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

作者&投稿:晋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历史是文学的一个侧面面,文学记录历史。
就像鱼儿和水的关系,历史就是水,文学就是鱼。没有文学历史照样存在,但缺少思考;没有历史文学根本无从谈起。
文学: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以下说法不对的是
A.反映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B.相权在威胁皇权
C.赵高德高望重,所有大臣都心悦诚服 D.专制制度存在弊端

C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是:秦二世时期,赵高骑着一头鹿在群臣中行走,秦王说:丞相为什么骑着一头鹿?赵高答到:这是一头马!秦王说:丞相错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大王认为臣的话不正确,您可以问问臣子们,一半臣子说是鹿,另一半说是马,而这个时候秦王没法相信自己,所以相信了这个乱臣贼子的话。因此反映了秦二世时期丞相赵高专权的情况,答案为C

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
: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鹿而随行。王说:“丞相萧何为驾鹿?”高说:“马”。”王说:“你错了,以鹿为马。”高说:“陛下因为臣所说的一样,请询问群臣。”我半说鹿,半说马。当时秦王自己不能相信自己,从我的观点吗。

指鹿为马


忤逆的详细解释
1. 冒犯;违抗。①汉 陆贾 《新语·辨惑》:“无忤逆之言,无不合之义。”②《后汉书·陈蕃传》:“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③《陈书·傅縡传》:“与夺之辞,依经议论。何得见佛说而信顺,在我语而忤逆?” 2. 不孝顺;叛逆。①《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弃德背恩多忤逆...

忤逆的读音是什么
忤逆的读音为wǔ nì。忤的声母是w;韵母为u;声调为第三声。逆的声母为n;韵母为i;声调为第四声。意思有:一指冒犯、违抗之意;二指不孝顺、叛逆之意。朝代:汉 作者:陆贾 出处:《新语·辨惑》:“无忤逆之言,无不合之义。”释义:没有冒犯的语言,没有不合适的意思。

历史上三国时期是谁指驴为马
“指驴为马”,“新”创词语,没有得到过文学上(或者民间传说中)的公认。更无从解答。成语有:指鹿为马,驴前马后,驴唇不对马嘴,等。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处: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

指鹿为马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指鹿为马典故出处】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

迕逆与忤逆的区别是什么?
迕逆与忤逆的区别是:一、表达意思不同 1、迕逆:是指违逆;引申谓对父母不孝。2、忤逆:指冒犯、违抗之意;指不孝顺、叛逆之意。二、出处不同 1、迕逆:《陈书·傅縡传》,“何得见佛说而信顺,在我语而迕逆!”2、忤逆:汉代陆贾《新语·辨惑》,“无忤逆之言,无不合之义”。忤逆造句:1...

马鹿易形的解释
语本《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 赵高 指鹿为马的故事。后以 比喻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后汉书·文苑传上·崔琦》:“不能结纳贞良,以救祸败,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欲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词语分解 马鹿的解释 .马和鹿。 汉 陆贾 《新语·辨惑》:“夫马鹿之异形,众人...

分明什么意思
” 唐 元稹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彤管内人书细腻,金奁御印篆分明。”《水浒传》第八六回:“前面行军旗上,写的分明:‘ 大辽 副统军 贺重寳 。’” 峻青 《海啸》第四章九:“以后即使再隔上三年五载,见了面也还仍然能记忆分明。”(2).辨明。 汉 陆贾 《新语·辨惑》:“夫...

分明的解释
”唐·元稹《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彤管内人书细腻,金奁御印篆分明。”《水浒传》第八六回:“前面行军旗上,写的分明:‘大辽副统军贺重寳’。”峻青《海啸》第四章九:“以后即使再隔上三年五载,见了面也还仍然能记忆分明。”汉·陆贾《新语·辨惑》:“夫曲直之异形,白黑之异色,乃...

有鹿的成语有几个
与鹿有关的成语25个 1、覆鹿寻蕉:覆: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覆之以蕉,不胜其喜。”2、以鹿为马:把鹿说成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同“指鹿为马”。 出处:汉·陆贾《新语·辨惑》:“...

忤逆的意思
忤逆一指冒犯、违抗之意;二指不孝顺、叛逆之意。故旧时代官府以忤逆为第一重罪。忤逆的反意词是顺随。忤逆是指缕缕违背意愿或意见相左。常用于形容夫妻感情不和或子女叛逆。

弋阳县19577612868: 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 -
万云安坤: 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

弋阳县19577612868: 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 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 -
万云安坤:[选项] A.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B. 相权在威胁皇权 C. 赵高德高望重,所有大臣都心悦诚服 D. 专制制度存在弊端

弋阳县19577612868: 指鹿为马,原文翻译 -
万云安坤: 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 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这时,秦王不能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

弋阳县19577612868: 指鹿为马 文言文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 翻译 -
万云安坤:[答案] 你说的这段话出自汉·陆贾《新语•辨惑》: 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以鹿为马也.'高曰:'乃马也.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 【...

弋阳县19577612868: 指鹿为马的典故 -
万云安坤: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原文 秦...

弋阳县19577612868: 指鹿为马 文言文 -
万云安坤: ,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为了看看谁对他服从 翻译:八月己亥日,赵高想作乱,恐怕群臣不听他的,于是他先做试探,牵着一头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叫鹿作马.”赵高就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表态,有的说是马来迎合赵高,有的说是鹿.赵高(后来)就暗中借法律手段,陷害了那些说是鹿的人.此后,大臣们都害怕赵高.与指鹿为马意近的成语:颠倒是非 混淆黑白 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张冠李戴

弋阳县19577612868: 指鹿为马什么时候发生的 -
万云安坤: 出处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公元前207年),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 指鹿为马半言马.当此之时...

弋阳县19577612868: 人们根据这桩阴谋事件引申为"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
万云安坤: 指鹿为马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 / 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 出处 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

弋阳县19577612868: 历史上三国时期是谁指驴为马 -
万云安坤: 幽默一下(请诸君勿火):我们的,请都不要“指驴为马”了.“指驴为马”,“新”创词语,没有得到过文学上(或者民间传说中)的公认.更无从解答. 成语有:指鹿为马,驴前马后,驴唇不对马嘴,等.指鹿为马 解释:指着鹿,说...

弋阳县19577612868: 煮豆燃箕 望梅止渴……写出这些成语典故中的主角 纸上谈兵 指鹿为马 图穷匕见 卧薪尝胆 入木三分 -
万云安坤: 煮豆燃箕 (曹植) 望梅止渴(曹操)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 (赵高) 图穷匕见 (荆轲) 卧薪尝胆 (勾践) 入木三分(王羲之) 你好, 翁锦文为你解答, 如对你有所帮助, 请采纳或给予好评, 如有其他疑问, 可以向我求助, O(∩_∩)O谢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