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科学革命并没有诞生于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

作者&投稿:辟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没有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出现?~

存在内外双重因素。
公元前一世纪到十六世纪,古人在科学和技术的发达程度超过同时期的西方欧洲,古代对科技发展做出贡献,但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没有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出现?
李约瑟研究中国科技历史时提出的反思,逆向推论中国拥有不错的科技历史中,为何没有进一步发展,反而让欧洲实现反超。根据资料表明,17世纪前,中国科技发明占据了54%,17世纪后,中国被欧洲赶超,到19世纪时,由54%下降到0.4%,在近代的科技发明中,忽然就像缺席了一样。
实际上困惑的不仅是李约瑟,很多人都注意到。早在1915年,任鸿隽写篇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后担任过北大化学系教授、东南大副校长等职务 ,他说:吾国之无科学,非天之降才尔殊,非社会限制独酷,一言以蔽之,未得方法。
任鸿隽认为,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没有诞生科学,找到方法,意识。中国人思考和观察没有追根到底的思维和好奇心,没有科学的思维,还有 社会的原因。
任鸿隽提出后,引起了讨论,冯友兰加入之中,从哲学角度解释了中国科学的原因。
在西方,魏特夫提出同样的问题,引起西方学者的兴趣,随后李约瑟加入,爱因斯坦也作出解答。
爱因斯坦看来,中国古代缺少逻辑以及实验,没有诞生科学是不奇怪的,真正感到奇怪的是看起来和科学没有关系的先贤,凭借智慧发明出了领先欧洲的科技。后来,李约瑟探讨这个问题。在1976年,被博尔丁归纳为李约瑟难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如今已经达成共识,归纳为中国思想和文化原因,缺乏形式逻辑,限制和轻视科学的发展。

上海是怎样形成的?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上海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图
一、上海之名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又称申。因此,上海的地方戏沪剧亦称申曲。相传上海一带是战国时期楚国宰相黄歇的封邑。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并称。传说黄浦江是由春申君黄歇所开凿,故称黄歇浦,又称春申江。
今上海市郊龙华塔及市内静安寺是上海最早的建筑物,相传是三国时吴帝孙权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建造。龙华塔原名报恩塔,是孙权所建十三塔之一,孙权因母亲信佛,所以建寺建塔以报母恩。静安寺初名重玄寺,在吴淞江侧沪渎上,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今名,南宋嘉定中迁市内。

龙华寺图
龙华寺图
关于黄浦江,南宋以前文献,都没有记载。到了元朝才出现关于黄浦的记载,但不称黄浦江,黄浦逐渐成为太湖下游的重要泄水道是元代以后的事。故黄浦江由战国春申君黄歇所凿之说,是元朝以后文人附会而成的。龙华塔据宋《绍熙云间志》记载,建于五代时吴越国钱俶时期(公元947-978年)。而静安寺据南宋《舆地纪胜》记载,建于吴越国宝正元年(公元926年),故龙华塔与静安寺属五代末北宋初的建筑。
上海的简称沪,与沪直接有关的是“沪渎垒”古迹。沪即是一种捕鱼的工具簖(duan断),是用竹子编成的。当地人用此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又露出,鱼随潮而来,被竹子拦住,故海称沪海,江称沪渎。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称:“松江之下,号曰沪渎”,《太平寰宇记》也记载:“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曰沪渎。”古人称松江下游为沪渎。但古人指的松江下游是指今距苏州城不到百里的一段吴淞江。而沪渎垒在青浦县东北旧青浦西沪渎村。从广义来说,沪渎统称松江下游;唐宋以来松江下游已伸展到上海境内,故上海又称沪。

二、上海的形成
二、上海的形成
龙华塔和静安寺的建筑年代证明,至少古迹所在地在 五代以前唐代已成陆,上海城区至迟在九世纪已成陆。唐开元初兴建的第一条海塘——旧瀚塘,对上海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从此,海塘内土地免除海潮的侵蚀,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保证。当时属昆山县土地日见辽阔,户口日增。于是三十多年后的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划昆山南部、嘉兴东部、海盐北部设华亭县,即今松江县。华亭县的范围很大,据《嘉庆一统志》记载:“天宝……置华亭县,其东北为华亭海”,包括了华亭沿海海面。
由于近海,则是天然的盐场,土地含卤量高,农业生产并不发达,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个时期的开发,到了宋朝,随着东南沿海贸易日益发展,华亭以东海滩不仅是重要盐场,而且是个重要的海口。熙宁七年(公元1075年)已是“人烟浩穰,海舶辐辏”的对外贸易重地,引起了宋朝廷的注目。于是北宋末在此设立舶提举司和榷货场,以管理诸蕃贸易,并设立上海镇。在唐天宝年间青龙镇是吴淞江下游海运中心。到宋朝,由于吴淞江上游日益淤浅,下流也随之狭窄,海船已不能直接进入青龙镇,故宋末设上海镇,在今上海旧城。

上海老城区(一)
上海老城区(一)
元代,上海继续迅速发展,市场贸易日益茂盛,户口骤增,“民物富庶”。到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5年)据嘉庆上海县志记载,已是“一切解运权衡特达不与他府埒(等)”说明上海的经济力量已超过其他城镇,也说明上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此时已形成了以上海镇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了。于是,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以华亭县东北的长人、高昌、新江、海隅五乡始置上海县,县治即今旧城。这时上海县辖境较大,包括今青浦、南汇、川沙三县,南北四十八里,东西达百里。
明代的上海县更为繁华。永乐时又凿通范家浜,交通便利,北方的商人到上海贩运布匹,南方的商人则运糖到上海,把棉花运回南方。到这时期棉花已成为上海的主要经济作物,而织布则是农民的主要副业。据《弘治上海县志》记载,此时的上海已是“人物之盛,财赋之伙,盖可当江北数郡,蔚然为江南名邑”。明代中叶,我国沿海倭寇侵扰日益严重,为了抵御倭寇,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年)始筑城郭,城周九里,高八尺,开设东、南、西、北、小东、小南六门,城周开城壕。即今上海旧城(上海城垣于公元1912年后拆除,旧城垣遗址在今人民路)。明代的上海不仅是东南一经济中心,政治作用也日益加强,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这时上海辖境南北九十里,东西达一百六十余里,面积达二千平方里。

上海老城区(二)
上海老城区(二)
由于上海经济发达,户口日增,沿海土地猛涨,明末清初陆续在上海县境内设立三县。嘉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划上海西部三乡为青浦县。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又在上海南部设南汇县。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划浦东高昌一带设立川沙县。
三、上海河道的变迁
黄浦江和吴淞江穿上海市区而过,今天吴淞江(即苏州河)自太湖经吴山、昆山、青浦、嘉定入上海,过外自渡桥入黄浦江,黄浦江源于淀山湖,自松江过闵行镇转向北流,在陆家咀与吴淞江相汇,转东北流至吴淞口入海。今天黄浦江水量丰富,江面大,吴淞江只是黄浦江的一支流,这种情况正与历史情况相反。古代黄浦江是吴淞江的一支流,故至今黄浦江入长江之口仍称吴淞口,而不“黄浦口”。

龙华寺图
龙华寺图
历史上的吴淞江流量大,江面宽,唐代江面最宽处达二十米吴淞江口有个小岛,由于吴淞江的流量大,一直扩展不大,但到了宋代,由于水源减束,河道弯曲,河床变窄,河面宽度迅速变小,造成吴淞江下游经常淤塞,而吴淞江口的小岛迅速扩大,这时的上海早已成陆。到了元代这种情况更加剧,吴淞江下游经常发生水患。而江口小岛因江流海潮夹带混沙加速了沉积,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竟与南岸相连,吴淞江被迫向西北入海,即成今吴淞江的流向。
这时靠上海县治最近的有一范家浜,北入吴淞江,南接黄浦水。至明代,情况更严重,吴淞江上游逐渐淤塞,太湖水无法宣泄,通吴淞江的黄浦水也日益缩小。永乐时期(公元1403-1425年)由户部尚书夏原吉治理,他采用分吴淞江水,使其从白茆浏河直接入海,以分其势;同时开浚范家浜,让其上接黄浦以达泖湖的水,从此,吴淞江逐渐淤塞,吴淞江的水通过目前的河道注入范家浜。范家浜由于水源充沛,下流日益阔深,而昊淞江下游日益萎缩,目前仅存虬江遗迹。自吴淞江流入范家浜后,遂称黄浦江,至于浦东一带旧黄浦江就逐渐成为了平陆。

四、上海于清代闻名世界
四、上海于清代闻名世界
清代的上海不仅是东南沿海的经济中心,也是贸易中心。上海地处滨海的优越地理位置,早已引起英国商人的注意。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东印度公司向英国政府建议,要以上海为北方通商枢纽。此后又多次派人窥视上海要求通商,都遭到拒绝。
公元1842年,英国用炮舰攻打吴淞口,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从此上海被迫开为商埠,法美日等国接踵而来,他们在上海划定租界,使租界面积达四十六平方公里,成为全国大城市租界面积最大的一个城市。在划租界的同时,帝国主义攫取各种筑路、驻扎军队、领事裁判等权。他们还开银行,倾销商品,开设工厂榨取大量的高额利润,把上海变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从此上海以“冒险家的乐园”而闻名于世界

科学技术革命发生的基本原因除了生产的需要之外,便是文化的孕育。为何科学革命并没有诞生于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呢?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认为:世界万物都服从于宇宙整体的总规律,即天命。这一规律支配着非生命世界与生命世界,支配着自然与社会,甚至支配着人与神,但它只属于宇宙总体。天命与人伦被认为是合一的,它只能通过修身养性去体验,而无法通过经验、实践去认识。

从现代系统理论看,中国传统自然观属于绝对的整体论的系统观念。它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又认为它只能作为一个绝对的整体去认识,而不可能从组成它的各部分去认识。它既反对采用分析的方法,把人以外的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把自然界分解为各部分加以认识;又反对采用综合的方法,从各部分的具体规律概括出整体规律。它否认宇宙系统中间层次规律的存在,否认“天命”与经验之间存在中间层次的必然联系。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践性和经验性的显著特征,但却缺乏超越感性经验的抽象思维与规律性认识。在传统自然观制约下,中国古代科学必然在浓厚思辩性质的哲学猜测与充满实干精神的生产经验、技术科学之间.留下理论科学的空白地带。此种传统思想认为:所有经验科学全都直接受支配于“天命”、“天机”。因此,无论是脚踏实地服务于生产的技术家,科学家,还是如醉如痴冥想宇宙之谜的哲学家,都无不感觉到研究理论科学乃至逻辑理论的必要。

尽管中国传统自然观的整体系统观念包含着深邃的思想,并将对后代科学带来宝贵启示,但它在理论科学方面的空白地带,却阻断了中国古代科学向近代科学演化发展的必经道路。

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相比较,代表着西方古代传统文化核心的古希腊自然哲学,虽然也同中国古代自然观一样坚持对世界认识的整体论观点,但其整体论却不是绝对化的,而是以将自然与人加以区分,并承认人可以通过认识各中间层次规律去认识自然界总体为前提的。尽管中间层次规律在古希腊自然科学中还是朦胧不清的,从而使建立于其基础之上的自然观也带来了极大的猜测成分,但它毕竟悄悄设置了从古代科学走向近代科学的通道——如逻辑方法、公理化方法等。

事实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灿烂成就,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多么丰富的思想营养和多么广阔的生存空间。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所限,理论科学的重要性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因此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缺陷尚不足以对物化科学技术发生决定性的影响。

然而,当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所表现的现实力量遥遥领先于世界之时,由于缺少中间层次理论科学,决定着下一时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潜在力量——精神形态科学技术中的超时代因素——落后的局面,就已开始形成了。

中国科学技术从领先到落后,并不只是近代历史中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早就潜伏于中国封建社会,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显现着。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保守的一面,对此则不能不负有重要的责任——这不仅指自然观,而且指各方面的落后、保守观念。

人们一定记得在欧洲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及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中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南针帮助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领地,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与生存空间;造纸术与印刷术便成为广泛传播科学与先进思想的重要手段;火药则成了西方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势力和西方文明击败东方文明的物质力量。而上述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国,之所以没有能运用它们在近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的竞争中取胜,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保守一面的羁绊与禁锢,不能不是其重要原因。

最早发明使用指南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遥遥领先于世界的航海技术的中国人,却没有能够出现在世界近代地理大发现中的开拓者的名单之中。中国唐代便可建造长60多米的海船,而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舰队则包括长百米以上的大型宝船40至60多艘,其中最大的船长达150米,整个舰队所载将士及其他人员共27000多人。而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半个世纪的哥仑布发现新大陆时的远航船队则只有88人,分乘3只约19米长的小船。

以中国如此强大的航海技术,却未能参与开发新大陆的壮举,除了因受累于错误的地理观念外,还因受累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许多保守观念,如狭隘的乡土观念(几乎没有人会愿意为开发新大陆而背井离乡,只注重“扬天朝国威”、“抚四类”而忽视经济利益(郑和航海终因经济严重亏损而终止,半个世纪后葡萄牙人达加马经好望角到印度的远航却获得了60倍于远航费用的巨额盈利)等。

最早发明火药和使用火药兵器的中国人,最后却败在西方的“洋枪洋炮”之下,堪称是历史的讽刺。它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观念羁绊技术革命的典型例证。中国不仅早在宋代就已经使火药和火药兵器在军事上得到实际应用,而且在火药技术传到西方并演变为近代枪炮技术之后,也仍然有重新引进并使用这一技术的充分机会。例如明代中国已经开始输入欧洲一些火器,其中有佛朗机炮、荷兰造的“红夷炮”等。

明末清初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还为中国政府设计并主持制造过西式火炮、弹药、地雷等。在欧洲商船时常出入于中国海域的明中叶以后的几百年的时间中,要想引进、使用西方的先进武器,事实上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阻碍当时中国军事技术革命的,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维护“祖制”、反对变革的保守观念和以“天朝大国”自居、蔑视外来文化、外来科学技术的心态。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维护等级秩序的伦理观念、自然科学以及与国计民生十分密切的技术科学、生产科学都被置于次要位置,而主张变革现有秩序的新思想则更被视为洪水猛兽并严加防范。因此,世界上最早发明和广泛应用纸张、印刷术,并运用这些文字传播手段获得了教育、文化事业充分发展的古代中国,却基本上只是造就了大批只求功名。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不关心自然科学的腐儒,造成了儒家伦理观念深达穷乡僻壤的广泛渗透,而没有在传播科学技术和先进思想上做出应有的成绩。

不过,中国传统文化虽难以自发产生近代科学技术,却仍然可以通过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科学而造成中国的科技革命与思想革命。只不过,这一过程中国是经历了激烈的文化冲突与社会冲突,付出了时间被大大推迟的代价后才实现的。

当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之时,我们发现:卓有成效的科学技术革命,只能发生在广泛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之后。中国近代科技革命的真正兴起和中国民族近代工业的蓬勃发展,都是建立在自戊戌变法开始的兴学校、废科举的教育改革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革命成果基础之上的。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吸收外来的科学技术及其他先进思想,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彻底批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等级伦理观念、以古非今、反对变革的迂腐观念、妄自尊大、盲目排外、轻视科学的愚昧观念等,近代科学技术,才有可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真正开始取代过时和落伍的传统科学技术。



每每谈到影响近代科学的历史,我们脑海中往往想起这些人: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而很少有东方人,中国人就更少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很多人会说,因为地理因素。因为欧洲国家在地理上来说很零散,而且山脉和岛屿都很多。他们之所以喜欢不断地对外扩张,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地盘太狭小了。他们又彼此征服不了对方,所以才不得不抱团取暖的,这种各自为政的环境容易酝酿出不同的思想。加上彼此通婚频道,在大交流中,能够彼此受益。原因真的只是这些吗?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看看。



谈到地理因素,喜欢历史和地理的同学都知道,我国的山川河流,比欧洲那些国家多得多了,为什么中国能够实现大统一,然而他们却打了几千年,最终谁也没有制服谁。即使是今天搞了一个欧盟体,不也是一个不伦不类、各怀鬼胎的搞笑机构吗?而再看看我国古代有多少国家?展开唐、宋、元、明、清的地图进行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怎么差距那么大呢。所以说,说地理因素影响的科学,真的是太不靠谱了。



那就从人文上来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除了那个短暂而有被埋没的古希腊文明之外,在宋之前,欧洲哪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能与中国相比呢?那时的中国对衣食住行已经相当考究了。而再看看那时的欧洲国家,他们有什么啊。从十字军东征到欧洲黑暗时期的教皇年代,简直就是乱得难以想象。我们虽然也经历了五胡乱中华,战国时期,三国时代……但是最终还是实现了大统一。为何在宋朝之后就不行了呢?难道是基因发生了变化了吗?还是西方国家突然得到了一本像葵花宝典一样的武功秘籍?答案是否定的。



还有人说西方之所以能够诞生科学革命,是因为他们的奴隶制度。看看那些所谓的哲学家,他们都是一群吃饱了没事干的家伙。如果他们天天忙着挣钱养家,他们还有机会和时间去思考那些无聊的哲学问题吗?所以西方的哲学家都是贵族。而同一时期,中国也出现了孔子、墨子、老子、孙子……为何在后来的PK中,明明墨家更具科学性,更有实战作用,反而败给了儒家了呢?



而再看看西方那些人,他们没有去读四经五书。而是把精力都花在了研究一堆没用的铁家伙上。从蒸汽机到汽车,从大航海时代到瓜分殖民地……西方人可没少干坏事,然而他们却在历史的改革中赚得盆满钵满。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从自身找一找原因吗



也许是因为封建?掌握技术的人害怕技术被他人学了所以限制技术传播甚至一脉单传,最后技术垄断成为可靠的牟利工具失去竞争和优化需求。
每次统一之后和敌国竞争减小发展技术的需求也小了,君主为了消除内部竞争隐患主要推行利于统治的道德教育比如儒学不重视技术教育。
所以无论政策还是技术掌握者本人都在限制技术发展,一个一个技术点就没法连成网络变成科学。

西方则长期分裂,对于统治来说技术革新就能给自己创造新一轮竞争优势所以愿意冒险支持技术。
阻碍技术发展的教会的权威被黑死病大流行给扇没了。
建立专利制度,让技术掌握者的利益可以有协调方案,使得掌握者即使放开技术也可能获得更多利益。
最终各种技术点可以开放并发展然后连接形成网络变成科学。

“现代科技为何没在中国产生”与“科技为何在西方加速发展”等价



狂风醉舞

2020-09-10 19:46



传说中的自由落体实验地 比萨斜塔

“现代科技为何没在中国产生?”是全世界都很关注的问题,在科技史研究中也属于一个重要课题。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现代科技为何没在中国产生?”这个问题与“科技为何在西方加速发展”有几乎相同的含义。探寻西方科技发展的源流,有助于问题的解答。

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科学是理论,技术是应用。

研究人员对中西方的科技发展水平的进程进行过定量化的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在古典时代,中西方的科技发展基本保持平行,中国的科技水平要高于西方。欧洲在中世纪暗黑时代,科技发展几乎完全停止,而中国的科技则依然维持着缓慢的发展。西方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近代科技发端,并加速发展,在十七世纪后超越中国。直至现代,依然在高速发展中,构建了现代科技体系。

理论、实验、技术之间的循环加速

研究发现,中西方在科学理论、实验、技术三个方面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是技术成果占绝对的比重,达到80%,而理论成果只占13%,实验成果只占7%。而西方在近代科技发端以后的十六、十七世纪,科学理论、实验、技术三者的比重日益趋于接近,大致相当,没有严重失调,形成了科学理论、实验、技术三者之间的循环加速。

科学理论、实验、技术的循环包括理论-实验-理论循环、实验-理论-实验循环,也包括科学-技术-科学循环和技术-科学-技术循环,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达到理论、实验、技术三者循环加速的效果。

从电磁学的建立过程可以反映出三者循环加速的情况。

中国和西方很早从摩擦生电、电鳗鱼等现象中就意识到“电”的存在。1780年伽伐尼针对解剖青蛙时蛙腿颤动现象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得出是动物电作用的结论,可惜是错误的。伏特在伽伐尼实验基础上得出“不同材料的闭合回路之间在液体中会产生电流”这一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制作成功“伏特电堆”。伏特电堆随后得到大量应用,科学家分别发现水可以电解、从硫酸铜中分离出铜、发现钾、钠元素等。1820年,奥斯特从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现象中发现了电流磁效应。安培于1821年提出电动力学。同时期,法拉第进行了电磁感应实验,提出了磁力线概念和电磁感应定律,并先后发明了电动机、发电机。1831年发电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麦克斯韦在总结法拉第实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于1862年提出了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全面的揭示了电、磁之间的关系、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认为光是电磁波的一种。为了验证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赫兹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的存在,并且测出电磁波的速度与光速相等,证明光是电磁波。电磁学理论,为后来带来无数发明,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机、雷达、卫星通讯、射电天文学......数不胜数。这些发明,是现代生活中离不开、丢不起的各种东西。

科学、实验、技术循环加速的实现还需要两个前提,第一是近代科学技术结构-构造自然观的建立,第二是受控实验系统。

科学技术结构-构造自然观

科学的技术结构指的是理论研究遵循的规范。

古典时代,在解释物体运动规律时,亚里士多德提出本体自然观:不同物体有不同的地位,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人为运动”两类。其运动规律也就不同。对“自然运动”,重物的自然位置是地球的中心,就往下落。气体、火焰的自然位置是天空,就往上升。因而针对自由落体现象时得出的结论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对“人为运动”则得出运动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重力成反比的结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运动解释产生怀疑,并利用逻辑构造的方法来考察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早期的几何学已经产生了逻辑构造方法:在研究空间几何关系时,摒弃不同物体性质之间的差异,只讨论长度、面积、位置关系这些共性的问题。这个思想很先进但并未在力学等其他领域得到推广。伽利略首先利用这个思想,否定了亚里士多德“自然运动”和“人为运动”的说法。并利用逻辑构造的方法来考察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发现了其中存在的矛盾。对自由落体问题,伽利略做了一个思想实验:把一大一小两个重物绑在一起下落会怎样?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会得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1、总体比大的那块更重,所以下落比大的那块单独下落更快;2、由于小的那块下落慢会拖大的那块的后腿,所以下落会比大的那块单独下落的慢。伽利略认识到出现这个矛盾的结论一定是前提出了问题。伽利略认为:一个理论体系必须无逻辑矛盾,在构造性体系中,各个判断的大前提必须发生构造性的联系,通过各论断的构造性结合可以推出新的结论。

后来牛顿把这种思想推广到所有物理研究的对象,指出“苹果和天体的相似性”,物体下落和天体运动遵循相同的原因,因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笛卡尔把几何构造方法推广到所有科学理论。在建立科学理论时,可以先提出假设,由假设推出某些结论,如果结论与实验相符,则为真。反之,假设就要修改。

自此,科学的技术结构-构造性自然观建立,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具有可证伪性;2、具有预见性。

受控实验系统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思想实验也进行了实验验证,但不是在传说中的比萨斜塔,而是通过斜道。因为,高处下落物体的速度是受到空气阻力影响的,不同高度影响大小不同,也就是说,这样的实验是不可控的。伽利略是通过斜道上的滚动实验来验证的,同时经过测量得出了匀加速运动定律:L=1/2(at2)。

非受控实验的例子很多,它们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中国古书曾记载的“候气密室”(每当节气相交之时,一种特殊装置的管子里就会有灰飞出来),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曾绞尽脑汁也无法重复这一实验。历史上在发现X射线以后,曾“发现”过N射线,但最终证明是没有的,原因正是发现N射线的实验是非受控的。光谱学家伍德在观看了布伦德洛的实验后分析,是实验的误差造成的结果,他偷偷取下了实验装置中一个最重要的部件铝质棱镜,但对实验结果毫无影响。这对一个完全受控的实验是不可思议的。布伦德洛甚至强调,要观测到N射线,需要印象派画家观察风景的方式,还必须保持安静。后来进行的受控实验证明了N射线不存在。

影响中西方科技发展速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中所涉及到的,应当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举报/反馈

精彩推荐

正在加载...

中国科技古代很发达!就是缺核心,缺动能,缺蒸汽机!!!真正的缺乏是需求旳缺乏!社会购买力的缺乏!!!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囗大国!再就是科举制度偏科!重人文社会科学而不重自然科学!再就是封建专制制度过于强大,根深蒂固,实行思想锢禁,没有自由的言论学说氛围!中国又是一个不断被民族融合的国家,生产力落后的民族几度成为中国的统治者,使中国社会无法自然发展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科学与科学革命2000字论文怎么写
2、科学革命的历史与现状。科学革命是指在某个领域,由于新的理论或实验设计的提出,导致科学共同体中发生了思想、方法、范式等多方面的重大变革。3、科学与社会进步。科学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例如,在医学领域,科学家们通过对疾病机理的研究,发掘出了许多治愈百病的有效药物...

科学革命的概述
与新的科学理论的建立相伴随,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图景,即所谓自然观也会发生相应的重大变化。哲学是靠科学所提供的知识把握世界的,因此,每次重大的科学革命都导致自然观的变革。大多数科学史家所指的科学革命大约于1543年开始,那一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

第一次科学革命的起点是由哥白尼提出的什么所引起的天文学革命
第一次科学革命的起点是由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所引起的天文学革命。在《天体运行论》书中,哥白尼大胆地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

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的原因是?
而在14—17世纪欧洲各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科学下的实验的发明创造,这是一种质的转变。在科举制度的激励机制下,大部分人仅限于对《四书五经》等传统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人对自然、科学技术等发现仅出于好奇心,并无深究。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原因不在于恶劣的政治环境抑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而...

是什么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呢?
再比如,引力波,100多年来一直观测不到,直到科学家建立了大型的精密设备,才可以监测到非常剧烈的引力波的些许信息。而我们如今依然无法检测到那些比较微弱的引力波。而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暗物质、暗能量、引力波也都是如今最前沿的研究,都能引发物理学的革命,但同时它们都需要科学家大规模升级观测...

对于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诞生在英国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对于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诞生在英国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A.先进政治思想法律的诞生 B.先进哲学思想的诞生 C.用机器取代人工 D.借鉴了《拿破仑法典》后创造了专利制度 正确答案:D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介绍如下: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科学社会主义兴起的历史条件之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了一系列的危机和困难,包括经济衰退、产能过剩和经济不稳定。这些经济问题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提供了...

科学革命即范式变迁的过程
新范式最终战胜并取代了旧范式,这就标志着科学革命时期的结束,而进入了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在新的常规科学时期中,新的范式成了该学科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科学研究在新范式的指引下继续积累地前进,但是到了后来,又出现了许多反常现象,陷入新的科学危机,而引起新的科学革命,并实现从新的范式到更新的范式的转变,...

近代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主要原因或政治前提在于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逐渐建立并日益加强;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 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3、科学的世纪 科学的世纪是指称...

...处于世界前列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文化动因有哪些...
在理论科学上,自从1500年左右,欧洲摆脱了中世纪神学束缚、近代科学思想开始繁荣时起,中国就已经彻底落后于欧洲了。尽管后来中国又出现了《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级的皇皇巨著,但大多数是总结性的学术著作,没有太多开拓性的研究,技术进步和思想创新的火花几乎荡然无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目前大...

蒲县13655911970: 《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
邢赖泽通: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什麽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一现象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中外学者纷纷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总结一下大体有一下七种观点: 1.数学缺乏论.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兹在1697年的《中国近事》一...

蒲县13655911970: 从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 -
邢赖泽通: 这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我个人认为,西方出现了笛卡尔的变量,而中国却没有.导致效率的区别

蒲县13655911970: 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只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 -
邢赖泽通: 1、16世纪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 3、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使知识分子不务实际; 4、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中国古代的科学被称为传统科学,其形成途径并非实验,而是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总结的经验,并没有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国处于稳定的封建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在思想上更为保守,在科学知识上缺乏必要的交流:工匠师傅们有了研究成果,就会把它当成秘方一样供起来,甚至在本家族内也是传男不传女,大大减小了科学知识的扩散速度与范围,自然也就降低了科学进步与技术改进的可能性.

蒲县13655911970: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而诞生于欧洲?——关于李约瑟难题! -
邢赖泽通: 双方走的路不一样.东方是经验性技术,西方是理论性科学.东方从事实总结经验,但从来没有具体的理论制度.当然,自古以来的文化、政治制度,限制了中国理论制度的出现

蒲县13655911970: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区别 -
邢赖泽通: 1、内涵不同 科学革命:指由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理论)体系的根本变革.科学革命的实质包括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观念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 技术革命:指新技术...

蒲县13655911970: 导致十七世纪“科学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呢?
邢赖泽通: 系统的观察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引进物理学中,导致了十七世纪主要在天文学和力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蒲县13655911970: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科学革命诞生的背景. -
邢赖泽通: 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科学革命,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为主要标志.这次革命初期主要在物理学领域发生,到20世纪中叶在各个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其发生发展有着复杂的背景. (1) 19世纪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始...

蒲县13655911970: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比较,你能找出哪些不同? -
邢赖泽通: ①相同点:a.三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b.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