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出处

作者&投稿:水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怎么解释~

出自司空表圣《诗品·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着”是不多用的意思.
“风流”古意有风采特意,才华出众之意.
行间字际、纸首叶边之无字空白处与文字镶组,自蕴意味而不落言诠.
意为不用过多的渲染,则文采尽显,诠释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谓作诗须求含蓄,要用烘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不须作者直接诠释说明指意,或评论道理,要让读者自去心领神会诗情。这样的诗才韵味盎然。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晚唐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之说,具体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已,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返时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其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句,历来称颂者不乏其人,如王渔洋誉为“诗家极则”,又如马位《秋窗随笔》:“李益诗:‘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凉。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耶?”秋风如水,星月满江,游子思妇,辗转不寐,不知天之将晓,偶而举目遥望,忽见南飞早雁成双,触景生情,痛彻肝肠!思念之切,伤心之深,虽无一字直接言及,但却无处不令人鼻酸。”在这里,古人是从语言精警、诗意含蓄、意境深邃等方面来领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谛的。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沈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沈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

  此句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朝代:唐代
  作者:司空图
  原文: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沈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司空表圣《诗品·含蓄》曰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者、不多着、不更着也。已着诸字,而后“不着一字”,以默许言,相反相成,岂“不语哑禅”哉。马拉梅、克洛岱尔辈论诗②,谓行间字际、纸首叶边之无字空白处与文字镶组,自蕴意味而不落言诠,亦为诗之干体。盖犹吾国古山水画,解以无笔墨处与点染处互相发挥烘托,岂“无字天书”或圆光之白纸哉③。破额山人《夜航船》卷八嘲八股文名师“无无生”④,传“全白真无”文诀,妙臻“不留一字”之高境;休休亭主之“不着一字,尽得风流”⑤,与无生之“不留一字,全白真无”,毫厘千里焉。陆农师《埤雅》卷十三《杨》论《折杨》、《皇华》之曲曰⑥:“《记》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⑦,有遗音者矣。’若此,诗之至也。《中庸》曰⑧:‘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夫《乐记》言“有遗音”也,《中庸》言原“无声”也;农师连类论诗,是混“含蓄”于“全白”矣。易顺鼎实甫《丁戊之间行卷》有九言体一首,《伯严同毛实君、廖笙陔、郑砚孙游衡出,遇雨而归,四人者皆无诗,代为解嘲》⑨:“眼前奇景那可乏奇句,此四人者不答皆摇头。得无误信司空表圣说,不着一字谓足称风流。”以文为戏而望文生义,毋庸苛论,顾亦征易氏之误解司空表圣说。不然,易“信”字为“解”字,未始不可嘲戏“四人者”也。(414—415页)
  --------
  ①《诗品》:唐司空图(字表圣)撰,一卷。分二十四诗品,《含蓄》是其一。
  ②马拉梅:十九世纪法国诗人。克洛岱尔:十九、二十世纪法国外交家、作家。
  ③圆光白纸:圆光即放自佛菩萨头顶上的圆轮光,这里是指一种神秘的法术,术者颂咒语,使人对着白纸观看,说能见到种种幻象。
  ④破额山人:清人,撰《夜航船》八卷,不署姓名。卷八《无无生》:“闽省名宿,姓全名白,上下千古,一举而空之,曰犬羊虎豹,以文章别之耳。自我思之,不如一鞹为藏拙,故平生目他人文无一字,而己亦不肯留一字于人,人号之曰无无生。甫出母胎即识一‘无’字,比白居易只少一‘之’字,故自号半香山人。”“自幼读书……味同嚼蜡,不如不读为高。比握管为文,限高手疏……最后竟不见一字。其议论曰:天贵无,地贵无,日月贵无,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我所谓无者,原以极不无而造到板无一境。……于是,游其门者,悉以全白真无之一法。……生家堂室对联轴挂,纯以白纸裱作空款段,不着半点笔墨。问其故,曰:‘天地间皆有好处可寻,独笔墨一门,寻不出好处,无好处而在眼前者谓之赘瘤’。……大僚慕其名,招之试以帖括,自辰牌至漏尽,卒无一字,曳白呈上,大僚叹绝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⑤休休亭主:唐司空图,因隐居处造有休休亭,故得此名。
  ⑥《埤雅》:宋陆佃(字农师)撰,二十卷。《折柳》:即折杨柳,乐府歌辞。《皇华》:即《皇皇者华》,《诗经·小雅》篇名。这里是指送别和颂扬之曲。
  ⑦《记》:指《礼记·乐记》。一唱三叹:言反复咏唱。
  ⑧《中庸》:《礼记》中的一篇,宋朱熹将其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⑨易顺鼎:清末作家,撰有《丁戊之间行卷》,十卷。伯严,陈三立字,同光体诗人。

  诗是语言的艺术,而一首好诗,往往意在言外,自蕴意味。这里指出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是一个字也不着,而是不多着。好比用形象来表达情意,只讲形象,不用一字来点出情意。就像图画上的空白、音乐中的休止,别有一番蕴味。马拉梅、克洛岱尔论诗,将诗句的字际行间和上下左右的空白,都看作可助诗体产生美感的组成部分,就像中国的山水画,多不将画面布满,而留有无笔墨处,或加盖印章,使其与有笔墨处互为衬托,相映成趣,给观赏者留有更多想象的余地。诗也一样。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仅用了二十二个字,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却表现了诗人对整个天地人生、悠悠忽忽的无限感慨,他被排挤打击的悲愤,他替天下受到同样打击的人同声垂泪,这样的内容诗中一字不提、却尽得风流了。
  《礼记·乐记》中讲的“一唱三叹,有遗音者”,是“不着一字”的另一种表现。即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咏唱,有言外之音。对于言外之音,一字不提,也是不着一字,所谓“有遗音”者,也就是能给人回味的余地。比如《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明白如话、雅润清丽的离别相思之作,全诗十六句,反复说的都是相思离别之苦,但对于“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内容,“浮云蔽白日”究竟指什么?为什么会造成“游子不顾反”?一字不提,这就是有遗音,也是“不着一字”,读之使人悲哀,久久不能平复。产生这样的艺术力量,与诗的一唱三叹,反复咏吟,使情感逐渐加深的写作方法和思致深远而有余意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关系。
  这一则最后讲到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曾受到易顺鼎的误解和讥嘲,因为他用了“误信”两字,显是望文生义,从这八个字的字面上去理解,以为“不着一字”是一个字也不着,这倒是像那位八股文名师无无生传授的“全白真无”文诀,真的是不留一字。倘改作“误解”,就对了。显然,司空图的“不着”不等于“不留”,而是说的一种艺术手法。

出自《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作者:司空图
出处:《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原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沈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释义: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赏析: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司空表圣《二十四诗品》
《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诗品》:唐司空图(字表圣)撰,一卷。分二十四诗品,《含蓄》是其一。

出处么,在我这儿呢。——“此夕登楼,相思悠悠。湖上扁舟,汀上白鸥。 青青杨柳,添惹离愁。倚栏当歌,大醉方休。 诗上心头,莫题柱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江楼吟》

司空表圣《诗品·含蓄》曰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者、不多着、不更着也。已着诸字,而后“不着一字”,以默许言,相反相成,岂“不语哑禅”哉。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什么意思?
大意:不用太多华丽的词藻,过多的烘托。只用含蓄简明的语句,就把所包含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出自:《诗品·含蓄》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司空图 作品出处:《二十四诗品》原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谁的哪篇文章?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原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沈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谁的哪篇文章
此句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 朝代:唐代 作者:司空图 原文: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沈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什么意思?准确点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古人对武则天的无字碑的评价与赞美。武则天死后,让人给她立了一块“无字碑”,上面一个字也不写。武则天留下了无字碑,也留下了让后人评说的无尽空间。这表现了她的胸怀与气度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意思是一个字都不写,而寓意...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意思如下:1、不着一字,尽显风流的意思是不用太多华丽的词藻,过多的烘托。只用含蓄简明的语句,就把所包含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出自《诗品:合蓄》,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2、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什么意思?尽量详细。谢谢
出自司空表圣《诗品·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是不多用的意思。“风流”古意有风采特意,才华出众之意。行间字际、纸首叶边之无字空白处与文字镶组,自蕴意味而不落言诠。不用一字,则文风古意尽显。破额山人《夜航船》卷八嘲八股文名师“无无生”④,传“全白真无”文诀,...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全文意思(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理解)
1.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是:不用太多华丽的词藻,过多的烘托。2.只用含蓄简明的语句,就把所包含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3.出自唐代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含蓄》。4.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5.语不涉难,已不堪忧。6.是有真宰,和之沉浮。7.如渌满酒,花时返秋。8...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怎么解释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晚唐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之说,具体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已,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返时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其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句,历来称颂者不乏其人,如王渔洋誉为“诗家极则”,又...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什么意思?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一种简洁而优美的言语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通常隐约而泛言之的,含义深邃而多彩。有时候,不需要说得太清楚,一笔一划就能够诠释世间万物的美妙。这种文艺风格,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灵与精髓,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仅是一种文艺表达方式,...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字面意思与含义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古人对武则天的无字碑的评价与赞美.武则天死后,让人给她立了一块“无字碑”,上面一个字也不写.武则天留下了无字碑,也留下了让后人评说的无尽空间.这表现了她的胸怀与气度

钟祥市1726612394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见风雨,却风起骤雨. -
章章悦南:[答案]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原出司空图《诗品·含蓄》,谓作诗须求含蓄,要用烘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不须作者直接诠释说明指意,或评论道理,要让读者自去心领神会诗情.这样的诗才韵味盎然.

钟祥市17266123942: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出自何处 -
章章悦南: 晚唐司空图在《诗品·含蓄》写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已,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返时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钟祥市17266123942: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字面意思与含义 -
章章悦南:[答案]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是古人对武则天的无字碑的评价与赞美.武则天死后,让人给她立了一块“无字碑”,上面一个字也不写.武则天留下了无字碑,也留下了让后人评说的无尽空间.这表现了她的胸怀与气度

钟祥市17266123942: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什么意思 -
章章悦南: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原出司空图《诗品·含蓄》,谓作诗须求含蓄,要用烘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不须作者直接诠释说明指意,或评论道理,要让读者自去心领神会诗情.这样的诗才韵味盎然.参考资料: http://gb2.chinabroadcast.cn/1015/2002-10-8/98@98326_4.htm著 zhuó

钟祥市1726612394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出处 -
章章悦南: 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司空表圣《诗品·含蓄》曰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者、不多着、不更着也.已着诸字,而后“不着一字”,以默许言,相反相成,岂“不语哑...

钟祥市17266123942: 《幽窗小记》里面的意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诗意延蔓.时代变迁.女子又何做到宠辱不惊?盼,花开 -
章章悦南:[答案]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 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因此,《菜根谭》中录入了这句话 所以,最早的出处是:《菜根谭》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

钟祥市1726612394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怎么解释 -
章章悦南: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发展等级”中要求“文句有意蕴”,即要求语言含蓄,意味深长. 含蓄,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重要的表情达意的手法,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戏曲,如果脱离了“含蓄”,犹如船搁浅滩,箭失...

钟祥市17266123942: 我想知道三万里河东入海的全诗 -
章章悦南:[答案]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 蕴藉有致,实为诗意之一境,如司空图《诗品·含蓄》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前人论诗歌意境的,常常向往于这种...

钟祥市17266123942: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窗外云卷云舒”,这是谁的诗句? -
章章悦南:[答案] 出自《幽窗小记》 里面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 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只有做...

钟祥市17266123942: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出自哪里? -
章章悦南:[答案] 成语释义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成语出处 ... 它有时候切能言简意赅地描述一样事物,甚至比白话文还要清晰精确,真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奇魅力,比如我们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