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故事,越短越好!

作者&投稿:阿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衡的故事(越多越好)~

敏而好学


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张衡出身在河南南阳一个很有名望的诗书世家。其祖父张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后汉书》载张堪由于品学兼优,被时人誉为“圣童”。后从刘秀起兵,反对王莽新政。东汉初,帮助吴汉灭公孙述,屡建奇功。官任渔阳太守后,抗击匈奴,爱惜民力,发展生产,故而民乐其政。当时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是“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死后,留下资财无多。在张衡小时候,由于家道中落,家境已渐清寒,曾受过故交的接济。


张衡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既有显赫的家世,又有一位堪称表率的祖父,但家境又不富裕,生活清苦。这样的环境,使张衡从小就立志高远,不耽于安乐,而是在艰难中刻苦自学,坚韧不拨,自励上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学的熏陶,祖父的品行业绩对他的垂范作用,对张衡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后来祖孙二人同被列传于《后汉书》,一起名垂史册。


张衡的青年时代以游学生涯开始,主要从事于文学创作。《后汉书·张衡传》中对他这段经历有如下描述:“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购簌艺。”(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公元93年,年仅15岁的少年张衡辞别家人,出外游学。他先入武关、后游三辅;公元95年至洛阳,在洛阳居住了五六年,经常到太学里去访谒名家经师,虚心求教,这为他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遂到南阳郡宛城,任主薄一职,其间创作了不少名垂千古的文学作品。公元108年,鲍德调任京师,邀张衡共同赴任,但张衡深感自己学业未成,不足以济世,遂辞官回乡,居家治学。在随后的5年中,他研究的重点从经学、文学,转向哲学、天文、历算。值得一提的是,张衡从文学转向科学研究,颇受其挚友崔瑗的影响。崔瑗是张衡少年时在洛阳结识的学友,著名经学家贾逵的高徒。他文思敏捷,爱好天文、历算。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两人交流见解,共同磋商,一直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在南阳期间。张衡仔细研究了西汉杨雄著的《太玄经》。他反复阅读 思考,并与崔瑗书信往来,互换心得。最后,两人都写出了自己各具特色的《太玄经注解》,成为哲坛佳话。另外,他还致力于探讨天文、历算等学问。公元111年,张衡博览群书、汇通古今的名声远播京师,被“公车特征”,授为尚书郎中,次年迁太史令。任此职前后总计达14年之久。张衡的许多重大科学研究工作便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著《灵宪》


张衡品行高洁、才识卓著,是担任太史令的最佳人选。而他生平本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厚,而耻智之不博”的自诫,淡泊名利。虽然太史令从职位上讲仅是个中级官员,俸禄也并非十分丰厚,但他对这一学以致用、能进一步开拓天文研究领域的职务,感到十分满意。


张衡在太史令任内,积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系统观测天体运行,著《灵宪》等书,创制浑天仪,且在历法方面也有所研究。


《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分别述说《灵宪》一文中的天文学成就。


第一,论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结构。关于天地的生成问题,《灵宪》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的元气发展来的。元气最初浑沌不分,后来才始分清浊,清气和浊气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清气所成的天在外,浊气所成的地在内。这种天体演化思想,是从物质运动的本身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宇宙结构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些观点,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在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


第二,月食的成因。在浑天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月食的原因。张衡在《灵宪》中写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大意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而是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则出现亏缺,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如果月亮进入地影——张衡将地影取名叫“暗虚”,就会发生“月食”。)可见,《灵宪》对月食原因的解释是很科学的。


第三,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虽然张衡把天比作一个鸡蛋壳,把地比作蛋壳中的鸡蛋黄,但他并不认为硬壳是宇宙的边界。关于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一直就是古今中外天文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张衡在撰写《灵宪》时,受到了杨雄《太玄经》中一些天文观点的影响,但在宇宙的无限性上却没有遵循杨雄观点,而是自有见解。张衡认为,人们目之所及的宇宙世界是有限的,但在人们目之所及之外呢,就“未之或知也。末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第四,测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张衡实测出日、月的角直径是整个周天的1/736,转换为现行的 360度制,即29度21分”,这与近代天文测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31’59”和31’5”相比,绝对误差仅有2’。囿于两千多年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及观测条件,这个数值可以说是相当精确的。


第五,重制载星三千的新星表。张衡在认真观察天体的基础上,对前人留传下来的好几种星表作了整理、汇总,建立了恒星多达三千的新星表。据《灵宪》载,其中“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张衡所制星表,不仅大大超于前人,也为后世所不及。汉末丧乱,张衡所制星表失传。晋初陈卓建立的星表,有星1464颗,仅为其半。直到清康熙年间,用望远镜观察,方过三千之数。可见,张衡星表的亡佚,是我国天文史上的重大损失。


第六,五星的运动。关于五星的运动问题,张衡提出:日、月、五星是在天地之间运行,而非在天球壁上运行。并且,这七个天体运动的速度各不相同,“近天则迟、远天则速”。所谓天,是指设想中的天球壁,也就是说距地近则速度快,距地远则速度慢。按照五星距地的远近及运行的迟速,他将五星分为两类:水、金二星,距地近,运动快,附于月,属阴;火、木、土三星,距地远,运动慢,附于日,属阳。他继承传统,将星体运行方向分为顺行、留和逆行,虽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他试图追索天体运动的力学原因的探求方向却无疑是正确的。张衡虽然还不知道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绕太阳而行的,但他确实已经发现行星运动的速度与运转中心体的距离有关。可惜,这种正确的思想没有引起后世的足够重视,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直到17世纪,开普勒在哥白尼太阳系学说的基础上,指出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而其中之一,便是行星速度和公转周期决定于行星与它运转中心体太阳之间的距。


《灵宪》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的里程碑,虽然其中还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但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



研创浑天仪


张衡对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另一杰出贡献在于他创制了浑天仪。张衡设计制作的浑天仪,是为了辅以其天文学说---浑天说。


张衡创制的“浑天仪”是用来演示天体运行的“浑象”,由支架和一个表面遍布星座、直径四尺多的中空铜球组成,类似近代的天球仪,球上刻有二十八宿和中外星官。张衡完成设计后,先用竹蔑做成小仪。他挑选出一些竹片,向外的一面刻上度数,编成圆环,再将多个竹环穿联成仪器模型,经试验确定无误后,放大翻制范模,然后用铜浇制而成。如上所述,浑天仪的主体是一个空心的铜球,直径四尺六寸五分,周长一丈四尺六寸一分。球内有铁轴支持,按天轴方向贯穿球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表示天球的南北极,因而这根铁轴称为极轴,可转动。天球外围正中,有一条表示地平的水平环,还有一对夹着南、北极轴而又与水平环相垂直的子午双环,极轴使支架在子午环上。子午双环正中就是观测地的子午线。球的外表面刻有二十八宿与中外星官。天球转动时,球上星体有的露出地平环之上,意指星出;有的正过子午线,意指星中;而有的没于地平环之下,意指星没。铜球上还刻有黄道圈和赤道圈,相交成二十四度角。其上各有二十四节气刻度,且从冬至点起,列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每度长四分,分为四格,表示太阳每天在黄道上移动一度。


《晋书·天文志》对张衡的浑天仪的运作曾有生动的描述:“张平子既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户而伺之。其伺之者,以告灵台之观天者,曰:‘某星始见,某星至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也。”(大意为:张衡把浑天仪放置在一个门窗皆闭的密室中,用水力带动浑天仪旋转,在屋里的观测者察看浑天仪上的天象变化,告诉同时在外面灵台上观测天象的人说:“某某星已从地平线上出现,某某星已运行到了天空正中,某某星已落下地平线。一内一外,两个人的观测结果完全一致。


张衡将浑天仪、齿轮系统、计时漏壶联结起来。遗憾的是,这种装置的具体情况史书上没有留下记载。但据后人推测,应该是一方面以漏壶记时,一方面将漏壶中的浮子用绳索的一头绕过无球极轴,另一头连接一个平衡锤。当受水时,壶中的水量增加,浮子上浮,另一头的平衡锤则下降。一上一升,绳索带动极轴旋转,使天球转动。不论这种推测是否属实,但公认的是,张衡是利用一种机械装置带动浑天仪运转,以模拟现实天象中星体的运行,而且能够达到很高的精确度,与实际状况符合一致,这在中国天文学及机械学史上是空前的。这种配以刻漏的浑天仪实际上就是一座天文钟和年历,可以说,它是后世机械钟表的肇始,对后世机械钟表的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而它的创制者张衡也堪称钟表制造者的鼻祖,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张衡又创造了“瑞轮荚”这种史无前例的水运机械装置。“荚”是神话传说中的植物,据说它从新月开始,每天长出一片荚,直到满月长满15片。而后每天掉一片荚,到月末掉完,下月初始又重新开始。根据这种完全是出自人们的理想的神话传说中的植物,而张衡却利用机械装置把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瑞轮荚”是一种轮状物,利用水力转动,从初一起每天转出一片荚;从十六开始每天又转入一片。所谓“随月盈虚,依历开落”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钟表的日期显示。




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张衡在地震学领域也很有建树,他的代表作就是震古烁今的候风地动仪的发明。候风地动仪,又称地动仪,制成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报告地震的仪器。根据《后汉书》中的记载,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像一个卵形的酒樽,直径有8尺。仪体外铸有“山龟鸟兽”,象征地上的山峦和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二十八宿。体外八方刻有八卦篆文,表示八方之气。体外附有八条龙,龙首各朝八方,象征阳;八只蟾蜍抬首张口居龙首之下,象征阴。由此构成了阴阳、上下、动静的辩证关系。仪体内有一根高且细的铜柱,称为“都柱”。都柱在仪体内居于顶天立地的位置,是按古代天柱之说设计的。都柱旁有八组滑道,滑道通过杠杆连接龙头,龙头嘴内含有铜球。地震时,倾斜的都柱倒向地震方向的滑道,倒到尽头推动杠杆,通过杠杆作用引发一个像擎机一样的牙机,龙首打开,铜球落入下面的蟾蜍口中,发出“当”的一声响。司仪之人根据落球的方位,便可报告地震发生的方向。这台仪器构思巧妙,制作精密,据史书记载“验之以事,合契若神”。不仅可以测出近距离的、人们可以感觉得到的地震,还可测出发生的数千里之外的地震!


张衡在机械制作上也是硕果累累,上文所介绍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制造,都需要高超的机械制造技术。除此之外,他还制作过指南车、记里鼓车和木雕。指南车采用一种自动灵活的齿轮系统,车子不论怎么转,车上站立着的木人,手指的方向始终是南方,功用类似于指南针,用作皇帝出巡时指明方向。记里鼓车也是一种齿轮装置,它利用一组齿轮装置,将木车行走时车轴的转动,传递到车上手持捶鼓的木人的手臂上,使木车每行一里,车上的木人就会击鼓一次,从而可以用于记录行程里数。据史书记载,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翮:鸟的翅膀;机:机械装置)。这是一种腹中巧制机关,能够自飞很长一段时间的木鸟。这几种巧制具体的构造如何?已无确凿考证,但张衡确实是一位技术高明的机械制造大师,他同马钧一起被后人尊为“木圣”


崔瑗赞叹张衡“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侔:相等)。“制作侔造化”的前提是“数术穷天地”,这句话除了赞叹张衡天文学识的渊博和制造器物的神奇,也对张衡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大为赞誉。《后汉书》中曾提到张衡写过一部数学专著《算罔论》,可惜书已失传,内容不详。但张衡确定的圆周率尚可考见,为根10,虽不十分精确,但较前人“径一周三”之说,已有了很大进步。



才高德劭 高山仰止


公元123年,张衡参加了当时震动朝野的历法大讨论。这次历法大讨论,起因于当时世人崇尚的图谶。图谶又称谶纬,东汉时极盛。“谶”是一种以诡为隐语决吉凶的预言,“纬”是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典的符录瑞应,与经学结合形成谶纬神学,在意识形态上处于绝对权威的统治地位。当时,有人以“甲黄元与天相应,合图谶”一语为由,对当时行用较科学的《四分历》提出非难,建议改用符合图谶的《甲寅元历》,而梁丰则以图谶为根据,主张倒退回去恢复《太初历》,而他们都得到了不少朝臣的支持。而反对改历的也分为两派,一派人认为“《四分历》本起图谶,最得其正,不宜改”。而张衡与另一位尚书郎周兴则认为,不应该把历法与谶纬联系在一起。他指出,历法的制定应以日月星辰的实际运行为最终依据,而不应该以主观臆断、妄事附会来判断一部历法的好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衡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不畏权势、实事求是的高贵品质。


张衡是一个罕见的全面发展的人物,他除了在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等方面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外,在哲学、文学、绘画等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


在哲学方面,他对杨雄的《太玄经》就有很深的研究。在文学史上,张衡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大文学家。如辞藻华丽、气势辉宏,把汉代的辞赋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且还在文中提出“夫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的千古哲理。奇思妙文,备受后人推崇。另外,他还首开抒情小赋之先河。代表作《温泉赋》格调清新,言辞淡雅,令人读之忘俗,是汉代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张衡在文学上的第三个主要成就是创制了以《四愁诗》为代表的新体七言诗,给后来的七言诗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张衡也是东汉的大画家,他绘制的《地形图》一直流传到唐代,被唐代张彦远列为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张衡对自己的要求是“约己博学,无坚不钻”。这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张衡为官清廉。伐蜀时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蜀郡号称天府,但张衡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少年时便会做文章。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地区。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张衡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扩展资料

发明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
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
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衡

张衡观天察地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伟大的,这是由于他从小就爱科学,勤奋地学习钻研和不懈地观察实验,而且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刻苦研究、创造才获得的

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 ,也有很多的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好几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老百姓和国家带来很多的伤害。

当时的皇上和老百姓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认为是鬼神造成的。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只张着大嘴的蛤蟆。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告诉人们那边发生地震啦。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可是,那天洛阳一点地震的迹象也没有,更没有听说附近有什么发生了地震。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过了没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真正的信服了。

张衡虽然后来在政治上并不顺利,但是,他的这些科学发明和实验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这个故事还行不?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
他是东汉伟大的天文学家,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也有贡献,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

张衡是个牛人,认为月亮是反射太阳光才发光的,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后世称张衡为木圣(科圣)---(要是学武估计还可以成为剑圣)


小学生讲解度量衡的故事有那些呢?
小学生讲解度量衡的故事如下: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他擅长写辞赋。开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作郎中,刘濞想要反叛朝廷,枚乘就劝阻他说:“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边是无底的深渊,这种情景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如果上边断了,那是接不上的;...

张衡的故事(越多越好)
张衡做侍中的时候,因为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很多坏话。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他六十一岁那年病死。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更多回答(1) 其他类似问题 2008-11-09 张衡的故事,越短...

张衡的故事
张衡很小的时候,小张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欢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说了,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眨眼的星...

张衡的故事 数学
祖父堪,字君游,少治《梁丘易》,光武时,为蜀郡太守,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卒后妻子贫困。衡父无闻。� 公元78年(东汉章帝建初三年)——1岁张衡生于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其好友崔瑗生,与衡同年。� 79年(章帝建初四年)——2岁�马融生(79——166)。班固编成《白虎通义》。

度量衡的故事简短40
度量衡的故事 从古至今,度量衡一直是人类进行交易、贸易以及计算物品重量、长度等信息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度量衡的起源 度量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最早根据自己的身体或者物质进行度量。比如,长度可以用手掌或者脚步来度量,重量可以用...

有关自律的名人故事 许衡的传说
1、中国-思想家-许衡。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2、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

度量衡的相关故事
1. 汉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继承了秦朝的体系,度量衡制度也不例外。西汉末年的刘歆对秦汉的度量衡进行了系统整理,编入《汉书·律历志》,成为最早的度量衡专著。2.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与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商鞅为了统一秦国的度量衡,于公元前344年制造了...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
许衡说:“那梨树不是我的,而梨的主人又不在,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我不吃!”“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伙伴们满不在乎地说。许衡笑了笑,诚恳地说:“我不能欺骗我自己,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说完,就坐在...

度量衡的相关故事
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于公元前344年制造的标准量器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用度量审其容。方升遗存至今。战国时期的一件标准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鬴三个容量单位。《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作这件量器时冶炼青铜和铸造的技术条件及所包括的各个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长度单位的规定...

求古代成语故事带翻译越短越好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

新宾满族自治县18988195081: 张衡的故事30字 -
王宽高聚:[答案]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新宾满族自治县18988195081: 张衡故事150字? -
王宽高聚: 1、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之后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

新宾满族自治县18988195081: 张衡的地动仪 发明故事 -
王宽高聚:[答案] 张衡观天察地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

新宾满族自治县18988195081: 张衡的故事,短一些的. -
王宽高聚: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新宾满族自治县18988195081: 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王宽高聚: 在东汉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一年会发生好几次.每次地震,都会给老百姓和国... 而奶奶似乎也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爱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

新宾满族自治县18988195081: 简单说说“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张衡小时候,经常坐在院子里,对着夜空中的()一颗一颗地数着,一直().他是那么(),那么(),他发现天... -
王宽高聚:[答案] 略星星,数到几百颗,专注,仔细,是在动,乱动,距离是不变的,北斗星,北极星,几次起来看星星,浑天仪

新宾满族自治县18988195081: 有关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的故事 -
王宽高聚:[答案] 东汉时期,地震比较频繁,从公元96-125年的30年中,就曾发生了23次比较强烈的地震,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 132年,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张衡将候风地动仪安置在都城洛阳.起初,满朝...

新宾满族自治县18988195081: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
王宽高聚:[答案]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

新宾满族自治县18988195081: 关于张衡的故事 -
王宽高聚:[答案] 东汉时期,地震比较频繁,从公元96-125年的30年中,就曾发生了23次比较强烈的地震,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132年,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张衡将候风地动仪安置在都城洛...

新宾满族自治县18988195081: 张衡的名人故事? -
王宽高聚: 1、发明地动仪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