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哪个地位更高点??

作者&投稿:寸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翰林供奉和翰林学士的区别何在?~

  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有什么区别?这得从翰林院与翰林学士院的区别说起。
  唐代的宫廷制度规定,凡是皇帝行止所到之处,要有御用文人、术士等候诏命。这些御用文士、术士并非皇帝的政治助手,而是陪侍皇帝从事文艺游赏之事。这些人当中有吟诗作赋的文词之士,有饱读典籍的经学之士,有算卦者、杂耍者、司棋者、论道者、念佛者、求仙者、书画者,吹拉弹唱,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他们在翰林院里随时等候皇帝的召见,所以叫翰林待诏,也叫做翰林供奉。皇上赏月,便召唤诗文待诏写诗助兴;皇上游园,看见景色迷人,便召唤画待诏作画等等。
  有时候,皇上偶尔也会询问翰林待诏一些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甚至要他们起草一些并不重要的一般性文书(不是诏书),但这并非他们的主要工作,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工作与政治毫无关系,皇帝也不会将他们这个群体与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在宫廷中,他们与皇帝的关系虽较为密切,有侍奉之便,但是并没有什么政治地位,更不可能发挥较大的政治作用,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政治前途。
  诗文待诏只不过是诸多待诏中的一种,其地位比其他待诏要高一些,其中有一些表现优秀的诗文待诏,也会逐渐发展到给皇帝起草诏书,具有了政治身份,但这批人数量并不多。
  再来看翰林学士。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唐玄宗即位后,随着国家行政事务的日益繁多,原本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官员,特别是中书舍人繁忙不堪,工作效率低下。玄宗于是常常抽调朝廷其他部门中一些精通文辞、学识渊博的官员临时负责起草诏书的工作,这属于临时差遣工作,这些人常常被称为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诏,他们的临时办公地点就在翰林院中,与那些御用文士、术士的待诏们在一起办公,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人才与杂流并处”。
  开元二十六年,玄宗进行了一项改革,将那些专门负责起草诏书、执掌朝廷密命的翰林供奉(待诏)正式改称为翰林学士,并在原来翰林院的南面修建翰林学士院,与北面的翰林院区别开来。这个时候,翰林学士就从原来的翰林院杂班子中脱颖而出,翰林学士草诏也就由临时性的差遣逐渐成为固定的职务。这样,起草诏书的翰林学士们就在南边的翰林学士院办公,主要从事政治决策、政治顾问与起草诏书的工作。而那些陪侍皇帝娱乐游赏的翰林院待诏们还继续在翰林院里待诏,从事侍奉皇帝文化娱乐的活动。
  与翰林供奉或者翰林待诏不同,翰林学士们的权力很大,在当时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他们的出现从客观上分解了中书舍人的权力,也就是分解了宰相的权力。因为中书舍人是直接受命于宰相的,而翰林学士是直接受命于皇帝的,不从属于任何其他官僚机构。所以翰林学士又被称做天子私人,即是皇帝的私人政治秘书和政治顾问,它的设置是玄宗集中皇权的一个重要步骤。皇上要通过设立翰林学士分割宰相的权力,扩大皇权。到了唐代中期,翰林学士,特别是他们的首长翰林学士承旨,往往十之八九都是宰相的预备人选,所以被称之为“内相”,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
  翰林学士有一个特点,即本身并不是一种有品级的官职。唐代史书说,从正九品至正四品的官员都有机会担任翰林学士。但是翰林学士本身没有品级,也就没有俸禄,所以担任翰林学士者必须有其他正式的官职,才能在官场上有属于自己的序列,才有与官职相应的俸禄。唐德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姜公辅、唐宪宗时期的翰林学士白居易都遇到过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没有俸禄来支撑生活,所以他们请求皇帝能够给他们挂一个官职,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拿这个官职所具有的俸禄:
  姜公辅,……授左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岁满当改官,公辅上书自陈,以母老家贫,以府掾俸给稍优,乃求兼京兆尹户曹参军,特承恩顾。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
  (《姜公辅传》)
  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
  (《白居易传》)
  所以,唐代的翰林学士都有一个别的官职,他在朝廷上排列次序的时候就以这个官职的高低为根据,而在皇宫内设宴时翰林学士排在宰相之下,一品官员之上:“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 宪宗时,又置‘学士承旨’。唐之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故附列于此云。”(《百官志》)

唐代官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翰林学士一职。唐初于禁中置翰林院,
为内廷供奉之所。但唐初翰林院中,除文词、经学之士外,还有卜、医、棋、

术等各种专门伎艺人员。他们定期入值当班,待诏于院中,以备皇帝召见,

陪伴天子下棋、作画、写字并为其占卜、治病。总之,他们各以其专长为皇

帝游居宴乐服务。此外,皇帝还往往召集一批作为私人参谋的文士,以备顾

问,如《唐会要•;翰林院》载,唐太宗曾以虞世南等才彦之士为弘文馆学士,

“会于禁中”,参决谋议。《新唐书•;刘祎之传》载,高宗时,召刘祎之、

元万顷等入禁中,“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

至唐玄宗时,始置翰林学士,《新唐书•;百官志一》说:

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

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

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诰书敕。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又

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

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

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

被分为内制与外制。翰林学士所撰,乃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

白麻纸写;而中书舍人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用黄麻纸写。内

制主要是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立皇后,定太子等重要诏书,而外制则只是

一般诏书。例如白居易就曾担任过中书舍人,也做过翰林学士,他的文集中

就收有“中书制诰”和“翰林制诰”两种,从中可以看出内制与外制的轻重

之别。

翰林学士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品秩,也无官署。据说

原定额为六员,但《唐会要•;翰林院》则说,实“出于所命,盖无定数”,

自六部尚书至校书郎皆得与选。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天下用兵频繁,军国多

务,深谋密诏,皆出自翰林院。因此翰林学士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许多军

国要事,甚至不与中书省商议。据《旧唐书•;陆贽传》记载,德宗时,泾原

兵变,天子出奔,翰林学士陆贽“行止辄随从”,“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

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

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云:“大凡

大诏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

他人无得而参”。这种翰林学士承旨的职权,实际上已经不只是起草文书诏

制了,还直接出谋划策于内廷,分割外朝宰相议政之权,可谓名副其实之“内

相”了。

至于五代,翰林学士的选任,则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五代会要•;翰林

院》记载,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 年)翰林学士刘昫(x&音虚),在一份

奏章中说:

臣伏见本院旧例,学士入院,除中书舍人即不试,余官皆先试麻制(册

封、赦文及任命之类诏书)、答蕃(对少数民族或域外的文书)、批答(对

臣下章表的处理批复)各一道,诗、赋各一道,号曰五题。所试并于当日内

了,便具呈纳。从前虽有召试之名,而无考校之实,每遇召试新学士日,或

有援者,皆预出五题,潜令宿构、无援者即日起草,罕能成功。去留皆系于

梯媒,得失尽归于偏党。今后凡本院召试新学士,欲请权停试诗赋,只试麻

制答,共三道,仍请内廷赐题目,兼定字数,付本院召试。

__刘昫这里所说的“本院旧例”,当指后唐初年的事。至于在学士中选拔谁当

承旨学士,则完全由皇帝决定。《五代会要•;翰林院》记载,天成三年(公

元928 年)明宗敕曰:“承旨一员。出自朕意,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

仍编入《翰林志》。”

唐代翰林学士入院后,必须见习一年,迁“知制诰”以后,才有握笔草

诏的资格。若是被提拔为承旨学士,一般短期内便可正式拜中书舍人,然后

入相。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说,从宪宗到穆宗时的十七年中,承旨学士

“十一人而九参大政”。长庆以后各朝由翰林出身的宰相一般占二分之一到

五分之四左右,开了后世拜相必由翰林之先河。

翰林学士具有皇帝机要秘书的身分,被天子视为“私人”,因此,在唐

后期宦官势力膨胀的情况下,皇帝时常依靠他们来对付宦官。如顺宗时委任

翰林学士王叔文主持“永贞革新”,谋夺宦官兵权,大阉俱文珍扼杀这次革

新的第一个措施便是削去王叔文学士之职,使王叔文无由“入内商量公事”。

文宗时,翰林学士李训,在皇帝支持下策划欲尽诛宦官。由此可见,翰林学

士在唐后期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具有重要而微妙的政治地位,所以最为

仕途中人所羡慕。明清时期的翰林虽已不直接预闻政事,而习惯上总以翰林

为清贵之选,不由翰林出身不拜相,也还是从唐宋沿袭下来的风气。

翰林学士

宋代中央的文职机构有翰林学士院,这也是沿袭唐代制度的。唐代有翰

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亲信顾向之官,其地位很重要。到了宋代,又特定

其资权,变成了一种清要而又显贵的官员了。宋代能入翰林学士院任职的,

都是一些文学之士。学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承旨,其下称翰林学士、

知制诰。承旨不常设,其他学士也无定员。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

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还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

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通考·职官考八》云:“其为翰林学士者,职始显贵,可以比肩台长,举武政路矣!”其他官员入院而未授学士,即称“直院

学士”。如果学士缺员,由其他官员暂行院中文书,则称“学士院权直”或

“翰林权直”。《宋史·职官志二》云:“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

院学士,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

其实,多所厘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不改。”冠有翰林名号,而不属于学

士院,专门为皇帝讲解儒经者,称“翰林侍读学士”或“翰林侍讲学士”,

官阶较低者称“崇政殿说书”。神宗后屡有变化,称为经筵官,一般为他官

的兼职。北宋前期,翰林学士被委任他职者,如任知开封府、三司使之类,

并不归院供职,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才真正掌管诏命。直接替皇帝起草麻

制、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称为“内制”;若单称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

之命,分房起草官员升迁、磨勘、改换差遣等制词,则称为“外制”,总称

“两制”。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虽不再另任他职,但仍带知制诰。遇

缺,则以侍中、给事中、中书舍人等兼直学士院。南宋时,有以尚书兼权翰

林学士,而不带知制诰的。

馆阁学士

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

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

为文学侍从官。其实,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

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明清制度,进士

一部份因考试优等而入翰林院的,称为馆阁之选,就是由此而来的。但宋代

后期的直秘阁,是其他官员的兼衔,名为贴职,并不被看重。宋洪迈《容斋

随笔》卷16 说:

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

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

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

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之,中外皆称

为学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

与职事官等。

此外,宋代还有一种“殿学士”的衔称,包括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

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殿学士的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

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通考·职官考八》说:

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

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之久次者始

除。

可见宋代的“殿学士”是专门作为高官、宠臣的荣称,一般官员是不可

能“荣任”的。

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地位不同朝代有所不同,请参阅:

中书舍人:
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
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甚至专断朝政。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拟草诏旨),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隋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元丰改制后,辽属中书舍人院,始仍掌其事。如主官中书省六房(吏、房、礼、兵、刑、工),起草有关诏令。明清时于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非前代可比。《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 明代时,中书舍人已为从七品

翰林学士:
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甚至专断朝政。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拟草诏旨),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隋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元丰改制后,辽属中书舍人院,始仍掌其事。如主官中书省六房(吏、房、礼、兵、刑、工),起草有关诏令。明清时于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非前代可比。《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 明代时,中书舍人已为从七品
  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即翰林学士地位更高

翰林学士


翰林院大学士到底是什么样的官?
解析: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从制度上讲,明代 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然而,自...

翰林大学士是什么学位?
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 唐代官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翰林学士一职。 唐初于禁...

翰林院与国子监有何区别?谁权威?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后晋天福五年(940)曾宣布废除翰林学士,将草拟诏制之权归还中书舍人,但不久又恢复。 宋 翰林办公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充皇帝顾问,宰相多从翰林学士中遴选。北宋前期,翰林学士亦无品秩。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正三品,不任他职,专司内制,例加知制诰衔。此外,宋因...

有关淡定的名言诗句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

翰林是跟在皇帝身边的文官吗?
任翰林的官员在履行翰林职责之外,与其它官员无异,照常工作。翰林学士院是负责起草诏命、 参预机务的枢要部门,而原来的翰林院也称旧翰林院,维持原本的功能,为普通机构。后来又设翰林侍讲学士和翰林侍书学士,与学士院无关。翰林学士初置时,并无人数限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制,置学士六人[9]。宪...

翰林学士承旨的形成
任翰林的官员在履行翰林职责之外,与其它官员无异,照常工作。翰林学士院是负责起草诏命、 参预机务的枢要部门,而原来的翰林院也称旧翰林院,维持原本的功能,为普通机构。后来又设翰林侍讲学士和翰林侍书学士,与学士院无关。翰林学士初置时,并无人数限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制,置学士六人。宪宗时...

宋代馆值排序 天章阁侍制.翰林学士.宝文阁.龙图阁学士.直学士等等...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

翰林学士知制诰是什么
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余仅备顾问。宋除翰林学士,他官加知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虽皆起草诏令而亦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南北朝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唐初草拟诏敕本由中书舍人专任,但也或以他...

古代的翰林院相当于今天的哪个机构?
相当于现在的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翰林院集中了当时社会上的知识精英人才,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同样也是集中了社会的知识精英人才;属于人才储备机构。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也...

古代的督察院、内阁、翰林院、顺天府、詹事府、奉天府、国子监、左右春...
后晋天福五年(940)曾宣布废除翰林学士,将草拟诏制之权归还中书舍人,但不久又恢复。 宋代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

魏县15951351297: 我国古代皇宫之中有哪些官职?
绽饱男宝: 皇家官位等级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 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

魏县15951351297: 我国各朝古代官名级别知识!象太尉.~~王,等等,
绽饱男宝: 中国古代各朝代官名 1、远古尧时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 掌管农业的官... 中书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

魏县15951351297: 宋朝官职大全 -
绽饱男宝: 宋朝官职等级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

魏县15951351297: 唐代皇帝的机要秘书是
绽饱男宝: 翰林学士是唐后期中枢决策中举足轻重的职官,其供职于直属皇帝的学士院,参与政务,秉承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诏令.自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更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和秘书.翰林学士的起用反映了唐朝后期皇帝机要秘书机构之任的新变化.一、翰林学士的由来唐朝的三省,尤其是中书、门下两省,职责广泛,不仅掌“军国之政令”、“出纳帝命”[1],而且还兼有谏诤、记注等秘书工作.

魏县15951351297: 唐朝被称之为“内相”的是何官职? [历史话题] -
绽饱男宝: 唐朝中后期,翰林学士一职开始侵夺宰相的权力,对唐朝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唐初曾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及医、卜、棋、画等有一技之长的人,入内廷值班,随时准备皇帝召见,陪伴皇帝游居宴乐.皇帝有时也召集一些才...

魏县15951351297: 李白曾任的供奉翰林,相对于现在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 -
绽饱男宝: 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有编制的艺术家. 唐代的宫廷制度规定,凡是皇帝行止所到之处,要有御用文人、术士等候诏命.这些御用文士、术士并非皇帝的政治助手,而是陪侍皇帝从事文艺游赏之事.这些人当中有吟诗作赋的文词之士,有饱读典籍的...

魏县15951351297: 唐朝的中书舍人比刺史大吗? -
绽饱男宝: 唐朝的中书舍人是正四品上,而刺史分等级,上州刺史是从三品,中州刺史是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是正四品下.中书舍人和中州刺史一样大.

魏县15951351297: 唐朝的官职以及它们的品级? -
绽饱男宝: 唐朝的中央政府有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 内侍省. 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 中书令两人,正二品. 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 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

魏县15951351297: 古代翰林待诏与翰林学士的区别是什么
绽饱男宝: 翰林制度是从唐至清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 .“翰林”之名汉代已有,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所在.唐代开始作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

魏县15951351297: 谁能给个宋朝的官阶列表
绽饱男宝: 正一品: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王,尚书左右仆射.从一品: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