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丙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佛教中的贪嗔痴是:
贪是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思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以为,众生生活于人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发生色、声、香、味、触等觉得。这些觉得能惹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而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着并发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而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敌视、仇恨和损害别人的心思。《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无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平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基本懊恼之一,与贪和痴一同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蠢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以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蠢,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发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懊恼,世事之纷繁扰扰,均由此而起。因而痴为一切懊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懊恼生,必由痴故。”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办法。
戒,是指一种有品德的、有标准的、有害别人的生活行为规范,斩断由于沾染喜欢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婪;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育;凡事前自省,向内求;防止内向的暴躁和苛求别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关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人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基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惧。
降伏摆脱的先后次第: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沉,贪婪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污染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摆脱基本懊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绘了相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然后有定;定然后能静;静然后能安;安然后能虑;虑然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然后智生,智生然后意诚,意诚然后心正,心正然后身修,身修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致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您还可以使用chatgpt帮助你查询星座百科、测姻缘、测事业运、测婚姻、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测八字、姓名速配、测终生运、复合机会,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AI(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chatgpt/


请问佛教所说的贪嗔痴的根源及其三者之间的联系?
贪嗔痴的根源是无明。因一念无明妄动而生起。因愚痴而生贪婪与嗔恨。来无影,去无踪。都是狂心蜂起。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

在佛法里所谓:贪嗔痴怎么译解!要具体谢谢!
教理中说,人有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心灵的迷惑所致,所以,又称“烦恼”为“惑”,其中“贪、嗔、痴、慢、疑”五大烦恼属于“思惑”,也叫“修惑”,必须通过人的修行才能断除。在这五个烦恼中,“贪、嗔、痴”是最为根本的,称为“三毒”,他是人生痛苦的根本。贪,就是自己喜欢的,希望它越多...

贪嗔痴怎么读
贪嗔痴读作:tān chēn chī。

什么样的贪嗔痴有报应什么样的有利于修行没有报应
贪嗔痴,称为”三毒“,贪嗔痴引发的身、口、意恶业,都会有因果报应。但根据贪嗔痴的程度和作恶的大小,将来的因果报应有轻重之别。修行人,只有严持戒律,减少贪嗔痴,降服贪嗔痴,乃至断除贪嗔痴,才有利于修行。

贪嗔痴的解释是什么?
贪嗔痴出自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它们是残害我们身心的三种罪恶因素,它们是:贪婪、嗔怒、愚痴。①贪婪:指的是过度的渴望,对于物质财富、感情、名声等方面的过度追求,这会导致我们不择手段地去获取这些东西,甚至伤害他人...

贪嗔痴恨爱恶欲的恶怎么念
“贪嗔痴恨爱恶欲”来源于佛之唱偈《开经偈》中的“无奈人心渐开明 贪嗔痴恨爱欲”。1、贪:贪心,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2、嗔: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这张嘴,老说不好的话。3、痴:就是人们常说的傻,为某件事过于着迷。4、恨:怨恨,恨别人,讨厌别人,心生憎恨别人之心。5、爱:过度的...

贪嗔痴是什么?怎样去除贪嗔痴?在实践中该怎么做?
一、贪毒,想占为己有的心其状态为贪。感生饿鬼。二、嗔毒,违逆自意或自己及亲友被侵犯而生恚怒之心为嗔。感生地狱。三、痴毒,愚痴之心,也是无明之心,不能对因果进行正确的取舍。感生傍生。此三毒全因我执而生,也就是执着有我,而对治法,首先从布施开始,从小到大,则逐渐会使贪心减弱...

关于“贪嗔痴”?请明佛理的朋友解释。
本质上仍然是对各种思维、感受的爱,由所爱的得不到而生嗔恨,由不足而生贪取。这里仍然是前面所说的,对事物、对种种世间行为要有充分清醒、冷静的认识、思考,这就是“觉”的意义。人的心本来是平静如水的,因为有了外境界的缘与自身贪嗔痴等无明,才会在心中生起感受,也就是我们说的“著于...

什么是"贪嗔痴恨爱恶欲"
在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中,"贪嗔痴恨爱恶欲"这一系列词汇描绘了人们可能陷入的一些困扰和偏差。首先,"贪"象征着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过于关注自身的欲望,往往忽略了他人的需求,这种自私的心态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衡。"嗔"则指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负面情绪如愤怒和恶意时常驱使人们说出伤害他人的话语,这种...

贪,嗔,痴,恨,爱,恶,欲与七宗罪对比
贪,就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嗔,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这张嘴,老说不好的话。痴,就是人们常说的傻,为某件事过于着迷。恨,恨别人,讨厌别人,心生憎恨别人之心。爱,过度的偏爱或溺爱。恶,恶事坏的想法。欲,欲望,无边无尽的念头。

武胜县19144783585: 谁知道佛教中“贪”“嗔”“痴”的意思是什么吗? -
楚炒呋喃: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

武胜县19144783585: 贪嗔痴的含义 -
楚炒呋喃:[答案]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武胜县19144783585: 佛教里的:贪…嗔…痴…指的是什么? -
楚炒呋喃: 【三毒】 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武胜县19144783585: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
楚炒呋喃: 1、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

武胜县19144783585: 佛学常识:何为贪嗔痴 -
楚炒呋喃: 贪嗔痴称为三毒,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为贪嗔痴能损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武胜县19144783585: 佛法中的“贪、嗔、痴”都是什么意思! -
楚炒呋喃: 贪:贪得无厌.对本已满足的生活还是不断地索求. 嗔:娇柔动怒.俗话的矫情.对于本与自己无关的事物动怒. 痴:痴傻.不明是非 善恶.没有自我的判断意识,不知当做与不应为. 知道的就答,不知道的就别答.复制别人的答案有意思么?

武胜县19144783585: 什么是贪嗔痴? -
楚炒呋喃: 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武胜县19144783585: 佛家讲的“贪嗔痴”中的“痴”指什么? -
楚炒呋喃: 愚痴即是.是堕入畜生道的因.主要指的是是非不分,愚鲁固执,难以从佛法的见闻中进一步进入闻思修的思与修,无法打开智慧.所言,石头中挤不出油即是.痴有轻重之分别.熄灭贪嗔痴是修行的重点.南无阿弥陀佛!

武胜县19144783585: 佛法里说的贪嗔痴,嗔是什么意思? -
楚炒呋喃: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