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八位正直的官享受最高的荣誉"文正"不知哪8位?

作者&投稿:苏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廉洁八位官员?~

  西门豹
  西门豹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
  赵广汉
  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 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
  黄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 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 -- 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
  徐有功
  (? -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 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 " 法官 " ,被当时人誉为 " 自古无有 " 的好官。?
  狄仁杰

  (公元 630-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为 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 "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 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包拯
  包拯
  (公元 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 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二刻拍案惊奇》讲过一个故事。朱熹在福建崇安县当知县时,有一天接到一件案子,一个小民状告大姓侵占自己的祖坟。古人重风水,朱熹就是风水高手,当时豪门富户占夺小民好坟地的案子很多,朱熹决定亲自去查验。到坟头一看,果然是块风水宝地。大姓申辩说:“这本来就是我家新修的坟头,大人您看,泥土还没干呢,怎么成了他家的祖坟?”小民申辩道:“坟头虽然是新的,那是新盖的,底下还有老土,却是我家的。”朱熹令人拿铁锹挖,果然挖出了一块墓碑,上面赫然列着小民祖先的名字。朱熹一看大怒,墓碑为凭,铁证如山,必然是大姓贪图小民祖坟风水好,恶意侵占。于是判了大姓一个强占田土之罪,将坟地判给了小民。 朱熹断了此案,好不得意,觉得“此等锄强扶弱的好事,不是我,谁人肯做?”却不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来小民知道朱熹一向专门打击富豪大户,憎恶他们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字,偷埋在大姓家墓地,然后来告状,朱熹果然中计。包拯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梦溪笔谈》记载过他的一件糗事。包拯坐镇开封府时,有人犯法,按律应处脊杖。这人贿赂了一个小吏,想让其帮忙免去这顿皮肉之苦。小吏拿了钱,与他约定:开堂时只管大声喊冤,其他的事交给我。开堂问罪,那人果真呼号喊冤,分辨不已。小吏故作不耐烦,恶声呵斥:“不就是脊杖吗,受就受了,啰嗦什么?”包拯见小吏如此越权跋扈,大怒,将其杖责,却把犯法的从轻发落了。小吏虽挨了打,却得了钱,犯法者出了钱,免了一顿打,大家双赢,输的是包拯。
  况钟
  况钟
  (公元 1383-1442 ),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 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
  海瑞
  (公元 1514-1587 ),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 40 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 20 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明朝大清官海瑞曾经研发过一套断案标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世事繁杂,海大人不是福尔摩斯,遇到断不了的案子,干脆一律倾向弱者,自以为心安理得。海瑞绝不是这套原则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后,有很多官员都曾这么干过,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号——“清官”。
  袁可立
  袁可立
  (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   袁可立正直敢言,为民请命。二十八岁弹劾比他官大五级的应天巡抚,力雪苏州太守石昆玉冤案。万历十七年,他出任苏州府推官。时苏州“胥吏抱牍如山,公片言立决,如风扫箨。”(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称,按治豪横而忤应天巡抚李涞,权势倾天的巡抚反诬太守有罪,袁可立力雪其冤。援引大明律“对中丞诵之,其声琅琅。中丞愧甚,举屏自障。公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一时轰动江南,以治行第一擢袁可立山西道监察御史,吴民箪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绝。   万历二十三年,巡视京都西城,有皇帝弄臣杀人,百官不敢问,袁可立重捶抵罪。“会有一珰杀人,公廉其状,捕而绳之,法不少借”(《墓志铭》)。即有人持重金至袁可立门上,可立勃然大怒道:“杀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顾可脱乎?吾知有三尺,不知弄臣”。遂抗旨将弄臣正法于市,万民呼“袁青天”,由是触怒权贵。   万历时皇帝宠信后宫,朝纲废弛。二十三年九月,雷震景德门,袁可立上疏针砭时弊,夺俸一年。袁可立不为动,再次直言问责皇帝:“亲郊祀,勤朝讲,批章奏,录遗贤,明赏罚,化朋党”(《墓志铭》)。疏上,削职为民二十六年,史称“震门之冤”,朝中大臣为袁可立鸣冤者十数年不绝,帝皆不听。   泰昌立,起袁可立自民间,官拜兵部左侍郎加兵部尚书,因公开反对魏忠贤再遭罢官。袁可立为人公正廉直,顾大局。魏忠贤专权乱政,朝中党派纷争。袁可立深为国事所忧,思想倾向东林,魏忠贤由是恨他。他的同年高攀龙致书袁可立:“弟腐儒一,无以报国,近风波生於讲会,邹冯二老行,弟亦从此去矣(高攀龙《答袁节寰中丞》)”。从此袁可立与阉党的关系势成水火,每议事“数有所抵牾,欲自请外”(《节寰袁公传》)。魏忠贤欲勾陷可立,派出大批爪牙“卒日环伺公门,思坐以不法”,但终因袁可立刚正廉洁“而无可乘借。”(《墓志铭》)   天启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九卿科道公推袁可立南京户部尚书,魏忠贤阻,再推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魏忠贤又作梗,以自己心腹刘廷元代袁可立掌南兵部。时北则崔呈秀为本兵,自袁可立去职,天下兵马大权魏阉一手握定,忠贤推戴之势成矣。袁可立“归而魏焰益肆”。黄道周说:“当魏崔时,盖无复然明义、真者,有之,则必自大司马节寰袁公也。”(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于成龙
  于成龙
  (1617-1684) 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中国十大清官,还得说一句,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国古代谥号最高的是单字“文”,其次是“文正”。得到过的大臣有:
单谥“文”的是文官最高的谥号了,单谥“文”的就王安石和韩愈,历史上也只有这个两个。
从宋代以后“文正”便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比较有名的如司马光、范仲淹等死后都谥“文正”。
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清代权利核心机构为军机处,但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一般情况下,只有为人臣者道德功业皆极其出众,经内阁草拟由皇帝亲赐这一无限哀荣。
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后上谥号时皇帝对大臣的最终看法才可见端倪。有名的如晚清红人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张之洞都谥“文襄”都没有得到最高谥号。“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不止8位啊 多了去了。详细如下:


李昉(925-996),字明远,北宋文学家,深州饶阳县五公村人。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皇帝去南郊祭祀,跪拜时摔倒,几天后去世。赠司徒,谥文正。

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县(山东)人,字子明。太平兴国进士。真宗时入相,进太保,当国最久。事至不胶,有谤不校,引荐朝士,不令其人自知。以天禧元年(1017年)卒,寿六十一,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王曾(978-1038),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侍中,谥文正。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兴化仙游人,蔡京弟。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乡祭祖,逝于途中,享年70岁,赠太傅,谥文正。

郑居中(1051-1123),字达夫,北宋河南开封人,进士及第,由中书舍人连升至翰林学士。因与蔡京不合,罢改资政学士,后再出任枢密院,官累特进,寻拜居中为少保、太宰,仍事事与蔡京立异。入朝暴遇疾回舍,数日卒,年六十五。赠太师华原郡王,拜太宰,加少师,封燕国公。卒谥文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苏州)人。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赠魏国公。

司马光(1019~1086), 山西闻喜县涑水乡人, 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s 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蔡沈(1167--1230) ,字仲默,宋建阳人,世称九峰先生。绍定三年,蔡沈逝世,谥“文正”。 (此人得谥文正不知是本谥,还是元明两代追谥或加谥的,尚待考,也请知之者指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死后70年,南宋乾通6年,追赠太师,谥文正。



虞仲文字质夫,武州宁远人也,仕为辽相。归金,授枢密使平章政事,封秦国公。年五十五卒,谥文正。天会七年,赠兼中书令。正隆二年,改赠特进、濮国公。(生卒年待考)

张行简(?——1215),莒州日照(今山东日照县)人,字敬甫。生年不 详,卒于金宣宗现佑三年(1215)。金世宗大正十九年(1179) 己亥科状元。贞佑三年(1215),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 谥文正。



耶律楚材(1190-1244),金与蒙古国官员。契丹族,字晋卿,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契丹皇室后裔。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耶律有尚 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卒年八十六,赐谥文正。(待考)

窦默(1195-1280) 元初名医、名臣、名儒,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汉卿,广平府肥乡县城西村人。卒后追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故后人多称其“窦太师”和“窦文贞(正)公”。

许衡(1209-1281) 元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及死后,世祖加赠司徒,封魏国公,谥文正。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因从释氏,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卒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廉希宪(1231—1280),元代政治家,维吾尔族。其祖上均为高昌世臣。大德八年(1304),追封魏国公,谥文正。加赠恒阳王。
何玮(?-1310),易州易县人。至大元年,迁太子詹事,兼卫率使。三年,改河南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卒。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梁国公,谥文正。

吴澄(1249-1333),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字幼清,学者称草庐先生。元统元年(1333),卒于家,年八十五。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王寿(1250?-1310),字仁卿,涿郡新城人。卒年六十,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谥文正。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宁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工文章,名书室曰正学,官侍讲学士,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
长期生活在北京。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1516年(正德十一年),李东阳病逝,享年70岁,赠太师,谥文正。

谢迁(1449-1531),字子乔,浙江余姚人。明成化11年(1475),谢迁应试,得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着有《归田稿》。

刘理顺(1581?-1644),字复礼,杞县人。万历中举于乡。十赴会试,至崇祯七年始中式。及廷对,帝亲擢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矣。”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卒后赠詹事,年六十三,谥文正。清朝赐谥文烈。

倪元璐(1593~1644) 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李自成攻陷京城时,自缢而亡,谥文正,清代时追谥文贞。



汤斌(1627~1687) ,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另字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岁,谥文正,乾隆帝临其丧,见其“室无长物,寒气袭人”,为之大恸。回至乾清门,对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可见对其倚重与尊宠。

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厓,直隶大兴人。乾隆年进士,授仁宗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逝世,嘉庆帝亲往府上吊唁,由于朱家大门低矮,御车不能入,嘉庆帝便步入,并哭之深哀,给帑银二千五百两治丧,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予谥“文正”。上亲临奠三爵。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号怿嘉,尚书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亲临吊丧,下诏褒恤,赐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杜愕子),清山东滨州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道光进士。1852年(清咸丰二年)七月九日,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64岁。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谥“文正”。

曾国藩( 1811 ~ 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

李鸿藻(1820—1897),字兰孙,直隶高阳人。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岁。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谥文正,寿州(今寿县)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赠太傅,谥文正。

台湾郑氏朝廷
陈永华(?—1680)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亡时刚中秀才,后参加郑成功军,为成功谋士。收复台湾后,任总制,留守厦门。郑经嗣位,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力辅佐。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提倡种蔗制糖,设置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所忌。1680年3月,陈永华自请解除兵权,因忧悒成疾,当年在台湾病逝。郑经亲临吊丧,谥文正

你指的应该是清朝有"八位"获得文正谥号的官员吧?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王圭),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秦淮八艳是哪八位绝色佳人,她们各自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秦淮八艳就是明末清初年代时期江南那边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有才有艺的有名的有伎女子,分别是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被世人称为秦淮八艳。 “故又称“金陵八艳”。个人感觉她们的结局都不太好。柳如是是明清年间有名的歌姬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颖,从小...

曹操费尽心机,最想得到却没得到的10大人物,都分别是谁?
第五位太史慈太史慈,为了报答孔融对母亲的照顾,在孔融被黄巾贼围困的时候,亲自突出重围向刘备求援,最终在援军的帮助下解了北海之围。第六位法正法正,字孝直, 刘备手下第一谋士。第七位审配审配,字正南,为人正直,深受袁绍赏识。第八位赵云 常山赵子龙,一枪定江山。第九位甄姬 官渡之战后,曹操...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风流人物是谁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

明末清初的时候,有8位青楼女子并称为“秦淮八艳”,她们身世各有不同...
秦淮八艳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爱情故事的八位才艺名妓。明末在秦淮一带的八个名妓,有两个版本:顾横波 马湘兰 李香君 柳如是 董小宛 卞玉京 寇湄 郑妥娘 李香君 李贞丽 王月 寇湄 陈圆圆 杨宛 王微 柳如是 一、风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

关于诚信的故事
中国古代诚信小故事汇编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

水浒108将的性格特点
朱仝,梁山英雄中位列第十二名,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六名。原是郓城县巡捕马兵都头,人称“美髯公”,有一身好武艺。朱仝为人性情温和,宋江杀了妻子后被朱仝、雷横放走。雷横用枷板打死白秀英被捉,朱仝在去济州的路上放了雷横,因此被发配沧州。沧州知府见朱仝相貌非凡,就让朱仝带着四岁的小衙内玩...

三国中最强的十大儒将分别有哪些?各个国家各占几个?
因此,鲁肃在三国最强十大儒将之中,排在第八位。 第七:陆抗 陆抗,字幼节,东吴第四任大都督陆逊次子,他在父亲陆逊死后,继承了陆逊的五千多部曲。陆抗不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富二代”,而是有真才实学的,文治武功不次于乃父陆逊。公元272年,陆逊击退西晋大将羊祜的进攻,顺便斩杀叛将西陵督步阐。 他是东吴后期唯一...

列举我国古代四位历史文化名人
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证圣初(695)进士及第。授国子四门博士。开元中,累迁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初,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制诗赠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不久去世。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林 冲. 为人正直,因高俅诬陷,逼上梁山,马将五虎之一 秦 明. 为人急躁,马将五虎之一 呼延灼. 正直,使双鞭,马将五虎之一 花 荣. 清风寨寨主,弓术无人能敌 柴 进. 为人慷慨,主管梁山粮食 李 应. 李家庄庄主,外号扑天雕 朱 仝. 有一尺长的胡子,号称美须公 鲁智深. 原名鲁达,后...

十大风流人物中的第七位
八、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影响至今的中央集权体制。铁腕的始皇征民纳税,大兴水利土木。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与文字。强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国以"秦"(支那)来称呼中国。他是中国第一位声誉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

湄潭县18445726665: 中国古代有八位正直的官享受最高的荣誉"文正"?
尉狗爱维: 不止8位啊 多了去了.详细如下: 宋 李昉(925-996),字明远,北宋文学家,深州饶阳县五公村人.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皇帝去南郊祭祀,跪拜时摔倒,几天后...

湄潭县18445726665: 谁知道中国古代的盂兰盆节? -
尉狗爱维: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

湄潭县18445726665: 历史故事······要真实的·······字数要在600左右·······要白话文····写明白点的~~ -
尉狗爱维:1.霍去病倒看北斗古人早就发现,越往北走,北极星就升得越高,当然北斗星也会同样升得越高.他们想,如果再往北走,北斗星会不会高过头顶,向南偏去?这是完全可能的,也真有人看到过这种景象,下面我给朋友们讲一个“霍去病倒看...

湄潭县18445726665: 中国古代武将四大荣誉是什么? -
尉狗爱维: 中国古代武将四大荣誉是、封狼居胥四.1、“封狼居胥”是霍去病干的事. 2、当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俩人,各率5万兵力,分两路进攻匈奴,后来,霍去病这一路歼敌7万余人,俘虏匈奴领导层80多人. 3、一直向北行军...

湄潭县18445726665: 古代官职由小到大排名?? -
尉狗爱维: 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由小到大排名为: 1、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

湄潭县18445726665: 中国古代有哪些官职的别称? -
尉狗爱维: 1.状元: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

湄潭县18445726665: 古代进士是什么意思? -
尉狗爱维: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

湄潭县18445726665: 文言文中对应的古代官职名
尉狗爱维: 一,三公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1,丞相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

湄潭县18445726665: 古代朝廷文武百官的地位名称 -
尉狗爱维: 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因朝代不同曾有过不同的名称,且有的官职职务也随着时代不同有所变化,不知道楼主要问的哪个朝代.因此,我就把大家常说的"三公九卿"列在下面了: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