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的后人评论

作者&投稿:威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心雕龙 知音 翻译~

译文:对文学作品作出正确的评论是多么困难啊!评论固然难保正确,但正确的评论家也不容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代人的作品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的声名却不胜思慕。”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恨不能和他们相见。但是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子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难道不是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对同时代人的轻视吗?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就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就没个停止的时候。”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刘修喜欢批评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所以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写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当然就会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能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有才华卓越而太高自己、压低别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是楼护、刘歆担心杨雄的著作会被后人来做酱坛盖子,这难道是多余的慨叹吗?

刘勰认为能够达到“知音”的原文: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意思:必须操千曲、观千剑(多阅读)——博观,这是一。
必须阅读一些经典。看过乔岳、沧波,小山包、小渠沟就不在话下了,这是二。不应偏私,这是三。达到六观,这是四。

刘勰有关文学批评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知音》篇。  “知音”的意思,本指懂得音乐。《吕氏春秋·本味》中说,伯牙弹琴的时候,当他想到巍巍的泰山,钟子期就从他的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泰山”;当伯牙想到滔滔的流水,钟子期就从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流水”。后人就称钟子期为“知音”。《知音》的篇名就是借此来比喻文学批评者的善于辨别文学作品;同时也表示,真要如“知音”者那样做好文学评论是不很容易的,所以本篇第一句就是:“知音其难哉!”  文学批评难在何处呢?刘勰从两个方面作了论述:一是“音实难知”,一是“知实难逢”。首先讲“知实难逢”:刘勰举出秦汉以来文学批评中的大量实例,说明自古以来,真正知音的批评者不可多得。有的是“贵古贱今”,认为今人的作品总不如古人好;有的是“崇己抑人”,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有的则“信伪迷真”,轻信虚伪而不明真象。这种不从实际出发的批评,当然算不上“知音”。但这样的事实却大量存在,所以刘勰十分慨叹:“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据《后汉书·扬雄传赞》,扬雄写《太玄经》时,刘歆曾对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刘勰借用这个故事,深为感慨地说:“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就是说,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风气之下,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可能被人用来盖酱坛子,这种慨叹并不是多余的。这个“酱瓿之议”,说明一个重要问题,当时扬雄虽严肃认真地写他的《太玄经》,却无人能赏识,所以刘歆认为是“空自苦”,意思是劝他不要写下去了,写出来也不过给人盖酱坛子。可见没有正确的批评风气,没有“知音”,是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这就说明了建立正确的文学批评的必要。  其次,刘勰再讲“音实难知”,即正确的文学批评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音”之所以“难知”,刘勰分析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文情难鉴”。他说: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麒麟和獐子,凤凰和山鸡的差别是很悬殊的;珠玉和石块的不同也是很明显的。但是竟有人把麒麟当獐子,把山鸡当凤凰。魏国人又把美玉当怪石,宋国人则把石块看作宝珠。形体显著的东西还难免如此认错,抽象的文情就更难鉴识了。  主观的原因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他说: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本来是很复杂的。批评者既各有自己的偏爱,又不可能具备全面鉴别作品的能力,因此,往往就是对合于自己口味的便赞同,不合的就抛弃;那就正如一个人面向东望,必然看不见西墙。有这样一些主观原因存在,就更难对文学作品作出正确的评论。  这里虽是讲文学批评在主客观两方面不易做好的原因,却也说明了文学批评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是文学作品本身有其复杂性和比较抽象,一方面是批评者见识有限而又各有所好,很难对有着“万端之变”的文学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要想做好文学批评,就必须认识到这种特点,才能进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正确的文学批评,确是困难重重的。但刘勰讲这些,并不是要说正确的文学批评无法做到。《知音》篇首先提出“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主要是为了探讨如何做好文学批评。刘勰的批评理论,就正是根据上述问题和特点建立起来的。  怎样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是刘勰文学批评论的核心。他认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这就是正确的文学批评完全可以做到的基本原理。知音固难,但从文学批评的这种原理来看,并不是做不到的。这就因为:文学创作是由于作者有了某种情感而用文辞表达出来,文学批评不过是把文学创作的途径倒过来,即用“沿波讨源”的方法,根据作品的文辞进而探寻其思想内容,这样就可以把作品中即使幽深不明的东西也看清楚了。根据“披文以入情”的道理,刘勰再进一层说:“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从琴声中表达出来的“志在山水”之情,那是无形无影的,知音者尚可识别,何况形之笔端,写成文字的作品呢?《神思》中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有了用文字写成的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怎能隐藏得住?  所以,从理论上看,虽然“文情难鉴”,但不是文情不能鉴,而是“文情可鉴”。具体鉴察“文情”的办法,就是“先标六观”: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立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这“六观”通常被理解为刘勰进行文学批评的六条标准,这是有待重新考虑的。第一,从它的前言后语看,并非批评标准。“将阅文情,先标六观”,明明是讲“披文以入情”的具体方法;是说要考察作品的内容,先提出这六个方面,以便从这六个方面具体着手,以入其情。最后又明明说“斯术既形”,“术”并非标准,而是方法,亦即“披文入情”或“沿波讨源”的方法。用此方法,则作品的优劣可见;而不是用此标准,“则优劣见矣”,第二。“六观”本身并非标准。所谓“标准”,必须有某种程度的规定性,刘勰这“六观”,只是说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入手,进而研究这六个方面所表达的内容。“六观”本身并没有作何要求与规定,也就说不上是什么标准了。第三,“六观”基本上都是表现形式方面的问题,当做标准来看,显然与他一贯文质并重特别是“述志为本”的主张不符。从“将阅文情,先标六观”的原意来看,正和刘勰的基本思想一致。他在《序志》中批评魏晋以来的文学批评“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六观”的提出,正是“沿波讨源”、“振叶寻根”的具体办法。  针对“知多偏好,人莫圆该”的主观原因,刘勰提出了加强批评者的修养的主张: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有了演奏各种乐曲的实践经验的人,才懂得音乐;观看过多数刀剑的人,才懂得武器。因此,刘勰认为掌握全面评论作品的方法,是必须进行广泛的观察。因为看过大山的人就更了解小山,研究过沧海的人就更懂得小沟。这样,只要排除掉个人的偏见,就可以对作品作出公平而准确的评价了。所以,加强批评者的修养,提高其鉴赏能力,这是做好文学批评的根本条件。一个文学批评者,在见多识广,提高鉴别能力之后,可能会开阔其视野,突破其原来的狭小天地,因而减少或改变一些偏见。但自古以来真正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评论家,确也是“千载其一乎”。在阶级社会中,绝对公平的评论家是没有的,即使是刘勰自己的评论,也往往对“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有明显的偏爱。

《知音》主要论“圆照之象”,谈批评方法。如果作为一篇独立的批评论来要求,是应该讲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的,但《知音》是《文心雕龙》的一篇,全书总论的基本观点,就是《知音》论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而“原道”和“宗经”,就是刘勰文学批评的标准了。从全书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实践来看,刘勰基本上是用是否符合“自然之道”、是否违反“征圣”、“宗经”之旨这两个尺度,来衡量作家作品的。不仅如此,《知音》篇讨论的中心就是如何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基本论点,正是沿着“割情析采”这个全书理论体系的总纲而提出的。所以,对《知音》的研究,不能脱离刘勰的整个理论体系,不能孤立地从《知音》篇中要求它解决文学批评理论的全部问题。




文心雕龙知音名句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句话出自《文心雕龙·原道》,意思是:每个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就有了语言的出现。而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出自《文心雕龙·知音》,意思是:只有掌握了很多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而只有观察过...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的是什么问题呀?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表面含义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指的是审美实践吗
是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自《文心雕龙·知音》。根据查询《文心雕龙·知音》显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指的是审美实践。《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

《文心雕龙》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意思?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少时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法名慧地.刘勰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都很深.《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说,他在三十多岁时,“梦执丹漆之...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对《文心雕龙》的内容介绍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各二十五篇。全书用骈文撰写,各篇末均缀四言八句“赞”一首。除最末的第五十篇《序志》为全书序例,自述撰著动机、宗旨及全书结构外,其余四十九篇分论“文用”,即作文的宏观、微观诸问题,以合《周易·系辞上》“大衍之...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
意思是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处: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引申】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

观千剑而后识器前一句
前一句:凡操千曲而后晓声。意思: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出处:《文心雕龙·知音》节选: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出自文心雕龙的名言
出自《文心雕龙·神思》。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很容易出奇,但要将言语切合实际巧妙的表达出来,却十分困难了。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自《文心雕龙·知音》。练习过了众多乐曲之后,然后才能学会音乐;看过了众多剑器之后,然后才能知道如何识别剑器。九、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理论
《文心雕龙》集中论述文学欣赏和批评的篇目,主要有《知音》、《程器》、《才略》等。 在《知音》篇里,刘勰认为文学的鉴赏批评是与创作性质不同的审美评价过程。创作从情感出发,是先有情感的触发再用文辞加以表现;而欣赏批评则相反,是从文辞形式入手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辞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中介,所以,文学欣赏...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什么意思?
【意译】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懂得如何识别剑器。【引申】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崇义县13328188708: 真正的知音是什么样的?
姚卸艾克: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 3. 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

崇义县13328188708: 刘勰 《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
姚卸艾克: 《文心雕龙》关于批评的论述﹐颇多精到的见解.其中《知音》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的较早的专篇文 《文心雕龙》献.它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有些论述虽然带有经学家的...

崇义县13328188708: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明了什么道理 -
姚卸艾克: 【原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译文】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

崇义县13328188708: 《文心雕龙·知音》的中心论点和主要论证方式是什么? -
姚卸艾克:[答案] 中心论点就是第一句:"知音其难哉"!(对文学作品作出正确的评论是多么困难呀! 文中用得最多的就是举例子,另外还是作比较,打比方.这么简单,楼主要用功了!

崇义县13328188708: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见【 】.【 】 -
姚卸艾克: 操千曲而后知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道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提示】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回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答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崇义县13328188708: 《文心雕龙》读后感怎么写
姚卸艾克: 文心雕龙是一本理论学著作.读完此书,有何感触呢?一起来看看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怎么写(一)《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

崇义县13328188708: 如何理解六观论 -
姚卸艾克: 刘勰是中国古代比较多地研究文艺鉴赏的第一人,他最著名的文艺鉴赏学说主要体现在“知音论”和“六观论”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列“知音”一篇,对知音其难以及知音的 基本要求有独到和较为系统的见解.刘勰认为,要想...

崇义县13328188708: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说明什么!!! -
姚卸艾克: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 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作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提示】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崇义县13328188708: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阐述了什么哲理?
姚卸艾克: 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这句话的意思是弹过一千首曲子后才能够通晓音律,研究过一千把剑后才能够懂得兵器.简单地说就是 “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

崇义县13328188708: 论述刘勰的文学思想 -
姚卸艾克: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