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中“客”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作者&投稿:攸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客”是真实的还是虚~

私以为“客”是虚拟的。在文中,“客”把人生的短暂和万物的亘长作了不具可比性的比较,反应的道家“人生苦短”的思想。苏轼则用“万物都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对自己进行开解,告诉自己无论如何应过好当下。苏轼的思想集‘儒、释、道’三家为一体,所以当他遇到了哪家思想不可开解的烦恼时,就可以用另一家的思想来解决。所以“客”的想法反映的实质是思想上的矛盾,是虚是实并不重要。你可以认为他只是对“人生苦短”抒发感慨的人,也可以看做苏子笔下的虚拟人物。

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从整篇观之,觉得自已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文中人只有苏子、客;物有舟、酒、箫,背景则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国古代文人能够抒怀吟哦的一切道具、环境都摆了出来,来迎接一段惊人警人之语。

文中的“客”应该是一个伤心之客,开篇时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何况是到了一个仙境般的氛围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

终于引出了问题,客人此时吐露心中苦闷便顺理成章,没有一丝拖泥带水。从客的第一句话来看:“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也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于是我们便知:客人是在伤古惜今。下文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但最后却说:“而今安在哉?”他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可真的是这样的么?

不!苏大胡子一起旷达乐观的解述征服了“伤心客”。但你却料不到什么是苏东坡高深抽象的理论变得那么直白而易于接受,仍然是水与月,以毒攻毒,客既然伤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哀愁。苏子的药方便是:月光一剂,水色一剂,苏子之言一剂,且把苏子言溶于月光水色中冲服便可。而今也月光水色俱佳,苏东坡一句妙语便定天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的,我承认时光一去不返,时事变化不止,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缺月圆,只是形式的变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人生亦是如此,虽然人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而你的一生也将有其恒久不变的一面。若从其变化一面来看,天地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若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他们明月江水呢?

单从这一段话来看,我们不难嗅到一股佛家禅语的气息,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惊的原因吧!“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多么潇洒练达的态度!苏轼,真君子,真人也!而在本文中,他又一次劝诫友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皆是造物者赋予我们无尽的宝藏,都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命里无时莫强求,今晚如此美景,实乃上天所赐,取之无尽的,我们要好好享用,莫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不能得到的事伤心。人生得意须尽欢,痛饮吧,一起来享受人生之乐吧!于是客“喜而笑”,苏子成功的当了一次“心理医生”。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至今,能把这几药用好的除了苏东坡,恐怕没有几人了吧。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客指的是谁?
出自《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原文: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

《前赤壁赋》一文中,“客”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前赤壁赋》一文中,“客”所起的作用是( )A.启发作者的思考 B.衬托作者的形象 C.代表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 D.在思想上与作者形成对比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 校答案解析: 这道题考核对课文的理解与对提示的阅读。《前赤壁赋》中“客”是虚设的人物,作者以之代言,表示作者思想...

《赤壁赋》中,苏轼用怎样的方法说服了客,使客从失意的矛盾中超脱出来...
《赤壁赋》中,客流露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苏轼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

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客是谁?
赤壁赋原文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是否存在
这里,苏轼变成了很达观的人,自己俨然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虽然自己被贬了官,但仍然能去劝慰比自己更悲观的“客”,让我们感觉真正难得。这里的客,千百年来一直很神秘,无名无姓,却在文章当中扮演着甚至是比苏轼更重要的角色。他是谁?如果我们能真正融入《赤壁赋》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并不难...

赤壁赋中用原文说明客内心悲苦的原因是哪些?
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

《赤壁赋》主客的感情有何变化?
客转悲为喜的原因。《赤壁赋》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本文开头先是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飘飘欲仙之喜油然生。接下来写客人吹起箫来,声音悲凉,由欢乐转入悲哀。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

《赤壁赋》中要背的重点诗句是哪些?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注意此字)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注意此字)之潜蛟,泣孤舟之嫠(注意...

请问赤壁赋中苏轼说的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中的客是自己呢还是另有其人...
不是自己,是友人!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我神色严肃,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友人说:“(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伤)?”以上译文取自百度百科!

《前赤壁赋》中的“客”是作者苏轼吗
客亦主,主亦客,都是作者,这种手表便于自然地表现主题,连贯地推动文章前进 一般认为《前赤壁赋》是苏轼的自问自答,文中的“客”虽然不是虚拟的,但是整个问答却是虚拟的,它体现了苏轼思想上的矛盾以及苏轼所选择的矛盾解决方式。我们前面说过,苏轼非常愿意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至少在遭遇了乌台诗...

隰县13035047589: 前赤壁赋 客人的地位和作用 -
柞晶骨痨: 用了主客的形式,两者都是反应了苏轼的内心思想,但前者是积极的一面,客人则反应了消极的一面

隰县13035047589: 赤壁赋中谈到三国时的曹操,“客”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并且由曹操发出的感悟是什么? -
柞晶骨痨: 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隰县13035047589: 赤壁赋中客人是否代表他消极的精神 -
柞晶骨痨: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隰县13035047589: 赤壁赋中“客”为什么“悲”?写出了作者什么思想? -
柞晶骨痨:[答案] 赤壁赋,不是咏古的吗,客人追忆古人,看古今变换,沉沙折戟,倍感凄凉,就悲了

隰县13035047589: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客”是真实的还是虚 -
柞晶骨痨: 私以为“客”是虚拟的.在文中,“客”把人生的短暂和万物的亘长作了不具可比性的比较,反应的道家“人生苦短”的思想.苏轼则用“万物都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对自己进行开解,告诉自己无论如何应过好当下.苏轼的思想集'儒、释、道'三家为一体,所以当他遇到了哪家思想不可开解的烦恼时,就可以用另一家的思想来解决.所以“客”的想法反映的实质是思想上的矛盾,是虚是实并不重要.你可以认为他只是对“人生苦短”抒发感慨的人,也可以看做苏子笔下的虚拟人物.

隰县13035047589: 赤壁赋中客人之所以“托遗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
柞晶骨痨: [原文] 西贡秋季,7月只希望苏子下泛舟赤壁的客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引用酒,歌颂月亮的诗,歌窈窕章.少燕,一个月以上东山的斗牛之间徘徊.白露横江,水光当时天.垂直的芦苇,凌万顷的损失.浩浩几乎虚御风,而我不知道它结...

隰县13035047589: 《赤壁赋》中为什么要用客与我的关系来表达思想 -
柞晶骨痨: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

隰县13035047589: 赤壁赋中的客是否真的有客,还是苏轼心中虚构出来的,导出自己心中的愁绪的一个虚构任务 -
柞晶骨痨: 窃以为,客在苏轼赤壁赋中本是可有可无之人,从后赋中似乎为当地渔人.昨夜听电视欣赏解析苏念奴娇时,将客认定是黄庭坚和佛印二人,我认为乃是受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影响.不可信也!

隰县13035047589: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客”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
柞晶骨痨: 《前赤壁赋》中的客是——杨世昌. 写前后赤壁赋的时候,是苏轼最困苦的时候,他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变相软禁.当时他在黄州只有杨世昌,张怀民寥寥几个知交.前赤壁赋里面的客就是杨世昌,具体可以参考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

隰县13035047589: 如何理解《赤壁赋》中的“洞箫客”的身份? -
柞晶骨痨: “洞萧客”代表的是作者的消极的一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