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之和的典故是怎么由来的?

作者&投稿:关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成语典故的由来~

纸上谈兵: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别人都争论不过他,但在与范雎中被击败,死在乱军之中

揭竿而起:秦朝,陈胜、吴广不甘被压迫,领着农民起义

破釜沉舟:项羽在与秦军的战斗中,把煮饭的锅砸碎,把船烧掉,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最后击败秦军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摆下鸿门宴,要杀刘邦,宴会上项庄装作舞剑助兴,其实是要杀刘邦

四面楚歌:刘邦和项羽大战,刘邦包围项羽,令军事唱起楚国的歌曲(因为项羽的军队都是楚国人),其实是要动摇楚军军心,令他们思乡

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为了报晓国家,每天鸡叫就起来练习剑术,然后再学习文学,最后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被封为镇西将军

中流击楫:也是祖逖,,组建起一支部队,北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用船桨拍打着船舷,大声说:“如果不能收复中原,我就再也不渡过这条江!”比喻雄心壮志

投鞭断流: 苻坚南征,臣子都劝不要打, 苻坚说:以我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意思是我大军人数众多,怕什么长江天险,只要每人投下一根马鞭子,就足以阻断江流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自淝水之战,秦军被包围,看到草木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听到鹤在叫以为是东晋军队的号角。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一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的样子

在古代,将相不和,因为武将手屋兵权,对皇帝有着威胁,若是战功赫赫,那是功高震主,皇帝会偏向丞相这边,而且武将大多没有什么心机,不如文臣心思多,所以最后吃亏的都是武将。

国的稳定来源文臣武将的权衡,可是本来丞相与将军之间,就有着权力的利益,所以将相之间,总是有矛盾的时候,当矛盾激化出来,失去表面和平,往往对于为将者非常不利。自古以来,武将以保家卫国,开疆扩土为责任,总体来说,冲锋陷阵,排兵布阵都可以,但是论起人心揣测,察颜观色的本事,那是不如在庙堂之上的丞相,要知道虽然身居高位,可“伴君如伴虎”,他们生活的危险不如武将明了,需要细心揣摸,故而环环绕绕的心思就深了,那是甩了武将好几街的实力存在。

一如上面所说,武将是以直观危险打下基础,所立下的血汗劳功一目了然,而战功越多,上位者就越能遭受到威胁的力量,所以如果在将军和丞相之间有了矛盾,只要丞相在皇帝面前说上几句,那猜忌之心对武将来说是致命的。战国时秦国的将军,白起与范睢之间,正是白起功高震主,而范睢为敛钱财,在秦昭王面前可是说不少白起的坏话,最后以白起自刎而结束这场将相之间的战争。可能将军在外,百胜而无一败,然而在庙堂朝廷之上,若与丞相不和,往往却是将军。

哪个将军不想马革裹尸战死沙场,而不是死于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可惜人心不古,历朝历代,多少将相不和而致的国家动荡,这是帝王的权衡术也是国家的悲叹,本来文以兴邦,武以安国,是相互相成,而不是互相牵制的,你们说是不是?

会见结束后回国,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任命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很是不服说:“我作为赵国的将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仅仅耍弄了嘴皮子,官位却在我之上;而且蔺相如一向是低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情愿在他之下。”扬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说后,不肯与他会面。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借口有病,不想与廉颇争位次。不久蔺相如外出。望见廉颇,蔺相如驾车改道躲避。于是,他的门客一起劝他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戚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崇高道义。现在您与廉颇官职相同,廉颇散布了一些难听的话,而您畏惧躲避,显得非常害怕,这种事连一般的人尚且觉得羞辱,何况对于将相呢!我们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离去。”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怎么样?”回答说:“不如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的威势,而我也能在宫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虽然愚拙,难道单单害怕廉将军吗?只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而把私人恩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后,袒露上身,背着荆条,让宾客带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是个粗鄙浅薄的人,不知道将军对我宽容到这种程度!”终于彼此和好,成为生死之交。

这年,廉颇率军向东攻打齐国,打败齐国一个军。过了两年,廉颇又打齐国的几邑,攻下了它。之后三年,廉颇攻打魏国的防陵、安阳,攻下了两地。之后四年,蔺相如率军攻打齐国,到达平邑而停止,第二年,赵奢在阙与城下打败秦军。

书外人评:蔺相如由一个太监的门客转而成为赵国之相,一是机遇较好,二是他才能出众。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都体现了他的大智大勇。“将相和”则体现了他为人宽厚、一心为国。也即重大义,轻私怨。虽是文官,但其气概却堪与廉颇之类武将媲美。




与“交友”相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桃园结义】典故: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

有关交友的成语典故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弹琴像这样,贤德的人也这样。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4、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

道不同不相为谋
示例 文人论书,屠夫道猪,道不同,不相为谋。我非不知银行之可以发财也,其如“~”何。(鲁迅《两地书·六六》)他们俩,道不同不相为谋。典故 《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

有关和为贵,与人为善的历史典故和故事
2、荀巨伯探望朋友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匈奴围攻这座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现在快死了,你可以赶快离开了。”荀巨伯回答道:“我远道而来看你,你让我离开,让我背信弃义而求活命,这怎能是我荀巨伯所做的事吗?”贼兵已经闯进,对荀巨伯说:“大军已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

关于交友的典故或成语故事(至少2个)
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5.【交友典故】之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

文言文丰稷字相之
《宋史》丰稷 翻译 丰稷,字相之,明州鄞县人。 登上第,为谷城令,以清廉明察著称。从安煮出使高丽,海上大风,桅杆折断,船几乎覆盖,众人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丰稷却神色自如。 煮叹息说:“丰你不易测量的。“我知道封丘县,神宗召回答,问:你从前在海上遇到风暴,为什么不害怕?”回答说:“巨泡几天,风浪固其常罢了...

庄子物我相融的典故
庄子曾言“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在此,庄子提出了“物我相融”的思想。他认为,无论是与人和谐还是与自然和谐,都是一种心与物的交流和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对立的、对抗的关系。此外,庄子在《齐物论》中也...

将相和成语故事_成语“将相和”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交。渑池会后,赵惠文王回到本国,正好是三十天工夫。从此以后,他就更加重用蔺相如,拜他为上卿,地位比大将廉颇还高。这可把廉颇气坏了。他回到家里,满脸通红,气呼呼地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拼著命替赵国打仗,立了...

有关友情的成语和典故
莫逆之交、刎颈之交、肝胆相照、亲密无间、志同道合、推心置腹、风雨同舟、心心相印、八拜之交、情深似海、道义之交、深情厚意、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相视莫逆、倾盖如故、心照神交、情投意合、义结金兰、生死之交、忘年之交、手足之情、范张鸡黍、淡水交情、桃花潭水、情深潭水 管宁和华歆(...

我国历史典故无数,有哪些关于交朋友的典故?
.【交友典故】之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

新县15772925267: 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的起因是 -
粱常感昌:[答案]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新县15772925267: 将相又和好的原因是? -
粱常感昌: 先看一下将相和典故的来源你就可以知道了~~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

新县15772925267: 将相 和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
粱常感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讲的战国时候的故事

新县15772925267: 负荆请罪是不是历史故事 -
粱常感昌: 是一个历史故事 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 “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县15772925267: 与和字有关的成语故事 -
粱常感昌: 《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故事介绍: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

新县15772925267: 蔺相如有什么故事? -
粱常感昌: 1、缪贤举荐: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惠文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 赵惠文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

新县15772925267: 将相和一文有两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是什么什么类似的成语还有什么什么什么么什? -
粱常感昌: 你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陈胜所说,其意初为: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天生就是好命、贵种吗? 不名一文: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新县15772925267: ''负荆请罪::"出自古代哪部名著 -
粱常感昌: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

新县15772925267: 《将相和》中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什么?实质原因是什么? -
粱常感昌: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新县15772925267: 课文(将相和)中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
粱常感昌: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