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文言文特殊句

作者&投稿:良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蒲松龄的古文【狼】的特殊句式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2. 蒲松龄的古文【狼】的特殊句式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3. 文言文《狼》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止:通“只”。

原文中的句子:止有剩骨。

白话译文:只剩下骨头。

二、一词多义:

1、积薪:

(1)堆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53336积柴草。

原文中的句子:场主积薪其中。

白话译文: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原文中的句子:转视积薪后。

白话译文:转身看柴草堆后面。

2、意:

(1)神情、态度。

原文中的句子:意暇甚。

白话译文:神情悠闲的很。

(2)意图。

原文中的句子: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白话译文: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3、敌:

(1)攻击。

原文中的句子:恐前后受其敌。

白话译文: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2)敌人。

原文中的句子:盖以诱敌。

白话译文: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4、前:

(1)前面。

原文中的句子:恐前后受其敌。

白话译文: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2)向前。

原文中的句子:狼不敢前。

白话译文:狼不敢上前。

三、词类活用:

1、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4、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四、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原文中的句子:一狼径去。

白话译文:一只狼径直走开了。

2、少:

古义:稍微。

今义 : 数量小。

原文中的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白话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原文中的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白话译文: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4、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原文中的句子:止增笑耳。

白话译文: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5、股:

古义:后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原文中的句子: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白话译文: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6、盖: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原文中的句子: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白话译文: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 状语后置。

白话译文:把骨头扔给狼。

2、省略句:

(1)“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白话译文: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白话译文: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3)“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白话译文:把骨头扔给狼。

(4)“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白话译文: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4. 文言文《狼》的判断句有哪些

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其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判断句】其一则死狼也。/是可笑也。

其二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其三无判断句。

5. 文言文狼重点句子 和翻译

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 *** 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 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

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岁贡生。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花大量时间,不断向民众搜罗资料,再编辑成册,就成了一本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概述图中的蒲松龄像为清朱湘麟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藏。

6. 谁有《狼》的文言文整理

狼 蒲松龄其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其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一、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 *** 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二、字词1.词性活用现象: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2.通假字“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3.一词多义: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4.虚词的用法:(1)之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以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拾柴草堆)。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5.常用字词: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三、《狼》分析《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

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

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

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户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

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

7.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法现象,通过省略一些成分或词语来达到简洁、精练的表达效果。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省略了动词,但意义清晰。总结: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被广泛使用,包括比兴、倒装、排比、借代、赋格和省略等等。这些句式在表达方式上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给文言文增添了一种...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4、倒装:为了强调、突出等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 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除上述四大句式特点之外,文言文的固定句式也属于特殊句式。句式的意义:根据内部结构的不同,句子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句型和句类...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1、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2、被动句 被动句是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调来...

文言文陋室铭,马说特殊句式
《陋室铭》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倒装句,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马说》特殊句式 1. 其真无马邪? (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2.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 ,“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倒装句)尽粟一石(定语后置)3.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省略主语“食马者...

文言文有哪几种特殊句式
主要有:(一)判断句 (二)省略句 (三)被动句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句式的特殊,是与现代文比较而言的。现代文的判断句多用判断词“是”,文言文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现代文的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文言文颠倒了,形成了倒装句;其它特殊句式同理。因此,想学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定要有现代汉语的语法基础。

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
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分别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一、判断句: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1、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

忠县18689956651: 文言文《狼》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
务娜小儿: 一、通假字: 止:通“只”. 原文中的句子:止有剩骨. 白话译文:只剩下骨头. 二、一词多义: 1、积薪: (1)堆积柴草. 原文中的句子:场主积薪其中. 白话译文: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原文中的句子...

忠县18689956651: 初一下册语文狼中的特殊句式(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和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务娜小儿:[答案] ①.倒装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②.省略句:a.投以骨(应“投以骨”,之,代狼.) 把骨头投向(狼). b.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 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

忠县18689956651: 狼 这篇古文 变现狼的狡猾的句子是(至少两句) -
务娜小儿:[答案]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忠县18689956651: 文言文狼 表示狼狡猾的本性的句子有哪些 -
务娜小儿: 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有: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表现狼贪婪的句子有: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忠县18689956651: 文言文《狼》的判断句有哪些 -
务娜小儿: 狼三则 作者:蒲松龄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

忠县18689956651: 分别找出古文《狼》中表示狼贪婪凶狠和阴险狡诈的句子. -
务娜小儿: 凶狠贪婪: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阴险狡诈: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忠县18689956651: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狼的名句 -
务娜小儿: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忠县18689956651: 文言文《狼》中可以梗概文章中心的语句是哪一句? -
务娜小儿: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就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含义理解: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担忧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文章中讲屠人晚归遇狼的事情.狼虽然用了计谋,然而仍然被人杀死.最后一句点明主题.

忠县18689956651: 七年级下册《狼》的文言知识总结....谢谢..... -
务娜小儿: 六、《狼》 1.出处:选自《聊斋志异》 2.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详情见7年级上册《山市》. 3.字词句: A. 字音:缀〔li〕行 苫蔽〔shan bi〕 尻〔kao〕尾 B. 词义: ⑴.通假字:“止”通“只”,只有,eg:止有剩骨. ⑵.古今异义: ...

忠县18689956651: 狼文言文点明中心的句子 -
务娜小儿: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狼固然狡猾,但是一会儿都死了,亲手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能增加笑料罢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