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谁理解的很透彻,给我分享一下它的本质,结合经典事例或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专业一

作者&投稿:野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透彻地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

佛教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其中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比较为我们常常提到。在跟朋友讨论这句话意思的时候,我讲了一个以前读的故事:从前有两个和尚走到了一条河边,他们准备过河的时候,来了一位女子也要过河去,由于河水比较大,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一同过河,到了河对岸之后,老和尚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走着路,心里却一直在想着什么,他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她过河呢?老和尚回头看了看小和尚:"过了河我就把她放下了,可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放不下呢?"这个故事可以看到那个老和尚背女子肯定有他的理由,而这个小和尚的问话,自然也有他问的理由。因为这个小和尚搞不懂为什么有那句"山下的女子是老虎",他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讲经多年的师傅也近"女色"这个问题。这个故事似乎也告诉我们:"跳出三戒外,不在五行"中的老和尚和咱们这些红尘里的俗民子弟相比,我们该怎样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先让我们来认识几个词意,般若,是印度的言语,翻成中国话的意思是智慧。"智",能者,是知识,聪明,智谋。"智"也是"知"的后起字。我们在通常情况下做到"知"似乎比较容易,而如果做到真"知"却非易事。于是,就有了一个跟智相联的慧字。跟慧字相组词的还有慧目、慧心。这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慧目那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一颗"悟觉"的慧心。慧目在佛家的解释就是指智慧的眼目能洞察世间的一切现象,看到的物质世界或想到的那些精神世界里的现象,统指为"色",即而感受,学到知识,做一个智者。慧心,在佛教里指的是能感悟至理的心智,请读者朋友注意这里的"感悟"二字,学佛家功夫最讲究的就是那个"悟"字。有一个成语"拈花一笑",说的是在有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给众多弟子说法,他以手拈花示意众多弟子看,众多弟子看着他手里的花,都默然不语,没有反应的意思,佛祖又看了看,他看见在这众多弟子里面只有迦叶尊者在展颜微笑。"笑"字是会意字,在《说文》里是这样写:笑,喜也。会意。从竹,从夭。在《字林》里有:"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也"。所以古人又说:"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正是因为迦叶尊者的这一笑,释迦牟尼即授迦叶尊者为他的衣钵接承传人。因为在释迦牟尼的眼里看:迦叶尊者"悟"出了学佛的真"智"。般若的意思就是智慧,而智慧里的慧字就是指择选和悟真谛的意义解释。佛家说的慧眼就是指上乘的智慧之眼,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而"慧心"就是来"悟"看到的现在、过去和未来这些的,就象迦叶尊者的微笑那样。"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佛家把生死比作是"此岸",把涅盘比作"彼岸",涅盘指圆寂的意思,指不生不灭的境界叫做涅盘,因为在不知道佛的人,看到佛涅盘了,就以为佛已经死了,而"佛"是永远不会死的,佛如果会死,那就和凡人一个样了,那还能算是佛吗?"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就是用般若智慧才能离开生死,到得大涅盘的彼岸?/p>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有了释迦牟尼的拈花,有了迦叶尊者的一笑,于是,在他们两位的眼里,整个世界就是一朵花,他是花,花也是他,人与花已经两相忘。而这个"拈花一笑"和那另外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是完全不同的,虽然"醒"来的庄周自己说他是梦中蝶儿,蝶儿就是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讲:四大皆空。一个空字,已经说明了一切。我前面说的那个老和尚过河的故事,那个小和尚只所以走了很远,还是忍不住要问老和尚,就说明他毕竟还是个小和尚。所谓"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也是这个意思。有了"有",才有了"无",有了白天,就会有黑夜。而在佛教里还有一句话是要"空其所空",意思是不仅要否定现实,否定有,空是对有的否定,同时也是对自身的否定,即空其所空,否定之否定,达到"无我",否定内在世界,也否定外在世界,无生无死。而要修炼到这个高度,易?就象前一段里说的那样:要用般若智慧才能无生无死,无烦无恼,无有无空,到得大涅盘的彼岸。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红尘"里,一切的烦恼皆因"色"在心起,也就是所谓的那句俗话: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不伤人人自伤!那么如何来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家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是一个"空"字。单从词意上来看,似乎很容易被我们理解明白,下面我用几个禅宗小故事给大家读看和感悟。青原大师说人生的三种境界是:"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意思是指一般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譬如你问一个孩子前面那座山:那是什么?孩子一般都会答:是座山。说到这里,另外还有一个"仁者心动"故事,有一天,慧能大师在经过法净寺的时候,他看到有两位僧人在对着空中一面翻飞的布幡正在面红耳赤的争论着什么,到了他们跟前一问,原来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双方各执一词,各说各理。慧能大师对他们说:"你们别争了,那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你们二位仁者的心在动啊!"当我们看山是山的时候,山在我们眼里和心里就是"山",它不是别的什么。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在许多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也含有这个意思。如果我们这样回答:"听到了流水潺潺。"那么,我们就来到了第二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因为那座山离他还很远着呢,而他只是幻想那里有小河水在流,他仿佛听到了水声,而不是直接回答是山。我们这些感情丰富的人们处在三种境界里第一段的占最多,原因就是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佛教里说的是要"空其所空",红尘里那个"色"字把我们累的太狠。就象那个小和尚,那个女人过了河已经走没影了,小和尚的心里还有"女人"的影子留在那里。于是就有了老和尚那句:"过了河我就把她放下了,可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放不下呢?"而这个小和尚又是那么象生活在凡尘里的你和我。

我们大概都读过"放下著"的故事,说的是从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种神通的梵志,他运用神力变出两株花,分装两瓶,以左手擎合欢、右手执梧桐花来见释尊(即佛祖释迦牟尼),释尊第一句话就叫他"放下",梵志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了,释尊又道:"放下。"梵志就把另一只手中的花瓶也放下了,释尊又道:"放下。"这时候梵志搞不懂了,于是他就说:"世尊,我现在已是两手皆空,你还教我放下个什么呢?"释尊告诉他说:"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说:"我并不是说让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教把你的六根六尘六识全都放下来。"释尊是要他放下献花瓶的这颗"心"才"是汝免生死处"。梵志这时候终于想明白了释尊说的话意,于是他立刻放下一切身心里的俗世杂念,他终于"悟"了。我们大家都知道,许多禅宗小故事在一般情况下都比较难读懂其真正含意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悟"才能知道其真正的意思。这也就是说"禅"是让我们"悟"的,我们在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不想回答说的话太明白时也常这样说:"你问为什么?不可说!自己想吧,"禅语也常说那句"不可说"的意思是因为用语言表达一些事情有它的局限性,用一些字来说意思并不能反映说话的本质和原意。我们知道,佛家的"坐禅"其实就是"悟禅"的另外一个说法。佛教里的许多东西很"含蓄",并且有很多深让你自己去"悟"的意识,也就是指所谓的"只可意领而不可言传也"这个意思。在人类世界里还没有发明文字之前,老祖先就已经在生活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认识了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学会了造工具劳动和打猎及其他许多生活本领,他们在最初相互的交流就是用"符号"做沟通,现在我们用的汉字,许多许多的汉字都有那个"字"的"象形"意思,譬如这个"日"字,它就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和小篆字形,是一个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由"日"字而生的"旦"字就更形象了,甲骨文字形里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

人生的三种境界里的第二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有一位修行者闻名来到山中拜访一位大禅师,向他请教有关禅的事情,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话,禅师问这个人:"在你到这里的路上经过了一个山谷吗?""是的,""那你是否听到了山谷里的声音呢?""是的,""好,现在你回头去从听到山谷声音的那个地方进来,你就走进通往禅门之路了,以后你就明白什么是禅。"禅师只所以这样回答,一般人在刚开始是很难搞明白禅师真正想表达的意思的,这里就有了一个"悟"的意思,就象我们小时候看吴承恩《西游记》书里写的那个孙悟空,他是在石里崩生出来的精灵尤物,他跑到蓬莱跟"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学长生不死的方法,当菩提祖师想让他先学一些参禅打坐和其他的基本功时,孙悟空认为这些功夫没有用,因为他最想学长生不死的方法,菩提祖师听了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拿出戒尺敲了孙悟空的脑袋三下,也就是孙悟空这个精灵尤物啊,菩提祖师刚刚背着手走出去,他已经心领神会祖师的意思了,于是他在三更时分悄悄来到秘室,后来他在祖师那里学到了很高的功夫,譬如他学会了七十二变。这就是孙悟空的"悟"性太高了。而如果换了是一般的人,那结果可能对"敲三下"的理解意思是不一样的。《封神演义》里的那位姜子牙,他跟元始天尊修炼40年之久,在他72岁的时候才被师父派下山去辅佐周武王灭纣,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也是姜子牙跟元始天尊修炼了40年的时间啊,就别说咱们这些普通人了。看来,人生的三种境界里的第二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不是那么容易就修炼到的。在这两个故事里还隐着许多"般若智慧",伟人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象我在前几段里说的,有了智,还必须有慧。在佛学知识里,"慧眼、慧心"占很重要的位置。慧眼可以看到现在、过去和未来,而"慧心"就是来"悟"看到的现在、过去和未来。

在原始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古人"对学到的"真理"只能用符号或是用手势来交流。譬如在今天还可以看到猴子吃核桃时,它知道"摔"和用石头砸,科学家说它们也有"语言",譬如有人可以跟鸟说话。这个故事同时也告诉我们,文字和语言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把"话的意思"表达很清楚明白,也就是佛家说的那句:不可说。普通人想修炼到第二种境界里,看来是比较难。就更别说第三种境界了,因为那是佛想修炼达到的涅盘彼岸。起初我们看山就是山,后来我们学到了一些知识以后,知道山可以有其他的叫法,因为想表达山是个啥样子的描述可以有很多。也许到了老年,我们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可是,现在我们眼里的那个"山"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山还是那个山?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包括你今天看到的一切和明天的就不一样,也包括我们的思想和精神意识里的那些"虚无的"东西。
支遁是是晋朝名僧,在他的《支遁集·妙观章》里:"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有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就好象我们看见天下雨了,雨在我们眼睛里看到它了,但是"雨"本身是没有的,雨是"空"的,佛家看世界都是"空的",但这个世界又不是绝对"空"的,它是"假有"的世界。这里说的"雨"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假有",而佛家说的"假有"又非真无,"虽有而空",空体现于假有之中,故虽"空"而"有",虽"有"而空。

佛家所说的"空"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空"是指"有"的另外一个存在。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的这个世界,它是"有",闭上眼睛,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世界还是存在,它只是存在在我们"思想意识"里的东西,它好象是个"假"的东西,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色不自有,虽有而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切"虽有而空",就好象看见天下雨了,我们说:下雨了。其实,那只是我们的"心"说天在下雨。僧肇说:"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意即,若心里"无",则"无心于万物",但又"万物未尝无"。僧肇又曰:"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何则?欲言其事,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佛教是相对主义的哲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矛盾着存在着的。佛家所说的"空"是把"有"看做是"无",亦即"虽有而空"。佛教有一句话叫:"空其所空",意思就是"空"对"空"也是否定的,那么,在佛家眼里就真的没有一切了吗?也不是,佛家认为还另外有一个"世界",它是超越了眼前的这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的,它就是一个净土世界"涅盘的彼岸"。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现实生活里的"有"和"空"的一般概念。前面举了一个例子,好比说天在下雨,在我们看来,雨在存在的,雨是"有"。而佛家认为它是"无"的,是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看见的"雨"对我们是没有用的吗?非,用雨水可以引去灌溉农田。古时候有一段话是这样:"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毂:音古,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就好象现在我们的自行车轮那样,用铁丝做的辐条集中在车管轴上。如果把车轮做成没有空隙,能骑吗?车轮是"有",对自行车车轮而言有"空"的地方才有用,就象自行车的内胎是空心的,自行车才跑的快,跑的快才是自行车真正应该的好用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牖:音又窗户)我们住的房子真正有用的东西就是房子里"空"的地方,我们才可以有客厅放电视机。现实生活里许多看似有用的部分恰恰是看似无用的部分,譬如在盖房子,墙砖是非常有用的,没有砖就没有墙,没有墙就没有房子,而房子盖好之后,我们真正用的地方恰恰是"空"的地方。我们喝水的杯子也是这样的,用的就是"空"的地方。房子里因为有了空间,我们才能住。如果没有空间,那就没有房子这个东西了,"有"是对"空"而言的,反之同理。

"色不自有","有"是什么呢?"有"就是佛家所说的"色",它包括我们现在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而佛家所说的这两个世界是不存在的,它还有另外一个在我们看似"虚无缥缈"的"涅盘彼岸"世界。僧肇说"欲言其事,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因为我们"欲言其无,事象既形",看到的就是存在,佛家所说的"因缘所聚"是这样的意思,我们眼里看到了,那是因为心里产生了"因缘","色不异空",就好象看见了天在下雨,那是我们的"心里有雨"那样。因为我们的"心里有雨",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喜怒等七情六欲。佛家所说的"空其所空",是达到了一个无烦恼的世界里,这点来说,对我们常人而言,还是值得学学的。有个禅宗故事是这样,有一天半夜,一个僧人到外面去小解,一脚踩踏上了一个软软的什么东西,吓得他哇哇大叫跑回屋里,再也没睡着觉。到了第二天出来一看才知道,原来是一个茄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他后半夜心里一直"有",所以他睡不着觉,就这样简单。还有一则故事,有一天赵州从谂在佛堂前扫地,有个僧人过来问他:"你是得道高僧了,怎么还扫地?"赵答:"尘埃是从外面飞来的。"那人又问:"这里是清净圣地,怎么会有尘埃?"赵看了看这人说:"瞧,又飞进来了一个尘埃。"我们看事情往往跟这个人问问题那样,因为心里装着尘埃,于是他也变成了一个尘埃了。下面这个故事可能更明白些,一天,有一僧问赵州:如果能做到内心里一丝都不挂,是否就悟彻了禅理?赵州问:不挂什么?这人答:不挂一丝。赵州笑了笑说:这不,你又挂上了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对我们而言,是让我们丢掉尘世上的"心里有",佛家说我们常人的这些"心里有",看做是"无"的,他们追求的是第三种无忧无烦的彼岸。有和无的关系是:此有即彼有,此灭则彼灭,此生故彼生。我们知道,因为有了光明,才有了黑暗,因为有上,所以才有下。因为有了"无"才有了"有",所以,佛家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但是,"空"的东西并不是不存在,我们只所以在生活里常感到"活得累",原因就是我们心里的"有"太多。有一个修行者问赵州和尚:"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意思是抛弃了一切,我该怎么办?赵州和尚回答说:"放下著。"修行者又问:我已经是两手已空空什么也没有了,我还能再抛弃什么呢?赵州和尚回答说:那么,你就把一切挑起来吧!赵州和尚说的这个"挑"字是反意,意思是"你应该把一切的念头都抛弃掉"的意思。其实,想一想,我们中间又有多少人象这个修行者一样呢?佛家有说:放下,放下,再放下

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
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或有情众生)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
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扩展资料: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具体而言:
(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
(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
(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
(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本人回答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蕴含了怎样的哲理‘的问题,色空共同本质是限制关系。具体答案如下:

色是表象,空是具象,色空可以统一于人的对于事物认知的限制关系。也是人认知世界关系最根本的抽象。
举一个例子,杯子能盛水,是因为有空,是因为杯子有底和周壁限制了水的流动。一场戏中或一个单位中都安排许多角色,角规定了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情,超出了这些规定,就是错误的,这就是色。
所以色与空都是抽象的限制关系的衍生出来的概念,与人的视觉产生的直接联系是一致的。也是所有概念中最基本的元素。色空,在不同场合,强调联系的不同方面的时候互相转换。相当于某某是我,我是某某一样(某某是指人的名字,我是指人本体,都是指的某个人)。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59011356091588868.html?fr=iks&word=%C9%AB%BC%B4%CA%C7%BF%D5+%CF%DE%D6%C6%B9%D8%CF%B5&ie=gbk

针对此问题做一点补充:

正如许多人把这种衍生关系特别有兴趣地结合性,色是展现生理本能特征,空则是精力放空,而精力放空的本能又驱动展现出生理外在特征,产生阴阳相吸的现象,概括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本能放空的方式是自然确定的,即是空,好色的无非就是自我智慧摆脱不了这一点点本能的驱使,即是色。色空相统一。



举个例,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这其中是一种因果

色从空而来,空只要运动也就是说只要还有生命就会有色
这个空是心。心始终无中生有。
如果你观察自己的心,比如你对某一事的看法,它莫名奇妙给你输送一个指令,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是你长年累积的经验,记忆,想法等等。
但是往深了观察你会发现,这个答案的来头是来自于你的意愿,你的倾向,你的心态。

红颜娇美如花
百年之后
枯骨一堆
所以世间有语: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色是空,情也是空
因为终将空空如也
所以空也有情
只是这样的情感,在于先知
既然我已经知道了百年后一切成空
不如现在就成空
我何须经历这痛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怎么解释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怎么解释如下: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出处,释义,典故?
【释义】,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没有什么色法,除了色法以外也没有什么空性。【出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属于佛教术语,世亲释四卷十九页云:若取遍计所执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计所执色无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无所有。非如依他起与圆成实不...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啥意思?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和现象,而这些事物和现象是由因缘聚合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有从空中生。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来解释,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认真。要认真,但不能执着;要放下,但不...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五彩缤纷的三维物质世界其实是不真实的,只是一个假象,而我们的感官不能感知到的表面上看起来空无一物的地方却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有实质内容的。”《般若心经》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达了一种深远的哲学思想。它的意思是,色即是空,意味着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实体存在,只是种种幻象。而空即是色,则指的是空性即是物质世界的本质,也就是说,物质世界的虚幻和空性是相互依存的。这个概念深刻地揭示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色即是空。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名句,其文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小乘以人为五蕴之假和合,无独立自存之实体,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哪篇佛经,全文是什么?
该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内容如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色之色,非是有色之物;无受想行识,非同有识之流;以凡夫妄执幻相为实有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皆有心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皆有心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五蕴及其轮回,都是因心所生,若能把握住心,不生妄念,就能把握住五蕴,超脱轮回。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具体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是事物的本质。2、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具体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句话,具体是指什么?出自哪里?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非常著名的教义。它的意思是说,物质世界(色)和抽象概念(空)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一切物质现象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虚无,而虚无也存在于物质现象之中。这句话的主要含义...

安徽省1398861849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谁会解释
军邢添亦: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

安徽省13988618497: "色即是空,空既是色."是什么意思?
军邢添亦: 佛教的“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理论是佛教的有一个相当完整和细致的思想体系.... 如果不知道就弄不懂佛教的缘起理论. 为了便于表达和理解,请允许我用通行的概念来...

安徽省1398861849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句怎么解释? -
军邢添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

安徽省1398861849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 -
军邢添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五彩缤纷的三维物质世界其实是不真实的,只是一个假象,而我们的感官不能感知到的表面上看起来空无一物的地方却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有实质内容的.”《般若心经...

安徽省13988618497: 小弟总是听见和尚常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请问什么意思
军邢添亦: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是指一种心境,一种修为.先给你打个比方,假想当一个垂死的人看到一堆财宝时,心里还会有贪念吗?自己已经花不了又带不走的东西对于这个垂死的人的人来说就是“空无一物”,又和从来没有财宝有什么分别? 对于有修行的人来说,财宝、权利、美食、美色这些东西也不过都是过眼云烟,财宝是祸不是富;权利招致杀身祸;美食只坏人肠胃;美色伤神又伤身;现在看起来很好的东西只是给人带来无穷烦恼的根源. 试想一下这些东西若干年以后会变成什么? 如果理解到这一层,就会明白:人的欲望中的东西都是虚无的空物.就不会因为物欲人情左右自己的心情,处事也会多一份淡然若定,一日多问心境,参透其中奥秘必有大获. ——以上都是个人理解参悟.

安徽省1398861849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义和出处是什么?
军邢添亦: 佛家有这样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五彩缤纷的三维物质世界其实是不真实的,只是一个假象,而我们的感官不能...

安徽省13988618497: 佛教说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啊 -
军邢添亦: 色,就是物质.佛教中说存在有色界,即以物质为主导的世界.比如我们的世界就属于有色界.空,就是能量.佛教中也说存在无色界,即以能量为主导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我虽然没有见过,但却也不难想象.一个能量团就相当于我们物质世界...

安徽省13988618497: 孔子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是怎样理解的 -
军邢添亦: 不是孔子说的 这句话来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观世音菩萨向世人宣说的法教精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

安徽省13988618497: 常听“色既是空 空既是色”着句佛家哲理 谁这道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
军邢添亦: 问题一: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要着象!! 问题二:是让我们放下人士世间的一切 问题三:只要我们不去执着,一切都是解脱的 ,清净的!!

安徽省1398861849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句话源于那个朝代 -
军邢添亦: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