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论衡》中说:“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你怎么看呢?

作者&投稿:宓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东汉人王充在《论衡》当中其实早就系统地讲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其中的《逢遇篇》。

如果了解了这些内容,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释怀自己的经历。

成功不是只靠能力就可以的,很多时候需要运气

“遇”,就是所谓的“机遇”、“运气”,但你真的知道什么是“遇”吗?

有必要先来划定一个界限。

如果一个人学习刻苦,最后取得了一个理想的成绩,进入了自己梦想中的大学,这是“遇”吗?

这不是,只是自然的结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成愿望,这怎么可能是“运气”呢?

如果一个人学习成绩没有那么理想,但是考试的时候发挥超常,进入了自己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好大学,这才是“运气”,也就是所谓的“遇”。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让人“嫉妒”的运气,毕竟太过虚幻,并不可靠。

我们今天要来讲的是“不遇”这件事情。

对比来说,“不遇”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很努力的人,能力出众,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就是运气坏了一点,始终都没有成功,比较让人惋惜。

比如说周朝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在路边哭得很伤心,路人就问,你为什么哭啊?

这个老人说了自己非常“倒霉”的经历:

他说自己这一辈子都很努力,但是就是没有得到“王”的赏识。

他小的时候学文,在“文”这一途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无奈的是,当时的国君喜欢用老人,他太年轻了,所以得不到重用。

后来这位喜欢重用老人的国君去世了,新任国君崇尚武力,他这个学文的人又得不到重用。

于是他就努力地去习武,好不容易在“武”的一途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不巧的是,尚武的这位国君又去世了,继任的是一位年轻的国君。

这位年轻的国君喜欢用年轻人,可是他已经年老了,还是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

是这位老人能力不足吗?当然不是,他的运气实在糟糕。

就像卞和当年向楚王进献“和氏璧”的时候,两任楚王都不识货,砍下了他的左右脚,是因为“和氏璧”不好的缘故吗?也不是,这就纯粹是运气问题。

这样的现象很常见,就拿今天这个时代来说,总有一些人喜欢去责怪受害者。

“他为什么不找别人偏得找你呢?”、“苍蝇不叮无缝蛋,肯定是你也有问题。”这样的话语屡见不鲜,一时间也没什么可以反驳的。

但其实这就是运气而已,为什么偏偏找我?因为我恰好路过,很多事情其实就这么简单。

这就像职场一样,有的人能力很强,但是上级比较平庸,两者不合拍,自然就“不遇”。

伊尹遇到了商汤,君臣际遇,自然能力得到彰显;但箕子遇到的是纣王,他自然就得不到重用。伊尹贤能,那箕子就不贤能吗?自然不是,遇到的领导有差异。

但是,如果君主用善言,臣子也贤能,这就一定能成功吗?

孔子、孟子也是贤人,当时的国君也是喜欢采纳善言的,不是桀纣这样的暴君,那为什么也不能成功呢?

这就好比,一个能臣本来想要帮助国君开疆拓土,但是国君呢只想着割地赔款苟求平安,这有什么办法呢?

高俅只不过是踢了一脚好球而已,竟然能得到高位,运气而已。

这就是罗隐在他的诗中所写的: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王充在这一篇文章当中不是去抱怨什么,而是开导那些不得志的人,以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世事。寻找原因,予以改变。

并且,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前者如高俅,后者如孔孟。奸臣、佞臣可以身居高位,贤者、能者可以沉沦下僚。

所以,他告诉人们,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贵贱论英雄。

当不能取得成功的时候,不是必须要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因为很可能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缺少了一点外部条件而已。

这样一来,我想很多有着同样感慨的人,应该能释怀了,放下心理的包袱,以更好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遭际。

是否我们只需要关注运气,而不再注重实力培养呢?

要想成功,运气自然是必不可少,但能力显然更为重要。

王充在《逢遇》篇里也并不是一味地推崇运气的作用,而是讲述很多没有成功的缘由,他同样也看重自身的能力。

他在这篇文章中说:

文与言,尚可暴习;行与能,不可卒成。学不宿习,无以明名。名不素著,无以遇主。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纳其说,进身而托其能哉?

是说,说什么样的话和把自己包装成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可以速成的,但是个人的能力是不能速成的。

可问题就在于,如果你没有能引起国君关注的名声,不能投其所好,那么连他的面都见不到,你再有能力又能如何呢?

就好比有些企业招聘,写明了就要985、211高校毕业的人才,而出生双非的人才即使再有能力,但简历通不过筛选,连笔试、面试的资格都没有,这又有什么用呢?

但是,仓促之间建立的人设,只能留存于一时的假名,也只能帮你到这里了,要想让国君听取你的建议,还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

那些即使通过了简历筛选的985、211人才,能力如果不足的话,同样也是不能求职成功的。

这一点商鞅就做的非常好。

商鞅去见秦孝公,一共见了三次,前两次都非常失败,秦孝公听得都快睡着了,但第三次就很成功,秦孝公也最终采纳了“商君之法”。

就是因为前两次商鞅和秦孝公讲的是“天子之道”,帝王之论,商鞅有这样的能力能辅佐秦孝公成为像周天子一样新的天下共主,但是,秦孝公更感兴趣的是商鞅第三次说的“霸者之论”。

商鞅前两次的失败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足,而是运气不好,恰巧就是秦孝公对他的道路不感兴趣而已,如果换一个感兴趣的诸侯王,第三次都不用再见面,直接就开始干活了。

但是,商鞅因为运气不好而没有取得成功,他就去积极地调整。

他第三次向秦孝公讲述的是他感兴趣的内容,所以秦孝公才瞬间就来了精神。

但是,我们要问的是,商鞅的成功是因为对秦孝公投其所好,还是因为他自身就有能匡扶秦国称霸的能力呢?

显然是因为商鞅的能力。

所以说,运气只是一块不稳定的“敲门砖”,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主要还是靠自身的能力。

王充在文章开篇所说的“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不是倡导偶然凭运气成功,而是在开导那些“操行常贤”者因“不遇”而产生的愤懑而已。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
【答案】:D 【答案】D。解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出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意思是知道这个房子漏水的人.就住在这个房子里面:知道施政有所缺失的人,就是民间的老百姓;知道儒家经书之误的,正是读着诸子百家的书的学子。这句话就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

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指出怎样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说:“夫肥沃埆,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而地者性恶,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之人功,以助地力,其树稼与彼肥沃者相似类也。”明确指出了地力是可以通过“深耕细锄”的耕作措施和“厚加粪壤”的施肥措施加以提高的。使用这种措施,瘠薄土壤的肥力也能...

请问谁知王充《论衡》中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
,《论衡》指出:"天乃玉石之类"的无知的东西,万物的生长是"自然之化"。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由同一的充塞于宇宙中的气形成,而且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所以,"外若有为,内实自然"。而人与天地、万物不同的是"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之,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所以,人和五...

哪个古人()在《论衡 感虚篇》中说:“精诚
王充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曾拜班彪为师。性格内向,好学深思。孤傲自赏与世俗不合,仕途不顺.王充作《论衡》,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其篇中有《问孔》《刺孟》《非韩》等篇目,将孔子、孟子、韩非等人都置于受质疑的范畴,可见其人自命不凡。

请问谁知王充《论衡》中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
总览《论衡》,可以发现,王充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举其大端有五:其一,是把真实性列为衡文标准,从而使衡文标准得以完备。王充在《对作篇》中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王充《论衡》中提出了哪些文学主张
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当然,这不是说形式不重要。王充认为,形式也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没有形式,内容也就无从表现,完善的“质”要由美好的“文”来表达。蔡钟翔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中说:“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理论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给后世的文学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以上供参考。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老师布置的作业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因为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别大,而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引力最大的时候,此时出现的涌潮,自然也就最...

如何应对全国卷历史选择题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汉...

中国的十二生肖起源于什么时候?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

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因为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别大,而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引力最大的时候,此时出现的涌潮,自然也就最...

荣成市19220055636: 《后汉书·王充传》文言文 译文 -
毛韩思密: 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

荣成市19220055636: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谁的话? -
毛韩思密: 东汉王充此句出自东汉政论家王充的《论衡·书解篇》,原文有三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意思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就生活在这个房屋里;知道施政有所缺失的人,就生活在政策影响下的民间生活中;知道这时代(指东汉)只提倡读孔尊经,用天人感应、谶纬迷信解说儒家经说之误的,正在读着诸子百家的书.

荣成市19220055636: 论衡 命义篇 中 正人三性节选 王充文言文全文翻译 -
毛韩思密: 也有三种性:有正,有随,有遭.正,就是禀承仁、义、礼、智,信的性;随,就是顺从,任凭父母的性;遭,就是遭受恶物的性.所以孕妇吃兔子肉,孩子生下来嘴唇是缺的.《月令》上说:“这个月——夏历二月,要开始打雷,有同房行为...

荣成市19220055636: 政治家王充的论衡是出自什么朝代 -
毛韩思密: 根据史料和王充的著作推断,王充生活在公元27年至大约公元97年,是我国历史东汉年间.王充是一位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著作代表为《论衡》

荣成市19220055636: 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 -
毛韩思密: 以“疾虚妄”作为著述的宗旨,写下了“九虚”、“三增”.对于民间流行的各种迷信也进行了分析批判,写下了《论死》、《祭意》等16篇.

荣成市19220055636: 王充的论衡是讲什么内容的,不用太详细,简单说下就好,谢谢 -
毛韩思密: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baidu百科里的,以后你有问题可以查百度百科~

荣成市19220055636: 论衡的作者生活在那个年代 -
毛韩思密: 东汉《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

荣成市19220055636: 王充读书的王充介绍 -
毛韩思密: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

荣成市19220055636: 《论衡》王充 书虚篇 部分翻译 -
毛韩思密: 译文: 社会上一般人相信无根据胡说八道的书,认为竹简和丝织品上记载的,都是贤圣传下来的,没有不对的事,所以相信它,认为它是对的,并且读它、背诵它.看见真实正确的一般书与他们所相信的那些毫无根据胡说八道的书不一致,就一起说前面的书是价值不大的短书,不能相信.其实,背地里的事情尚且能知道,深沉隐晦的实情尚且可以判定,何况明明白白的文字,清清楚楚的记载,是非对错显而易见,却要笼统地一致传说它们不符合事实,这是因为用心不专一,对事情没有认真思考的缘故. 社会上传书解释先秦到汉诸子的话,大多想标新立异,作惊人之论,用来吓唬社会上一般人,作为希奇古怪的书,以标榜特殊奇异而闻名.

荣成市19220055636: 王充《论衡》中,作者批判了什么思想,有什么意义 -
毛韩思密: “论”就是指评说,“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针对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