。

  吴军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袭击。蜀军毫无防备,顿时乱成一团。各路吴军乘着大火,同时发起反攻,接连攻破了蜀军的四十多座营寨。蜀将张南、冯习抵挡不住,被吴兵杀死。在慌乱中,刘备拨马向夷陵马鞍山逃走。刘备逃到马鞍山。陆逊的大队人马把马鞍山团团围住,从四面放火烧山。刘备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跑。吴军紧紧尾追,刘备赶忙命令沿途驿站的人员,集中军用物资和士兵抛弃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烧着,堵塞山道,阻挡追兵。担负断后的蜀将傅肜,坚持战斗,率领部下往来冲杀,身受重伤,奋力死战,才使刘备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没多久,刘备也身死白帝城。

  4.汉巴之战

  5合肥之战

  曹魏方(守方):
  主将:张辽 副将:乐进,李典 兵力:七千

  孙吴方(攻方):
  主将:孙权 副将:可以确定的有凌统,甘宁,其余不详。 兵力:十万

  战前形势:
  孙权举倾国之力,对合肥势在必得,双方的兵力对比为14:1,而曹操远在汉中,远水救不了近火。
  战斗进程:

  一:前哨战:
  本来前哨战一般是指双方试探性的相互攻击,但由于本战的特殊性,使得前哨战成了整个合肥之战的关键。
  张辽在接到曹操指示之后,分析了当前形势,之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他募集了八百勇士,第二天向吴军发起突击,造成吴军一时混乱,无法应战。后来虽将张辽团团围住,但无奈对方勇猛难当,数次突破重围。激战半日,锐气尽失。而曹军则稳定了军心,提升了士气。

  分析:
  对于曹军来说,此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必要性:此战必须要打,因为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己方援军遥遥无期,军心动摇,若不能有效打击对方士气以稳定己方军心,即使守城也一定守不住。所以张辽说“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2:危险性:此战对于张辽及八百勇士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因为此战是正面突击,不是偷袭,对方毕竟是十万大军,己方突击队还不到对方百分之一的兵力,稍有差池,就会全军覆没。而且,此战只能胜,不能败。一旦失败,就意味着整场战役的失败。
  3:可行性:对于张辽来说,此战也并非没有取胜可能。其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对方兵力远胜于我方,难免会产生轻敌思想,防范必定会比较松散。只怕从主将到士兵,谁也不会想到只有十几分之一兵力的敌人居然敢主动出击。而且包围未成,阵脚未稳,这就给了张辽可乘之机。其二:吴军在如此优势兵力下,一定会自认为己方必然能获胜,在这样的思想下,将领士兵缺乏力战甚至死战的决心,战斗力打了折扣,反观我方,自张辽以下,突击队员个个抱着必死的觉悟和必胜的决心(两者缺一不可),战意旺盛,战斗力强。
  而最后,张辽凭着八百勇士,打赢了这场困难重重的战斗。其结果就是:敌方“吴人夺气”,而己方则是“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二:相持阶段:
  这一阶段较为简单,孙权围攻合肥十余日,不能破城,只能撤退。
  由于张辽打赢了前哨战,使得双方在气势上此消彼长,孙权空有十万大军,却不能攻破这只有区区七千守兵的合肥城,可见士气战斗中的重要作用。

  三:尾声:
  孙权撤退,各队人马皆以就路,唯有孙权,凌统,甘宁在后,张辽却在此时突然率军追击,打散了吴军的后队,几乎就捉住了三人。孙权跃马逍遥津,而凌统部下全军覆没,自己死战才逃脱。
  张辽可谓极善于把握战机。而反观孙权,在这里差点又犯下了一个致命的失误。如果说开始时是由于轻敌的缘故,那么在这里就完全是指挥上的失误了。己方可以说是战败而归,居然完全不堤防追兵。

  战后评价:
  曹操:太祖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
  曹丕: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
  东吴:闻张辽大名,小儿不敢夜啼。

  总体分析:
  此战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张辽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并且身先士卒,勇猛作战,使己方最终挫败强敌,获得胜利,确实体现了“智勇双全”的名将风范。而孙权在己方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产生轻敌思想,对于对方的突袭缺乏正确的应对方法,在指挥上又犯严重失误,可以得出结论:孙权并不擅长军事。

  6.兖州之战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东郡太守曹操在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地区击败黄巾军的作战。

  青州黄巾军进入兖州境内东平、任城一带,声势浩大,锐不可当。兖州刺史刘岱轻敌,不听济北相鲍信劝阻,贸然出战,被黄巾军所杀。曹操部将陈宫建议,刘岱被杀,兖州无主,可据为霸业之基,以争天下,并自荐前去说服刘岱部众,邀请曹操主持州政。鲍信原与曹操友善,其济北相之职即为操所表荐,遂到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迎接曹操为兖州(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南)刺史。曹操即向寿张黄巾军进攻,失利。于是,曹操明令尝罚,激励将士,针对黄巾军无后勤辎重,唯赖抄掠供应的弱点,采用奇袭战术,昼夜袭击,使其无所抄掠,终于反败为胜,每战必获。黄巾军被迫北撤,曹操跟踪追击,在济北(治卢县,今山东长清南)又败之,黄巾军势穷愿降。当年冬,曹操受降卒30余万,家属数十万人,遂将其健壮精锐者编组为军,号为青州兵,将老弱妇孺安置屯田。

  点评:此战,曹操以少胜多,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尔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你这个回答不能说麻烦
简直就是不可能

要是高手 她/他给你讲3天3夜也不一定能说完!!!
我送你一个建议

赶紧找一本《三国演义》的书 从头到尾看看
下面的诗也可以算是概括吧!!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1 整本书大概讲的就是三国(魏蜀吴)时期的事。人物大概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人。
2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空城计
3 曹操:说好听点是奸雄,好色。功德总是归给他人,失败总是反省自己。但在他人眼中形象并不好。
4 不知
5 草船借箭&借东风:智取

自己看《三国演义》去

【全书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三国演义》人物介绍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
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 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

3、 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刘备、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 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战争描写。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结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是根据正史材料和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等材料,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加工成书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斗争故事。它通过各个统治集团尤其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描写,广泛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的黑暗和动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丑恶的本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动乱年代的灾难与痛苦,以及人民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它也表现了作家向往仁政,暴政的政治思想。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利用又互相残杀的复杂矛盾斗争,深刻而又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
小说写汉灵帝死后,其兄何进掌权,以张让为宦官集团“十常侍”设计杀死了何进,袁绍又杀了宦官。接着是西凉刺吏董卓起兵赶走袁绍,立汉献帝。曹操发檄文会集诸侯讨伐董卓。在会师讨董的过程中,诸侯各怀异心,互相观望,不战自溃。最后王允设计杀死董卓,董卓的部下李、郭又互相攻伐,终于两败俱伤。随后曹操、孙策先后崛起,各霸一方。曹操灭吕布、袁绍,挟天子于许昌;孙策战刘繇,打严白虎,占领东吴一带。孙策死后孙权继位,与曹操大战于赤壁。孙权联合刘备击败曹操后,坐稳江东的同时,也让刘备壮大起来。刘备趁孙、曹休战之机,以荆州为根据地,西进取蜀川,建立了与曹操、孙权平起平坐的新政权。公元220年至222年期间,曹操之子曹丕、孙权、刘备先后建国,分别号称魏、蜀、吴。之后三国互相厮杀数十年。曹丕死后传位曹睿,最后传到曹奂,被司马懿设计夺了政权,然后先打败蜀国刘禅,再灭吴国孙皓。统一中国。
《三国演义》全局出场人物为一千一百八十三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只选其中几个来说。
曹操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写得最成功的封建社会奸雄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狡诈等反动本质。他是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掌握了朝廷大树,进一步发展到带剑入宫,弑妃、杀后、逼君,处处暴露了他永远也不能满足的野心。曹操的处世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固结,他在政治斗争中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他在逃难中杀了吕伯奢一家,还振振有词为自己辩护。他军中缺粮,管粮官按他的指示用小斛发粮“权且救一时之急”。当他发现军士“无不嗟怨”时,不容分说竟以“盗窃官粮”的罪名,将管粮官斩首示众。为防范行刺者,他宣称自己梦中喜欢杀人,有意在“梦中”杀了一名内侍。为了董承接受献帝密诏的事,他杀了董承等五家老小七百余人,连孕妇也不放过。他痛恨弥衡,乃借黄祖之手杀之……总之,欺诈与残忍相结合是曹操性格的主要特征。作者在极力写他“奸”的同时,也不忘写他“雄”的一面。例如,通过讨董卓、来吕布、平袁绍等一系列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表现他超群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他具有机警过人,深于谋略,善于审时度势、任用人才的长处。但是写他的“雄才大略”,是为了表现他的老谋深算、老奸巨滑。
《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政治才能和首先品质,都极力歌颂,从而把他塑造成为封建时代贤明的政治领袖形象。小说在刻画刘备这个形象时,处处与曹操进行对比。刘备爱民如子,仁民爱物。新野撤退时,他带领百姓,日行十余里,宁可失去战机,也不抛弃人民。刘备忠诚厚道,谦恭待人。曹操囚禁徐庶之母而逼徐庶归附,刘备竟为救徐庶之母而放走徐庶。曹操对张松傲慢无理,刘备对张松却谦虚恭敬,以礼相待。刘备讲义气,重友谊。他对关羽推心置腹,同生死,共患难,为了给关羽报仇,不懂一根。而曹操却用高官厚禄、金钱美女收买关羽。正如刘备自己所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此外,小说还描写了刘备“枭雄”的一面,他有政治抱负,百折不挠,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知人善用。在作家的笔下,刘备是一个圣明君主的形象。
小说里的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辅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实行法治,打击豪强,任人唯贤,赏罚严明。他为齐备制定了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在赤壁大战中,他沉着机智,不但避开了周瑜三番五次的陷害,而且维护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为了巩固后方,发送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与西蜀政权的关系,他对孟获七擒七纵,务使心服,深刻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有预见性和指挥若定的才能。他一出场就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的智慧,用几千人马杀退强大的敌军。赤壁之战的胜利,取决于他的战略战术。他的主要对手是司马懿,但是通过“安居平五路”、“弹琴退仲达”等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他高于司马懿的才能和胆识。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他亲自去东吴帮助周瑜,夺取赤壁大战胜利……总之,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谦虚谨慎,执法如山、廉洁奉公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成为封建社会“贤相”的典范。
《三国演义》擅长描写战争,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余次战役,这些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一幕幕惊心动魄,再现了动荡时代的社会现实。其中最著名的的战役有,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陆逊火烧连营等。其中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敌后相接的速决战;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在战役中,有的以强制弱,有的以弱胜强,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有的刀枪相向,有的出奇制胜。作家抓住每次战役的特殊性,写出战争的特点。
《三国演义》为中国的历史演义小说开了先河,还为后世的戏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其故事深入人心,在战略与智谋上在不同时代都有借鉴意义。《三国演义》早在17世纪就有了日译本传到国外,引起国外的极大兴趣。
《三国演义》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完整严密。全书七十余万字,写了近百年的历史,作家以历史的发展变迁为经线,以蜀、魏之争为重点,以蜀汉为中心来开展情节,结构全书。所以尽管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情复杂,头绪维系,却能做到情节连贯,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作家所以采取这样的结构,一是尊重历史,二是为了刻画主要人物,三是服从于朽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语言吸收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精华加以通俗化,形成一般特殊的语言风格,既是一种浅近的文言,又是白话,明白流畅,接近口语。叙述描写,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但《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有主要的缺点:人物性格的定型化,缺少发展的描写,使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必然性显得很不充分。另外,对人物的过分夸张,反失其真。


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是?
四大名著继承载着无数文化精华,在浩瀚如烟的古典小说领域中如四座屹立不倒的高山,任沧海桑田如何变幻,其伟岸身姿始终不被湮灭。不论是在艺术手法还是在思维深度上,它们都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是悠悠中国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笔。四大名著,为我们提供了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经》,与产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楚辞》,分别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相映成趣,熠熠生辉。以此为发端,中国文学走过了几千年漫漫征程,铺就了一幅幅雄浑而又婉丽、壮阔而又绵长的历史画卷,傲立于世界文学长廊,令整个中华...

中国著名文学小说?
2、《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

为什么书评歌德的“世界文学”源于中国,冠于希腊?
然后,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是由于歌德在阅读我国的一部叫《好逑传》的小说之后,受到我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和好友艾克曼聊天的时候提出将外国文学当作模型,来推动世界文学文化走向经典化,也就是说歌德的世界文学的中心是中国文学,因此才有“世界文学源于中国”这样的话。然后,冠于...

中国古代文学(上)的教材定位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上)》是一部详尽深入的文学教程,全书分为两册,上册聚焦于中国文学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部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五代。每个部分都详细探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体为线索,逐章剖析作家和作品,旨在揭示文学流变的脉络。每个章节前设有学习提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你对它了解多少?
只有读过四大名著,你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才能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四大名著里面就有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四部巨著在...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产生于没有文字记载的什么时代?是原始人类口耳相...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 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 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书是什么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

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

中国文学发展顺序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3.元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

万荣县15341359485: 中国古代文学(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详情介绍)
衡娜消疲: 1、古代文学一般包括欧洲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2、欧洲古代文学又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按时间分类,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万荣县15341359485: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
衡娜消疲:[答案] (1)文学从一般的文字文章以至于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独立的,同时又是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 (2)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诗歌、散文、小...

万荣县15341359485: 关于中国文学的??
衡娜消疲: 唐诗大致分为绝句、律诗.律诗又包含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按表现形式有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等.到宋朝后,开始出现大量的给词牌【曲】填词的情况,这就诞生了词.到元朝后,因为民族文化争端等原因,曲上升了一个层次,更加完...

万荣县15341359485: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本人从小爱好中国文学、历史以及各方面.想读一读中国的古典文学著作.可中国古典著作太多太在.根本不知道从那部开始.不要给我说什么... -
衡娜消疲:[答案] 我和你一样,也喜欢文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给我们力量,指引我们方向.陶冶我们的情操,升华我们的精神世界.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在书的世界,书的海洋,尽情的畅游吧.现在就开始吧.书海浩瀚...

万荣县15341359485: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中国古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
衡娜消疲:[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万荣县15341359485: 关于文学的作文 600字 -
衡娜消疲: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中国的文学,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见证.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洋文化来到中国,中国人也即将忘掉自己的本. 一个月前的万圣节,半个月后的圣诞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样的节日,甚至比过自己国家...

万荣县15341359485: 关于中国文学它的本质是什么?该如何去理解? -
衡娜消疲: 中华民族的文学, 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基本特征 独特的语言文字 文学自身的特点 儒释道合流的思想特征

万荣县15341359485: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衡娜消疲:[选项] A.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C. 元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D. 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

万荣县15341359485: 关于中国文学
衡娜消疲: 最有生命力的应该是唐代,唐代有厚实的经济基础,而宋代是重文轻武的结果,相比之下唐代似乎更理直气壮.

万荣县15341359485: 关于中国的文学
衡娜消疲: 唐代大诗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