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投稿:舌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找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注释】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
(4)[张怀民]作者朋友,也贬官黄州.
(5)[相与]共同,一起.
(6)[中庭]院里.
(7)[空明]形容水澄澈.
(8)[藻、荇]均为水生物.
(9)[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鉴赏】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有一篇古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切合当时的情境,苏轼其时遭排挤打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事可做的闲职,张怀民也正谪居黄州,岂不是两个闲人?但作者是怀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愤之情也不难想见。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静物画中,平添两个人物的剪影,这是多么有意境,这样的结尾,称的上“如撞金钟”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1)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现在湖北黄冈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燥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和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字词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2)...

苏轼的诗: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及朝代
记承天夜游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的意思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的意思翻译如下:一、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记承天寺夜游(5张)这里译为脱。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从门口照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

记承天寺夜游单字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

大理白族自治州13642173608: 《记承天寺夜游》 - 搜狗百科
扶股欣匹: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大理白族自治州13642173608: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是什么? -
扶股欣匹:[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大理白族自治州13642173608: 《记承天寺夜游》
扶股欣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大理白族自治州13642173608: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扶股欣匹: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

大理白族自治州13642173608: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的解释 -
扶股欣匹:[答案]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 秀美甲 kk唱响 汽车报价 折800 相关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2179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181 记承天寺夜游的翻译1091 记承...

大理白族自治州13642173608: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作者___.本文可看做是一篇______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
扶股欣匹:[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大理白族自治州13642173608: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
扶股欣匹: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 这句话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照在庭院中,如水充满整个院子,透彻明亮.不仅仅是月色如水,而且这个比喻更加具体形象,让人可以直接感受到水的存在,竹柏的枝干的影子投在庭院中,如同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 2、闲人应是指有闲情雅致去欣赏月色的人.月与竹柏到处都有,但少有人去欣赏这种美景. 个人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理白族自治州13642173608: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
扶股欣匹: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大理白族自治州13642173608: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是----------家 -
扶股欣匹:[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