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岁时都有哪些习俗?

作者&投稿:蔚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季岁时习俗是怎样产生的?~

春季节气共有6个,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季最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它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春季节气节日习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春季也是忙碌的季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只要勤奋,春季播种什么,秋季就能收获什么。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在有一年的立春前,有一个村庄突然间瘟疫四起,全村百姓顿觉头昏脑涨、四肢无力,人们像泥一样瘫倒在地。
正在这时,一个老僧打扮的人来到了这个村庄,是他及时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了医治瘟疫的方法,赶来这个村庄拯救人们。
观世音菩萨让僧人弄来一些青皮、红皮萝卜,让每个人都啃吃几口。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头脑立刻清醒了,胃肠通顺了,身子骨轻松了,胳膊腿也都有力气了。
人们纷纷起来给僧人下跪叩头,谢他的救命之恩。僧人说:“大伙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房舍里还贮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
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大伙都及时地啃吃萝卜,一时间瘟疫很快解除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
人们不会忘记那位僧人,更不会忘记把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下人冬天里都要在菜窖里多贮藏一些萝卜,以备在立春这天啃萝卜。
于是,“啃春”的习俗由此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天。农谚“打春吃萝卜,通地气”就是这样产生的。
“立春”,古时作为春天之始。在古人眼里,立春是个重要的节气。据史书记载,从周代开始,直至清末民初,官家都把立春作为重要节日,举行种种迎春的庆祝活动。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正是劝农耕作之时。“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数千年的传统,自古每年立春,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礼记•月令》就记“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到了汉代,迎春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礼仪制度。史书《后汉书•礼仪志》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东汉时期汉明帝还遵照西汉的做法,于“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可见,千百年前,迎春活动已经多样化,并且形成了—套程式,世代相传。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项:
第一,迎春方向选定东方,或出东门,或在东郊。为什么要选在东方迎春呢?因为北斗星的斗柄移向东方,冬天过去,春天便来到了,万物萌生。所以向东迎春是合乎时令的。
第二,迎春所祭之神称为“青帝句芒”,也叫“芒神”。相传句芒是古代主管树木的官,死后为木官之神,又称“东方之神”,也是司春之神。
第三,迎春的官员要穿青衣,有的要戴青巾帻,这是古代习俗。后来,虽不一定穿戴青衣青巾,但规定穿戴朝服和公服,表示隆重。
第四,迎春活动中要做“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时间不同。
如隋代,每年立春前5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
清代则在每年农历六月,命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之制,到冬至后的辰日,取水塑造土牛。所谓“春牛芒神”之制,实际上是根据历法推算哪天是立春之日,以便确定春牛和芒神的位置。
芒神虽然是神,并且还是天上的青帝,但是,这位青帝却跟老百姓非常接近,大家感觉这是一位平凡之神,很亲切,往往将芒神塑造成牧童模样。
《礼记》上所说的“策牛人”,后来,就演变成牧童,而称之“芒神”了。迎春活动做土牛,既表示送寒气,又告诉人们立春的迟早,要求适时春耕。
如果立春在十二月望,牧童走在牛的前头,说明当年春耕早;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底或在正月初,牧童与牛并行,说明农耕不早不晚;如果立春在正月中,牧童便跟在牛后,说明农耕较晚。
至清代,每年官府向朝廷献呈《春牛图》,图上画出牧童在牛的前后位置,提醒朝廷要掌握劝农耕作时机。
有意思的是,据记载,土牛用桑柘木做胎骨,身高4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头至尾全长8尺,象征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牛尾长1.2尺,表示一年12个月。
迎春以后,要举行“鞭春”,用意在于鞭策春牛,辛勤耕耘,结果却是将土牛击碎。唐宋时期,打春完毕,土块散地,围观的百姓争着拾取。得到土块,就像得到芒牛肉,拿回家去,“其家宜蚕,亦治病”。
迎春活动还需要制作春幡,表示迎来了春天的一种庆贺。春幡,民间一般都是彩纸剪成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钱和春胜的,插在头上或缀于花枝。春回大地,透露了人们的喜悦心情。
据说有一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立春这天,头上也插了春幡到弟弟子由家去。他的侄子们见了,都笑着说:“伯伯老人家也插春幡哩!”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一些有关农事的节令,不少都带有娱乐活动,不乏勉农、劝农,而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能为大众接受。
至清代,立春这天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扩大,民间也积极参与,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庆典。《清会典事例•礼部•授时》和《燕京岁时记•打春》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立春的活动情况:
立春前一天,顺天府官员要到东直门外的春场去迎春。所谓“春场”,不过是在郊外选上一块空地,临时搭起彩棚,里面放置了事先做妥的春山宝座、土牛等,待官员们到彩棚进行迎春仪式以后,便将春山宝座等送到礼部。
至立春之日,各部官员都要穿戴朝见皇帝的朝服,生员们都穿戴官吏的礼服。生员们从礼部抬着春山宝座、土牛等,由天文生引导,从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一直进到午门前。
这时,大兴、宛平两县的县令早已将安放春山宝座的案桌陈设在午门外正中央。生员们进来,便将宝座放在桌上。
待礼部堂官及顺天府尹和府丞率领属员全部到齐,钦天监候时官宣布立春时刻,生员们又抬起案桌,由礼部官前引,礼部堂官、顺天府尹和府丞后随,从午门中门进昭德门,到后左门外停下。由内监出来接抬宝座,礼部官前引,礼部堂官及顺天府尹府丞跟从,到了乾清门,这时,所有官员都不准进去了。
在内监将宝座抬进乾清宫的同时,顺天府呈上《春牛图》,推测当年的收成情况。礼毕回到顺天府。
至于各地县府,都在立春前一天,在官署前陈设迎春牛座,第二天以红绿鞭打或用杖击春牛。不过,打击春牛的人,也有装扮成春官如牧童模样的。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古代川西一带在雨水这天,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是干爹。
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地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川西民间这天有个特定的拉干爹的场所。这天不管天晴下雨,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
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做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能挣掉就跑了,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多都会爽快地答应,也就认为这是别人信任自己,因而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的。
拉到后拉者连声叫道:“打个干亲家”,就摆好带来的下酒菜、焚香点蜡,叫孩子“快拜干爹,叩头”;“请干爹喝酒吃菜”,“请干亲家给娃取个名字”,拉保保就算成功了。分手后也有常年走动的称为“常年干亲家”,也有分手后就没有来往的叫“过路干亲家”。
雨水节的另一个主要习俗是女婿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1.2丈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
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砂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
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在川西民间,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
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
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另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必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在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驱赶霉运的习惯。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同时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在每年的春分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意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而且富有趣味。
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春分这一天为什么鸡蛋容易竖起来?虽然说法颇多,但其中的科学道理真不少。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
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易于竖蛋成功。
更重要的是,鸡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间的距离在0.5毫米至0.8毫米之间。
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和决定一个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3个“小山”和由这3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那么这个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
此外,之所以要选择生下后四五天的鸡蛋,这是因为此时鸡蛋的卵磷脂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的竖立。
昔日,岭南的开平苍城镇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作“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称“春汤”。
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春分时还有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两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10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放到田边地坎,名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等。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放得高。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意思是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共有15天。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帖,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渔家流行谷雨祭海,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妈祖保佑。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南方有谷雨采茶的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采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谷雨之后,天气进一步转暖,人们开始热衷于户外活动,郊游、踏青以及蹴鞠等。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变的生机勃勃,我们春天都有哪些习俗呢?下面带你们去看看。
1、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主春事。立春时分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因此民间春天有些地方会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2、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春天时分,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3、咬春
春天有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南方一般为春卷,民间在春天有些地方会吃这些东西。

4、踏青
又称春游、探春等。现在一般的学校在春天会组织学生出去春游。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会变的生机勃勃。

春季节气共有6个,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季最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它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春季节气节日习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在有一年的立春前,有一个村庄突然间瘟疫四起,全村百姓顿觉头昏脑涨、四肢无力,人们像泥一样瘫倒在地。

正在这时,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这个村庄,是他及时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了医治瘟疫的方法,赶来这个村庄拯救人们。

观世音菩萨让道士弄来一些青皮、红皮萝卜,让每个人都啃吃几口。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头脑立刻清醒了,胃肠通顺了,身子骨轻松了,胳膊腿也都有力气了。

人们纷纷起来给道人下跪叩头,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

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大伙都及时地啃吃萝卜,一时间瘟疫很快解除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

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把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下人冬天里都要在菜窖里多储藏一些萝卜,以备在立春这天啃萝卜。

于是,“啃春”的习俗由此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天。农谚“打春吃萝卜,通地气”就是这样产生的。

“立春”,古时作为春天之始。在古人眼里,立春是个重要的节气。据史书记载,从周代开始,直至清末民初,官家都把立春作为重要节日,举行种种迎春的庆祝活动。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正是劝农耕作之时。“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数千年的传统,自古每年立春,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礼记·月令》就记“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到了汉代,迎春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礼仪制度。《后汉书·礼仪志》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东汉时期汉明帝还遵照西汉的做法,于“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

可见,千百年前,迎春活动已经多样化,并且形成了—套程式,世代相传。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项:

第一,迎春方向选定东方,或出东门,或在东郊。为什么要选在东方迎春呢?因为北斗星的斗柄移向东方,冬天过去,春天便来到了,万物萌生。所以向东迎春是合乎时令的。

第二,迎春所祭之神称为“青帝句芒”,也叫“芒神”。相传句芒是古代主管树木的官,死后为木官之神,又称“东方之神”,也是司春之神。

第三,迎春的官员要穿青衣,有的要戴青巾帻,这是古代习俗。后来,虽不一定穿戴青衣青巾,但规定穿戴朝服和公服,表示隆重。

第四,迎春活动中要做“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时间不同。

如隋代,每年立春前5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

清代则在每年农历六月,命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之制,到冬至后的辰日,取水塑造土牛。所谓“春牛芒神”之制,实际上是根据历法推算哪天是立春之日,以便确定春牛和芒神的位置。

芒神虽然是神,并且还是天上的青帝,但是,这位青帝却跟老百姓非常接近,大家感觉这是一位平凡之神,很亲切,往往将芒神塑造成牧童模样。

《礼记》上所说的“策牛人”,后来,就演变成牧童,而称之“芒神”了。迎春活动做土牛,既表示送寒气,又告诉人们立春的迟早,要求适时春耕。

如果立春在十二月望,牧童走在牛的前头,说明当年春耕早;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底或在正月初,牧童与牛并行,说明农耕不早不晚;如果立春在正月中,牧童便跟在牛后,说明农耕较晚。

至清代,每年官府向朝廷献呈《春牛图》,图上画出牧童在牛的前后位置,提醒朝廷要掌握劝农耕作时机。

有意思的是,据记载,土牛用桑柘木做胎骨,身高4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头至尾全长8尺,象征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牛尾长1.2尺,表示一年12个月。

迎春以后,要举行“鞭春”,用意在于鞭策春牛,辛勤耕耘,结果却是将土牛击碎。唐宋时期,打春完毕,土块散地,围观的百姓争着拾取。得到土块,就像得到芒牛肉,拿回家去,“其家宜蚕,亦治病”。

迎春活动还需要制作春幡,表示迎来了春天的一种庆贺。春幡,民间一般都是彩纸剪成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钱和春胜的,插在头上或缀于花枝。春回大地,透露了人们的喜悦心情。

据说有一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立春这天,头上也插了春幡到弟弟子由家去。他的侄子们见了,都笑着说:“伯伯老人家也插春幡哩!”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一些有关农事的节令,不少都带有娱乐活动,不乏勉农、劝农,而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能为大众接受。

至清代,立春这天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扩大,民间也积极参与,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庆典。《清会典事例·礼部·授时》和《燕京岁时记·打春》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立春的活动情况:

立春前一天,顺天府官员要到东直门外的春场去迎春。所谓“春场”,不过是在郊外选上一块空地,临时搭起彩棚,里面放置了事先做妥的春山宝座、土牛等,待官员们到彩棚进行迎春仪式以后,便将春山宝座等送到礼部。

至立春之日,各部官员都要穿戴朝见皇帝的朝服,生员们都穿戴官吏的礼服。生员们从礼部抬着春山宝座、土牛等,由天文生引导,从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一直进到午门前。

这时,大兴、宛平两县的县令早已将安放春山宝座的案桌陈设在午门外正中央。生员们进来,便将宝座放在桌上。

待礼部堂官及顺天府尹和府丞率领属员全部到齐,钦天监候时官宣布立春时刻,生员们又抬起案桌,由礼部官前引,礼部堂官、顺天府尹和府丞后随,从午门中门进昭德门,到后左门外停下。

由内监出来接抬宝座,礼部官前引,礼部堂官及顺天府尹府丞跟从,到了乾清门,这时,所有官员都不准进去了。

在内监将宝座抬进乾清宫的同时,顺天府呈上《春牛图》,推测当年的收成情况。礼毕回到顺天府。

至于各地县府,都在立春前一天,在官署前陈设迎春牛座,第二天以红绿鞭打或用杖击春牛。不过,打击春牛的人,也有装扮成春官如牧童模样的。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古代川西一带在雨水这天,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是干爹。

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川西民间这天有个特定的拉干爹的场所。这天不管天晴下雨,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

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做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能挣掉就跑了,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多都会爽快地答应,也就认为这是别人信任自己,因而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的。

拉到后拉者连声叫道:“打个干亲家”,就摆好带来的下酒菜、焚香点蜡,叫孩子“快拜干爹,叩头”;“请干爹喝酒吃菜”,“请干亲家给娃娃取个名字”,拉保保就算成功了。分手后也有常年走动的称为“常年干亲家”,也有分手后就没有来往的叫“过路干亲家”。

雨水节的另一个主要习俗是女婿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1.2丈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

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

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在川西民间,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

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

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的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另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必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在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驱赶霉运的习惯。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臵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同时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在每年的春分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意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而且富有趣味。

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春分这一天为什么鸡蛋容易竖起来?虽然说法颇多,但其中的科学道理真不少。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

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易于竖蛋成功。

更重要的是,鸡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间的距离在0.5毫米至0.8毫米之间。

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和决定一个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3个“小山”和由这3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那么这个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

此外,之所以要选择生下后四五天的鸡蛋,这是因为此时鸡蛋的卵磷脂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的竖立。

昔日,岭南的开平苍城镇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称“春汤”。

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春分时还有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两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10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放到田边地坎,名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等。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意思是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共有15天。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渔家流行谷雨祭海,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妈祖保佑。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南方有谷雨摘茶的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陕西白水有谷雨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还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



开春:中国岁时的习俗




春季岁时都有哪些习俗?
12. 第三,迎春的官员要穿青衣,有的要戴青巾帻,这是古代习俗。后来,虽不一定穿戴青衣青巾,但规定穿戴朝服和公服,表示隆重。13. 第四,迎春活动中要做“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时间不同。如隋代,每年立春前5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搭谈牛两头及耕夫犁...

24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24节气习俗如下: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自己...

冬季岁时都有哪些习俗?
4. 立冬时节的习俗不单单是吃饺子。东汉大尚书崔寔《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有些贺冬或称拜冬的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5.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

夏季岁时的习俗有哪些?
夏季岁时习俗有演小满戏、送花神、安苗活动、煮青梅、称人体重、烹制新茶、吃伏羊等。古人会举行各种仪式,来度过整个夏季的每一个节气。 在北方,夏季是户外活动最频繁的季节。 《礼记•月食》记载,周代每逢立夏这一天,皇帝必亲自带领公卿大夫到京城南郊迎夏,并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隆重典仪。 皇帝迎立夏于南郊,原本...

冬季岁时都有哪些习俗?
冬季岁时习俗有冬学、拜师活动,有放牛娃的有趣活动,还有腌腊肉、吃糍粑、晒鱼干、吃煲汤、做腊八粥、腌制年肴、尾牙祭等饮食习俗。 相传东汉时期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这一年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 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

春季岁时都有哪些习俗
开春:中国岁时的习俗

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1、大年初一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2、...

中国有哪些风俗习惯,在每个节日里都要干什么?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4. 清明节——农历三月十四。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

中国的所有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按时间)有哪些?
北方地区习俗---引龙、除虫、薰虫、剃龙头(理发剃头)、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动针线、忌担水、忌洗衣、忌磨面) 南方地区习俗---祭社(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

中国传统岁时节日风俗内容简介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汲取了丰富的资料,尤其是清代文学大师蒲松龄的《农桑经》。蒲松龄长期扎根农村,细致观察土地、气候与农事的关系,他的智慧结晶为本书增添了深远的启示。遗憾的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未能将《农桑经》的精华附录其中。在描绘少数民族节日风俗时,作者主要依赖了《少数民族民俗资料》这一...

郁南县15569662588: 春节习俗有哪些? -
蒯茂口服: 春节是中国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具体的习俗如下: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

郁南县15569662588: 立春的习俗有哪些?
蒯茂口服: 立春习俗:迎春、游春(探春、游行)、咬春、打春等等.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

郁南县15569662588: 立春有什么风俗? -
蒯茂口服: 立春习俗一、打春牛 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鞭春牛”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动.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一天...

郁南县15569662588: 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蒯茂口服: 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 年”.传统意...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

郁南县15569662588: 立春时节又吃什么的习俗 -
蒯茂口服: 立春吃什么传统食物?二十四节气当中,每个气节都有每个气节的传统习俗.而立春也有自己 的食品习俗,大多数人都认为立春传统习俗是吃面条,其实,立春主要屎吃春盘、春饼、萝 卜、春卷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立春 吃什么传统食物.

郁南县15569662588: 立春时节有什么习俗呢?
蒯茂口服: 吃春盘 “尝春”类似咬春,吃的是春饼和春盘.春盘又称“五辛盘”,是细切五种辛辣的生菜盘装而成.宁津一带用葱、蒜、椒、姜、芥切而调食之,称为五辛盘,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为礼物相互馈送.也有馈送青韭、黄柑的. 吃春饼 吃春饼立春这天,民间还有吃春饼的习俗.如晋代潘岳所撰的《关中记》记载:“(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清人陈维崧在其《陈检讨集》一书中亦说:“立春日啖春饼,谓之'咬春'.”旧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普遍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如陈元靓《岁时广记》亦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

郁南县15569662588: 二十四节气立春人有哪些风俗 -
蒯茂口服: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天文意义上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 立春风俗: 一、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

郁南县15569662588: 立春时节的习俗及养生知识
蒯茂口服: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并有吃春饼、鞭春牛等趣味习俗.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春时节的习俗及养生知识...

郁南县15569662588: 春天有哪些民族风俗?详细些的!(除了'抢春水") -
蒯茂口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生机盎然的春天将至.“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

郁南县15569662588: 立春时节的习俗及注意事项
蒯茂口服: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春时节的习俗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立春...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