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辛弃疾的看法

作者&投稿:市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后世只知道辛弃疾的诗词,对于此人后人有着怎样的评价?~

千年难出一个辛弃疾!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辛弃疾,那就是:“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写诗!”
而且,他之击贼,勇敢如霸王再世,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他之写诗,潇洒如东坡再生,更如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所说:“(辛弃疾)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然而,如果要评价辛弃疾这一生,那就只能用他本人的自评语了,他这一生,可以说是志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英雄不遇明主,人在江湖放逐,剑在匣中生锈,最后只得“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个人成就
  形成新风格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意象特点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词史中的贡献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的语言技巧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作品评述】
  旧本稼轩词集序跋文
  稼轩词序
  范开
  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知失声与意之本原,则知歌词之所自出。是盖不容有意于作为,而其发越著见于声言音意之表者,则亦随其所蓄之浅深,而不能不尔者存焉耳。
  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坡公尝自言与其弟子由为文#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之所为。公之于词亦然;苟不得之于婚笑,则得之于行乐;不得之于行乐,则得之于醉墨淋漓之际。挥毫未竟而客争藏去。或闲中书石,兴
  来写地,亦或微吟而不录,漫录而焚稿,以故多散逸。是亦未尝有作之之意,其于坡也,是以似之。
  虽然,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不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昔宋复古、张乖崖方严劲正,而其词乃复有浓纤婉丽之语,岂铁石心肠者类皆如是耶。
  开久从公游,其残膏剩馥,得所沾焉为多。因暇日衷集冥搜,才逾百盲,皆亲得于公者。以近时流布于海内者率多赝本,吾为此惧,故不敢独閟,将以祛传者之惑焉。
  淳熙戊申正月元引口大范开序
  辛稼轩集序
  刘克庄
  自昔南北分裂之际,中原豪杰率陷漫殊域,与草木俱腐。虽以王景略之才,不免有失身苻氏之愧。口建炎省方画淮而守者百三十余年矣,其间北方挠勇自拔而归,如李侯显忠、魏侯胜,十大夫如王公仲衡、辛公幼安,皆著节本朝,为名卿将。辛公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乾道绍熙奏篇及所进《美芹十论》、上虞雍公《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其策完颜氏之祸,论请绝岁币,皆验于数十年之后。符离之役,举一世以咎任事将相,公独渭张公虽未捷,亦非大败,不宜罪去。又欲使李显忠将精锐三万出山东,使王任、开赵、贾瑞辈领西北忠义为前锋。其论与尹少稷、王瞻叔诸人绝异。呜呼,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机会一差,至于开禧,则向之文武名臣欲尽,而公亦老矣。余读其书而深悲焉。
  世之知公者,诵其诗词,而以前辈谓有井水处皆倡柳词,余谓(智)卿直留连光景歌咏太平尔;公所作大声(革堂)(革答),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禾农)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余幼皆成诵。公嗣子故京西宪口欲以序见属,未遣书而卒,其子肃具言先志。恨余衰惫,不能发斯文之光焰,而姑述其梗概如此。
  (见《后村大全集》卷九十八)
  【歌曲】
  歌名: 辛弃疾
  歌手: 羽泉
  作曲: 羽泉
  作词: 一半以上摘抄自辛弃疾不同的词作
  专辑: 三十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弓如霹坜惊弦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而去
  怎见气吞万里如虎
  一笑人间万事
  春风不染白发
  怎忘寒冬冰秋
  醉里且贪欢笑
  廉颇未老乐悠悠
  何处望神州
  不尽长江滚滚流
  千古兴亡多少事
  金戈铁马战不休
  天下谁英雄
  赢得功名在身后
  蓦然回首数风流
  非皇非帝非君非诸侯
  歌曲介绍:我们与八百年前的古人神交,重回那个神州破碎,英雄难觅的时代。辛弃疾老先生逝去了,八百年间,民族兴亡轮回往复,一次次沉沦又一次次觉醒,就凭着中国人骨子里从未丧失的一股气。这股气,清新地流露在八百年前的字里行间,又无限地活跃在八百年后的春风里。我们举目张望到处是无名勇士,到处是沉默而生动的大丈夫,他们都是普通的中国人,他们都在努力地好好活着,活得像个真正的中国人。
  【轶事】
  辛弃疾的少年时期是在国土沦陷、外族欺压的痛苦中度过的。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王朝宣告覆灭,中原地区沦人敌手,此后不久,山东地区也被金兵攻占。辛弃疾从记事起,就目睹金统治者对其占领区内的汉族人民实行残酷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强烈的民族仇恨和御敌报国的愿望在他小小的心里不断滋长。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企图把南宋政权彻底消灭。为了发动侵略战争,他下令大量强行征收壮丁和马匹,加紧对各族劳动人民的压榨剥削,残暴落后的女真侵略者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活动像喷薄汹涌的火山一样到处爆发开来。
  这一年,22岁的辛弃疾也在家乡聚众二千举起了武装斗争的义旗。他深知,要凭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抗金大计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起义胜利后,他立即把队伍带到了山东。
  山东的郓州,也叫东平府,西边滨临梁山泊,东边傍泰山之麓,是山东地区的一个军事要地。农民起义军耿京的队伍在这一年攻占了郓州。辛弃疾率领两千多人的队伍来这里加入农民起义军,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起义群众都知道,好多读书人平时说得好听,金人一来,就投靠金人作帮闲、帮凶了;有的也想反抗,但不是彷徨观望,就是看不起农民出身的首领,不肯加入这支在各地起义军中声势最大的队伍。如今,辛弃疾这样有名的文人来投奔,愿意接受农民起义领袖的领导,使起义军上上下下都感到欢欣鼓舞。
  辛弃疾的队伍过来了。骑着骏马沉稳地走在队伍前头的辛弃疾英姿飒爽,生气勃勃。看着路两边热情欢迎自己的起义军战士,压抑不住的笑意从他脸上洋溢开来。
  在几位将领的簇拥下,辛弃疾拜见了耿京。落座后,耿京微笑着对辛弃疾说:“辛兄在济南起义,对周围震动不小啊!你们读书人知道的事情多,主意多,如今到我们这儿,还要请你多多指点。”
  “不必客气。”辛弃疾说,“只要能早日赶走金人,我任凭节度使(耿京自称为天平军节度使)调遣。去年和大前年我曾到金狗的都城燕京应试,对他们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局势都进行了仔细侦察,今后,我们要打过去,我是可以提供一些情况的。”
  “太好了!”耿京兴奋地说,“我们一定要打到华北和中原地区,把金狗彻底赶回老家去。辛兄,我们这儿最缺的就是你这样有谋略的人才,就暂时委屈你做我们的‘掌书记’吧。”
  掌书记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全军的书檄文告,辛弃疾接受了这个职务后干得非常出色。他时常和耿京等首领一起商讨战事。这一年十一月,宋军在采石击败了企图渡江南下的金兵主力,不久金主完颜亮被他的部下杀死。金兵一片混乱,纷纷溃退。采石大捷的消息使起义军上上下下欢欣鼓舞,辛弃疾更是无比兴奋,他认为收复中原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便建议耿京“决策南向”,派人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争取朝廷对北方起义军的支持,以便互相配合,进行全面反攻。耿京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令辛弃疾起草章表。
  章表起草好了,由辛弃疾保管的义军的大印却不见了。正在这时,有人报告,原先被辛弃疾动员带着一千多人队伍来投奔义军的义端和尚逃跑了。事情很清楚,一定是义端偷走大印的。辛弃疾匆忙来向耿京报告。
  “军中大印都丢失了,这还了得!”耿京大怒,“这秃驴是你介绍来的,如今出了差错,又是你保管大印不严,来人,以军法从事!拉出去杀了!”
  “把我杀掉也无济于事,”辛弃疾冷静、沉着地说,“请你给我三天的期限,到期如果不能把义端擒获,夺回大印,那时再杀我也心甘情愿。”
  “好吧。”耿京也冷静下来,答应了他的要求。
  辛弃疾想,义端既然窃印出逃,必定是要往金人军营去出卖起义军中的虚实的。于是,他跨上骏马,挥鞭向附近的金兵的营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
  一路上,辛弃疾怒火满腔,勒紧缰绳,频频抽打坐骑疾驶。他想起在济南的时候,看到这个义端似乎很有江湖豪气,谈起兵法来也有些见解,常常和自己慷慨激昂地议论抗金大事,想不到竟是一个见利忘义的投机分子。越想越是气愤,他心急如焚,在马上暗下决心:即使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这个黑心的和尚抓回伏法。辛弃疾马不停蹄,翻山越岭,一路上不停地向人询问义端的行踪。
  在一个偏僻的山道上,辛弃疾看到了慌忙逃窜的义端。义端一边打马前进,一边心虚地回头看看。一回头,他看到了像疾风一样飞驰而来的辛弃疾,顿时魂飞魄散,身体一软,从马上滚了下来,趁势跪倒在地上。
  辛弃疾早已拔剑出鞘,怒视着不住叩头求饶的义端。
  “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义端花言巧语地央求说。
  辛弃疾手起剑落,义端的秃头滚落地上。他搜出军印,将义端的头颅挂在鞍上,催动坐骑,回营复命。
  这一壮举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的智勇和胆略,耿京对他更加器重了,起义军中的将士对辛弃疾的文武才干也更加敬佩。
  南归的章表又送往附近义军首领王世隆、张安国等人处,他们同意后也都在章表上签了名。接着,耿京派诸军都提领贾瑞为代表,去与南宋政府接洽。由于贾瑞是个不识字的农民,也不懂拜会阜帝和将相大臣的一些礼节,而辛弃疾是义军中唯一的知书识礼的文人,所以耿京便派遣他与贾瑞同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另外还有儿个随行人员。
  绍兴三十二年(11 62年)一月十八日,贾瑞、辛弃疾等人渡过长江,到了古城建康。他们不但会见了将相大臣,而且进城的当天,就被刚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来到建康巡幸的皇帝赵构接见。贾瑞、辛弃疾两人向赵构面诵奏章,说明了要归附宋廷的意愿,并报告了沦陷区的形势和山东地区义军的作战情况。赵构非常高兴,授予耿京以“检校少保”的官衔,并正式任命他为天平军节度使,给贾瑞、辛弃疾等人也分别授予官衔,使他们仍回山东去向耿京传达朝廷的旨意。
  正是春暖花香的时光,辛弃疾一行人到达了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东北)。当地军将李宝、王世隆出来迎接他们。双方攀谈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使喜气洋洋的辛弃疾陷入了悲痛之中。
  “掌书记您还不知道吧,耿京节度使已经不幸被叛贼张安国杀害了。义军大部分都溃散了,未溃散的也被张安国他们劫持去投降了金人。”京东招讨使李宝告诉辛弃疾。
  “这是怎么回事?耿节度使是谁杀害的?”辛弃疾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他的双眼不由自主地涌出了泪水。
  “你们奉表南下后,张安国就和金人暗中勾搭了起来,金人以重赏、官位引诱他,要他把耿节度使杀掉。张安国这个恶狗,联络了耿京手下的一个坏东西叫邵进的,由他对耿节度使下了毒手。现在,张安国做了济州(今山东省钜野县)的知州了。”王世隆气愤地告诉辛弃疾。
  “张安国这个恶贼,我一定要把他抓回来,为耿大人报仇!也要计人们看看当当叛徒的下场”辛弃疾霍地站了起来.咬牙切齿地说。
  在愤怒与悲痛中,辛弃疾不断地思考着抓张安国的计划。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形成了。
  “李大人、王大人”,辛弃疾客气地说,“我想到了一个方法,请你们看看是否可行。”
  “什么方法?”看到辛弃疾的脸上又恢复了刚毅的表情,李宝和王世隆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是这样的,”辛弃疾和他们说出了自己虎穴擒敌的计划。
  听着辛弃疾的计划,李宝十分佩服,既是敬佩他的勇气,又是赞赏他的胆略。而王世隆则有点坐不住了,他一下子站了起来。
  “辛兄的主意太好了!李大人,让我和辛兄一起去吧。我们一定要把张安国抓回来。”
  一支队伍迅速组织了起来。辛弃疾带领着王世隆和忠义军马全福等共50人,组成一支骑兵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从海州直向济州扑去。
  他们到达济州的这一天,张安国正在州府中与金将酣饮。他听到外面报告说,过去义军中的军官辛弃疾来见他,说有事相商。张安国已经喝得醉醺醺的了,但听了这个报告后,头脑中一下子清醒过来。这辛弃疾从朝廷那边来,莫非是要来归顺我?要是他图谋不轨呢,我这边现有金兵和我带过来的部队5万人,怕他作甚!张安国跟身边的金将说一声“我出去看看”便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
  等在外面,早就作好准备的辛弃疾、王世隆等人,一见张安国出来,猛地扑了上去,一下子把他打翻在地上,勇士们冲上来,迅速把他捆个结结实实,扔到了马背上。旁边的驻军来不及反应过来,看着眼前雪亮的刀子呆住了。
  “我们朝廷的10万大兵已经打过来了!原来的义兵兄弟们,大家不要再跟金狗干了,跟我一起去投奔朝廷吧。”辛弃疾在马上对着围上来的驻军高声喊道。
  听说掌书记来了,原来耿京的部属早就悄悄地传开了。辛弃疾这么一喊,好多义军当即便将队伍集合起来,要跟他走。那些金兵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各自将部队往后撤开,准备逃命。
  辛弃疾看着聚拢来的要起义的上万名弟兄,压抑着内心的激动,迅速指挥他们赶紧撤走。庞大的队伍顿时整齐有序地向着南方奔去。
  金人已经集结起队伍,准备作战,可是看到好长时间没有动静,金将一下子醒悟了过来,命令队伍立即出发,要追回张安国。可是他们能追上的,只是已经消逝在天边的股股黄尘。
  这一壮举,显示了辛弃疾青年时期就有着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品格和不平凡的军事才能。辛弃疾在耿京的队伍中渡过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段生活,成了他实现抗敌报国愿望、充分施展才能抱负的最难忘经历。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在他南渡以后,这段富有战斗意义的生活,便经常出现在他的记忆之中,反映在他的作品里。
  这些词作刻画出一位抗金小将的勃勃英姿和壮阔情怀,表现了一个爱国词人献身抗敌事业的崇高理想。
  此后,辛弃疾便开始了新的生活和斗争。
  1180年,在湖南潭州任知州并湖南安抚使的辛弃疾,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疏,要求在湖南创立一支军队,以湖南“飞虎军”为名,隶属于南宋政府的枢密院和御前步军司,就近则专听本地安抚使的节制和调度。名义上是为维护地方治安,实质上辛弃疾真正的打算是为了震慑金人,并为北伐准备力量。
  部队以惊人的速度建立着。这天,管后勤的官员来向辛弃疾报告,限期一个月的营房营栅修建工程实在无法完成,情愿按军法治罪。
  辛弃疾这几天心情正在紧张和焦虑中。枢密院有人告状说,辛弃疾借建飞虎军来“聚敛民财”,御前金字牌已下来,命令立即停止建立飞虎军。辛弃疾把金字牌藏起来,加紧建设过程,所以才限期要他们完成任务。看着哭丧着脸来报告的人,辛弃疾的火一下子升了起来。
  “为什么完不成?”他怒气冲冲地问。
  “现在正是雨季,秋雨不断,窑工都没办法烧瓦,所以怎么也想不出办法完成营栅工程。”这位官员小心翼翼地说。
  “造营栅总共要多少瓦?”辛弃疾问。
  “20万片呢。”
  “不要愁,”辛弃疾微笑着说,“我来办。你把别的事都抓紧办好,不能有任何拖延。”
  辛弃疾下了一道命令,要长沙城内外的居民,每家供送20片瓦,限于两天内送到营房,送到后立即付于瓦价100文。所需要的瓦片在两天日果然凑足了。
  军队建立起来了。辛弃疾将修建过程、经费来源、用度开支,向朝廷作了详细汇报,同时,将飞虎营栅的图纸也呈上。聚敛民财的诬告不攻自破,皇帝赵音心头的疑云也随之消散。
  飞虎军很快成为一支威名远扬的精锐之师,金人对这支队伍很是害怕,称之为“虎儿军”。
  辛弃疾念念不忘北伐,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当权者一直耿耿于怀,终究要伺机把他排挤出去。辛弃疾自己也早就觉察个人处境的危殆,他叹息着“倾国无媒,人宫见妒,古来颦损蛾眉。”把报国无门的一腔愁绪借词作倾吐出来。
  1188年冬,已经被罢官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了八年的辛弃疾,虽然患着小病,却仍从几年来郁郁不乐的状态中摆脱了出来,高兴地迎接来访的陈亮。陈亮是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又是辛弃疾相处极好的朋友。他的来访,使辛弃疾精神振奋,身体也觉得好多了。
  主客二人,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高谈阔论,话题总是围绕在国事和时局的问题上,心中的积郁,也得到了痛痛快快的抒发。
  陈亮在辛弃疾处停留了10天,才告别东归。可他一走,辛弃疾又感到怅然若失,恋恋难舍。第二天,他立即起程去追,打算在途中和陈亮再多盘桓几天,或者最好能把陈亮再请回来。可是,追到了上饶东边鹭鹚林,雪深路滑,再也没法前进了,辛弃疾只得停了下来。
  半夜,躺在床上的辛弃疾,忽然听到一阵悲切切的笛声,传到自己投宿的这个吴家泉湖四望楼来。那一声声连绵的悲鸣,在寒冷的夜间,分外清楚。辛弃疾更加睡不着了,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他不由感慨万千,一首词从心底悄然涌出,他不禁从床上爬了起来,飞笔写着,写着……
  铸就而今相思错,
  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读到陈亮寄来的这首词的和作后,辛弃疾又赋词一首,寄给这位战友: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呜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断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晚年的辛弃疾,还时常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的戎马生涯和报国壮志,他写下了《破阵子》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处在极度的悲愤之中。
  1207年秋天,68岁的辛弃疾正在病重的时候,朝廷又来诏命,要他出来任职。在病床上听完了诏书后,辛弃疾的心又剧烈地跳动了起来。他想起年轻时在义军中的战斗生活,枪林箭雨之中的冲杀,是多么痛快啊!可是,在朝廷中,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说恢复大计,可是正像自己词中说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带湖闲居10年,重新起用后不久又是被罢官,又是整整八年的闲退生涯,晚年再起用,每次不是受阻挠,便是被罢官,做不成事业,“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却为什么总是补不成啊!如今,朝廷北伐,这些人为了私心而仓促用兵,遭到大败,现在又要我干什么呢?撑持门面,还是真正想将北伐进行到底呢?辛弃疾感到自己没有心力想下去了。
  儿女们看着辛弃疾的病越来越沉重,都小心地照看着他。九月十日,辛弃疾憔悴的脸上忽然现出了一些神采,他此时如同又飞骑在战场上,对着金人砍杀,马儿不停地奔跑着,身后成千上万的大军跟着自己向北冲锋,旌旗飘扬,杀声震天……。
  “杀贼!杀贼!杀贼!杀……!”
  儿女们听得辛弃疾的大声叫喊忽地停了,再看,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亦言:“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作品评述】
旧本稼轩词集序跋文
稼轩词序
范开
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知失声与意之本原,则知歌词之所自出。是盖不容有意于作为,而其发越著见于声言音意之表者,则亦随其所蓄之浅深,而不能不尔者存焉耳。
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坡公尝自言与其弟子由为文#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之所为。公之于词亦然;苟不得之于婚笑,则得之于行乐;不得之于行乐,则得之于醉墨淋漓之际。挥毫未竟而客争藏去。或闲中书石,兴
来写地,亦或微吟而不录,漫录而焚稿,以故多散逸。是亦未尝有作之之意,其于坡也,是以似之。
虽然,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不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昔宋复古、张乖崖方严劲正,而其词乃复有浓纤婉丽之语,岂铁石心肠者类皆如是耶。
开久从公游,其残膏剩馥,得所沾焉为多。因暇日衷集冥搜,才逾百盲,皆亲得于公者。以近时流布于海内者率多赝本,吾为此惧,故不敢独閟,将以祛传者之惑焉。
淳熙戊申正月元引口大范开序
辛稼轩集序
刘克庄
自昔南北分裂之际,中原豪杰率陷漫殊域,与草木俱腐。虽以王景略之才,不免有失身苻氏之愧。口建炎省方画淮而守者百三十余年矣,其间北方挠勇自拔而归,如李侯显忠、魏侯胜,十大夫如王公仲衡、辛公幼安,皆著节本朝,为名卿将。辛公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乾道绍熙奏篇及所进《美芹十论》、上虞雍公《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其策完颜氏之祸,论请绝岁币,皆验于数十年之后。符离之役,举一世以咎任事将相,公独渭张公虽未捷,亦非大败,不宜罪去。又欲使李显忠将精锐三万出山东,使王任、开赵、贾瑞辈领西北忠义为前锋。其论与尹少稷、王瞻叔诸人绝异。呜呼,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机会一差,至于开禧,则向之文武名臣欲尽,而公亦老矣。余读其书而深悲焉。
世之知公者,诵其诗词,而以前辈谓有井水处皆倡柳词,余谓(智)卿直留连光景歌咏太平尔;公所作大声(革堂)(革答),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禾农)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余幼皆成诵。公嗣子故京西宪口欲以序见属,未遣书而卒,其子肃具言先志。恨余衰惫,不能发斯文之光焰,而姑述其梗概如此。
(见《后村大全集》卷九十八)
【歌曲】
歌名: 辛弃疾
歌手: 羽泉
作曲: 羽泉
作词: 一半以上摘抄自辛弃疾不同的词作
专辑: 三十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弓如霹坜惊弦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而去
怎见气吞万里如虎
一笑人间万事
春风不染白发
怎忘寒冬冰秋
醉里且贪欢笑
廉颇未老乐悠悠
何处望神州
不尽长江滚滚流
千古兴亡多少事
金戈铁马战不休
天下谁英雄
赢得功名在身后
蓦然回首数风流
非皇非帝非君非诸侯
歌曲介绍:我们与八百年前的古人神交,重回那个神州破碎,英雄难觅的时代。辛弃疾老先生逝去了,八百年间,民族兴亡轮回往复,一次次沉沦又一次次觉醒,就凭着中国人骨子里从未丧失的一股气。这股气,清新地流露在八百年前的字里行间,又无限地活跃在八百年后的春风里。我们举目张望到处是无名勇士,到处是沉默而生动的大丈夫,他们都是普通的中国人,他们都在努力地好好活着,活得像个真正的中国人。
【轶事】
辛弃疾的少年时期是在国土沦陷、外族欺压的痛苦中度过的。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王朝宣告覆灭,中原地区沦人敌手,此后不久,山东地区也被金兵攻占。辛弃疾从记事起,就目睹金统治者对其占领区内的汉族人民实行残酷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强烈的民族仇恨和御敌报国的愿望在他小小的心里不断滋长。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企图把南宋政权彻底消灭。为了发动侵略战争,他下令大量强行征收壮丁和马匹,加紧对各族劳动人民的压榨剥削,残暴落后的女真侵略者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活动像喷薄汹涌的火山一样到处爆发开来。
这一年,22岁的辛弃疾也在家乡聚众二千举起了武装斗争的义旗。他深知,要凭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抗金大计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起义胜利后,他立即把队伍带到了山东。
山东的郓州,也叫东平府,西边滨临梁山泊,东边傍泰山之麓,是山东地区的一个军事要地。农民起义军耿京的队伍在这一年攻占了郓州。辛弃疾率领两千多人的队伍来这里加入农民起义军,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起义群众都知道,好多读书人平时说得好听,金人一来,就投靠金人作帮闲、帮凶了;有的也想反抗,但不是彷徨观望,就是看不起农民出身的首领,不肯加入这支在各地起义军中声势最大的队伍。如今,辛弃疾这样有名的文人来投奔,愿意接受农民起义领袖的领导,使起义军上上下下都感到欢欣鼓舞。
辛弃疾的队伍过来了。骑着骏马沉稳地走在队伍前头的辛弃疾英姿飒爽,生气勃勃。看着路两边热情欢迎自己的起义军战士,压抑不住的笑意从他脸上洋溢开来。
在几位将领的簇拥下,辛弃疾拜见了耿京。落座后,耿京微笑着对辛弃疾说:“辛兄在济南起义,对周围震动不小啊!你们读书人知道的事情多,主意多,如今到我们这儿,还要请你多多指点。”
“不必客气。”辛弃疾说,“只要能早日赶走金人,我任凭节度使(耿京自称为天平军节度使)调遣。去年和大前年我曾到金狗的都城燕京应试,对他们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局势都进行了仔细侦察,今后,我们要打过去,我是可以提供一些情况的。”
“太好了!”耿京兴奋地说,“我们一定要打到华北和中原地区,把金狗彻底赶回老家去。辛兄,我们这儿最缺的就是你这样有谋略的人才,就暂时委屈你做我们的‘掌书记’吧。”
掌书记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全军的书檄文告,辛弃疾接受了这个职务后干得非常出色。他时常和耿京等首领一起商讨战事。这一年十一月,宋军在采石击败了企图渡江南下的金兵主力,不久金主完颜亮被他的部下杀死。金兵一片混乱,纷纷溃退。采石大捷的消息使起义军上上下下欢欣鼓舞,辛弃疾更是无比兴奋,他认为收复中原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便建议耿京“决策南向”,派人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争取朝廷对北方起义军的支持,以便互相配合,进行全面反攻。耿京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令辛弃疾起草章表。
章表起草好了,由辛弃疾保管的义军的大印却不见了。正在这时,有人报告,原先被辛弃疾动员带着一千多人队伍来投奔义军的义端和尚逃跑了。事情很清楚,一定是义端偷走大印的。辛弃疾匆忙来向耿京报告。
“军中大印都丢失了,这还了得!”耿京大怒,“这秃驴是你介绍来的,如今出了差错,又是你保管大印不严,来人,以军法从事!拉出去杀了!”
“把我杀掉也无济于事,”辛弃疾冷静、沉着地说,“请你给我三天的期限,到期如果不能把义端擒获,夺回大印,那时再杀我也心甘情愿。”
“好吧。”耿京也冷静下来,答应了他的要求。
辛弃疾想,义端既然窃印出逃,必定是要往金人军营去出卖起义军中的虚实的。于是,他跨上骏马,挥鞭向附近的金兵的营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
一路上,辛弃疾怒火满腔,勒紧缰绳,频频抽打坐骑疾驶。他想起在济南的时候,看到这个义端似乎很有江湖豪气,谈起兵法来也有些见解,常常和自己慷慨激昂地议论抗金大事,想不到竟是一个见利忘义的投机分子。越想越是气愤,他心急如焚,在马上暗下决心:即使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这个黑心的和尚抓回伏法。辛弃疾马不停蹄,翻山越岭,一路上不停地向人询问义端的行踪。
在一个偏僻的山道上,辛弃疾看到了慌忙逃窜的义端。义端一边打马前进,一边心虚地回头看看。一回头,他看到了像疾风一样飞驰而来的辛弃疾,顿时魂飞魄散,身体一软,从马上滚了下来,趁势跪倒在地上。
辛弃疾早已拔剑出鞘,怒视着不住叩头求饶的义端。
“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义端花言巧语地央求说。
辛弃疾手起剑落,义端的秃头滚落地上。他搜出军印,将义端的头颅挂在鞍上,催动坐骑,回营复命。
这一壮举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的智勇和胆略,耿京对他更加器重了,起义军中的将士对辛弃疾的文武才干也更加敬佩。
南归的章表又送往附近义军首领王世隆、张安国等人处,他们同意后也都在章表上签了名。接着,耿京派诸军都提领贾瑞为代表,去与南宋政府接洽。由于贾瑞是个不识字的农民,也不懂拜会阜帝和将相大臣的一些礼节,而辛弃疾是义军中唯一的知书识礼的文人,所以耿京便派遣他与贾瑞同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另外还有儿个随行人员。
绍兴三十二年(11 62年)一月十八日,贾瑞、辛弃疾等人渡过长江,到了古城建康。他们不但会见了将相大臣,而且进城的当天,就被刚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来到建康巡幸的皇帝赵构接见。贾瑞、辛弃疾两人向赵构面诵奏章,说明了要归附宋廷的意愿,并报告了沦陷区的形势和山东地区义军的作战情况。赵构非常高兴,授予耿京以“检校少保”的官衔,并正式任命他为天平军节度使,给贾瑞、辛弃疾等人也分别授予官衔,使他们仍回山东去向耿京传达朝廷的旨意。
正是春暖花香的时光,辛弃疾一行人到达了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东北)。当地军将李宝、王世隆出来迎接他们。双方攀谈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使喜气洋洋的辛弃疾陷入了悲痛之中。
“掌书记您还不知道吧,耿京节度使已经不幸被叛贼张安国杀害了。义军大部分都溃散了,未溃散的也被张安国他们劫持去投降了金人。”京东招讨使李宝告诉辛弃疾。
“这是怎么回事?耿节度使是谁杀害的?”辛弃疾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他的双眼不由自主地涌出了泪水。
“你们奉表南下后,张安国就和金人暗中勾搭了起来,金人以重赏、官位引诱他,要他把耿节度使杀掉。张安国这个恶狗,联络了耿京手下的一个坏东西叫邵进的,由他对耿节度使下了毒手。现在,张安国做了济州(今山东省钜野县)的知州了。”王世隆气愤地告诉辛弃疾。
“张安国这个恶贼,我一定要把他抓回来,为耿大人报仇!也要计人们看看当当叛徒的下场”辛弃疾霍地站了起来.咬牙切齿地说。
在愤怒与悲痛中,辛弃疾不断地思考着抓张安国的计划。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形成了。
“李大人、王大人”,辛弃疾客气地说,“我想到了一个方法,请你们看看是否可行。”
“什么方法?”看到辛弃疾的脸上又恢复了刚毅的表情,李宝和王世隆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是这样的,”辛弃疾和他们说出了自己虎穴擒敌的计划。
听着辛弃疾的计划,李宝十分佩服,既是敬佩他的勇气,又是赞赏他的胆略。而王世隆则有点坐不住了,他一下子站了起来。
“辛兄的主意太好了!李大人,让我和辛兄一起去吧。我们一定要把张安国抓回来。”
一支队伍迅速组织了起来。辛弃疾带领着王世隆和忠义军马全福等共50人,组成一支骑兵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从海州直向济州扑去。
他们到达济州的这一天,张安国正在州府中与金将酣饮。他听到外面报告说,过去义军中的军官辛弃疾来见他,说有事相商。张安国已经喝得醉醺醺的了,但听了这个报告后,头脑中一下子清醒过来。这辛弃疾从朝廷那边来,莫非是要来归顺我?要是他图谋不轨呢,我这边现有金兵和我带过来的部队5万人,怕他作甚!张安国跟身边的金将说一声“我出去看看”便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
等在外面,早就作好准备的辛弃疾、王世隆等人,一见张安国出来,猛地扑了上去,一下子把他打翻在地上,勇士们冲上来,迅速把他捆个结结实实,扔到了马背上。旁边的驻军来不及反应过来,看着眼前雪亮的刀子呆住了。
“我们朝廷的10万大兵已经打过来了!原来的义兵兄弟们,大家不要再跟金狗干了,跟我一起去投奔朝廷吧。”辛弃疾在马上对着围上来的驻军高声喊道。
听说掌书记来了,原来耿京的部属早就悄悄地传开了。辛弃疾这么一喊,好多义军当即便将队伍集合起来,要跟他走。那些金兵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各自将部队往后撤开,准备逃命。
辛弃疾看着聚拢来的要起义的上万名弟兄,压抑着内心的激动,迅速指挥他们赶紧撤走。庞大的队伍顿时整齐有序地向着南方奔去。
金人已经集结起队伍,准备作战,可是看到好长时间没有动静,金将一下子醒悟了过来,命令队伍立即出发,要追回张安国。可是他们能追上的,只是已经消逝在天边的股股黄尘。
这一壮举,显示了辛弃疾青年时期就有着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品格和不平凡的军事才能。辛弃疾在耿京的队伍中渡过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段生活,成了他实现抗敌报国愿望、充分施展才能抱负的最难忘经历。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在他南渡以后,这段富有战斗意义的生活,便经常出现在他的记忆之中,反映在他的作品里。
这些词作刻画出一位抗金小将的勃勃英姿和壮阔情怀,表现了一个爱国词人献身抗敌事业的崇高理想。
此后,辛弃疾便开始了新的生活和斗争。
1180年,在湖南潭州任知州并湖南安抚使的辛弃疾,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疏,要求在湖南创立一支军队,以湖南“飞虎军”为名,隶属于南宋政府的枢密院和御前步军司,就近则专听本地安抚使的节制和调度。名义上是为维护地方治安,实质上辛弃疾真正的打算是为了震慑金人,并为北伐准备力量。
部队以惊人的速度建立着。这天,管后勤的官员来向辛弃疾报告,限期一个月的营房营栅修建工程实在无法完成,情愿按军法治罪。
辛弃疾这几天心情正在紧张和焦虑中。枢密院有人告状说,辛弃疾借建飞虎军来“聚敛民财”,御前金字牌已下来,命令立即停止建立飞虎军。辛弃疾把金字牌藏起来,加紧建设过程,所以才限期要他们完成任务。看着哭丧着脸来报告的人,辛弃疾的火一下子升了起来。
“为什么完不成?”他怒气冲冲地问。
“现在正是雨季,秋雨不断,窑工都没办法烧瓦,所以怎么也想不出办法完成营栅工程。”这位官员小心翼翼地说。
“造营栅总共要多少瓦?”辛弃疾问。
“20万片呢。”
“不要愁,”辛弃疾微笑着说,“我来办。你把别的事都抓紧办好,不能有任何拖延。”
辛弃疾下了一道命令,要长沙城内外的居民,每家供送20片瓦,限于两天内送到营房,送到后立即付于瓦价100文。所需要的瓦片在两天日果然凑足了。
军队建立起来了。辛弃疾将修建过程、经费来源、用度开支,向朝廷作了详细汇报,同时,将飞虎营栅的图纸也呈上。聚敛民财的诬告不攻自破,皇帝赵音心头的疑云也随之消散。
飞虎军很快成为一支威名远扬的精锐之师,金人对这支队伍很是害怕,称之为“虎儿军”。
辛弃疾念念不忘北伐,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当权者一直耿耿于怀,终究要伺机把他排挤出去。辛弃疾自己也早就觉察个人处境的危殆,他叹息着“倾国无媒,人宫见妒,古来颦损蛾眉。”把报国无门的一腔愁绪借词作倾吐出来。
1188年冬,已经被罢官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了八年的辛弃疾,虽然患着小病,却仍从几年来郁郁不乐的状态中摆脱了出来,高兴地迎接来访的陈亮。陈亮是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又是辛弃疾相处极好的朋友。他的来访,使辛弃疾精神振奋,身体也觉得好多了。
主客二人,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高谈阔论,话题总是围绕在国事和时局的问题上,心中的积郁,也得到了痛痛快快的抒发。
陈亮在辛弃疾处停留了10天,才告别东归。可他一走,辛弃疾又感到怅然若失,恋恋难舍。第二天,他立即起程去追,打算在途中和陈亮再多盘桓几天,或者最好能把陈亮再请回来。可是,追到了上饶东边鹭鹚林,雪深路滑,再也没法前进了,辛弃疾只得停了下来。
半夜,躺在床上的辛弃疾,忽然听到一阵悲切切的笛声,传到自己投宿的这个吴家泉湖四望楼来。那一声声连绵的悲鸣,在寒冷的夜间,分外清楚。辛弃疾更加睡不着了,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他不由感慨万千,一首词从心底悄然涌出,他不禁从床上爬了起来,飞笔写着,写着……
铸就而今相思错,
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读到陈亮寄来的这首词的和作后,辛弃疾又赋词一首,寄给这位战友: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呜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断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晚年的辛弃疾,还时常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的戎马生涯和报国壮志,他写下了《破阵子》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处在极度的悲愤之中。
1207年秋天,68岁的辛弃疾正在病重的时候,朝廷又来诏命,要他出来任职。在病床上听完了诏书后,辛弃疾的心又剧烈地跳动了起来。他想起年轻时在义军中的战斗生活,枪林箭雨之中的冲杀,是多么痛快啊!可是,在朝廷中,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说恢复大计,可是正像自己词中说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带湖闲居10年,重新起用后不久又是被罢官,又是整整八年的闲退生涯,晚年再起用,每次不是受阻挠,便是被罢官,做不成事业,“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却为什么总是补不成啊!如今,朝廷北伐,这些人为了私心而仓促用兵,遭到大败,现在又要我干什么呢?撑持门面,还是真正想将北伐进行到底呢?辛弃疾感到自己没有心力想下去了。
儿女们看着辛弃疾的病越来越沉重,都小心地照看着他。九月十日,辛弃疾憔悴的脸上忽然现出了一些神采,他此时如同又飞骑在战场上,对着金人砍杀,马儿不停地奔跑着,身后成千上万的大军跟着自己向北冲锋,旌旗飘扬,杀声震天……。
“杀贼!杀贼!杀贼!杀……!”
儿女们听得辛弃疾的大声叫喊忽地停了,再看,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亦言:“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


读了破阵子这首诗说说你心目中的辛弃疾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被称为词中将军,能文能武。也是豪放派代表词人之一,和苏轼并称为苏辛。而我们在中学中所学的星期几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一该词中可以看出星期几是一个勇往直前驰骋沙场的一位军人将士的形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

辛弃疾—人物评析
这样没有目的的活着和报国无门的愤懑,他用快竭尽的心血讲给自己听,无人同情,无人陪伴,只有自己和假想的自己作伴...那么,像辛弃疾一样,世上是否真的没有知己?至少在当今来看,会有。即使没有毫无偏差的感同身受,也一定多少能打开你的心扉。但可惜了,本是一世英雄的他却无法寻得半点同情。

历史上的辛弃疾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为秉奉祖训,志切国耻辛弃疾两次视察燕山,探听金朝形势,为后来的起事做了准备。根据现有资料考察得知,辛弃疾词集传世的版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稼轩词四卷,又被称为稼轩词甲集、乙集、丙集、丁集。据专家分析推断,这四集是辛弃疾在世时编成。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其门人范开手编而成了稼轩词...

...说说你心目中的辛弃疾是个怎样的人 不少于30字?
辛弃疾有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他英勇无畏,却壮志难酬,他用豪放的诗句,叹出心中落寞。他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战士。

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辛弃疾生平简介
而朝廷明明白白对辛弃疾挑明组建军队可以,但是建制前的费用自理,没办法,辛弃疾推行了榷酒法,将卖酒专营权收回来,增加的收入用来建军盖房。人生就像愤怒的小鸟,当你稍有顺意时,总有几头猪在闹。这不,有人嫉妒加恨地上奏说辛弃疾乱花钱,于是皇帝老儿不分青红皂白,随即下了一道金牌,让他解散军队。今日的朝廷还在...

辛弃疾是个怎样的人
刚谈到他的朋友陈亮,我们都知道,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也寄之》就是为陈亮写的,表达了辛弃疾对陈亮依依不舍之情。所以说为什么现代人很关注辛弃疾呢?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的勇士,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诗,到现在,他的诗都是一直留在课本里,人们对他的了解...

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辛弃疾不只是一个优秀的词人,还是一个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的帅才。辛弃疾早年的时候生于金国的殖民地之中,但是从小就立志恢复中华,还我华夏大好河山。在金国大举南侵的时候,辛弃疾带着2000多人起兵反金,后来辛弃疾和南宋接触,受到南宋的礼遇,也就留在的南方。辛弃疾一生报国无路,无处施展自己的...

纵观 辛弃疾的一生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您怎样 看待 他的人生?何谓幸与...
我觉得他一生都在追求建功立业,可到头来呢?他之所以对外敌有那么强烈的恨,是因为他比其他人多了一种故乡沦为异族统治的特殊情感…我很佩服他,至少他到老了梦都依然再,即使再大的挫折他都坚持。他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将军,这样一个细腻与豪放的结合体阿,最爱他的那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

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
辛弃疾既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又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词人,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词作中,他都表现出了爱国精神,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爱国者。

诗人辛弃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辛弃疾不仅会写诗还会杀人
他有一妻6妾、9子2女,加之管家仆役丫环,至少是个三十多口人的大家,日常开支肯定不菲。辛弃疾最多算是省部级官员,其中免职闲居的十多年没俸禄。此外在平常交友时,他出手十分阔绰,如对新朋友刘过,不仅刚认识就在家款待一月有余,还先后共计馈赠1100贯钱。据冯梦龙《情史》载,辛弃疾6个侍妾中的...

奉节县19123721574: 后人对辛弃疾的评价短点! -
琴胁培菲:[答案]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奉节县19123721574: 谁能提供一些后人评价辛弃疾的诗词 -
琴胁培菲: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

奉节县19123721574: 你们心中的辛弃疾是什么样的! -
琴胁培菲:[答案] 血洒孤洲荒漠/望烈日烽火/我为残剑举杯痛饮/仍消不去心头迷惑/然夙愿无悔/挥袖拭泪. 历史是一块血泪英雄碑,辛弃疾就是其中一抹鲜艳而悲哀的红色.常会有这种疑问:历史究竟成全还是毁灭了辛弃疾?这有些复杂.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

奉节县19123721574: 应该怎么评价辛弃疾 -
琴胁培菲: 辛弃疾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2.htm

奉节县19123721574: 辛弃疾为何被称为是“大宋第一古惑仔”? -
琴胁培菲: 辛弃疾,在后世很多人评价其为“大宋第一古惑仔”.但是要说起来,称他是世界第一古惑仔都不为过.不管是文,还是武,都能够称为当代最有名的人物.文有和苏轼齐名的诗词地位,武能够在万军丛中取敌军首级.并且他还发表过很多的政...

奉节县19123721574: 评价辛弃疾四个字,褒义词 -
琴胁培菲: 辛弃疾可以用“词中之龙”来形容: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

奉节县19123721574: 我是高中生,我想了解辛弃疾是怎样的一个诗人,造成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
琴胁培菲: 辛弃疾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学水平,也非常善于发现身边的美,经常能够直抒胸臆的表达出对于世间的一些感想.造成的主要影响就是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名字,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对于当时的朝政以及文学领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奉节县19123721574: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诗人,为什么他还要写婉约派的? -
琴胁培菲: 辛弃疾的词以毫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妩媚,明快,忧郁,激励等兼而有之.词作题材广阔.

奉节县19123721574: 辛弃疾的《鹧鸪天》的解析是什么? -
琴胁培菲: 辛弃疾年少就率众起义,后来成为声势最大的耿京起义中的核心人物,想当年事多么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文中“壮岁旌旗拥万夫”就是讲述了自己年少时的英雄形象.“锦襜突骑渡江初”一句是讲辛弃疾率领50骑人马,深入5万人的敌营中捉...

奉节县19123721574: 如何理解"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
琴胁培菲: “人品的修养,实在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情感亦自真纯.仁者之言霭如,诐辞知其所蔽,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