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唐太宗用人纳谏的哪些故事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作者&投稿:李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 想一想,你还能从唐太宗用人纳谏的哪些故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 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
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
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
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
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
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
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
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
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
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
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数民族和
汉族看成一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和亲的正确政策。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悦诚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
他们纷纷来归,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嫁 妆,文成公主带去了大批珍宝、经典、医书、宝器、金银、金鞍、佩饰、锦缎、药品,还有食物、饮料、种子、树木,还有狮子、凤 凰,等等。文成公主带去的是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明。松赞干布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他对唐太宗自称女婿,上表祝贺唐太宗远征的成功。这次联姻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 由于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 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人要虚心的学习,有错必改,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二 唐太宗善于用人纳谏的目的是什么

巩固唐朝统治,维护李家江山。还有为自己增加形象

三 简要概括唐太宗用人纳谏的故事。

常何上书言事,太宗知其武将,不善言事,问他为何所言之事如此切中时弊,常何推荐马周,太宗一天之内四次派人催促马周。选拔马周入朝。后,马周成为兴唐名臣。

四 谁知道唐太宗的纳谏的故事

关于魏徵的几个小故事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五 从唐太宗虚心纳谏,爱惜人民的统治思想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急需,求解答。速度,速度,速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有接受别人劝谏的态度。尤其是领导者,负责的事情影响比较广,更要战战兢兢。不只要接受劝谏,还要求谏,主动要求干部、下属给自己提意见,不要把决策给做错了。唐太宗就做到这一点,而他受谏的态度可贵在哪?下属说错了,他也不责怪。有一个大臣就批评他,批评了好一阵子,後来出去了。身边的近臣不欢喜:皇上,他讲的根本都是错的,你怎麼还让他讲?太宗皇帝讲:我假如制止他,让他讲不下去,他出去以後说,皇上不能接受我的劝,以後就更多人不敢给我劝;他讲错了,可是我能听完他的劝谏,他一出去说,皇上很能接受我的劝告,整个大家肯劝的风气就带起来了。所以太宗皇帝在考虑事情,也是我们的学处,他想得很长远,想的是整个风气的问题。而事实上,这个大臣批评完,出去以後冷静下来,再观察观察,我有很多是讲错了,误会皇上了,他会怎麼样?更佩服皇帝。
所以亲戚朋友误解我们、批评我们太过了,你能欢喜接受、能包容,等到他搞清楚了,反而对我们更信任、更尊重。不要逞一时口舌之便,人家给我们提意见很难得了,我们还制止他,还跟他辩论,下次人家就提不起那分劝的心了。太宗是错了都接受。我们现在是什麼?对了,我们都很难当下接受,因为这个面子是障碍。人家讲得很正确,又要马上编一个藉口来应对。其实这样子反而真正有道德的人,他慢慢就觉得劝你反而还得要你的这些藉口来回应,人家说算了算了,就不要劝了。所以能不能得到很多爱护我们的人的劝告,其实不是他们决定的,是我们的态度决定的

六 唐太宗用人纳谏的故事,从中得到的启示

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人要虚心的学习,有错必改,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七 关于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故事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
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
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
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
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
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他不管
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
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
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
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
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
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仅没有怪罪
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
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
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
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
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
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
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
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
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数民族和
汉族看成一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和亲的正确政策。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悦诚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
他们纷纷来归,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嫁
妆,文成公主带去了大批珍宝、经典、医书、宝器、金银、金鞍、佩饰、锦缎、药品,还有食物、饮料、种子、树木,还有狮子、凤
凰,等等。文成公主带去的是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明。松赞干布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他对唐太宗自称女婿,上表祝贺唐太宗远征的成
功。这次联姻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 由于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
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哲理故事..唐太宗用人2006年04月27日
Tag: 有所思 网络资源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

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署,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一日之长。”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

从王珐的评论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

未来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只依靠一种固定组织的型态而运作,必须视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团队。所以,每一个领导者必须学会如何组织团队,如何掌握及管理团队。企业组织领导应以每个员工的专长为思考点,安排适当的位置,并依照员工的优缺点,做机动性调整,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

经理人员的任务在于知人善任,提供企业一个平衡、密合的工作组织。

八 古代君王纳谏成功的事例

1、邹忌以妻因为偏爱自己、妾因为害怕自己、客因为有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了宫妇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严重,于是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在政治上战胜别国。

2、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3、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4、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5、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九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用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要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




劝诫唐太宗以历史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的历史名人是谁
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还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

唐太宗善于纳谏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事例有很多,以下列举三个:⒈张玄素劝谏:唐太宗即位时,筹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错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获得同桀、纣一样的下场,对如此锋利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⒉...

唐太宗采用了哪些纳谏的方式使天下大治?
1、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用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要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

谁知道唐太宗的纳谏的故事?
关于魏徵的几个小故事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

唐太宗的用人纳谏给了你什么启示?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

李世民在用人、识人、管人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唐太宗的在选人、用人上的管理能力可用“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宽厚爱民”16字来总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

唐太宗用人有什么成效?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0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

关于唐太宗善于采纳明臣纳谏,不断对照检点自己的得失的故事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人以铜...

韶关市15345166179: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有名字和故事 -
龚鸿氢溴:[答案]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 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 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

韶关市15345166179: 对于魏征的进谏,李世民 欣然纳之 ,这表明李世明具有怎样的品行?能反应这种品行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请你举一例. -
龚鸿氢溴:[答案] 虚怀纳谏,善用贤人,胸怀广阔,即使是批评的意见也能虚心采纳,有一次,唐太宗玩一只鸟,魏征来了,怕魏征批评他,就藏衣服了,魏征已经知道了,就一直说着政事,一直不走,那只鸟被憋死了,唐太宗很无奈,却也还是接受了魏征的好意

韶关市15345166179: 关于唐太宗善于采纳明臣纳谏,不断对照检点自己的得失的故事 -
龚鸿氢溴: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

韶关市15345166179: 唐太宗是怎样“用人和纳谏”的?
龚鸿氢溴: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所谓“明君”,就是指他十分贤明、开明、明智.而唐太宗之贤明,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他善于“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

韶关市15345166179: 唐太宗纳谏的典故是什么? -
龚鸿氢溴: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的观点 揪错 ┆ 评论 ┆ 举报 青山翠谷 [学妹] 唐太宗纳谏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联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联怀也." 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司空(官职)裴寂说:“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韶关市15345166179: 简要概括唐太宗用人纳谏的故事. -
龚鸿氢溴: 常何上书言事,太宗知其武将,不善言事,问他为何所言之事如此切中时弊,常何推荐马周,太宗一天之内四次派人催促马周.选拔马周入朝.后,马周成为兴唐名臣.

韶关市15345166179: 唐太宗纳谏 -
龚鸿氢溴:[答案]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①曰:”比②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 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

韶关市15345166179: 唐太宗善于纳谰和用人的小故事 -
龚鸿氢溴: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韶关市15345166179: 求名人专注的故事和虚心纳谏的故事 -
龚鸿氢溴:[答案] 唐太宗纳谏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

韶关市15345166179: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50字就好,太长的不会采纳为答案) -
龚鸿氢溴: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