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客家人??

作者&投稿:苑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很多书上说中国的客家人是血统最纯正的汉人!有谁知道客家话的分布范围?~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的南迁,有着时延1500年的记载。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在南洋各国及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也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因为顽强地保留古代中原文化传统,因此,除语言上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有所变异以外,其余生产和生活习惯,多数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原遗风。
  初到山区,他们先搭起茅寮、木屋栖身。然后改建成土屋。用北方原始时代遗传下来的方法,制造生土坯砖筑土墙,或者用夯土板筑的方法筑土墙。二者都是就地取生土筑墙。后者用生土加配料有两大类:一类是用一般黏土板筑。有的在用棒锤舂墙时上长的竹枝、木条或碎瓦砾、石块、火砖,以增强墙体的刚韧度;另一类是用三合土(黄泥、石灰、沙)板筑墙时,有的也添进碎石块、片石。有的在三合土中掺加桐油、糯米饭、红塘、鸡蛋清等粘性物,使土墙更加坚固。这是客家人创造乡土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建筑科学上值得骄傲的技术革新。

  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又来到地狭人稠不足以以供的山区,于是人们不得不向外开拓。客家人走出山区,走向世界,在发展促进经济的同时也把各地文化的精华带回家乡。这一交流和吸收的结果便是客家尽管居住山区,却文风昌盛,以致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民系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客家民居建筑,和龙紧密相连——既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高雅形式,又夹杂着巫术文化中严格讲究风水、“龙势”和座向的民风,同时又要结合山区的特点,所以在建筑上出现了客家人特有的民居风格。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主要屋式:“围龙屋”、“四点金”、“走马楼”、“五凤楼”、“纵列式多杠楼屋”、“圆楼”等。其中以围龙屋为最多,并最具“客”味。

上杭迁蜀宜宾报本堂陈氏族谱 祖籍福建汀州上杭县,开基祖为义门陈万三郎公。十一世日华公于明末迁至江西吉安府龙泉县在安村溪口,十三世上川祖文玉公于康熙末随湖广填四川运动迁至四川叙州府宜宾县落业。后裔除宗家场外,还分布于宜宾县明威乡白羊坝,珙县沐滩乡,筠连县枇杷树、云南建水以及成都、重庆等地,今已经传至二十五世。 四川宜宾宗场陈氏先祖来川事迹 宜宾宗场陈氏是宗场乡的大族之一。其始祖是来源于福建上杭县西路地区的陈万三郎(本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在城里七里三三甲山田乡通桥驿)。陈万三郎大约是元末明初人氏,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不过,万三郎这一个名称并非是他的本名,因为宋末时朝廷有规定,平民之身对外只能以数字为名号。又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认为取郎名的做法是从畲族那里传来的,畲族人在祖先死后给祖先上一个郎名以示尊重。后来由于客家人与畲族人长期混居,所以客家人也接受了这种做法。万三郎公以下传到明末,其第十一世孙日华公由于福建山多地少,而加之人丁繁茂,故迁移到邻省江西吉安府龙泉县(今遂川县)居住。其下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德生公、德龙公、德凤公。德生公由于早逝,所以没有后代。德龙公出生的时候,正是明末清初的大动荡时期,地处西部的四川省由于连年战祸而人丁稀少,土地荒芜。于是,朝廷便下旨要求湖广、江西、福建等地的居民迁移到四川去。根据文玉公的墓志铭的记载,德龙公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也随着迁徙大军带着文玉公、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斗公五个儿子来到了四川。根据族谱上的时间推断,他们大概是在康熙末年进入四川。又据家族的长老说,德龙公在上川的途中死在了路上,其金骨被装坛带到了四川,最后到了在杨家湾落业后,才最终葬于本乡老场上柏树咀。祖先们最先入川的路线已经不可考了,只是据族谱上的序文说,文玉公曾在嘉定府荣县古坟场胡家坡居住,而学凤公也诞生在这里。学凤公出生于康熙六十年辛丑岁,说明在康熙六十年以前,文玉公等已经迁移到荣县了。大约文玉公在荣县待到了雍正二年,因为学舟公雍正二年出生在荣县,而雍正三年文玉公便在叙州府宜宾县宗家场杨家湾落业了。这期间,文玉公还曾迁徙到叙府庆符县七星山下居住,旋即又迁到赤岩山上的旧上乡宗家场李家咀,最后才迁移到今天宗场乡禾浦村的杨家湾。由于当时的宗场乡是宜宾通向自贡、成都的东大路所经之地,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地区,所以先祖便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这个时候我们陈家的家庭条件还不是很好,传说文玉公入川以后一直以买草鞋为生,到了宗场以后,最开始也不过是薄田几亩而已。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文玉公仍然坚持客家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历经几十年的奋斗,家境也开始慢慢地好转起来。同时,祖婆罗氏太君也持家有道,也大大促使我陈家在宗场的发展。当时家中情况是,除了文玉公与罗太君,还有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斗公以及文秀公的廖氏太君、文斗公的王氏太君,还有5岁的学凤公与1岁的学舟公。明威支谱上说雍正三年落业以后,文玉公几兄弟便开始立下家谱,但是由于文化原因与经济原因,所谓的家谱只是最简单的祖先名号而已,并不能算得上具备正式家谱的样式。家业安定以后,家族的人口也开始繁衍起来,学孔公于雍正六年出世, 学海公于雍正十一年出世,学鹏公与学超公也在不久诞生了。我们陈家的六大房人就是从这六兄弟繁衍出来的。由于生活的艰苦,文秀公、文星公、文明公、文斗公都没有留下后代,所以我们陈家的后裔也全部都是文玉公的后人。文玉公在乾隆二十五年去世,葬在故宅的右边,今天他的墓还保存完好,后世子孙也时常前来祭拜。之后学凤公的后代迫于生计,便离开了老家,来到了今天宜宾县象鼻乡的大麦坝锅圈岩,插占为业。据说当时周围几百亩的土地后来都逐渐为陈家所有,并且在锅圈岩下建立了自己一支的祠堂。这一支人相当的兴旺,学凤公名下又有六个儿子,于是被称为小六房,以别于开基的大六房。在这小六房中,朝度公、朝典公、朝制公都后来留在了宗场,而朝纪公、朝纲公、朝礼公在大麦坝发展。而二房学舟公后来搬到了宗场的罗家村居住。他的后代也有一部分留在宗场罗家村与杨家湾居住。而长子朝翰公的后代后来逐渐往宜宾县明威白羊坝发展,成为我们陈家的一大支系。留在宗家场的朝卿公、朝贵公、朝祯公的后代,也人口众多。其中这三房中的后裔有一部分又迁到了斗牛岩下的斗牛坝,为了与明威的朝翰公的后人相区别,所以他们把明威白羊坝叫做上坝,他们的聚居去叫做下坝。至此,斗牛坝的陈家后人发展迅速,有的甚至到了更远的百花、王场乡。三房的学孔公后来出外混生活,死在屏山县,就葬在当地的朱家漕。他只有一个儿子叫朝陞公,他的后代多留在宗场。四房的学海公的后代也大都在宗场居住,据说到了清末,他们这一房的人很多人都奉了教,即信了基督教,所以在本乡也很有实力。(即当时的教民)。第五房的学鹏公生殁都在杨家湾,但是他的后人大都搬到了本乡的马草田一带,现在他的长子朝杰公的青刚石的墓碑还立在马草田。六房学超公的后人据说都搬到叙州府宜宾县城中居住了,现在由于清明会的中断,也失去联系很久了。我们家族在朝字辈的时候开始富裕起来,现在留在各地的朝字辈的墓碑都修的相当高大,精美。这个时候,祠堂也开始修建在杨家湾。这个祠堂所在的具体地方还有一个小地名叫青龙咀。我们陈家的祠堂经过历代扩修,在周围地区除了凌家的祠堂以外也是数一数二。据老人讲这个祠堂号称有九厅十八个天井,一百零八道门,门神齐脚,双龙抱柱。祠堂另有祭田三百多挑,约现在的六十多亩。原来陈家的字辈传到献字辈时,由于世字辈的人丁太多,名字容易搞混,所以大家决定重新立一个字辈。这个字辈共有二十四个字,为:世泽正兴光绍大昌明永吉祥,仁孝应维志士坤元定纪家邦。到今天,陈氏的后人更是遍及全国各地,但主要分布地为宗场乡、双谊乡、明威乡、象鼻乡、筠连县枇杷树、珙县沐滩乡。人口也在数千人以上。

求采纳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客家简介
  “客家”是汉族民系中重要的一支名称。这支称为“客家”的民系,是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合经融合有“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此,“客家”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但并非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客家民系迁徙与形成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士,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历五次迁移运动,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客家人迁徙运动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末年,于永康元年引发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遂形成以衣冠土族,官宦大户为主体的南迁潮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他们互相攻略、纵兵残民,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唯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比较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大迁徙——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奥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奥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 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大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起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去谋生,客家人向海外迁徙。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骟、招雇的“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 方就有客家 人”:

  作者:笑对风云涌 回复日期:2004-6-6 21:07:00

  客家名称的由来
  “客家”的字面概念是外来的住户。作为民系的称谓,“家”的含义应是“人”,而不是“户”,如“店家”、“船家”。“客家”是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简称。但是,“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如广府系、福佬系,他们也都是中原南迁的汉人,也是“外来者”,为何又不称客家?其中缘由还在学界讨论之中。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来的,这在文化内含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的客家)人群的一种“共鸣”。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结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广东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人家对自己的称谓并无贬意,同时符合自己的历史;也就认同了。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见智见仁,何词恰切,姑且不论,权以“精神”解说。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
  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客家先民
  客家先民,是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生活在民系形成地区的客家人的祖先。概言之,本应该就是客家人的祖先,但情况比较复杂。客家人的祖先除当地“客化”的少数民族之外,都是南迁汉民,但南迁汉人中,不少在辗转大江南北数百年之久,数代之后才迁入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区,进入客家形成区的南迁汉人有的已经不是离开中原的第一代,甚至不是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有的定居于别的民系形成区,成为其他民系的成员。所以如果把客家人的祖先统称为客家先民,那么“客家先民”这一称谓就没有特殊内含,或说概念杂乱,因此必须用时空加以限制,时间就是民系形成之前,空间是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区,也就是直接产生客家的祖先,方称客家先民。
  客家人
  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成员,凡是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两项条件的人,便是客家人。客家血统,不要误认为就是汉族血统。因为客家民系虽然是汉族的一支,但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包容了“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客家民系是汉族客家先民(主体)与非汉族客家先民(即客家民系孕育时期居住孕育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共同孕育的,所以,客家血统是形成客家民系的各族成员血统的总称,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客家认同意识,即是自我承认是不是客家人,鉴别是否客家人的三要素中,更重要的是客家文化素质和自我认同意识,而不是血统。
  客家后裔
  客家后裔可以解释为客家后辈,但如果其后辈仍然是客家人,就没有必要冠以“客家后裔”,因为客家人的前辈是客家先民,之所以称其“先民”,是因为他还不具备客家人的素质。如此推论,客家后辈,应是具有客家血统而无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的人。比如迁离客家社区时间较长,而已不会讲客家话,自己也不认为是客家人的原客家人或客家人的儿孙。客家后裔应是现已不是客家人的客家后辈。若不这样区分,何谓客家人、何谓客家后裔?总不能说,父亲是客家人,儿子就是后裔,如果儿子仍然是客家人,那又为什么称“后裔”?因为客家民系至今并未终止,如果有一天客家民系消失了,那么到达其消失之后,客家人的后辈则可称为客家后裔。

  作者:笑对风云涌 回复日期:2004-6-6 21:08:00

  关于客方言的形成
  一、客方言形成概况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县话为代表。梅县,这个名字为后起,据温仲和《嘉应州志》载,梅县在南朝齐时,开始称程乡县, 是时有南齐时人程旻[ m n]居嘉应州义化乡,后人思其德,名其乡日程乡,名其县为程乡县。到了后晋,程乡县原隶属广州义安改隶属为南汉国时,始改恭州为梅州。宋时几经改置, 至明清时又复称程乡县,隶属广东潮州府。至于称“嘉应直隶州省程乡县”之名,那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事情,到嘉庆时,嘉应州升为府。直至民国,隶属广东省,废嘉应州改称梅州,后改为梅县。 今梅州市含七县一区,即梅县、兴宁县、五华县、蕉岭县、平均县、大埔县、丰顺县和梅江区,均操纯客方言。梅县话是客家话的代表。
    梅县的命名,起自民国。据《梅县市文物志》所载旧制沿革, 梅县应当包括旧称三十六堡,即今现属梅城及城郊区、长沙、水车、石坑、畲江、扶大、南口、荷泗、瑶上、大坪、石扇、西阳、白宫、丙村、雁洋、城东、松口(松东、松南)、白渡、隆文、桃尧、松源等区。 这些区与区之间的语言,其大系当然属梅县音系,可是微有差别。以梅县话为代表的客家方言究竟怎样形成的? 当代语言大师王力先生说:“‘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据一九一二年梅县焕文阁出版《梅县乡土历史读本》载。“客民本中原汉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唐末因战乱“移徙于汀 赣之间”后转到广东,到了宋末,梅县一带旧是过客族,“遭元兵屠戮殆尽”,待元乱已定,复由洒赣之间“转徙于梅”。清诗人黄遵宪《梅州诗传序》云:“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 语言不少变”,“守其语言”属什么语言?清语言大师章太炎先生《客方言·序》中说:“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林海岩《客说》“客音为先民之逸韵”可见梅县客家 为汉民,客话渊源,自然属于中原先祖口语无疑,所以客家话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语音。黄遵宪说:“余闻之陈兰甫先生谓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见《梅州诗传·序》)。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 大批南迁,在经过长期流徙以后,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最后定居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对发展成为一种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的、 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方言。
  二、从古代汉语看客家方言的形成
  我们知道,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梅县客家话,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必 然结果。客家话的客家人(客人)所操的语言。“客民本中原汉族”,既是中原汉民族,口音当然是中原音系,罗香林《客家源流考》认为“就种族遗传说,客家民系是一种经过选择淘汰而保留下来的强化血统”,这就说明了 “客人是中华民族是最有力的一派”(《梅县乡土历史读本》)。足见客家人是中华汉族无疑,客方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汉语的一个支派。
  (一)客音和古音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从客家 话的纽韵调上可以发现古音系统的一些问题,在这里我不打算作全面的阐述,因为古音与客音的异同,古今汉语专家在专著里均有述及,我只是想从它们共同性的对应关系上谈谈纽韵情况,至于调的问题,对古汉语调类说法亦 不统一,如古有二声、三声、四声说,当今客话五华口语只有三声,无去声,梅县地区其余县都为六声说,就难以考定“古”“客”真相。我认为客方言的纽韵与古代汉语有一定的共同点和一定的对应规律的,譬如说声母,客 方言无浊声母[dz]、[dz] 、[dz]、[v]、[η],只有塞擦音[ts]、[ ts’ ]、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属精、清、心声母,无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说“知”为“低”(di),说,“值得”为“抵得”等等都是属 于上古语音,即清代音学大师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提到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这话的意思是说,等韵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读“端、透、定”即今人发 “zh”、“ch”、“sh”的舌后音声母的字,在上古时有一部分读为舌尖母“d”或“t”的音,客方言正符合这个规律。钱氏又说“古无轻唇音”,认为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见钱氏《音韵问答》)这话的意思是说,凡后代发轻唇[f(v)]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音[b] 或[p]或[m],证之于客话,如说“飞”为“卑”,说“负”为“辈”,说“分”为“奔”,说“粪”为“笨”,说“斧” 为“补”,说“无”为“磨”等等,这就是客话中今天还保存下来的上古语音。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中说:“古音有舌尖泥纽,其后支另,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这话意思是说,今人读“r” 声母的字,证之于客话,客人说“汝(r )”为“你(n )”,读“乳(r )”为“能(n ng)”,读“挼(ru )”为“挪(nu )”等等,这些都说明客话没有“日纽”,日纽在古音系统里应属三十六字母的“泥纽”。
    再说客方言的韵母的保存了一部分古代韵部, 如罗 云《客方言·自序》所说“今考客音耕清韵婴声诸字,与真韵因字诸字无以别也;清韵之情、贞、成、盈、呈,与真之韵秦、真、臣、仁、陈,无以别也;青韵之轻、屏、 萍、 ,与真韵之亲音与清同;到臻韵这臻音与精同,就如顾(按:顾炎武)说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矣。”这段话说明了客家话韵母系统与古韵部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所谓“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是合乎事实的。 客方方韵母具有入声韵尾[- p ]、[ - t ] 、[ - k ]和阳声韵尾[ - m ]、[ - n]、[ -η ]特点,与《广韵》系统相符,但韵尾[-η]在[ Z ] 、[ I ]之后变为 [ -n ]、韵尾[ k ]在[ Z ] 、[ I ] ,“痕”与“真”各别。
  (二)客方言与古语词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因此客话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著名音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客家语言系统作一过番研究工作,撰述《岭外三州语》附在《新方言》后,选取了六十三条客话词语,用《说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方言的词源与客话所本,自志汉民族一派语言,早已如此。现举几条《岭外三州语》例叙说 如次:
  (1)《方言》说:“浑、 ”皆训盛,郭 曰:“们、浑、肥、满也”,《邹阳传》言“壤”子,壤即 也。故今三州谓小子曰满子。 按(笔者,下同):今客方言对最小之子(子女中最幼者)即呼“满子”,最小这女为“满女”。
  (2)《夏宫)“缮人”注:“缮之言劲也,善也”。善、美同意。三州谓美曰劲,亦谓之产。〈广雅〉:“净,善也。”亦谓之产,郑公孙侨字子美,亦为产,明美、产同训矣。 按:“劲”字客话读[ k no]有美丽,漂亮之意。 ,客话读[cts Bn],称美而白净之意。用于指物,如说“瘦肉”为“ 肉”(精肉)。

  作者:笑对风云涌 回复日期:2004-6-6 21:10:00

  产,客话读[csan],多指人(孩子)长得漂亮,也可指物。
  (3)《说文):“ ,白好也。”则旰切。三州谓人白好曰 。按:赞,客话读[ts‘anC],很好的意思,对事物表示赞许,常说“异女赞”、“奇女赞”(蕉岭)。
  (4)《说文》:“桄,充也”古旷切。《乐记》“号以立横,横以立武”《注》:“横,充也。谓气作充满也。”《释文》:“横,古旷切。”桄、横同字。三州谓廓大充满为桄,转入庚部。 按“桄、横同字”,但今客话音读不同;从反切来看,古音是应读“桄”为[ckuBng],但今管话读“横”为[cvBN],失去中古的牙音(舌根音)。今客家话说袋子里装东西装得满满的为“桄桄鼓鼓”[ckUBN ckUBN ckUckU]。
  上引章氏《岭外三州语》,可以证明客话形成的历史的悠久性,自诗书始,既具先民语言,然经时代的发展和先祖居地的变迁,与当今客话不完全吻合,这很符合语言发展的演变规律,所以客话的形成应该是与中华汉民共同语言并行而不悖。
  (三)客方言的音变与古音——客家人的先祖居地,纪元前三世纪,曾居山东、山西,到了秦朝(纪元前249至209)被迫迁于河南、安微(见王力《汉语音韵学》“参考资料”引)等地。从客家人的先祖居地看来,多为王几所在,中原冠冕之居,乃中华语源的正宗,客话 则为语言正宗的支派,故客方言仍保存大量古代汉语而不少变,如《诗经》第一人称“ ”字,与客话第一人称口语“崖( 涯)”的本源书面语“我(吾)”是同源字。因为客话“崖( 涯)”的读音纽韵归类属顽母[N]、 拜韵[BI],正好与《中原 音韵》阳平声疑母[N]、来韵[BI]相吻合。但“崖”的口语为[NB],开口呼,阳平声。“我”的客话读音属顽母[N],在《广韵》系统里属牙音疑母[N],韵部为上声第十二歌[o],上古音属侯部[o],因此,“我”的 读音为[No],正合乎今天客话的读音。但日常口语不说[No],而是说[NB],作物主代词用,如说“我的书”[cNBkeC csU]这里的[B],上古音属鱼部,《广韵》属麻韵[B]《中原音韵》“家、麻”合韵,汪荣宝《论歌戈虞模古读》说:“唐宋 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B]音,不读[o]音·魏晋以下,凡鱼虞模之字亦皆读[B],不读[B]音或[ ]音也”“吾”字虽然在今天客话中不能归韵,但事实上是“我”字口语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如上述“吾”上古为鱼部,实际读音为[NB],“我” 在段氏古音十七部,“ ”在十六部,合音最近。可见,现今客家话书面语中的“我”和“吾”在上古音里均应为[NB]。所以客话“崖( 涯)”、“我”、“吾”三字是同一音义,分别为口语、书面语和物主义代词的三种不同书写 形式和读音。而客话“我(吾)[NBN]《诗·邶风》“人涉印否”发生韵尾变化的结果,即“我(吾)”(阴声)带上鼻音韵尾则为“印”(阳声),失去鼻音韵尾则为“我(吾)”,这就是客家旅顺保存下来的古音。又如“端”字,在古音系统 里属端母[t],上古属元部[an]。客方言“端”属癫母[t],不送气、韵部为还韵[an],合口呼。可见“端”客音与音相一致。“端”即《诗经》中的“掇”字。《诗·周南·苤莒》:“薄言掇之:,”掇“音[tuan],《广雅》:“掇,取也。”,“取” 统言之为“拿”,“掇”[tuat]、“端”[tuan]为“阴阳对转”,“掇”即“端”。现今梅县地区(含七个县)客家话凡“拿”指用“两手捧着”义常说 “端”,如“端菜”、“端饭”、“端前来”等等,这又证明了今天客话中保存了上古的语音语义。
  (四)客方言语法特点与古代汉语——这里所谈客方言语法特点,只是举隅之谈,从此透视出客话的构词特点与古汉语有相通之处,并非偶然撮合,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汉语,借以说明客话早已形成。
  (1)同义复词在古代汉语里早已出现,也不乏其例,据王念孙《读书杂志·史纪第四》 “数让”条载:“《广韵》曰:`数,让`责也,数让边文,犹诛让连文,古人自有复语耳。”所说“连文”“复语”是同义词连用,即是同义复词,古已有之。客家方言中,同义复词 的继承应用,也是比比皆是,如说“雨笃湿”(即“雨湿衣”),其实“笃” 就是“湿”,“湿”也是“笃”,这是客话中保存下为的上古语音与构词特点,因“湿”是轻唇,“笃”是重唇(见上引钱氏《音韵问答》,客话读“湿”在古音系统里则为“笃”,由此变可见古今客话演变之一斑。客话继承了古汉语同义词复全使用的规律, 今天还保存在口语里;又如客话有“行嫁”一词,事实上“行”就是“嫁”,“嫁”也是“行”,是同义复词,这在古汉语中也能得到证明。《仪礼·丧服》郑玄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人曰适人,”《高唐赋》:“赤帝女瑶姬,未行而亡。”这此 句子中的“行”字都是“嫁”。今天客家人说嫁出之人到男家说成是“行嫁”,正是继承了古代汉语这种说法特点同义复合的构词方式。

  作者:笑对风云涌 回复日期:2004-6-6 21:11:00

  (2)动词重叠的构词 方式,古汉语与客话无异中《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句中“行行”是动词的重迭。 表示事物的状态。客话中如说“目昌昌(客音[mau ]”,“眼瞠瞠(客音[ctaN”、“眼 (客话)[cmo]”、“头眈眈(客音[ctBm])”等等构方词式,非常丰富。
  三、结束语
  梅县客家话的形成,从上述上古和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与客话对比看来,客话保存了大量古音,可以说它的形成应该在有中华汉民语言对已开始,至于发展和定型下来的客话,那又经过了多少漫长岁月?试从梅县地区客家人的搬迁史看,现有较早的族谱“嘉应州黄姓家 谱载”:自豫南迁,二千二百年前已到江夏。”这说明梅县黄姓客家先祖居地在今河南省,约在东汉建安年间迁往在今湖北地方;又兴宁县“廖氏族谱”载:“五世诚希公,原籍汝南,因五湖之忧,太元九年复迁江南。”这是说廖氏客人从河南汝南县,因五胡之忧,在 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约在公元944年)再一次迁徙到江南之地居住。两姓族谱均未说到南下广东,什么时候?很难确切,至于客家人南迁的约略时间,应该是“及到晋朝(纪元后419)他们又不于于豫皖,于是徙于江西、福建多山区域。唐初,复经变乱,他们又被迫南移 ……在宋代(960—1278)他们当了兵,1279年与蒙古人(办按:即元军)战于澳门之西,与宋之末主同死难者数万人。大约在此时,他们也迁徙至广东沿海各地,但直至明朝(1368)才算住定了(见王力)《汉语音韵学》“参考资料”引)”,后又从汕头沿东而上至嘉应州 (今梅县地区——梅州市)。客人由北至南的大迁徙,客居几个省区,原属中原先祖语言,所操客家口音,经沿途汉方言口语的影响,吸取了外来方音,到了广东梅县山区以后,口音逐渐定型下来,这就形成了今天的梅县客家话。

  作者:笑对风云涌 回复日期:2004-6-6 21:12:00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十二




为什么叫客家人?
客家人广泛分布在南方,广东梅州、惠阳、河源,江西、四川和广西都有客家人。“客家”并没有体现出地域的名称,那客家人是什么族的人?其实,客家人就是汉族的其中一个民系。客家人广泛分布于南方,主要分布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江西省、四川省与广西省。客家话不仅在上述的地方使用,东南亚部分地区也...

...要叫客家人,我们也是汉人我们怎么不叫客家人?
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人的南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彼时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

客家人是什么意思?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世代相传,他们的故乡是河洛地区,现代DNA研究也证实了客家人来自古代中原地区。古代洛阳位于天下之中,扼守着古代中国的四个重要政治区域——关中、河东、关东、江淮,这些地区要么容易产生...

客家人是哪里人
合计客家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1800余万。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属社团多达数百个。陕西、江苏(约2万)、安徽(约2万)、湖北、贵州、新疆(0.5万)等也有客家分布。一般认为梅州、惠州、河源、韶关、深圳、龙岩、三明、赣州等客家人最主要的发源地及集中地,是客家民系发展演化,并逐渐形成一个...

客家人为何叫做客家人?他们是从何而来呢?
客家人又被称为河洛郎,他们是汉族里面最具显著特征的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个民系,他们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相传在西晋末年时代,黄河流域一带的汉人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而南下迁移,一直到唐末以及南宋末年时代又一场大批量的往闽赣,粤东,粤北一带迁移,因此称为“客家&rdquo...

客家人是哪里人
客家人主要在客家地区,即梅州、惠州、河源、韶关、深圳、龙岩、三明、赣州、贺州、桃园、苗栗、新竹等地。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相反,他们起源于中原汉族,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群体,客家人可以被称为一个民系。顾名思义,客家即“客而为家”,他们是历史上多次大迁徙的见证者,远离了自己...

潮汕人是不是客家人
你好,潮汕人有一部分是客家人。在饶平以北的有些地方也有些讲客话的。但是他们是潮汕人。潮汕人,即传统上的潮州人,是指历代从中原南下福建而后迁入粤东地区的早期汉人后裔。他们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成名于海外。当代多数潮汕人以潮汕话(闽语,近似秦汉魏晋时期的古汉语)为母语,现集聚于海内外...

客家人是指哪些人
历史起源: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华夏族—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交流的首要语言是客家语,客家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和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而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亦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为华夏历经岁月之瑰宝。学术界...

客家人是什么民族?
客家人民族:汉族。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的本地人之一。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族群都是经历过历朝历代的迁徙而发展至今的,今天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原住民都是以几百年前的移民为主体,广东、福建、台湾的几大族群更是如此。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

什么是客家人,客家人由来又有什么故事
一、客家人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里面的一群人,使用的语言叫做客家语,所以叫做客家族群,英文里面是 Hakka。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客家人被描述为唐宋时期从中原、江南等地,南迁入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汉族一支,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宋朝贵族所使用的语音。二、实际上汉藏语系汉语族,语言学上的名称,“汉语...

白塔区19448837487: 客家(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 - 搜狗百科
计肺复方: 你应该是客家人,虽然不会说客家话.判断一个人是否客家人,要看他的祖先是不是了. 就比如说一个外地人嫁到客家地区,学会客家话了,那她也不是客家人吧? 语言不应该是评判标准.

白塔区19448837487: 客家人是哪些人?有什么特殊含义么? -
计肺复方: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

白塔区19448837487: 什么是客家人?如何解释什么是“客家人”,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客家人”? -
计肺复方: 客家人是河南河北一带迁徒至此的,因为先到者为主,他们是后来者为客,客家话是古汉语

白塔区19448837487: 客家是哪个民族
计肺复方: 客家指的是客家人.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在古代原指一切客籍汉人,如在明代时移入云南的北方官话人群现在仍是叫客家人.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组织力量对民族名称与族群进行辨别.

白塔区19448837487: 客家人是怎么定义的? -
计肺复方: 在过去千百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客家先民 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迁移,再迁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征,而且当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来的时候,客家民系依然辗转迁徙,为寻找理想家园而脚步不停.正是背负中原文明的大迁徙,形成了...

白塔区19448837487: 请问.什么是客家人?请问.什么是客家人.有这个民族吗?
计肺复方: 客家人,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白塔区19448837487: 什么是客家人? -
计肺复方: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

白塔区19448837487: 怎样才算是客家人?? -
计肺复方: 会说客家话,会做客家菜,会客家礼仪,知道围龙屋,知道客家名人,知道客家文化,知道客家谱系,家长是客家人.不过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颗做客家人得心,像我就很以身是客家为傲.

白塔区19448837487: 客家人是哪里人老是听说谁谁谁是客家人,什么是客家人?起源是同样的
计肺复方: 就是古代北方迁移到南方去的外来人口,他对于当地人来说就是客家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