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题库及答案

作者&投稿:蓝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最新的,有答案。。。~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①思想形成期。商代、西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②思想发展期。汉唐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③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④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
  ⑤思想转型期。晚清
  ⑥思想变革期。辛亥革命以后。
  2.简述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从“无为自化”、“道法自然”的道论出发,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对“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集中表达主要体现在《老子》五十七章的四句话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无事、无欲都是对无为的申说,也是无为主张的具体化。“好静”是针对统治者蹂躏骚扰百姓而发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政事繁苛残暴而发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贪婪糜烂的生活而发的。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为政能够实行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地去完善,社会就归于纯朴和安定了。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政若水,少私寡欲
  2)不尚贤,使民不争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4)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
  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
  6)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
  3.简述商鞅富国强兵的农战思想
  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为此,他主张把“农战”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耕”与“战”,只要抓好这两件事,就可以富国强兵。他说:“国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农战》)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拥有充足的粮食和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决定能否取胜的重要条件,商鞅主张把“农战”作为基本的国策加以实施,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为了贯彻“农战”这一基本国策,商鞅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择其要者有:
  1)奖励耕织。他提出“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即勤于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还规定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粮食的人,可以取得相应的官爵。
  2)利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打击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行为。如规定富人不得农业劳动力大兴土木;对脱离农业生产的游手好闲者收为官府奴婢;取消商店、旅店;不准自由迁徙。
  3)利用税收调节杠杆,保护农业生产。商鞅认为粮价便宜伤农,钱重则富商,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主张对商人征收重税,即“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外内》)。
  实行这些重农抑商的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利于农战,但却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起来看,商鞅的政治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他的变法改革主张和农战思想促进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人性论和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4.简述荀子的尊君爱民思想
  在君与民的政治互动关系的探讨上,荀子也有他自己的新见解。
  首先,他探讨了君与民究竟谁为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春秋以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民为君;一是君为民。荀子持后一种看法。他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基于此,在君与民的政治互动关系上,荀子提出了他的新思想——君民舟水论。他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王制》)这种君民舟水论,到唐朝已经被李世民魏征等人总结成了一套很成熟的治国经验,并已成为聪明统治者的一种共识。
  其次,对如何君与民的关系,荀子提出君主必须“爱民”、“利民”,把人民作为治国的重点因素来考虑。他说:“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君道》)荀子给当政者指点的很清楚,你就是为了你自己的位子也得爱民,而不能胡作非为。
  再次,荀子告诫了君主,还总怕民犯上作乱,危机到君主的位子,就又回过头来告诫民一定要“尊君”。他说:“天子者,执位至尊,无敌于天下。”(《正论》)又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二能长久者。”(《致士》)
  可见他的尊君爱民论,本质上仍是君主专制主义。但这是一种开明专制论,尤其是当战国之时,封建君主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进步。荀子这些理论,就是为将要出现的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进行理论准备的。所以,如果说在治国方略上,孔孟提出的更多的是宏观原则性意见的话,那么,荀子则更侧重实际操作性的设计。因此,务实主义、现实主义是荀子思想的突出特征。
  总之,荀子“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还可以说集了百家的大成,……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融会贯通了。”(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他的思想体系规模宏大,就其政治思想来说,有许多闪光之处,也有许多消极、矛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把社会等级秩序绝对化,把“少事长,贱事贵”(《仲尼》)看作是天下之通义,“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剥削阶级德立场十分明显,企图把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绝对化,看不到变化。二是大讲什么“君道”驭下之术和“臣道”“持宠处位”之术等政治权术,“货与帝王家”的意味越来越浓。所以,荀子既可说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使儒学媚俗邀宠走向犬儒哲学的始作俑者。他把孔子神圣纯洁的儒学原旨,变成了操作性的工具手段。三是他兼采百家是其优点,同时也导致了缺点。他的思想体系非常驳杂,充满许多矛盾。
  5.简述韩非的君利中心论
  关于君主、国家、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孟子从性善和仁政学说出发,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主张尊君爱民。而韩非则站在极端君主专制制度的立场,认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要以君利为中心。
  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韩非说:“国者,君之车也。”(《外储说右下》)在理论上,韩非认为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君主的私有,因此,君主的利益也就体现着国家的利益。
  在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上,虽然韩非也说过君主霸天下离不开臣下的辅佐,但在君主与臣下的利益谁重要的问题上,韩非则坚决主张一切以君主的利益为转移,臣下的利益应该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他说:“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外储说右下》)而为人臣的则必须“无有二心,……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以上尽制之。”(《有度》)也就是说,臣下必须一心一意,以服从为天职,只做听话的工具。
  在君主与民的关系上,韩非认为民众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六反》)民对君的用处就是为君出力和卖命。能够作到这两条的有如下六种类型,即“赴险殉诚,死节之民;寡闻从令,全法之民;力作而食,生利之民;嘉厚纯粹,整谷之民;重命畏事,尊上之民;挫贼遏奸,明上之民,”(《六反》)除此六种,其他都要给以惩罚。对那些视君主若草芥,不愿为君主供职者,格杀无论。
  总之,臣下和民众,一切要以君主为中心,只有对君主有用、有利,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些思想比民贵说是一种极大的反动,这种君利高于一切的主张,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
  6.简述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极端君主专制论
  在韩非之前的法家,慎到贵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而韩非从君利中心论出发,兼取三家之长,形成了他自己的极端君主专制的理论体系。
  关于“法”,韩非下定义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定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难三》)从这个定义来看法的基本特征,一是必须公开颁布,使全体百姓知晓,这是守法的前提;二是法设在官府,并以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成文法;三是法律的统治对象是民众。韩非认为法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手段,而推行法的关键在于君主掌握刑、赏二柄。他说:“明主之所以导致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为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二柄》)
  在实践中,韩非提出实行法制的具体原则有:法不阿贵,即执行法律要公正;法一而固即法律要统一,不能随意解释;提出“法不信则君行危”(《有度》)即法要信,法律必须具有兑现的效力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术”,韩非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明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定法》)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南面之术,类似阴险狡诈之权术,不述也。
  关于“势”,即君主的地位、权力和威势。韩非认为君主所以能为君,就是由于有势,离开了势,就不成为君。所以君主一定要牢牢把臣下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时时刻刻防止为臣下所制。因此,势对君主对“势”只能独擅。除此以外,还要:禁止臣下结党营私;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人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
  总之,韩非的“君利中心论”和“法、术、势”理论都是围绕加强君主专制而展开的,为中国走向极权道路起了极大的助恶作用。但这些主张在当时对于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7.简述董仲舒君权至上论的内容与实质
  理论的出发点是君权天授论。他认为君主字权力来自于天,天以天下授天子,君主根据天的意志统治天下,只有君主才是社会最高的政治权威。
  董仲舒认为,宇宇宙间的根本法则是一,因而专制政治的基本格局也应该是大—统,臣子应该尊君,在思想方面应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论证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同时,他也强调君主应该遵循天的法则治国,如果君主滥用权力,天就要降灾异谴告君主。
  其君权至上理论的实质:用天的神性论证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至上性,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
  8.简述董仲舒的德治主张
  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治,他认为天之道以阳为主,阴为辅,阳为德,阴为刑,因此为政治困任德不任刑。德治的基本内容有:
  1)行教化,在中央、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的仁义道德教化民众。
  2)省徭役,薄赋敛,减轻人民负担。
  3)限民名田,限制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以缓和社会矛盾。
  4) 轻刑罚,以德治教化为主,以刑为辅,但并不是不要刑罚。
  9.简述李世民、魏征的民本思想
  1)李世民、魏征鉴于隋朝灭亡的历史,深刻认识到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君主如果得不到民众的拥戴,迟早将被民众遗弃。因而,在政治上李世民、魏征主张从民之欲,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藏富于民,宽缓刑政,以仁义治国。李世民、魏征的民本思想,对于唐初的开明统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如何统治民众,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秩序,所以,民本思想并没有在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2)如何认识李世民、魏征谏议理论的实质
  李世民、魏征在政治上主张广开言路,求谏纳谏,认为能否求谏纳谏是明君与暗君的根本区别,兼听则明,偏借则暗,求谏纳谏的前提是君主要有自知之明,君主不能刚愎自用,集思广益是君主的责任。另一方面,臣下也负有极言直谏的义务。君臣之间能够进谏、纳谏的基本条件是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主对待臣下尽礼,臣下事君尽忠。
  李世民、魏征的谏议理论对于贞观时期的开明统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本质上谅谏理论是君主专制的政治理论,君主求谏纳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长治天下,从而实现对民众的牢固统治。李世民、魏征强调臣下极言直谏的前提是臣下对于君主无条件地尽忠,而是否纳谏、求谏,在根本上决定于君主的意志。
  3)李世民、魏征求贤任贤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李世民、魏征认为,为政治国的关键在于得人,而为政能否得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统治者有无求贤心理,善不善于求贤。选拔人才的原则主要有三点:第一,不避亲疏,唯才是举,第二,量才授官,用得其人,第三,用人务求精而不求多。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道德品行为主。
  求贤任贤思想的意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人治,每一代王朝政治是否开明,政治秩序能否安定,用人是关键,求贤任贤思想恰好抓住了这一关键。贞观时期统治集团励精图治,君臣义均一体,与李世民魏征的求贤任贤思想是分不开的。
  10.简述唐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都达到成熟阶段。相应的,政治思想进入综合、深化阶段,走向成熟。表现在:
  1)儒学复兴。经王通和贞观统治集团的努力,儒学由衰落走向复兴,重获主导地位。
  2)当朝君主、大臣如李世民、韩愈等积极探讨为君之道,治国之术,使其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3)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做了总结。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 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他的观点代表着郡县制的最高成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11.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
  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圣王、贤臣是同一天下之义,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
  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政治是主流,各诸侯国君在选用官员是的基本做法还是任人唯亲。墨子对这种状况很不满。他认为,不少诸侯国之所以政治混乱,原因就是当权者不能做到任贤使能。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他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所谓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
  墨子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他的一句名言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因为在他看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终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
  墨子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尚贤的原则确定了,墨子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墨子解释说: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墨子认为,使用贤才就要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否则贤才难以树立权威,以发挥才能,实现治理。置三本实际上是要解决贤者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墨子认为这些是推行尚贤的根本措施。
  墨子尚贤主张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士阶层的政治期盼。
  12.简述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晋代政治混乱、战乱不已,社会矛盾激化,弊端丛生。鲍敬言提出了无君思想,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了批判。
  鲍敬言认为,君不是从来就有的,历史上存在过一个没有君主的理想社会。君主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繁重的赋役成为人民沉重的经济负担,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统治者还以刑罚来治理民众,既增加了民众的痛苦,也不能根本消除罪恶,反而使社会更加混乱。甚至,还出现了战争,使人民深受其害。君主制建立在对人的压迫和奴役之上,违背了人的自由本性。因而是不合理的。
  鲍敬言对于比较开明,能约束自己贪欲的君主,也表示反对。因为此前本来就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和战争。所以,明君不如无君。返回到无君的社会就是鲍敬言的政治向往,他的思想是对君主政治的否定和批判。
  13.简述韩愈的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
  韩愈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性三品说。韩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人性是善的,中等的人性可善可恶,下等的人性只是恶,上等人性的特点是愈学愈明,下等人性则是畏威而寡罪,只能由上等人统治下等人,君主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
  韩愈认为君主是受命于天的圣人,在没有君主以前,人民与禽兽无别,没有自治能力,后来,出现了圣人,教会了人民衣食住行等一切技能,制定了礼乐刑政,君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治民的政策上,韩众主张实行愚民政策。韩愈的君主专制理论,适应了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需要。
  14.简述柳宗元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主张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一直是汉魏以来思想家论争的主题。柳宗元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作《封建化》,论证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理由。
  1) 柳宗元认为,分封制是由原始部落向统一国家进化的过渡性政体,并不是圣人之决,分封制决定于当时落后的历史条件。
  2) 西周实行分封制,显然有过一段时间的政治稳定,但是,西周灭亡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分裂一样,也是由分封制造成的。秦汉以来的历史证明,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
  3) 针对当时藩镇割据的现状,柳宗元指出,藩镇割据的原因不在于郡县制,而在于骄兵悍将,绝对不能废除郡县制。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柳宗元主张把兵权、州县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①思想形成期.商代、西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②思想发展期.汉唐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③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④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
  ⑤思想转型期.晚清
  ⑥思想变革期.辛亥革命以后.
  2.简述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从“无为自化”、“道法自然”的道论出发,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对“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集中表达主要体现在《老子》五十七章的四句话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无事、无欲都是对无为的申说,也是无为主张的具体化.“好静”是针对统治者蹂躏骚扰百姓而发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政事繁苛残暴而发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贪婪糜烂的生活而发的.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为政能够实行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地去完善,社会就归于纯朴和安定了.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政若水,少私寡欲
  2)不尚贤,使民不争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4)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
  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
  6)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
  3.简述商鞅富国强兵的农战思想
  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为此,他主张把“农战”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耕”与“战”,只要抓好这两件事,就可以富国强兵.他说:“国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农战》)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拥有充足的粮食和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决定能否取胜的重要条件,商鞅主张把“农战”作为基本的国策加以实施,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为了贯彻“农战”这一基本国策,商鞅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择其要者有:
  1)奖励耕织.他提出“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即勤于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还规定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粮食的人,可以取得相应的官爵.
  2)利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打击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行为.如规定富人不得农业劳动力大兴土木;对脱离农业生产的游手好闲者收为官府奴婢;取消商店、旅店;不准自由迁徙.
  3)利用税收调节杠杆,保护农业生产.商鞅认为粮价便宜伤农,钱重则富商,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主张对商人征收重税,即“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外内》).
  实行这些重农抑商的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利于农战,但却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起来看,商鞅的政治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他的变法改革主张和农战思想促进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人性论和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①思想形成期.商代、西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②思想发展期.汉唐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③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④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
  ⑤思想转型期.晚清
  ⑥思想变革期.辛亥革命以后.
  2.简述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从“无为自化”、“道法自然”的道论出发,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对“无为而治”政治主张的集中表达主要体现在《老子》五十七章的四句话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无事、无欲都是对无为的申说,也是无为主张的具体化.“好静”是针对统治者蹂躏骚扰百姓而发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政事繁苛残暴而发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贪婪糜烂的生活而发的.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为政能够实行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地去完善,社会就归于纯朴和安定了.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政若水,少私寡欲
  2)不尚贤,使民不争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4)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
  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
  6)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
  3.简述商鞅富国强兵的农战思想
  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的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为此,他主张把“农战”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耕”与“战”,只要抓好这两件事,就可以富国强兵.他说:“国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农战》)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拥有充足的粮食和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决定能否取胜的重要条件,商鞅主张把“农战”作为基本的国策加以实施,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为了贯彻“农战”这一基本国策,商鞅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择其要者有:
  1)奖励耕织.他提出“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即勤于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还规定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粮食的人,可以取得相应的官爵.
  2)利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打击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行为.如规定富人不得农业劳动力大兴土木;对脱离农业生产的游手好闲者收为官府奴婢;取消商店、旅店;不准自由迁徙.
  3)利用税收调节杠杆,保护农业生产.商鞅认为粮价便宜伤农,钱重则富商,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主张对商人征收重税,即“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外内》).
  实行这些重农抑商的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利于农战,但却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起来看,商鞅的政治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他的变法改革主张和农战思想促进了秦国的富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人性论和法治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4.简述荀子的尊君爱民思想
  在君与民的政治互动关系的探讨上,荀子也有他自己的新见解.
  首先,他探讨了君与民究竟谁为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春秋以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民为君;一是君为民.荀子持后一种看法.他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基于此,在君与民的政治互动关系上,荀子提出了他的新思想——君民舟水论.他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王制》)这种君民舟水论,到唐朝已经被李世民魏征等人总结成了一套很成熟的治国经验,并已成为聪明统治者的一种共识.
  其次,对如何君与民的关系,荀子提出君主必须“爱民”、“利民”,把人民作为治国的重点因素来考虑.他说:“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君道》)荀子给当政者指点的很清楚,你就是为了你自己的位子也得爱民,而不能胡作非为.
  再次,荀子告诫了君主,还总怕民犯上作乱,危机到君主的位子,就又回过头来告诫民一定要“尊君”.他说:“天子者,执位至尊,无敌于天下.”(《正论》)又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二能长久者.”(《致士》)
  可见他的尊君爱民论,本质上仍是君主专制主义.但这是一种开明专制论,尤其是当战国之时,封建君主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进步.荀子这些理论,就是为将要出现的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进行理论准备的.所以,如果说在治国方略上,孔孟提出的更多的是宏观原则性意见的话,那么,荀子则更侧重实际操作性的设计.因此,务实主义、现实主义是荀子思想的突出特征.
  总之,荀子“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还可以说集了百家的大成,……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融会贯通了.”(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他的思想体系规模宏大,就其政治思想来说,有许多闪光之处,也有许多消极、矛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把社会等级秩序绝对化,把“少事长,贱事贵”(《仲尼》)看作是天下之通义,“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剥削阶级德立场十分明显,企图把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绝对化,看不到变化.二是大讲什么“君道”驭下之术和“臣道”“持宠处位”之术等政治权术,“货与帝王家”的意味越来越浓.所以,荀子既可说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使儒学媚俗邀宠走向犬儒哲学的始作俑者.他把孔子神圣纯洁的儒学原旨,变成了操作性的工具手段.三是他兼采百家是其优点,同时也导致了缺点.他的思想体系非常驳杂,充满许多矛盾.
  5.简述韩非的君利中心论
  关于君主、国家、臣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孟子从性善和仁政学说出发,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主张尊君爱民.而韩非则站在极端君主专制制度的立场,认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要以君利为中心.
  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韩非说:“国者,君之车也.”(《外储说右下》)在理论上,韩非认为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君主的私有,因此,君主的利益也就体现着国家的利益.
  在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上,虽然韩非也说过君主霸天下离不开臣下的辅佐,但在君主与臣下的利益谁重要的问题上,韩非则坚决主张一切以君主的利益为转移,臣下的利益应该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他说:“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外储说右下》)而为人臣的则必须“无有二心,……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以上尽制之.”(《有度》)也就是说,臣下必须一心一意,以服从为天职,只做听话的工具.
  在君主与民的关系上,韩非认为民众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六反》)民对君的用处就是为君出力和卖命.能够作到这两条的有如下六种类型,即“赴险殉诚,死节之民;寡闻从令,全法之民;力作而食,生利之民;嘉厚纯粹,整谷之民;重命畏事,尊上之民;挫贼遏奸,明上之民,”(《六反》)除此六种,其他都要给以惩罚.对那些视君主若草芥,不愿为君主供职者,格杀无论.
  总之,臣下和民众,一切要以君主为中心,只有对君主有用、有利,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些思想比民贵说是一种极大的反动,这种君利高于一切的主张,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
  6.简述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极端君主专制论
  在韩非之前的法家,慎到贵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而韩非从君利中心论出发,兼取三家之长,形成了他自己的极端君主专制的理论体系.
  关于“法”,韩非下定义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定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难三》)从这个定义来看法的基本特征,一是必须公开颁布,使全体百姓知晓,这是守法的前提;二是法设在官府,并以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成文法;三是法律的统治对象是民众.韩非认为法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手段,而推行法的关键在于君主掌握刑、赏二柄.他说:“明主之所以导致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为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二柄》)
  在实践中,韩非提出实行法制的具体原则有:法不阿贵,即执行法律要公正;法一而固即法律要统一,不能随意解释;提出“法不信则君行危”(《有度》)即法要信,法律必须具有兑现的效力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术”,韩非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明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定法》)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南面之术,类似阴险狡诈之权术,不述也.
  关于“势”,即君主的地位、权力和威势.韩非认为君主所以能为君,就是由于有势,离开了势,就不成为君.所以君主一定要牢牢把臣下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时时刻刻防止为臣下所制.因此,势对君主对“势”只能独擅.除此以外,还要:禁止臣下结党营私;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人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
  总之,韩非的“君利中心论”和“法、术、势”理论都是围绕加强君主专制而展开的,为中国走向极权道路起了极大的助恶作用.但这些主张在当时对于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7.简述董仲舒君权至上论的内容与实质
  理论的出发点是君权天授论.他认为君主字权力来自于天,天以天下授天子,君主根据天的意志统治天下,只有君主才是社会最高的政治权威.
  董仲舒认为,宇宇宙间的根本法则是一,因而专制政治的基本格局也应该是大—统,臣子应该尊君,在思想方面应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论证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同时,他也强调君主应该遵循天的法则治国,如果君主滥用权力,天就要降灾异谴告君主.
  其君权至上理论的实质:用天的神性论证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至上性,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
  8.简述董仲舒的德治主张
  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治,他认为天之道以阳为主,阴为辅,阳为德,阴为刑,因此为政治困任德不任刑.德治的基本内容有:
  1)行教化,在中央、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的仁义道德教化民众.
  2)省徭役,薄赋敛,减轻人民负担.
  3)限民名田,限制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以缓和社会矛盾.
  4) 轻刑罚,以德治教化为主,以刑为辅,但并不是不要刑罚.
  9.简述李世民、魏征的民本思想
  1)李世民、魏征鉴于隋朝灭亡的历史,深刻认识到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君主如果得不到民众的拥戴,迟早将被民众遗弃.因而,在政治上李世民、魏征主张从民之欲,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藏富于民,宽缓刑政,以仁义治国.李世民、魏征的民本思想,对于唐初的开明统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如何统治民众,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秩序,所以,民本思想并没有在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2)如何认识李世民、魏征谏议理论的实质
  李世民、魏征在政治上主张广开言路,求谏纳谏,认为能否求谏纳谏是明君与暗君的根本区别,兼听则明,偏借则暗,求谏纳谏的前提是君主要有自知之明,君主不能刚愎自用,集思广益是君主的责任.另一方面,臣下也负有极言直谏的义务.君臣之间能够进谏、纳谏的基本条件是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主对待臣下尽礼,臣下事君尽忠.
  李世民、魏征的谏议理论对于贞观时期的开明统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本质上谅谏理论是君主专制的政治理论,君主求谏纳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长治天下,从而实现对民众的牢固统治.李世民、魏征强调臣下极言直谏的前提是臣下对于君主无条件地尽忠,而是否纳谏、求谏,在根本上决定于君主的意志.
  3)李世民、魏征求贤任贤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李世民、魏征认为,为政治国的关键在于得人,而为政能否得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统治者有无求贤心理,善不善于求贤.选拔人才的原则主要有三点:第一,不避亲疏,唯才是举,第二,量才授官,用得其人,第三,用人务求精而不求多.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道德品行为主.
  求贤任贤思想的意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人治,每一代王朝政治是否开明,政治秩序能否安定,用人是关键,求贤任贤思想恰好抓住了这一关键.贞观时期统治集团励精图治,君臣义均一体,与李世民魏征的求贤任贤思想是分不开的.
  10.简述唐代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都达到成熟阶段.相应的,政治思想进入综合、深化阶段,走向成熟.表现在:
  1)儒学复兴.经王通和贞观统治集团的努力,儒学由衰落走向复兴,重获主导地位.
  2)当朝君主、大臣如李世民、韩愈等积极探讨为君之道,治国之术,使其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3)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做了总结.柳宗元作《封建论》一文, 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高度,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他的观点代表着郡县制的最高成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11.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
  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圣王、贤臣是同一天下之义,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
  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政治是主流,各诸侯国君在选用官员是的基本做法还是任人唯亲.墨子对这种状况很不满.他认为,不少诸侯国之所以政治混乱,原因就是当权者不能做到任贤使能.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他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所谓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
  墨子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他的一句名言是: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因为在他看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终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
  墨子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尚贤的原则确定了,墨子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墨子解释说: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墨子认为,使用贤才就要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否则贤才难以树立权威,以发挥才能,实现治理.置三本实际上是要解决贤者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墨子认为这些是推行尚贤的根本措施.
  墨子尚贤主张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士阶层的政治期盼.
  12.简述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晋代政治混乱、战乱不已,社会矛盾激化,弊端丛生.鲍敬言提出了无君思想,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了批判.
  鲍敬言认为,君不是从来就有的,历史上存在过一个没有君主的理想社会.君主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繁重的赋役成为人民沉重的经济负担,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统治者还以刑罚来治理民众,既增加了民众的痛苦,也不能根本消除罪恶,反而使社会更加混乱.甚至,还出现了战争,使人民深受其害.君主制建立在对人的压迫和奴役之上,违背了人的自由本性.因而是不合理的.
  鲍敬言对于比较开明,能约束自己贪欲的君主,也表示反对.因为此前本来就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和战争.所以,明君不如无君.返回到无君的社会就是鲍敬言的政治向往,他的思想是对君主政治的否定和批判.
  13.简述韩愈的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
  韩愈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性三品说.韩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人性是善的,中等的人性可善可恶,下等的人性只是恶,上等人性的特点是愈学愈明,下等人性则是畏威而寡罪,只能由上等人统治下等人,君主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
  韩愈认为君主是受命于天的圣人,在没有君主以前,人民与禽兽无别,没有自治能力,后来,出现了圣人,教会了人民衣食住行等一切技能,制定了礼乐刑政,君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治民的政策上,韩众主张实行愚民政策.韩愈的君主专制理论,适应了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需要.
  14.简述柳宗元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主张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一直是汉魏以来思想家论争的主题.柳宗元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作《封建化》,论证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理由.
  1) 柳宗元认为,分封制是由原始部落向统一国家进化的过渡性政体,并不是圣人之决,分封制决定于当时落后的历史条件.
  2) 西周实行分封制,显然有过一段时间的政治稳定,但是,西周灭亡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分裂一样,也是由分封制造成的.秦汉以来的历史证明,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
  3) 针对当时藩镇割据的现状,柳宗元指出,藩镇割据的原因不在于郡县制,而在于骄兵悍将,绝对不能废除郡县制.为了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柳宗元主张把兵权、州县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给我一份政治和历史的试卷
本人需一份初二下学期的政治和历史的试卷最好不是合卷人教的5分... 本人 需一份初二下学期的 ...每小题2分,共40分。)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那么,我国为什么还要以...试以古代史上相关史实加以证明。(至少举两例)(4分)⑵我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⑶有人...

初一(上)期末历史试题
初一历史期末测试A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表格内...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由于受家庭的影响,10岁开始学习经史,20岁外出游历,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2)秦始皇在思想方面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武帝在思想方面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求近几年的初一下期末考试 生物,地理,历史,政治 易错,重点题, 还有点...
求近几年的初一下期末考试 生物,地理,历史,政治 易错,重点题, 还有点考率高的 好的我倾分60!...9、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你可在此书中了解到哪些时期的历史 ①春秋...25、文字狱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要数 A、 汉朝 B、 唐朝 C、 ...

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检测试卷及答案
B.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C.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通过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0.1981年中共十一...两者在思想发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检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ADD 6-10 ABDAC 11-15 AACBB 16-20 DBCAB 21-25 ...

谁有初一下册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的期末模拟试题?拜托!拜托!_百度知...
谁有初一下册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的期末模拟试题?拜托!拜托! 5 快点不要课件的!... 快点不要课件的! 展开  我来答 ...(2)每个人都应该像热爱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公共财产,这表现了一个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急求初一上册历史、政治的经典试题
完美初一政治学习试题: 七年级政治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面对新的挑战,你觉得应该采取的态度是: ( A )A、积极迎接 B、消极...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③经济方面: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

2007期末政治试题及答案
该地区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安全影响到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主要大国,所以该地区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经济政治势力共同作用,使该地区陷入长期的动荡不安。除此以外,军事政变、内战、恐怖主义活动也直接导致了频繁的战争与冲突。还有各种宗教民族领土纠纷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还有英美等国的“先...

初一下学期期末政治、地理复习重点题
初一下学期期末政治、地理复习重点题 不要太多,每一章最为重点的题,如较难的选择题、需动脑筋的...2. “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3...世界农业大国 四、发展中的工业 传统工业:钢铁工业 工业部门 分布中心 资源条件 总结 钢铁工业 ...

初二上册期末历史和政治复习资料
学习中国近代史,是西方资本主义列的侵华史,也就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与探索史.清王朝的闭关与落后、腐败与无能、可憎与无耻,加速了其的灭亡进程,同时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1.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

初二下册历史期末试卷
2、答: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因为孙中山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巨大的解放,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巨变,所以人们就尊称他为“国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

威信县13063231533: 化学期末试题
邸肩悦康: 1.防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导致测量值偏小 2.无明显影响

威信县13063231533: 初三政治期末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从内容上看,它规定了 -
邸肩悦康: 规定了其他各项法律的立法依据

威信县13063231533: 听人说DOPOD的可以用蓝牙遥控其他类似的机子的摄像头!距离比红?
邸肩悦康: 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是由留美博士杨兴平先生回国创办、由国内电子行业龙头企业中国电子集团公司(CEC)与海外合资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上海,生产基地...

威信县13063231533: 什么是纯水?什么是净水?二者有什么区别?想去买款净水器,结果商家
邸肩悦康: 以本人的理解:纯水:由单一的水分子组成的液体水,不含有其它物质(包含矿物质)! 净水:其中的杂质几乎为零,但是还是有应有的微量元素的!请参考!

威信县13063231533: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2014 有查字典的题目,查熬字 -
邸肩悦康:[答案] 查4点底,读ao,应该是第二声.

威信县13063231533: 周公的政治思想对孔子产生了什么影响?
邸肩悦康: 周公名旦,是我国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经历了小邦周灭掉大邦殷商...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周公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提出了系统的政治主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