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阿累写的<<一面>>

作者&投稿:郴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面”是阿累1936年为谁写的?~

《一面》是阿累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一面》作者阿累是(作)家、(教育)家、(翻译)家 我只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阿累 简介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人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人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客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
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阿累写了回忆性的文章《一面》,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后被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阿累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现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人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在吉隆坡客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这是全文:http://www.sh1122.com/top100/jingd_s.php?wenxueid=4176

  《一面》这篇回忆录写得很别致,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面遇,短暂而又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经过。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一面》的成功之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于细微处见人物的伟大品格。作者把“一面”作为中心事件来记叙,但在此之前巧设伏笔,层层铺垫。文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鲁迅的伟大品格,要启发学生深入讨论,小事中所表现出的鲁迅的伟大品格,将所见之“小”与鲁迅的人格之“大”联系起来。

作者阿累,真名朱凡,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
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②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③“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2)对词语的理解。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莽撞:鲁莽。指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用手抚摩。

颓唐:精神不振作。

打眼:引人注目。

憎恶:憎恨,厌恶。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在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重点研读作者同鲁迅先生见面的部分,可以抓住外貌描写展开教学。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和“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寥寥几笔,既是鲁迅外貌的特征,又显出了刚毅坚强的性格。

课文以《一面》为题,这“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这“一面”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

注重朗读,读悟结合。本文写的虽然是作者四年前的往事,但鲁迅先生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在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作者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和敬仰之情。文中有不少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适宜通过朗读体会其中感情。例如,“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这一段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又如,“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作者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吸引得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阿累写了回忆性的文章《一面》,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后被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阿累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现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人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在吉隆坡客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阿累,真名朱凡,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2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安放在万国公墓。
鲁迅先生的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旧中国的黑暗。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而且要逮捕他,但他始终与敌人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谈碰壁”中,我们感受到他救国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英雄形象。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一面"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文章通过记叙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同鲁迅见过一面的事情,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热爱劳苦大众和对进步青年的关怀,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决心踏着先生足迹前进的真挚感情。
全文分两部分,以空行隔开。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层:第一层(1)-(2)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第二层(3)-(17)段:写内山老板热情地接待"我"和"我"卖书缺钱的困难。第三层(18)-(38)段: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也是全文的主体)。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之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
写作手法
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从多方面运用衬托、对比的方法表现人物。
抓住人物最鲜明的外貌特征--"瘦",从作者的感受入笔,较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
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人物形象随作者的观察和感受而逐渐丰满。
第一次作者观察的地点在远处,在黑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所以人物形象"模糊"作者粗线条地勾勒出身材、年龄、国籍、衣着和抽烟的神态(第3段):"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第二次的观察在近处,作者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因此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脸色、头发、胡须)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第19段):那个"咬着烟嘴"的老人"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的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第三次为"特写"(第32、35、36段),作者面对面地观察鲁迅,不仅观察的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观察不到的细微特点再补写出来:"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嘴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他的脸--瘦!""带着奖励似的微笑"这次描写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作者还注意写鲁迅的手--"竹枝似的手指","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这些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作者介绍:
阿累(笔名),原名朱凡(1909-1987),江苏涟水县人。少年时期,他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当过售票员,参加工人罢工、新四军,加入了共产党。
背景: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阿累正在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阿累虽然崇敬鲁迅先生,也爱读他的文章,但和鲁迅先生却无往来,仅在四年前(1932年),他当售票员时,因在内山书店购书,和鲁迅先生有过一次偶然的相遇。就是那次鲁迅的热心帮助,使阿累深受感动,并永远铭刻在他的心头,永远激励着他前进。于是,当《中流》半月刊要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的专号向阿累约稿时,他便以《一面》为题,于1936年10月写了这篇纪念先生的文章。

〈一面〉
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老战士
作者简介: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阿累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现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人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人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因参加卖票工人罢工被捕,两年后经人保释出狱,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客孔学校教书。后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抗战后参加新四军,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工作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一面》是作者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而作,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
文章主题:这篇文章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小说的描写手法有那几种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三、静态描写 静态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一...

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一面"内容
(l)简介课文。 要求。看标题、看预习提示第1段、从头至尾浏览(即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 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② 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谁?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教师明确: ① 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

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语言简洁,印象深刻。 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

阿累《一面》 教案
""带着奖励似的微笑"这次描写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作者还注意写鲁迅的手--"竹枝似的手指","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这些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重点语段研读】语句: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

朱凡的介绍
朱凡(1909--1987),原名朱宗仁,又名朱一苇、朱石清、笔名阿累,江苏涟水县河网乡潘刘村人,为朱际云长子。他精通文学、哲学、历史,熟练掌握英、日两门外语。是作家、文艺评论家,又是人民教育家,曾先后三次担任湖南大学校长。

什么是白描,细描?
不仅如此,有时还有白描叙述人物的身世,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身世的介绍:“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作者抓住他“没有进学”、“不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1)在这四年里,__ ___,___,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阿累《一面》) (2)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

有哪些描写手法?
两大类:人和物的正面和侧面描写。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和物的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2、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所以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如环境描写、...

初中语文课本剧剧本、、、要九年级以前人教版的课文改编的、、、好的...
(过了一会儿,好像想起了什么,神情一下子激动起来,结结巴巴地)哦!您,您就是——鲁迅 (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用手指着《铁流》)这本《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这是曹先生译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的本钱;至于我的那一本,是送你的。阿累 (惊讶地面对观众)果然是鲁迅先生。这位越...

《一面》阿累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德格县19855195127: 阿累的作品有哪些
孟琦醒脑: 就写了《一面》这一部回忆性作品 《一面》 阿累 一九三二年,就是一·二八那年的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 一天中午,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我总是带着敬爱和感激,叫先生的,虽然并没有什么根据. 他殷...

德格县19855195127: 《一面》是作者阿累(以一个售票员的身份)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而写的;文章颂扬了鲁迅对青年的爱护.
孟琦醒脑: en 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德格县19855195127: 写鲁迅的《一面》阿累写的要原文 原文! -
孟琦醒脑:[答案] 《一面》 阿累 一九三二年,就是一·二八那年的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 一天中午,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

德格县19855195127: 阿累 其他作品
孟琦醒脑: 《士兵》 《长城脚下》

德格县19855195127: 阿累作品《一面》的资料 -
孟琦醒脑: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一面>>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在以小见大中,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德格县19855195127: 阿累的两部小说集是什么
孟琦醒脑: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 但是却从来没有答案 因为大家了解他的只有和鲁迅有关的那个《一面》

德格县19855195127: 从阿累写的《一面》中,选择3~5个具有高深含义的句子做赏析,分析其具体内含. -
孟琦醒脑: 语句: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研读: "赫然",原是形容大怒,或者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出现的样子.文中表示"鲁迅译"这三个子十分醒目的出现在作者眼前.表现...

德格县19855195127: 请问阿累写的《一面》中的一面是什么意思?? -
孟琦醒脑: 因为他见到鲁迅先生一面,这一面给了他深深的印象,也让他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为人.所以叫一面.

德格县19855195127: 阿累所在社会时代背景是怎样?阿累所在社会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孟琦醒脑: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阿累正在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阿累虽然崇敬鲁迅先生,也爱读他的文章,但和鲁迅先生却无往来,仅在四年前(1932年),他当售票员时,因在内山书店购书,和鲁迅先生有过一次偶然的相遇.就是那次鲁迅的热心帮助,使阿累深受感动,并永远铭刻在他的心头,永远激励着他前进.

德格县19855195127: 《一面》阿累 -
孟琦醒脑: 1.从鲁迅一根根竖起来的头发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强不屈的人.2.文中反复写鲁迅的瘦突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3.课文以《一面》为题的好处:以小见大. 我们早学完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