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莫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句话是指:
1.君子没有重大的变故,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
2.君子古时候一般多指男性。
3.故指人生中的变故,多数指死亡。
4.身指身体。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出自《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意思是:君子没有重大的变故,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君子古时候一般多指男性。
出自《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认为玉具有仁、智、义、乐、忠、信等美德,以象征君子之德。
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就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
深层含义就是人要对玉有一种敬畏和崇尚之心,并且与玉更多地亲近。

扩展资料
《礼记》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这部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玉藻》是《礼记》中的第13篇, 和《王制》、《礼器》、《郊特牲》、《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都是记述各种礼制的篇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玉藻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与礼有不可分的关系。古代典礼最重玉帛。《论语·阳货》中写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无论孔子本意如何,这里都在说明玉帛是礼器的集中代表。在儒家思想及服饰观中,“以玉比德”是十分重要的观念,儒家有“玉有五德”的说法。《礼记》中所谈到的关于玉的内容,主要是佩戴方法和君子佩玉的礼仪要求与意义。
《礼记·玉藻》是说玉的专章:“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近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闻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一段说,古时候(古指商周)君子身上都佩玉,以体现出周礼的威严庄重;君子是有修养的士大夫阶层。趋是走在寝门外至应门的路上,行是走在寝门内至堂的路上。行走时右边的佩玉发出合于五音中徵、角的声音,左边的佩玉发出合于宫、羽的声音。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中的五个音级。这里是说左右的佩玉在人行走时发出合于音阶之美的声音,而且玉佩碰撞的声音要有韵律,趋走时与《采齐》之乐节相应,行走时则与《肆夏》之乐节相应。反转身所走的路线要符合规,呈圆形,转弯时所走的直线要符合矩,呈直角形。进前时,要将身体略俯,像作揖一样;退后时要微微仰起身子,这样,玉佩就会随着着装者体态的变化而发出铿锵并节奏的鸣声。君子乘车的时候,听到车上的銮铃、和铃的犹如音乐一样的声音;步行的时候,应听到身上玉佩碰撞的声音,因此一切邪僻的杂念就不会进入君子心灵中了。
接下来,是各个级别在各种场合佩玉时的规定。“君在不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斋则綪结佩而爵韠。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瓃玟而缊组绶。”
这样看来,虽说玉佩碰撞发出的声音很美,可陶冶性情,但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要沉浸在这种韵律之美当中,例如士大夫在国君面前就不能发出玉佩碰撞的声音。所谓不佩玉,是把左边的玉佩用丝带结起来。在家居时可以两边的玉佩都悬挂着;上朝时却一定要把左佩系结起来。祭祀时佩爵色的韠,这时不但要把玉用绶结住,而且要把绶带向上折收起来,使玉佩不致碰击发声。平时,天子至士的革带都系有玉佩,只有服丧时例外。
成串佩玉的中间是一块冲牙。君子没有特殊的原因,玉佩不能离身,因为君子是以玉来象征德行的。不同身份的人,尽管属于君子士人,佩玉也是等级有差的,如天子佩白玉,用黑色丝带为绶;公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红丝带为绶;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黑中带红的丝带为绶;世子佩美玉,用五彩的丝带为绶;士佩瓃玟(一种次于玉的石),用赤黄色的丝带为绶。佩玉等级有差,才算贯彻了礼。
《礼记·曲礼夏》中也说:“立则磐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就是说,站立时要像磐一样弯着身子,让身上挂的玉佩从两边垂于身前。如果君主站立时玉佩贴身,臣下就要身体前倾,让玉佩垂挂在身前;如果君主身体前倾,玉佩不再贴身,那么臣子就要深深弯腰弓身,使玉佩垂地。这就是儒家强调的尊卑殊等,告诫人们应当根据自身地位的高低,而格外注意适合自己身分的姿势、动作和表情,下对上要极尽恭谨。
为了使佩玉在走路时发出的声音和行动举止的节拍相合,臣子要经常练习自己的仪容、神态、举止。听一听玉佩的碰撞之声是否符合古乐节拍,那就是随时检点,不能离开礼的规范。

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焉”。
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
《五经通义》诠释道;“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这样说来,所谓仁义礼智信五德,玉都具备了

君子没有重大的变故,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君子古时候一般多指男性。故指人生中的变故,多数指死亡。身指身体。

随时检点自己的仪容、神态、举止


禹王台区15320041795: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搜狗百科
亥宜洁珂: 君子没有重大的变故,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君子古时候一般多指男性.故指人生中的变故,多数指死亡.身指身体.

禹王台区15320041795: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言念君子,其温如玉是什么意思 -
亥宜洁珂: 释义:身为谦谦君子,如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性格的温和善良应该和玉石一样.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诗经》 . 原文节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

禹王台区15320041795: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言念君子,这句话是我在有关玉文化中看到的,但我不是很明白它的意思? -
亥宜洁珂:[答案] 身为谦谦君子,如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其温良有如玉石一般.

禹王台区15320041795: 君子无故 玉不离身 中的“故”是什么意思 -
亥宜洁珂: 其实是你想多了.这里的“故”是原因的意思.“无故”也就是“无缘无故”的意思.这句话直译是说:君子无缘无故,美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大意就是说:君子不会无缘无故让玉离开自己.因为在中国古代仕大夫的背景下,玉与君子的身份是等同的,就所谓“玉在人在”是一个道理.类似于信物一类,比如看见某人随身佩戴的玉出现在了本不该出现的地方,说明这个人可能有事情发生(好坏就不一定了). 当然如果你想穷极道理原由,那当然很多种,好的坏的都有,比如做定情信物,或发生危难等等.当然在迷信说法赋予玉一定的灵性,说玉能挡灾. 大概也就这么多了.

禹王台区15320041795: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何解?? -
亥宜洁珂: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

禹王台区15320041795: 君子比德与玉焉;玉有十一种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亥宜洁珂:[答案] 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焉”. 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 《五经通义》诠释道;“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

禹王台区15320041795: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出自哪里 -
亥宜洁珂: 好像是“玉不离身”吧 玉佩《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认为玉具有仁、智、义、乐、忠、信等美德,以象征君子之德. 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就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故--原因)

禹王台区15320041795: 君子无故 玉不离身 中的“无故”怎么解释?
亥宜洁珂: 君子没有重大的变故,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 无故:指代重大的变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