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书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说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编辑本段翻译 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编辑本段注释 奚以:即“以奚”。以,介词,根据。 重:重视。 敬上畏罪:服从上司,害怕犯法。敬上:服从上司。敬:恭顺、服从。上,君上,泛指统治者。 罪,犯罪或作恶的行为,犯罪。 犯禁:违反禁令、犯法。 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者:.....的人。 则:并且。 然:是。 编辑本段图示导读 这篇短文为了讲清“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讲“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紧接着从另一方面讲“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从这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富国常治,乱国常贫”进而得出“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道理。

基本字义

1. 路,方向,途径:~路。铁~。志同~合。
2. 指法则、规律:~理。~德。~义。得~多助,失~寡助。
3.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学。传~。修~。
4. 方法,办法,技术:门~。医~。
5.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6.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观(guàn )。~士。~姑。~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7.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门。一贯~。
8. 说,讲:~白。常言~。能说会~。
9. 用语言表示情意:~喜。~歉。~谢。
10. 线条:铅笔~儿。
11.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12.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13. 量词:一~大河。两~门。上三~漆。
14.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家的产业就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总的来说就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注意:顺序不可乱!!

各个思想家有各自的理论。就总的来说,汉及之后历代王朝几乎都行的荀子之道。隆礼重法,重德重能,信义为先。即便宋朝之后,荀子的地位没有得到认可,治国纲领实质上还是用的荀子的。只是之下下的各个方面变了,不是孔荀的原意,而是孟子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详细的说,隆礼重法是整体的社会规则,重德重能是选官原则,信义为先是皇帝的基本要求。
隆礼就是重视礼法。国家立法,以礼法为根据,也就是法律绝对不能和立法相左。且在贵族和官员中,不重视礼节礼法的,会被批评处罚,轻则丢权失势,重则罢官削爵。当然,罢官削爵较少,批评之后就会改正了。笑话,批评可是圣旨来着,不改不是抗旨不尊嘛,绝对是找死。
重法,就是重视法律的作用。历朝历代,都有较为完备的法律。汉唐时期,由于纸和印刷不发达,文化传播范围小,导致大多数人不知道礼法,法律的作用非常巨大。即便后来儒生增多,平民数量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些人礼管不了(所谓礼不下庶人),唯有用法律。故而特别是唐之后,历朝历代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适用于农业国家的法律。
重德,是指选官时重视官员的品德。汉朝没有科举,官员来源于各地举荐的有德行的儒生。唐时,也不是唯能力。有能力无德行的,除非特别需要,上升空间有限。当然,象李林甫、杨国忠等一些特例不能算。宋明清,都是严格的科举选官,题目来源便是儒家。而在官员升迁上,也是要考察德行的。
重能,是指重视官员的能力。学识渊博不一定能到高位。汉唐时,这个不明显。宋之后,多少状元,最后的高度都比不了他们科举时的手下败将。
信义为先,就是电视里常说的,金口玉言。皇帝的话,只要说出口,就不得反悔。历朝历代的皇帝,均是如此,不守信义的皇帝,除了开国的,大都没有好下场。
另外,历朝历代的实际治国纲领偏重不同,虽都是儒家的名号,其内核却不是一样的。在西汉前期,诸子百家共存共荣,行的是老子的包容无为。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的纲领,便成为了国家的纲领,但实际上之后的历朝历代各有偏重。整个汉朝,官员选用都是依据儒家的德行标准,由在职官员举荐。这一时期并没有提出确切的治国纲领尊崇那一家,只是笼统的儒家,也就是孔子至上,荀孟并重。唐时,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也就是重民思想,只是礼法有弱化,律法有强化,和汉朝区别不大,都比较笼统。宋朝前期明确提出了仁孝治国,其它与唐朝差异不大。因为儒家有博学的追求,即便同为儒家,对儒家的理解也有不同,而此时对孔子之道的理解没有定论,所以儒也是各有偏重。有些认同法的作用,坚持的是荀子的道,但不能认为他们是法家,只能说他们是荀子学派;有些不认同律法的作用,排斥律法,坚持的是孟子之道,可谓孟子学派。这种差别在宋之前虽然不同道,在坚持求同存异的孔子道路之下相处基本和谐。宋朝王安石变法,是一个导火索,造成了荀子学派和孟子学派组成的新旧两党为争夺孔子正统继承者的地位而发起党争,儒家正式分裂。后来因为旧党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孟子思想被大幅度拔高,最终形成了程朱理学这一强烈排他的儒家理论。宋朝后期,治国之道偏向孟子,但明确的仁孝治国使它没有大乱,只是军力衰弱。明朝时,由于理学、孟子理论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实质上儒家已经是打着孔子的招牌,用的孟子的东西。如果其治国理论详尽系统的话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可孟子理论更多是在修身养性,治国纲领方面的理论不够多也不够系统性。而如果说法先王也是治国纲领的话,中国的先王太多,相左的不胜枚举。所以明朝的治国纲领变化不一,反复无常,混乱不堪。清朝和明朝的毛病差不多,但他稍好的是“坚决维护满族的利益”。这一纲领虽然现代中国人难于接受,但不可否认,它在清朝的国事处置中扮演了十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为清朝的苟延残喘立下了汗马功劳。


国道是什么意思
国道是指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意义的主要干线公路,包括重要的国际公路,国防公路,连接首都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府的公路,连接各大经济中心、港站枢纽、商品生产基地和战略要地的公路。国道中跨省的高速公路由交通部批准的专门机构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国道采用三位数编号,其首位数是布局的分类号。3...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是什么意思
国人传递消息,一直传到国君的耳朵里。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出自春秋的吕不韦所写的《穿井得一人》,意思是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中国文化中的“道”,代表着什么意思?
道存在于万物之始可以形容为“无”,道又是万物之母可以形容为“有”。无和有是一体两面,从有的角度看:道就是气;从无的角度看:道就是良知。气的相当于基本粒子,又有以太的含义。总的来说道代表了宇宙的全部,用语言无法准确表达。意识是事物的本质,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统一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什么意思
”1、“危言耸听,危机四伏”,这个词在古代注释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学宫姜瑶》中,他建议说最好说直话,也就是说像这样的直话。所以,"危言耸听,危言耸听"就是说对了,做对了,也就是说对了,做对了,就是说,做对了。这是什么?当“邦友道”时,国家是道,道德、仁义,皇帝用仁政。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具体释义:1、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2、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前文的“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什么意思?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这里所说的“兵”,指的是“战争”、“国防”和“军队”.孙子上来讲的第一句话,非常有气势,把战争问题提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这样,《孙子兵法》全篇就被...

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一检,国检,则示之以礼。意思是...
【原文】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礼记·檀弓下》)【译文】曾子说:“国君无道,君子耻于把礼仪细节都做到。国人奢侈,就用节俭来教导他们;国人节俭,就用礼仪来教导他们。”【浅悟】这与孔子“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为什么国学被称为国家之魂,国学中蕴含了什么道理?
话虽如此,但中庸绝不止于此。中庸之道还蕴含着对于人们道德的评判标准,代表着人们心中对于道德的底线和天花板。国学蕴含的道理,还有孝道。举一个例子——国学经典《三字经》。很多人在童年,甚至在幼儿园时期就学习了这部经典,字句虽短,但含义深远。《三字经》中用一部分篇幅引导人们遵循...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的翻译
意思就是面对大国和面对小国要采取不同的策略,面对大国的时候,要侍奉他们,要表示出自己的尊敬,对小国的时候要安抚他们,要表示出自己对于他们的重视,应该就是一种中等国家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一个方法。作者 列子,名列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

请问,“王者之道”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在现在 王者之道 也被称为“王道” 有两层意思 有一种是指 最佳选择 最正确的选择 好比 我们在迷恋某个偶像时 或者迷恋某款游戏时等等 经常会说“某某”才是王道 像我 就经常说“卡卡”才是王道 我想更多人会说“小贝”才是王道吧 呵呵 另一层 “王道”成了同人女们YY的专用名词...王道经常与BL连用,...

若尔盖县13291962920: 治国之道 - 搜狗百科
桂可参松: 就单纯的字义上来理解的话,应该是一样的.两者都是阐述了统治阶级应该以百姓的安居乐业为基础.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既,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就是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按我们的理解,在当时来说,能让百姓吃得上饭,能有房子睡,有衣服穿.但是,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思想也在随之改变.以通常所说的以人为本来解释,已经不恰当了.你自己也体会的到的就是,你现在总不至于只安于吃饱穿暖吧.因为有那么多的物质在诱惑着你.而今天所提的以人为本,则更多的是在说明,统治阶级要更多的关注民生,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当然了,这种以人为本,只是宣传性的东西.

若尔盖县13291962920: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含义是什么?
桂可参松: 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先让人 民富裕起来.指富民是治国的首要任 务.这句话出自《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 也.”

若尔盖县13291962920: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桂可参松: 指治理国家的方法,最重要的在于举 荐人才.这句话出自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 六策•举措》:“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 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 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

若尔盖县13291962920: 景睢治国之道是什么? -
桂可参松: 爱民安民,体恤其疾苦, 以民为本. 志利忘民,民穷国危.治国之道首先在于爱民安民,体恤其疾苦.如果统治者“志利而忘民”,则民穷而国危,乃至大乱国政.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若尔盖县13291962920: 治国之道 -
桂可参松: 问题1: 奚:何,如何 陵:凌,欺凌 是以:因此 民富:民众(百姓)富有 问题2:百姓富有,则国家大治 问题3:不完全一样.管子的“民本”,实际上还是为“君本”服务的,他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来看问题的 个人浅见

若尔盖县13291962920: 古代治国之道 -
桂可参松: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源自《礼记·大学》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若尔盖县13291962920: 周国公治国之道,一张一驰的意思 -
桂可参松: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指宽严相结合治理国家的方法.治理好国家要宽严结合,要让人民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使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

若尔盖县13291962920: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的意思是什么? -
桂可参松: 意思:治国的方法以使人民富裕为根本而使人民富裕的关键在于节俭.

若尔盖县13291962920: 《治国》翻译 从“凡治国之道”到“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 -
桂可参松:[答案] 大多治国的道理,一定先使百姓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吗?人民富裕就会安稳的待在家乡重视家庭,安稳的待在家乡且重视家庭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