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戏花鼓戏大合并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辉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海花鼓戏改名为本滩有什么历史背景?~

源起于四句头山歌的上海花鼓戏在黄浦江东岸一带叫“东乡调”,在西岸及松江一带则称为“西乡调”。1736年至1795年间,花鼓戏流行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两岸的乡村集市,主要在茶馆和庙会演出。节日时,也在村镇中搭台演出,称为“放高台”。
花鼓戏具体的演出形式是由两个男演员分别扮演男女角色演唱,男角敲锣,女角敲两头鼓,并用胡琴、笛和板伴奏,再加上一些土语,所唱曲调是苏州河和黄浦江两岸农村中流行的山歌。
这些山歌或两句一段或4句一段,节奏自由,接近口语,风格委婉朴实。歌曲内容大多是表现爱情婚姻和劳动生活的,如《郎唱山歌像铜铃》、《十二生肖》、《童养媳》和《长工山歌》等山歌。
这种戏剧的具体演唱程序是先用乐器演奏三六等江南丝竹乐曲,称为“拉合头”,继而表演称为《打阳当》的节目,再次是清唱开篇,接下来演正戏。戏演完后,往往由观众按折子点唱戏的唱段或小曲,称为“翻牌”。
因为花鼓戏的演唱曲目都是接近乡村的民曲小调,使得很多人都爱听,在1820年至1850年期间,花鼓戏便发展成了一个小的戏班。但这个戏班只有四五个人,其表演形式仍然由两个男演员分男女角色演唱,并用胡琴、鼓板和小锣伴奏,自奏自唱。
群众把这种形式的花鼓戏称为“对子戏”,其实就是二小戏,也就是小旦和小生合演的戏。这样的戏班从村镇中的搭台演出逐渐发展至可随地演,并逐渐从它的发源地苏州河和黄浦江等地向上海乡村靠拢。
花鼓戏演出内容大都取材于男女情爱或底层社会的现实生活,情节朴素,形式活泼,语言生动,唱词用的都是经提炼的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
这种口语跟上海乡村人说的口语十分相像,为此,花鼓戏在上海乡村表演时,很受当地人的欢迎,而花鼓戏也由单纯的折子戏发展成为了同场戏。
这时候的戏班通常由八九个人组成,演员中也开始加入女性演员,其演出的角色也由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以上。这些演员们演出情节较复杂的剧目,并且,在演员唱戏的过程中,戏班有了专门的伴奏人员,可以协助各个角色的表演。
这时的花鼓戏戏班被称为“支锥班”,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或两个旦角的。
戏班主要在上海乡间流动演出,后来又在上海的街头演出,剧目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演员的装束都是清代的农村服饰,这些剧目后来被称为“清装戏”。
19世纪上半叶,上海开埠后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临海最大的工商业大都市,从而取代扬州成为江南的戏曲活动中心。当时,京剧、昆曲和花部乱弹,还有苏、浙滩簧调都在这里争相献艺。
1868年,上海南汇和川沙区的东乡演员、上海松江和金山区的西乡演员以及上海宝山区的北乡演员。
这三路花鼓戏演员成为沪剧最早的职业性和半职业性花鼓戏班社。这些戏班有时用被称为“跑筒子”的走街串巷的方式卖艺,有时又以被称为“敲白地”的方式,在广场空地上圈唱卖艺。
随后,花鼓戏演员借鉴曲艺苏州滩簧的坐唱形式,改演戏为坐唱。演员分角色四围而坐,或放置桌子在戏台坐着唱,但自身的身体动作较少,仅靠面部表情和手势来吸引观众。这一时期的演员仍沿袭花鼓戏做法,男女同台。
此时,江、浙滩簧在上海蓬勃兴起,苏州滩簧和宁波滩簧等声誉鹊起,上海的花鼓戏演员为有别于苏滩及其他滩簧,将以苏州滩簧坐唱形式的花鼓戏改名为“本地滩簧”或“申滩”,简称“本滩”。自此,沪剧进入了本滩时期。
1898年,以演员许阿方为首的本滩戏班进入上海的四海升平楼演唱,本滩戏从此正式进入了上海市的茶楼进行演出。不久,本滩茶楼书场发展至8个以上,本滩戏班的演唱演员也由原来的三五人发展到了8人的规模。
本滩从街头广场进入茶楼书场,为剧种开辟了在城市立足的基地。这一时期,本滩的活动地域已扩大至苏州及杭州、嘉定和湖州一带,演出的剧目除对子戏外,还有剧情较完整的同场戏。
花鼓戏

香火戏和花鼓戏虽然各有不同的成长过程与特点

很久以前,扬州老百姓有在厅堂陈放香柜的习俗,据说香柜是专为烧香敬神王所用。

到了清代初期,由祭祀酬神的摆案烧香火发展到兼有表演娱乐的做香火会,他们的表演发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来表演完整故事的时候,就成了戏剧,因为它起源于香火,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香火戏”。

其剧目大多数由神书改编,曲调有三四十种之多。古代扬州人很喜欢吹唱香火戏,也爱看香火戏。到清代嘉庆年间,江都就建起了近30个专供演香火戏的万年台。

香火戏分内坛和外坛两种。内坛多演神话故事,如《目连救母》和《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外坛多演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扬州自古即为花鼓之乡,各乡镇逢年过节都有打花鼓、荡湖船、渔翁捉蚌、老汉推车、舞龙灯、踩高跷、送麒麟等习俗。

有不少精此技艺的民间艺人。花鼓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始由“打对子”、“踩双”,衍变为“二小”、“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的花鼓小戏。花鼓戏在扬州城乡很流行,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

古老的花鼓戏有两个角色,分别为“小面”和“包头”。小面就是小丑,包头就是小旦。演出时先由全体演员下满场,表演一种集体歌舞,然后由小面和包头对歌对舞,称为打对子或踩双。

这种花鼓戏从1736年至1795年就形成了,在民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徽班和其他剧种的剧目,可以演40多个情节简单的剧目,如《探亲家》、《种大麦》、《借妻》、《僧尼下山》、《荡湖船》和《王樵楼磨豆腐》等。

1919年,扬州花鼓戏第一次由农村到杭州演出,获得成功,并引起京剧界的注目。第二年,又登上上海大世界舞台,轰动了各游艺场。

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演员就把淮扬小曲里的唱本如《王瞎子算命》和《小尼姑下山》等改成剧本上演。音乐方面除了梳妆台曲调外,又加入了淮扬小曲中的一些曲牌。

扬州花鼓的曲调在戏剧性的舞蹈表演中产生,音乐节奏明朗,适宜刻画喜剧人物,具有欢乐、明快和幽默的风格。

其代表性曲牌如《夫妻种麦》中的种麦调、《王小楼磨豆腐》中的磨豆腐调、《瞎子算命》中的算命调等,均为后来形成的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时的花鼓戏已发展到盛极一时的地步,演员胡大海首先感到,花鼓戏这个名称已不适应当时的演出。在他的倡议下,改称为“淮扬文戏”,以区别于淮扬大班。

淮扬文戏在上海站住了脚,开始招收女徒学艺,首批优秀女演员有筱兰珍、筱招娣、陈桂珍以及著名坤角小生金运贵。

女演员的增加对扬剧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为花鼓戏的唱腔只用丝弦伴奏,不用锣鼓,所以观众把淮扬文戏叫做“小开口”。

虽然小开口是花鼓戏与清曲结合而成的一种表演形式,但却不同于花鼓对子戏和清曲坐唱曲艺。早期角色只有一小面和一包头,就是一个丑和一个花旦,后来发展为三包四面,就是3个丑和4个花旦,多角同台。

小开口戏的内容大多为生活小戏,如《探亲相骂》、《小上坟》、《小放牛》、《瞎子观灯》、《王道士拿妖》和《打城隍》之类。

剧目从两大两小,就是《种大麦》、《大烟自叹》、《小尼姑下山》和《小寡妇上坟》发展为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分裙记》、《孟姜女》和《柳荫记》。

小开口曲调轻松活泼、委婉悠扬,主要有大锣板、相思调、隔垛垛、青纱扇等。原来唱淮扬大班的演员改唱淮扬文戏的较多,淮扬文戏增添了武场锣鼓,淮扬大班也采用丝弦伴奏。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两者互相吸引,慢慢融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吸收民歌小调和扬州清曲的优秀唱段,内容与形式日臻完美。

1920年左右,也就是扬州花鼓戏到上海演出的时候,香火戏也到了上海。香火戏在新民戏院首次演出时,改名为“淮扬大班”,在民间有不小的影响。

香火戏用锣鼓为伴奏乐器,曲调有七字句、十字句、斗法调、七公调、娘娘腔、水瓶调等,高亢质朴,粗犷雄壮,于是观众就把淮扬大班俗称为“大开口”。

扬州香火不用丝弦乐器,以大锣大鼓伴奏,主要曲调有七字唱、十字唱、风宫摇橹、赶山塞海、刘决子等30多种,均粗犷有力、高亢激昂。

除此之外,扬剧还从民歌和其他戏曲剧种吸收并改造一些曲调,如打牙牌、十杯酒、扬柳青、武城调等,它们都已成为扬剧音乐的组成部分。

当时,专演大开口的戏园相继开张,有闸北新民戏院、虹口庆长戏馆、太平桥同庆茶楼等。此外,安纳金路上的淮扬大舞台也上演大开口,来上海演唱的演员逐渐增多。

上演剧目渐渐以世俗的家庭题材为主,如《琵琶记》、《牙痕记》、《合同记》、《柳荫记》和《三元记》,有“十戏九记”之说;化妆也有了发展,花旦用披纱包头,并改穿戏衣;表演则模仿京戏,并能演武戏。

1935年,淮扬文戏和淮扬大班终于正式合并,称为“淮扬戏”,扬剧从此产生了。同期,苏北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演员在上海同台合演的《十美图》是这个新剧种破土而出的标志。

早期扬剧虽有阔口、窄口,就是大、小嗓子之分,却同调同腔。自女演员出现后,针对男女音域的差异,乐师江腾蛟等人创造了同调不同弦的路子,解决男女同台合演的问题。同时吸收了京剧和昆剧的锣鼓经和吹奏曲牌,丰富了场景音乐。

扬剧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有来自扬州清曲、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等三个方面的100多种曲牌,扬州清曲占主导位置,其中满江红、梳妆台、剪靛花和银钮丝等均为扬剧的主要曲牌。

扬剧音乐对于曲牌的运用,大致有一曲多唱、曲牌组合、摘句连接和旧曲变体4种方式。一曲多唱是指同一曲牌,在节奏和旋律上作适当变化,以表现多种感情。

曲牌组合是采用扬州清曲的套曲格式,根据剧情需要,将调性相近的曲牌有规律地组合,多用于人物的大段叙事和抒情;摘句连接是根据唱词内容的需要,摘取若干曲牌的乐句,组成新的唱段,更好地体现词意,使词、曲结合得更为贴切;旧曲变体是对原曲牌进行翻新。

扬剧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文场以高音二胡为主,中音二胡或四胡为辅,佐以琵琶、扬琴、三弦、月琴、竹笛、唢呐;武扬有板鼓、大锣、铙钹、堂鼓、堂锣等;扬剧的韵以大鼓、大锣等打击乐为主;锣鼓经和吹奏曲牌不少同京剧锣鼓经、吹奏曲牌相似,另外还吸收利用了扬州清曲的吹奏曲牌。

以上多种来源的音乐曲调,经过长期舞台实践,已逐步形成和谐统一、完整的音乐体系。




零陵花鼓戏的介绍
零陵花鼓戏又称永州花鼓戏,是湖南省汉族民间小戏剧种之一,旧称花灯,或名调子,零陵花鼓戏是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合并而形成的地方戏剧种,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其流传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分布区域主要在:永州所属九县以及衡南、新宁、邵阳、常宁和粤北、桂北等地,是分布区域相对较广的...

你们了解湖南花鼓戏吗?多年以后,等到我们这群零零后都老了,花鼓戏会...
你问你们了解湖南花鼓戏吗多少年以后等到这群零零后都老了花鼓戏会不会消失?花鼓戏是云湖南的。戏曲传承了几百年。零零后都已经老了,现在还有少数的年轻人学学花鼓戏。所以花鼓戏不会消亡的。

湖南有什么戏剧
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是民间小戏剧种,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合并而成,20 世纪50 年代定名为零陵花鼓戏。阳戏 阳戏是民间小戏剧种,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常以县定名,如凤凰阳戏、吉首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等。花灯戏 花灯戏是民间小戏剧种,是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

扬剧的发展沿革
1919年,扬州花鼓戏第一次由农村到杭州演出,获得成功,并引起京剧界的注目。第二年,又登上上海大世界舞台,轰动了各公司的游艺场。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艺人就把维扬小曲里的唱本如《王瞎子算命》、《小尼姑下山》等改成剧本上演。音乐方面除了梳妆台曲调处,又加入了维扬小曲中的一些曲牌。这时的...

中国戏曲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湖南花鼓戏的剧种剧目
各地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

扬州有什么优秀的民间艺术
扬剧是以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花鼓戏团用丝弦伴奏唱腔比较细腻,故俗称“小开口”。香火戏原为苏北农村酬神赛会时由男巫(香火)扮演的戏,因有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俗称“大开口”。“大开口”与“小开口”30年代初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

关于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民俗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湖南花鼓戏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和音乐声腔。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戏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

花鼓戏噶呀烧火歌词
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我这里将海哥 好有一比呀 胡大姐——呃~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啦 那我就比不上罗嗬嗬 你比他还有多咯呃 胡大姐你是我的妻咯荷荷 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嗬嗬 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罗走罗~行啦走罗~行啦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 我这里将大姐 也有一...

补锅花鼓戏原唱
补锅花鼓戏的原唱是李谷一。这首歌曲被收录在李谷一的专辑《花鼓戏经典唱段合集》中。《补锅》是著名的湖南花鼓戏现代剧目,于1965年发行,主要讲述的是年轻人的爱情观,体现了当时自由恋爱的开始萌芽以及思想时代的进步。由李谷一、钟宜淳、彭复光主演。并由李谷一演唱这个戏曲《补锅》。《补锅》花鼓戏节选:...

漠河县19723698509: 扬剧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
其景复方: 扬剧的艺术特点 扬剧的表演艺术,一方面继承本地乱弹和扬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唱、荡湖船等歌舞艺术传统,另方面又从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昆曲、徽调等戏曲声腔吸取养料.扬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说到它唱腔刚柔并济的风韵,主要是蕴涵了花鼓戏曲调的轻绵细腻,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变.

漠河县19723698509: 用几句介绍一下扬剧 -
其景复方: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漠河县19723698509: 请问苏北的淮剧与扬剧有什么区别? -
其景复方: 1. 源头不同:淮剧由香火戏,劳动号子发展而来.扬剧由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 2. 后期发展不同:淮剧受京剧,徽剧影响大.扬剧受越剧,淮剧及话剧影响大. 3. 其他细小方面:扬剧男女同调不同弦,淮剧同调同弦. 扬州方言更接近普通话(这个很细微的). 扬剧腔调给人感觉是往上走,淮剧腔调更纯和.

漠河县19723698509: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知识点 -
其景复方: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知识解析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知识解析 一、作者简介 田汉(1898-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诗人、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

漠河县19723698509: 中国戏曲的种类 -
其景复方: 1. 非完全统计,尽量使用声腔名词,如没有专属声腔名词,用剧种名词. 2. 声腔大类按照昆腔,高腔,梆子,皮黄,弦索,乱弹,道情,滩簧,打锣,琴腔,南音,鼓腔划分.北方秧歌和南方调子腔不作系统归属论,列入其他. 3. “古剧”一...

漠河县19723698509: 淮剧的发源地在哪? -
其景复方: 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

漠河县19723698509: 香火戏的介绍 -
其景复方: 香火戏是一种江苏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原起源于江苏的扬淮一带,在镇江、南京、常州地区尤为盛行.

漠河县19723698509: 请问淮剧与扬剧的区别? -
其景复方: 淮剧大开口,粗犷 扬剧小开口清秀

漠河县19723698509: 请问淮剧是哪个地方的剧种?
其景复方: 淮剧是中国江苏省江淮地区的地方戏剧,主要流行于扬州、淮安、盐城等地,在上海...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类演出内容不断丰富,经长期衍化,逐渐发展成为“香火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