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饮食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作者&投稿:乐正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饮食和韩国饮食的特点和区别~

1、高油高盐。
来自韩国的崔允贤不太喜欢中国菜,原因在于韩国饮食较为清淡,而中餐往往又油又咸,让他吃不习惯。贝尔迪也有类似感受,他说,刚开始吃中餐时觉得自己一定会长胖,因为不管在餐馆还是学校食堂,很多菜上都漂着一层油,吃起来有点油腻。
2、环境吵闹。
崔允贤说,他不喜欢中餐馆吵闹的就餐环境,很多食客都在大吼大叫,简直跟打架一样。另外,很多中餐馆没有禁烟,烟雾缭绕,让人呼吸困难。在他的家乡韩国,大家虽喝酒畅聊,但不会大声喧哗,如打扰到他人用餐,店家就会过来警告。

扩展资料:
中国饮食需要改善的:
1、多喝奶。
西方国家奶制品消费量明显高于我国。调查显示,国人每天牛奶摄入量不到25克,远低于300克的推荐量。建议大家养成每天喝奶的习惯,乳糖不耐受者可选酸奶。
2、多吃水产品。
我国红肉消费一直占比很高,而鱼虾等水产品每人每天摄入不足一两,远低于75克~150克的推荐量。而在日本等国,情况可能恰恰相反。适当多吃水产品有助于促进大脑发育,维护心脑血管健康,每周至少要吃一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老外谈中国饮食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食物)
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由封闭走向开放
近现代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是率先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适应时代潮流的地域饮食文化,从而带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近代化的进程。例如,西方的面粉加工及其制品的传入,对中国近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自19世纪末期机器制面的方法行于中国后,进口面粉越来越多,面包和各种西式糕点也日益盛行。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面粉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此外,西方的食品工业产品,如罐头、饼干、蛋制品,也在20世纪初长江流域各大城市中有了可观的销路,中外商人在上海、汉口、南京等通商口岸建立了罐头、蛋品、啤酒等食品制造厂。西方饮食及其有关工业的建立,丰富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长江流域食品工业的发展。
在西方现代食品工业技术传入中国的同时,作为西方饮食文化综合载体的西式餐馆也在长江流域的各大城市中相继出现,正如《清稗类钞》所云:“我国之设肆售西餐者,始于上海福州路之一品香,其价每人大餐一元,坐茶七角,小食五角。外加堂彩、烟酒之费。当时人鲜过问,其后渐有趋之者,于是有海天春、一家春、江南春、万丈春、吉祥春等继起,且分堂设坐焉。”
这些西餐厅中出售的啤酒、汽水、蛋糕以及各种西式快餐,也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也加快了国人的生活节奏。另外,西餐中做、中餐西做,中西合璧也为人们所接受,可以说,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就是在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变革图存的过程。
辐射效应
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以长江中下游的对外通商口岸为中心,逐渐向周围地区影响和辐射的。
由于近代西方物质文化明显领先于中国,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一种崇洋慕外的文化心态,对西方饮食也怀有一种新奇感,总想开开“洋荤”,这就使上海成了近代中国西方的食品的集中地。然而由于洋菜馆的奢侈和西式食品的昂贵,开洋荤便成为一种中上阶层的排场了。
为了适应中国人不同的消费水平,西餐馆既有高贵的大酒店,亦有简陋的小餐馆,这些小餐馆虽然小,但总有几分洋味,“桌上总有雪白的台布,再摆上亮晶晶的刀叉,菜牌子上还要写两个外国字,所以知识分子、公务员之类的人是常客。”
应该看到,这种崇洋风气,在近代社会早期,有一定积极、合理的因素。从近代文明输入与传播的历史轨迹来看,常常是构成近代文明的具体事物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之后,便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它由感到新奇到追求、享用、崇拜和仿造,于是便形成了近代文明的派生物——崇洋风气。
这种社会现象最先是以上海及长江沿岸通商口岸城市为中心,逐渐向周边扩散的。它对冲击保守思想,革除陋俗,激发人们趋新求变,主动接受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上海的带动影响下,长江沿岸的汉口、南京、重庆、宜昌、九江等城市的饮食生活,也先后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并对长江流域内其它地区形成了辐射,促进了整个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革新。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国门大开,西方饮食文化更是通过长江下游不断进入长江流域,如麦当劳,肯德基的餐厅开遍了大江南北。
此外,长江流域内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也日趋加剧。川味东下,苏味西上,武汉成了四方风味交汇之地。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交流与融合,都使得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种创新菜不断出现。
饮食观念的革新
伴随着近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变化,人们的饮食观念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比较注重菜肴的整体效果,讲究调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很难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菜肴的色、香、味、型的美好、谐调为目的。而西方传统烹饪方法多从理性角度考虑,注重营养和卫生,对味道之美反而不大讲究,呈现出味道单一,营养价值一目了然的特点。
随着近代长江流域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日益感觉到西方饮食注重科学营养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一些留洋回来的中国人,认识到“西俗于养身之道,无论贫富贵贱,皆较华人为讲究。凡稍有身家者,每膳必食兼味,必有牛肉,有洋酒一二品。食毕,有水果,有咖啡,有雪茄烟。早晚必饮牛奶或牛肉汤。
虽工人仆御之流,每七日亦必食牛肉一二次,否则谓无以养生也”。这种重视营养的饮食思想传至中国,便冲击着中国传统以味为主,以饱为足的饮食观念。人们开始注意营养和卫生。知识界(主要是上海的知识界)也开始翻译了一批西方的烹饪著作,然后又从烹饪原理和食物化学的角度来对传统烹饪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出现了一批对食物成分和烹饪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专著与论文。
如高丕弟夫人编的《造洋饭书》、李公耳编的《西餐烹饪秘诀》、下田歌子编的《新编家政学》、杨章父译的《素食养生论》、张思廷编的《饮食与健康》、龚兰真编的《实用饮食学》、吴宪编的《营养概论》等数十种,这些书籍均为上海出版。正是由于上海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西方饮食科学知识在上海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得到了全面系统的传播 。
它丰富了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理论思维,促使人们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文化遗产。在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当中,古老的吴越、荆楚、巴蜀的饮食文化也都逐渐以新的面貌迈入到世界饮食文化的新时代。
近现代西方饮食文化由上海登陆,并广泛传播,在经过了一段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相冲突的过程后,正逐渐融合于中国饮食文化之中。由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是外来的许多习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的饮食生活呈现出与祖、父辈许多不同的风貌。
这就使中国传统饮食生活出现了创新,而创新中又蕴含着传统。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国内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交流,使长江流域各地区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既有传统特征,又有外来风格,而且也不是它们简单综合的近现代饮食文化,在文化形态上完成了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型,并促进了中国社会更加开放。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在长达数千年里,中国各地域文化无论是在精神形态,还是在物质形态上,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这种优越地拉已不复存在,唯有中国饮食文化却在不断走向世界。在西俗东浙的影响下,长江中下游作为中国近代开放最早的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也开始出现了与传统饮食生活相疏离的倾向,其原因就是西方饮食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上海、南京、武汉等通商口岸大量传入,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拓宽了长江流域人们的文化视野,使人们不仅在饮食生活方面有所变化,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推动了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有如下几个特点:

由封闭走向开放

近现代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是率先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适应时代潮流的地域饮食文化,从而带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近代化的进程。例如,西方的面粉加工及其制品的传入,对中国近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自19世纪末期机器制面的方法行于中国后,进口面粉越来越多,面包和各种西式糕点也日益盛行。当时的上海是中国面粉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此外,西方的食品工业产品,如罐头、饼干、蛋制品,也在20世纪初长江流域各大城市中有了可观的销路,中外商人在上海、汉口、南京等通商口岸建立了罐头、蛋品、啤酒等食品制造厂。西方饮食及其有关工业的建立,丰富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长江流域食品工业的发展。

在西方现代食品工业技术传入中国的同时,作为西方饮食文化综合载体的西式餐馆也在长江流域的各大城市中相继出现,正如《清稗类钞》所云:“我国之设肆售西餐者,始于上海福州路之一品香,其价每人大餐一元,坐茶七角,小食五角。外加堂彩、烟酒之费。当时人鲜过问,其后渐有趋之者,于是有海天春、一家春、江南春、万丈春、吉祥春等继起,且分堂设坐焉。”这些西餐厅中出售的啤酒、汽水、蛋糕以及各种西式快餐,也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也加快了国人的生活节奏。另外,西餐中做、中餐西做,中西合璧也为人们所接受,可以说,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就是在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变革图存的过程。

辐射效应

近现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以长江中下游的对外通商口岸为中心,逐渐向周围地区影响和辐射的。

由于近代西方物质文化明显领先于中国,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一种崇洋慕外的文化心态,对西方饮食也怀有一种新奇感,总想开开“洋荤”,这就使上海成了近代中国西方的食品的集中地。然而由于洋菜馆的奢侈和西式食品的昂贵,开洋荤便成为一种中上阶层的排场了。为了适应中国人不同的消费水平,西餐馆既有高贵的大酒店,亦有简陋的小餐馆,这些小餐馆虽然小,但总有几分洋味,“桌上总有雪白的台布,再摆上亮晶晶的刀叉,菜牌子上还要写两个外国字,所以知识分子、公务员之类的人是常客。”

应该看到,这种崇洋风气,在近代社会早期,有一定积极、合理的因素。从近代文明输入与传播的历史轨迹来看,常常是构成近代文明的具体事物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之后,便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它由感到新奇到追求、享用、崇拜和仿造,于是便形成了近代文明的派生物——崇洋风气。这种社会现象最先是以上海及长江沿岸通商口岸城市为中心,逐渐向周边扩散的。它对冲击保守思想,革除陋俗,激发人们趋新求变,主动接受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上海的带动影响下,长江沿岸的汉口、南京、重庆、宜昌、九江等城市的饮食生活,也先后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并对长江流域内其它地区形成了辐射,促进了整个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革新。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国门大开,西方饮食文化更是通过长江下游不断进入长江流域,如麦当劳,肯德基的餐厅开遍了大江南北。此外,长江流域内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也日趋加剧。川味东下,苏味西上,武汉成了四方风味交汇之地。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交流与融合,都使得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种创新菜不断出现。

饮食观念的革新

伴随着近代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变化,人们的饮食观念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比较注重菜肴的整体效果,讲究调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很难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菜肴的色、香、味、型的美好、谐调为目的。而西方传统烹饪方法多从理性角度考虑,注重营养和卫生,对味道之美反而不大讲究,呈现出味道单一,营养价值一目了然的特点。

随着近代长江流域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日益感觉到西方饮食注重科学营养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一些留洋回来的中国人,认识到“西俗于养身之道,无论贫富贵贱,皆较华人为讲究。凡稍有身家者,每膳必食兼味,必有牛肉,有洋酒一二品。食毕,有水果,有咖啡,有雪茄烟。早晚必饮牛奶或牛肉汤。虽工人仆御之流,每七日亦必食牛肉一二次,否则谓无以养生也”。这种重视营养的饮食思想传至中国,便冲击着中国传统以味为主,以饱为足的饮食观念。人们开始注意营养和卫生。知识界(主要是上海的知识界)也开始翻译了一批西方的烹饪著作,然后又从烹饪原理和食物化学的角度来对传统烹饪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出现了一批对食物成分和烹饪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专著与论文。如高丕弟夫人编的《造洋饭书》、李公耳编的《西餐烹饪秘诀》、下田歌子编的《新编家政学》、杨章父译的《素食养生论》、张思廷编的《饮食与健康》、龚兰真编的《实用饮食学》、吴宪编的《营养概论》等数十种,这些书籍均为上海出版。正是由于上海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西方饮食科学知识在上海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得到了全面系统的传播 ,它丰富了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理论思维,促使人们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文化遗产。在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当中,古老的吴越、荆楚、巴蜀的饮食文化也都逐渐以新的面貌迈入到世界饮食文化的新时代。

近现代西方饮食文化由上海登陆,并广泛传播,在经过了一段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相冲突的过程后,正逐渐融合于中国饮食文化之中。由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是外来的许多习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的饮食生活呈现出与祖、父辈许多不同的风貌。这就使中国传统饮食生活出现了创新,而创新中又蕴含着传统。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国内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交流,使长江流域各地区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既有传统特征,又有外来风格,而且也不是它们简单综合的近现代饮食文化,在文化形态上完成了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型,并促进了中国社会更加开放。

历史的惠泽与负担,总是同时遗留给后世,因此,我们对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进行研究,不仅仅在于了解过去,更重要的在于为当今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鉴古知新。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在经过与世界其他地区、其它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后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预期,在重视地域文化的今天,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会更加繁荣和辉煌。

日期:20120526作者:来源:新晨报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食物)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食品方面) 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由封闭走向开放 近现代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是率先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适...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3.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快速,扒伏便纤型利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4. 饮食习惯:饮食卫生得到了重视,餐饮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发生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变化的因素?
4.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

...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有何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
(1)变化:①服饰: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人中国,开始穿洋装。民间服饰变革推动了官定服饰制度的变革。清政府被迫对传统的军服进行改革。民国时期,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但洋装并未取代传统服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出现。②饮食:19世纪40年代,在通商口岸出现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19世纪60年代前后,...

近现代中国饮食种类及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但大豆在汉代,甚至直至赵宋以前的十余个世纪里,其在庶民膳食结构中的地位仍未根本改变。大豆一直是重要的“五谷”之一,北方农业区则尤其如此,作为与麦、粟轮作种植的品种,其播种面积仍不可能太少。因此西汉人的观念中仍极重视菽,政治家仍主张以“欲实菽粟货财市”14的政策来裕国强国。入汉以前,大豆主要食用方法...

中国膳食结构发生的变化及疾病的影响
1. 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变化与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2. 研究表明,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特别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糖、精粉和白米,是引发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3. 历史上,瑙鲁人、美洲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没有现代加工食品和饮料的情况下,糖尿病发病率较...

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繁荣创新的具体表现?
回答:第一,中国传统宴席制出现了改良趋势。国传统的宴席方式是共享一席的会食制,遇有喜庆节日,无不是以大宴宾朋来表示,其特征可用”食前方丈”来概括。这种津液交流的会食制虽然显得热烈隆重,彼此表现得亲密无间,和气一团,但从卫生的角度来看太不妥当,也很浪费。这种宴会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和”...

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繁荣创新的具体表现?
一切讲究的整体配合,以菜肴的色香味形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之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饮食的丰富和善于变化。而西方烹饪方法多从理性角度考虑,注重营养和卫生,对味道之美反而不大讲究,呈现出味道单一、营养价值一目了然的特点,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饮食概念。随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

中国30年来人们饮食的变化
但是,研究显示,从1982年到2012年,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段时间内,每人每天蔬菜的摄入量从316.1克减少到269.4克,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却在增加。特别是猪肉,摄入量从37.1克增加到64.3克,增幅达到了73%。同时,超过49.9%的国人在畜禽类食物的摄入量上超过了推荐量,而水产品...

中国近代生活的衣食住行与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
⑶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衣:古代穿长袍,近代是长袍与西服并行不悖,并产生了中山装,现代是列宁装,军装,之后又有喇叭裤,当代是休闲服,牛仔。食:原古较为“野蛮”,古代较为中统,分等级序列。

临邑县15922465680: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
希饺星瑞:[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

临邑县15922465680: 贵求中国近代饮食的变迁及原因啊!!历史论文 -
希饺星瑞: 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

临邑县15922465680: 中国饮食近百年变迁原因 背景 作用 影响 -
希饺星瑞: 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临邑县15922465680: 中国当代饮食文化与古代相比有哪些变化及原因 -
希饺星瑞: 做法的差异,用料的差异,味道的差异. 现代的做法比古代进步了许多,但古代许多的美食也因为现代的生活方式而消失.

临邑县15922465680: 中国解放以来饮食的变化 -
希饺星瑞: 买归买.举世公认、新鲜型.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的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每个城市每天都有大量鲜菜上市.与5年前相比,结束了粮食长期短缺的历史,去年全国人均消费蔬菜150公斤. 80年代,鱼虾36.2克.近几年,中国人餐桌的“内...

临邑县15922465680: 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特点 ? 试举两例加以说明.巨变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 -
希饺星瑞:[答案]答案: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接受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思想的影响,也注重民族特色的继承和发展.例:中山装就是西服与中式服装结合的产物;饮食方面,西餐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但中国传统菜肴仍在发展,深受欢迎;居民...

临邑县15922465680: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食物的变化与特征 -
希饺星瑞: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食物的变化: 传统社会:南方多食米饭海鲜、北方面粉肉食 鸦片战争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使中国的饮食结构更加丰富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1、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2、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临邑县15922465680: 谁有关于中国历史近代饮食的变迁的资料 -
希饺星瑞: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

临邑县15922465680: 中国近代饮食文化? -
希饺星瑞: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

临邑县15922465680: 近3 0到40年间中国人膳食结构的变化有哪些?有什么影响? -
希饺星瑞: 中国传统饮食以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植根于中华民旅文化之中而备受青睐.中华民族的传统膳食结构具有的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不仅适应人类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符合人体生理全面营养的需要,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和种族繁衍,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