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将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凉的句子是什么

作者&投稿:赫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夜上受将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凉的句子是: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唐)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1]

折叠历代评价
《艺苑卮言》:绝句李益为胜,韩翃次之。……"回乐烽前"一宁,何必王龙标、李供奉?

《唐诗训解》:起语雄壮悲切,末接便。

《全唐风雅》:此首显说。

《增订唐诗摘钞》:沙飞月皎,举目凄其,下此而闻笳声,安有不思乡念切者。

《唐诗笺注》:李君虞绝句,专以此擅场,所谓率真语,天然画也。

《历代诗法》:如空谷流泉,调高响逸。

《网师园唐诗笺》:蕴藉宛转,乐府绝唱。

《诗法易简录》:征人望乡,只加一"尽"字,耐征戍之苦,离乡之久,胥包孕在内矣。

《唐绝诗钞注略》:首二句写景,已为"望乡"二字钩魂摄魄,是争上流法,亦倒装法。

《越缦堂读书简端记》:高格、高韵、高调,司空侍郎所谓"反虚入浑"者。下"天山雪后海风寒"一首,佳处正同。

《诗境浅说续编》:对苍茫之夜月,登绝塞之孤城,沙明讶雪,月冷疑霜,是何等悲凉之境!起句以对句写之,弥见雄厚。后二句申足上意,言荒沙万静中,闻芦管之声,随朔风而起,防秋多少征人,乡愁齐赴,则己之郁伊善感,不待言矣。李诗又有《从军北行》……意境略同。但前诗有夷宕之音,北征诗用抗爽之笔,均佳构也。


夜上受降城闻笛本诗前两句两个比喻有何作用?
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上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下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出来,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

《夜上受降城闻笛》思想感情是什么?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尾句拟想作者望乡之景。【原文】: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哀愁和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意思是:不知从哪里吹来的芦管声音,一夜间战士个个眺望故乡,以景寄情,表达了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简要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尽”的妙处~!!!急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此诗前二句写景色,突出塞外边关凄清苍凉之景,后两句抒情,一个"尽"字淋漓尽致的道出了远离家乡之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又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更能体味到边塞将士们的思乡情感.也是作者着重...

《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这里的戍边战士之苦之孤独,我们可想而知。然而诗人却从一个明亮的月夜写起,可谓独具视角,别出心裁。透过诗人独特的视角我们看到,一座高高的烽火台,远方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在清冷的月光下,呈现出雪一样的银白。除此以外,没有一点生机。一座孤零零的受降城上,除了几个戍守的士兵,只有头顶的...

中秋爱国的古诗词
中秋爱国的古诗词如下: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中秋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写登城时所见景象:远望回乐城外面烽火台前的沙地,在月光的照射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秋霜那样令人生寒的月色。 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新年快乐!!!如有不懂,可继续...

夜上受降城外闻笛抒发了吹笛者的什么感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

《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朝代:唐代 作者:李益 原文: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峰 一作:回乐烽)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作,从多...

上饶县17130295117: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诗句是
宓世雅瑞: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诗句是: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

上饶县17130295117: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月如霜'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
宓世雅瑞:[答案] 描绘出边塞的荒凉与凄美,赞美了壮丽的边塞风光

上饶县17130295117: 夜上受降城闻笛边塞凄冷的句子 -
宓世雅瑞: 《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诗人把沙比作雪,把月光比作霜,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上饶县17130295117: 《塞上听吹笛》和《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古诗鉴赏两首诗分别是高适和李益写的.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 -
宓世雅瑞:[答案] 你找的是这个吧! 例:塞上听吹笛 高适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答案...

上饶县17130295117: 夜上受将成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写出了边塞什么的环境特点表达了戊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情感 快 -
宓世雅瑞:[答案] 边塞生活的艰苦,闻笛而思乡,想念亲人及渴望和平,对战争的控诉

上饶县17130295117: 《夜上受降城闻笛》一、二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
宓世雅瑞:[答案]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

上饶县17130295117: 夜上受降城闻笛 -
宓世雅瑞: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上饶县17130295117: 夜上受降城闻笛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宓世雅瑞: 《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李益(唐),原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意思是: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开篇选用“城墙”、“烽火台”等意象,营造边关的氛围,用“沙如雪”、“月如霜”等意象,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接着“芦管”声的意象,进一步倾诉那无尽的边愁.从全诗来看,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整体,意境浑成.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上饶县17130295117: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写了什么景色,对表达思乡之情有何关系?前两句景对抒情的作用 -
宓世雅瑞:[答案]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上饶县17130295117: 李益夜上受将城闻笛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边塞月夜独特景色的诗句是? -
宓世雅瑞: 1、李益夜上受将城闻笛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边塞月夜独特景色的诗句: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2、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朝代】唐 译文对照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