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提出"义”重于"利"的观点,你怎么看呢?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

作者&投稿:辛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评价孟子的“重义轻利”的思想~

  孟子义利思想辨析

  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思想被人误解,认为他的重义轻利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否定了人们维护和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权利。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原典的语境抽离,将孟子关于义利关系的话语从具体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中抽离出来,置于绝对时空中。比如“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话,是孟子对梁惠王说的,有着特殊的语境。而我和许多人一样,把它当成孟子对义利问题的典型论断,并从中引申出重义轻利、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反对言利等观点。另外,我们也把这句话从孟子的整个话语体系中抽离出来,割断了它和前后许多相关话语的内在联系,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哲学命题来看待,这就使一个本来有其合理性的论断变得荒诞和不可思议。其二是引用者的语境置换,即把孟子的义利话语的原有语境剥离之后,移置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把一个过去时的话语变为现在时。当时中国刚从文革的恶梦中走出来,物质匮乏,道德理想主义破灭,发展经济成为头等大事。改革开放,观念变革,人人都想尽快富裕起来,物质利益受到极大关注,马克思关于利益是道德的基础的论断被伦理学界当文物一样发现并引起普遍重视。在这样的语境中与孟子相遇,必然认为“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是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反动思想。
  二十年来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行为引起社会普遍的忧虑。此时重读《孟子》,就发现原先对孟子义利观的许多误解。既然是语境抽离和置换引起了误读,那就应通过语境还原去弄清孟子讲义利问题的具体背景,认识他这样说的用意何在。仔细读《孟子》一书,可以看出当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天下之人,唯利是求”。社会风气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而孟子游说诸侯,遇到的梁惠王、齐宣王等,都是急欲称王称霸的唯利是图之人,孟子在他们面前还用得着再谈利吗?作为一个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在世道衰微之时,不得不以矫枉过正的态度大讲重义轻利,以矫治重利轻义,唯利是求的时弊。
  如果把《孟子》中谈道义与利益的内容综合加以分析,就会看出孟子的义利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片面偏激,只讲义不讲利。他的义利思想包含了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
  (一)先利后义。孟子继承了孔子先满后教的思想,与管仲说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样,认为要让老百姓讲道德礼义,首先要保证他们起码的物质利益,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孟子并不是道德至上论者,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普通百姓首先想的是维持一家人的生存问题。生存问题解决了,才会想如何体面的生存,做受人尊敬的讲礼义的人。显然,孟子认为道德要以一定的物质做为基础,他还把道德水平与私有财产联系起来,作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论断。这里的“恒产”指土地、房屋、田园等固定财产以及与此相联的稳定职业;“恒心”指基本的道德观念。
  (二)以利说义。孟子把义和利联系在一起,再三告诉人们只有按道义的原则做人行事,才能得到正当长远的利益。孟子游说诸侯、劝导民众的方式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讲仁义是因为它有用,大则可以得天下,小则可以满足个人的求利、求名、求自尊的欲望。“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都想求名利,求富贵,要达到这些目的,孟子认为只有义才是最正确,最宽敞,最稳妥的道路。
  (三)先义后利。孟子是热衷于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家,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主要是作为一种治国策略提出来的。他认为当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执政者行仁义的力度非常小,“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从宏面调控的角度看,就是利益驱动的力量过大而道德制约作用太小,求利与求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严重失衡。面对这种形势,孟子觉得必须加大道德对人们求利行为的制约力度,强调以仁义治国,才能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因此孟子对诸侯讲治国之道,总是主张先义后利。儒家创始人孔小和孟子大概认识到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本性难以改变,但又不能不加以节制,抢着“知其不可而为之”悲剧意识奔走呼号,伸张道义,宣传仁爱。
  孟子和康德式的西方思想家不同,他不是在书斋里从事纯粹形而上的思考,专事著述,而是四处奔波,游说诸侯,推销自己设计的政治蓝图。因此他非常注意因人施教,根据具体对象决定说什么,怎样说。他的话被回忆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典籍。《论语》、《孟子》这类语录体经典,语境还原对理解其思想内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抽离了语境而盲目加以普适化,就会导致误读。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人性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孔子对人性的阐述。“孔子这里所说的‘性’与‘习’,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是他对人性的普遍性的认识,人性即人类所具有的‘共’指人固有的也即是所谓“性’。析言之,‘性人的自然属性;‘习’是后天的具体行为实践,也就所谓的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相近’,即‘基本相同’人类的社会属性是‘相远’,即‘迥然有别’。
  孟子在孔子人性理论的基上提出了的“性善论”,“他沿着孔子指出的‘性相近’方向,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有关论点,在承认人具有大致相同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而论证了‘善’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质属性。孟子在孔子人性理论的基上提出了的“性善论”,“他沿着孔子指出的‘性相近’方向,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有关论点,在承认人具有大致相同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进而论证了‘善’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二、“民本”思想
  孔子与孟子都有重民的思想,孔子是周礼的倡导者与维护者,他接受了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的思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孔子对统治者的告诫,“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亦惠而不费乎?”。这都体现了孔子的重民思想。
  孟子在继承古代“民本”思相的基础上,其观点比孔子更进了一步。“不仅着重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爱民,而且论述得也更为深刻。《孟子》一书中,约有将近200处提到‘民’。孟子对历史的和现实的统治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光辉命题,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孔子的重民,是完全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的,他强调在役使人民时要“用民以时”。孟子的宣布则要大胆了许多,“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明“民心的向背决定统治者的政治基础,从某种意义让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拥有天下。他要求统治者效法先王”。孟子看来,“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要素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义利观
  在孔子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是孔子区分君子与小子的标准,孔子重义而轻利。孔子认为义高于利,要重义轻利,但并不排斥利,只是要求以义帅利取之以道。
  孟子在孔子所奠定的义利观的基础上予以拓展,将之推到了“贵义贱利”的颠峰。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认为,生命价值与道义相比,后者是高于前者的。不单单是个人的利益,个人的生命与义二者不可兼得时,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放弃的。当然孟子承认了人的生理欲望,也承认了功名利禄等利益,“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侠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他只是强调以义来决定利益的取舍。

  四、理想人格——对“圣人”的看法
  “理想人格具有一种典范作用。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有君子、仁人、贤人、圣人。圣人在孔子看来是人格的极致,人们难以达到,即便尧舜也未完全臻乎于此。至于孔子更是不以圣人自许,甚或是以仁人自许,曾说‘若圣与仁,则我安敢?’”。在孔子看来,圣人是其最高理想之人格。
  在孟子看来,圣人与凡人有着同样的善心、善性,凡人只要善于修心养性,同样可以超凡入圣,所发他大胆宣布:‘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显然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并且也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不过,孟子也承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圣人与凡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圣人是人类中的佼佼者,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

  五、孝道
  孔子将“孝”纳入了仁的体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这里孝是仁的根本,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尊敬自己的兄长。孝是仁伦理价值的体现。就像之前我们说到的,孔子的爱是有亲疏远近的,孝也是孔子仁爱的体现。关于孝如何实施,孔子是这样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首先肯定了奉养父母是孝道,奉养父母便成为了儿女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孔子肯定了‘能养’是‘孝’的表现。孔子认为经济上奉养父母要提高到孝道的高度上认识.既使父母无衣食之忧,又使父母真正在精神上有享受之乐”。对父母的孝不能只是停留于物质上的满足,还要尊敬父母。
  孟子对孔子的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此孟子作出了论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孟子的仁的观念是紧密相连的,仁爱是一种本能,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所以,“孟子认为别人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的父母,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尊敬别人的老人。
  

LZ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两个虽都为儒家``概念是不一样的``
孔子提倡礼``孟子提倡理``

所以后人有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并把他们合并起来讲成“仁义”

孔孟圣人对仁义的看法``在当时是别出一格的``
并把仁义列为高于利益之上``
是以仁义为基础就可以创造很多高于利益的东西``

我觉得在那个时代``以义高于利益的思想``
是不切实际的``流于空想``即使在现在的时代``
也无非是人的一种自我催眠方式罢了``
而所谓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说白了就是资本主义``
当然崇尚的是利益至上``至少现在不推荐义大于利的思想``

当然我们可以把仁义作为自己做事的一个准则``
让自己成为一个别人相信和尊重的人``
带这并不代表要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我们需要钱``
需要钱来弥补我们物质上的欠缺``
而时代赋予我们的舞台剧``没钱更是演不下去的``
所以我觉得意义不大``

义能用 利买来吗 利没了可在有 义没了就会失去一个或几个朋友


孟子提出君子以什么存心
孟子提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1、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

孟子提出君子以什么存心
孟子提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亚圣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义者,博爱慷慨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心中要长存仁爱的念头,对人要以礼相待。讲究仁义的人,总是给别人以关爱照顾,从不吝惜自己的精力时间和钱财;...

墨子,孟子,荀子,庄子,孔子,韩非子分别主张什么?
墨子,孟子,荀子,庄子,孔子,韩非子分别主张什么?1. 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强调爱人如己,提倡尚贤、尚同和非攻。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节俭和反对奢侈。2.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爱”和“忠恕”之道。他认...

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主张什么?
”孟子还提出“独夫可诛”的“暴君放伐论”,他认为不但可以对不君之君加以指责,而且主张对残民以逞的暴君应当为民复仇,为民除害,甚至人民自己也可以起来推翻暴君。韩非子家认为必须使法令成为人们言行的唯一准则,使法令具有绝对权威,使法令高于一切,不但高于一般臣民,而且高于君主本人,“不为君欲变其令,...

孔子、孟子为何圣人喜用“子”取名?
首先就是子是对人的尊称。这个也是对人表示尊重,甚至是尊敬的意思,如同我们说的您这样的敬词一般。孔子是圣人,当然是要尊敬的,孟子是亚圣,也是要尊敬的。所以,在他们的姓氏后面加上一个子字,主要是表达对他们的敬重之意。其次,子还有称老师的意思。孔子开办私学,有了72位贤良的弟子,说明孔子...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谁的思想
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

孟子与韩非子各提出哪些治国方略
1、韩非子提出了“任法”“用术”“集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这是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他的理论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世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2、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_百度知 ...
一、孔子(前551—前479),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主张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礼”与“仁”。他提倡树立志向、克己、践行、内省、勇于改过等修养方法。孔子的言论被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二、孟子(前372—前289),字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曾子等古代先哲,“子”是他们的名字吗?“子...
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孔子、孟子和曾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
在文中孟子提出的主张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释义: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

三河市15378697839: 孔子、孟子提出"义”重于"利"的观点,你怎么看呢?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 -
虞奚欣咯:[答案] LZ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两个虽都为儒家``概念是不一样的``孔子提倡礼``孟子提倡理``所以后人有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并把他们合并起来讲成“仁义”孔孟圣人对仁义的看法``在当时是别出一格的``并把仁义列为高于利益...

三河市15378697839: 孔子、孟子提出"义”重于"利"的观点,你怎么看呢?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 -
虞奚欣咯: LZ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两个虽都为儒家``概念是不一样的`` 孔子提倡礼``孟子提倡理``所以后人有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并把他们合并起来讲成“仁义”孔孟圣人对仁义的看法``在当时是别出一格的`` 并把仁义列为高于利益之上`` 是以仁义为基...

三河市15378697839: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及中心思想 -
虞奚欣咯:[答案] 【孔子】杀身成仁.孔子在春秋时期,诸侯互相之间还是相对讲求礼义的(就连宋襄公洪水之战也还是想保持君子风度)孔子希望克己复礼,讲求有等级的爱.各安其份.使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教育上希望“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 【孟子】舍生...

三河市15378697839: 仁义礼智信的读后感 -
虞奚欣咯: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

三河市15378697839: 儒家为什么提出重义轻利 -
虞奚欣咯: 儒家学派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以“仁”为其思想的核心,将“仁”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纲.儒家倡导“仁爱”,于国家,就是要追求统一,将家﹑国的利益置之于最高...

三河市15378697839: 五常指的是什么?
虞奚欣咯: 仁;义;礼;智;信“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 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

三河市15378697839: 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法中的义代表什么 -
虞奚欣咯: 正义;宽惠正直.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

三河市15378697839: 孔子和孟子在论述学习方面有什么异同之处 -
虞奚欣咯: 孔子被后世的人尊为圣人,孔子提出了认识、分析和处理事物的中庸观念;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 孟子被后人奉为“亚圣”.他继承了孔子的文化精神. 从《孟子》这部书里看到,孟子没有孔子博大,孟子涉猎的知识领域没有孔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