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生平

作者&投稿:征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扩展资料: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
在器乐领域,包括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变奏曲等;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贝多芬创作的九部交响乐,两首弥撒曲,还有不胜列举的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深深影响了后来作曲家的风格。
例如: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第九交响乐的最后乐章《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等已是家喻户晓。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贝多芬

车尔尼是李斯特的老师,相信多数学过钢琴的朋友们一定都弹过他的练习曲,但是这个音乐教育家,他也曾经和其他的琴童一样,是一个心怀忐忑的学生。


车尔尼,1801年的时候,10岁的车尔尼,在他爸爸的带领下,准备去参加一个音乐家招收徒弟的面试,这个音乐家最近在维也纳名声鹊起。但这里面有人是称赞他的,也有人是贬低他的,有的人说他敢于挑战权威,代表着音乐的未来,也有的人都说他粗鲁不堪,根本就是在哗众取宠,不管怎么样,年仅十岁的车尔尼是这位音乐家的忠实粉丝,所以车尔尼是非常希望跟随这位音乐家学习钢琴的。
但是这位音乐家不是很热衷于教授学生,他的主要精力都是用来作曲的,所以他收学生的要求就很严格,因为并不是为了挣钱,主要看缘分,只有那些他认为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才愿意教。为了能顺利通过这位音乐家的面试,车尔尼认真练习了音乐家最新面试的作品:他的第23号钢琴奏鸣曲,也被称为《热情奏鸣曲》。


车尔尼和父亲来到了他偶像的住处,内心非常紧张和兴奋,一个穿着邋遢的仆人接待了他们,音乐家住在六楼,车尔尼一边爬着楼梯,听着脚下老旧的木头地板发出的吱嘎吱嘎的响声,一边的在心里默默的回想着《热情奏鸣曲》的乐谱,终于爬到了六楼,这个房间里的陈设很简单,到处都是扔的纸张和衣服,反正就是很乱,墙角摆着一架钢琴,一把椅子,但也就只有这一把椅子,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能坐下的地方。车尔尼的偶像,那个音乐家,就坐在这个有点儿摇摇晃晃的椅子上,他穿着一个毛绒绒的深灰色的夹克,以及毛绒绒的深灰色的裤子,这个人的头发很硬又很长,几乎是一根一根的直立在他的头顶,胡子也不知道是多久没刮了,让他本就有点儿阴沉的脸庞,显得更加阴沉了。
而且那这个人的耳朵里还塞着一个脏兮兮的棉球,白色的棉花上的沾染着不知道是什么的黄色的液体,总之呢,就是一副粗鲁并且邋遢的模样。这个音乐家的个子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有点矮小,但是那四肢非常的粗大,他站了起来,挥了挥他那个关节大得有些离谱的手,示意车尔尼可以坐到刚才的椅子上弹琴给他听。


工作中的贝多芬
我想在这种环境里,恐怕所有的小孩都会紧张吧,所以车尔尼的爸爸让他慢慢的坐下,稍微平复一下刚才紧张的情绪,然后车尔尼就开始弹奏咱们现在听到的这首《热情奏鸣曲》。
对车尔尼来说,时间过得很慢,但似乎又过得很快,一曲弹完他还没有从演奏的状态中恢复回来,便听到那个人对他父亲说:“这个孩子很有天赋,我愿意教他”。这个人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贝多芬,而车尔尼,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刚才描述的贝多芬是一副邋遢粗鲁的形象,但粗鲁绝对不等于愚蠢,在这样的外表之下,贝多芬是一个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的人。很多文人崇拜贝多芬,这里面也包括罗曼罗兰,探讨贝多芬作为偶像,无限的理想化和完美化,但这种推崇高尚的情操和愿望是美好的,贝多芬也确实具备罗曼罗兰在传记里面为他所描述的那些品质。
但那只是贝多芬人生里面的一方面。除了崇尚自由和自尊之外,贝多芬也有它世俗的一面,而且他的一生一直在世俗和自尊之间徘徊。他的骄傲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选择自尊的时候完成的。而他选择世俗的时候呢,也创作了很多并不是很好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现在不怎么被人们喜欢,但是当时这些音乐却为他赢得了非常丰厚的现实收益。
我想或许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让他面临利益的诱惑的时候,都会有同样的矛盾,就是是坚持自我创作理想中的东西,还是稍微妥协一下,弄点儿虽然不那么具有艺术性,但却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就像贝多芬自己说的那样:“个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如果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艺术”。
但是坚持个性也是很难的一件事儿,比如说贝多芬的音乐,鼓舞的是那些在困境里的人,这些人把贝多芬视为精神上的导师,他们并没有能够支持贝多芬的经济实力,而贵族们的他们喜欢的是适合在宫廷里演奏的,相对更加“优雅”一些的音乐,这和贝多芬的创作是矛盾的,满足贵族的需求就没法表达他自己真正想表达的那些东西,所以贝多芬的一生的一直是在不断的妥协和抗争之中。
车尔尼在面试的时候弹的《热情奏鸣曲》就是贝多芬抗争的产物,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贝多芬刚刚来到维也纳不久,换作别人的话,一个外地来的音乐家,年龄还不到30岁,肯定会先了解一下本地的所谓前辈们都是什么状况,不会很轻易的就弄出来和当时的音乐环境反差特别大的作品,但贝多芬他是并不在乎这些,他就像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样。
他觉得维也纳的音乐环境到处都是腐朽的气息,他刚到维也纳的时候,海顿在音乐创作上给了他很多的指导,但是他俩的观念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海顿经常劝贝多芬,甚至可以说是在告诫贝多芬,一定要遵循传统,不要加进太多的个人的花样。但是贝多芬是听不进去的。
当然如果他听进去了,也就没有后来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等等这些让贝多芬之所以能够成为贝多芬的伟大作品了,而且那贝多芬不只是不会遵从海顿的意见,他还要激烈的反驳海顿,甚至曾经公开的宣布过,他在海顿那里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当然这是不客观的,但是这样的性格,让贝多芬的音乐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内容,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要大声的表达,既然说了,那么就要说一个淋漓尽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
  贝多芬 - 职业生涯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具有十分敏锐的乐感,他的父亲发现这一点后,决心把他培养成另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好以此作为他的摇钱树。但贝多芬不具备莫扎特那样的演奏天赋,他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学会音乐的。当时年仅五岁的贝多芬经常被父亲锁在屋里,从早到晚地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小贝多芬经常强忍着痛苦和委屈在钢琴上一遍遍地练习,如果不是贝多芬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的话,他就可能就会永远厌恶音乐了。
  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十岁开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1827年3月26日,这位伟大的、不屈不挠的音乐巨人终因贫病交加而与世长辞。
  ----------------------------------------
  贝多芬 - 个人荣誉

  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九部交响曲、一部歌剧——《费德里奥》、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序曲: 《埃格蒙特》 、《柯里奥兰》以及大量的声乐器乐及戏剧音乐作品。

  这些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对贝多芬以后的历代作曲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这些伟大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笔丰厚的宝藏。
  --------------------------------------
  贝多芬 - 人物评价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是鲜明独特,他的作品中热烈激昂、振奋人心的斗争音调十分突出,这与贝多芬坚强的个性及其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是紧密相联的。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渴望全人类的解放。贝多芬把这些思想与观点作为音乐创作的基本内容,在作品中体现出革命的斗争精神与人民的愿望。发果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清澈的泉水,贝多芬的音乐就是熊熊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风格轻快流畅;中期作品则体现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乐风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复杂,同时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因素。
  ----------------------------------------
  贝多芬 - 乐圣境界

  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日有进境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绝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敌手剽窃无门
  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不久以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

  严谨的作曲态度
  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
  ---------------------------------------
  贝多芬 - 激进的性格

  贝多芬与前辈
  “交响乐之父”海顿曾是贝多芬的恩师,但这对师生之间由于见解不同,常常发生不和。海顿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但无法容忍贝多芬那种大胆的创新精神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因此,两人的分手是迟早的事情。德国大文豪歌德与贝多芬于1812年在波西米亚相会,共同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并未建立起友谊。贝多芬热烈佩服着歌德的天才,可对歌德的某些做法却不能容忍。一天,他们一同出去散步。在路上远远看到了奥地利皇后率领着一群皇室成员与他们相向而行,歌德不顾贝多芬的一再劝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边。贝多芬对歌德说:“您大可不必这样做。贵族们的派头是愚蠢的,只能显示出他们的庸碌无能。……他们可以把勋章别在任何一个人的胸前,但这人决不会因此变得更优秀些。他们也许能使一个人成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时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贝多芬来……”然而歌德不仅仍拘谨地立在路边,而且面部开始显现出谦卑的微笑。贝多芬意识到,无论他再说什么都是徒劳的。于是,他抬头挺胸继续向前走去。结果奥地利的皇后和皇太子认出贝多芬后,反倒率先向贝多芬打招呼、脱帽致敬。当他们经过歌德身边时,歌德却早已脱帽鞠躬,连头都不敢抬一下。事后,贝多芬痛心地对歌德说:“……您对于他们过分尊敬了。”即便如此,贝多芬对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人们在他晚年全聋时用的谈话册中发现,他不许别人用轻蔑的口吻谈论歌德;并曾对人表示:为了歌德,他情愿“牺牲十次性命”。然而歌德对贝多芬却终生不能原谅,态度冷淡,有时甚至是无情的,令人十分不解。

  “对猪弹琴”
  蔑视权贵是贝多芬的一贯性格。贝多芬的一位友人——利希诺夫斯基公爵曾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奏,但贝多芬没有答应。公爵终于板起面孔,变“邀请”为“命令”。但贝多芬不仅毫不畏惧地坚持回绝,而且回家之后,他就把利希诺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给他的一尊胸像找出来,摔得粉碎。然后,他给这位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话:“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靠我自己。你这样的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对于上层社会阔佬们的谄媚,贝多芬一样深感厌恶。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一种“收藏名人贴身物品”的风气。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贝多芬索取一束头发做为纪念,贝多芬对此十分不以为然,后来竟用纸包了一束山羊的胡子将那位贵妇打发了。而那位伯爵夫人还蒙在鼓里,以为真的得到了宝贝。有一次,几个贵族幸运地请到贝多芬,一起欣赏他的钢琴演奏。起初,贝多芬的兴致也还不错,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渐发现这些贵族们并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余饭后“装点装点门面”而已。于是贝多芬立刻盖上琴盖,怒气冲冲的留下一句:“我没有兴趣对猪弹琴!”后,拂袖而去。

  “黑名单”上的人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欧洲的资本主义革命进入低潮,民主共和派遭到无情的镇压。维也纳也是如此。但贝多芬无视特务、密探们的监视,经常去小酒店与从事地下活动的共和主义者们聚会。这使他成为维也纳警察局严密注意的对象,他的名字出现在秘密警察的“记录名册”之中。面对这种状况,贝多芬仍然敢于公开咒骂复辟回朝的奥地利皇帝:“他(指奥地利皇帝)首先应该被吊死在第一棵树上!”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伪硎景У浚�辛酵蛉褐诨に妥潘�墓资啵��哪贡�厦�套虐碌乩��烁窭��筒桑?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
  贝多芬 - 死亡真相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无疑是音乐殿堂的圣人,但是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是研究人员争论的问题。据最近的《贝多芬杂志》报道,维也纳医学院法医学主任克里斯汀那·赖特尔称,贝多芬的内科医生,可能在一个不恰当的疗法中,给贝多芬施用了过量的铅,导致了作曲家死亡。

  贝多芬死后,一位崇拜者剪下了他的一撮头发以作纪念,正是这些头发成了贝多芬死因的凭证

  赖特尔医生是如何得出贝多芬死亡与施用了过量的铅有关?他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上周,笔者拨通了赖特尔医生的电话。

  赖特尔医生说,此次他进行的研究是通过贝多芬的头发进行的。至于贝多芬的头发的来历,还有一连串的故事。

  原来,贝多芬离开人世后几天,世界各地的仰慕者齐集维也纳,瞻仰遗容。他们中间有一位狂热“粉丝”———犹太音乐家菲丁南德·希勒尔。他剪下了贝多芬的一撮头发,以作纪念。

  此后一个世纪,这撮头发被视为宝贝,保存在希勒尔家。直到纳粹德国大屠杀开始,珍贵发丝才被丹麦医生凯·弗莱明接管,而最终由弗莱明的女儿将其拍卖给了四个美国人。至此,后人才得以对贝多芬的头发进行非破坏性的检测,慢慢地积累关于贝多芬死因的重要凭证。

  赖特尔揭示,贝多芬死前几周,体内铅含量与大夫对腹部水肿治疗有关

  赖特尔指出,从1826年12月5日,到1827年2月27日,贝多芬自己在日记中写道“瓦夫鲁赫大夫对我进行了腹水治疗”。从这些资料中可以得知,在1827年3月,也就是贝多芬死亡前四个月,他患上了严重的腹部水肿。安德里亚斯·瓦夫鲁赫大夫对他的腹部进行穿刺,以便吸干水分。就在这位作曲家去世的那张床上,他接受过瓦夫鲁赫大夫的腹部穿刺治疗,每次穿刺治疗都会从腹部抽出7.7-14升的水,虽然这种治疗大大缓解了贝多芬的痛苦。但是,也带来了很糟糕的影响。

  赖特尔认为,通过他对贝多芬头发的研究,证明了这个糟糕影响确实存在。

  原来,头发在生长过程中从血液里面吸收营养物质,也包括铅等别的物质。赖特尔用光谱分析的办法,探明了贝多芬的两根头发中的化学物质含量随时间而变化。这种变化为贝多芬生命的最后四个月体内的化学物质做了一个日记似的记录。

  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实验,他发现,瓦夫鲁赫大夫对贝多芬进行的腹部穿刺治疗一共进行了四次,而每次治疗结束,贝多芬头发中的铅含量就会达到一个高峰。也就是说,缓解腹部水肿的治疗其实加剧了铅中毒。赖特尔仔细琢磨,推测出了故事的一个关键情节:

  那就是,瓦夫鲁赫大夫在每次穿刺治疗后,会使用一种含铅膏药,敷住伤口。正是这些含铅膏药中的重金属,渗入贝多芬的肝脏,并且日益累积,加剧贝多芬的死亡。

  膏药中的重金属铅并不能导致健康人死亡,但是贝多芬当时已经是重病之身

  重金属铅的毒性,在贝多芬的时代已经众人皆知,那么,为什么瓦夫鲁赫大夫会给这位伟大作曲家施以含铅药物呢?难道他想谋杀贝多芬?

  赖特尔为这位大夫辩护。他认为,含铅膏药其实是当时医疗处理中的正常方子,瓦夫鲁赫大夫所使用的膏药,并不能导致健康人的死亡。但是,有一个事实遭到了忽视,那就是,腹部已经水肿的贝多芬,早就不是健康人了。

  1827年3月26日,伟大的作曲家死于奥地利首都时,医生们第一次剖开了贝多芬的腹部,才发现他受到肝硬化的折磨,这可能就是引起腹部水肿的最根本原因。事实上,在他死前几年,他的身体非常糟糕。

  对于肝脏严重损坏的贝多芬来说,药膏中的铅超出他的承受范围。这些铅渗透到了他那非常不健康的肝脏,并最终导致了该器官的衰竭,加速了伟大作曲家的死亡。

  所以,贝多芬的死亡“是瓦夫鲁赫大夫导致的……当然,我们不能怪罪于瓦夫鲁赫大夫,他无从知道贝多芬已经有一个如此严重受损的肝脏。”赖特尔很宽容地认为。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骨骼检测,发现贝多芬在含铅膏药治疗之前,已经铅中毒

  美国能源阿岗尼国家实验室的比尔·沃尔士,曾领导他的实验小组,在贝多芬的骨骼碎片中检测到了大量的铅。两年前的骨骼碎片研究,确定了贝多芬多年衰弱的源头是铅中毒,但是当时并没有把铅中毒和瓦夫鲁赫大夫联系起来。这次谈及赖特尔的实验结果,沃尔士认为,赖特尔的“数据有力证明了,贝多芬生命的最后111天接受了大量含铅物质的治疗,这些铅很有可能来自于他的内科医生开出的方子……我觉得,贝多芬的死亡是因为已经铅中毒的身体,又接受了含铅药物治疗。”

  是什么引起了贝多芬之前的铅中毒?原因众说纷纭

  至于在瓦夫鲁赫大夫对贝多芬进行含铅膏药治疗以前,是什么引起了贝多芬的铅中毒,有人认为是贝多芬常饮用的含铅葡萄酒。还有人认为,贝多芬年轻时候在SPA里喝下了含铅的水,这些金属沉积体内,引发慢性铅中毒。

  还有一个重要线索,在瓦夫鲁赫大夫的日记中,人们发现:贝多芬腹部水肿之前,还有过肝炎史。瓦夫鲁赫大夫使用了一种含铅的盐类药物,对他进行肝炎治疗。专家推测,这些铅在贝多芬的腹内聚集,也会导致持续铅中毒。

  头发研究尚有争议进一步实验有待进行

  从事了法医分析30多年,对头发鉴定颇有研究的威廉·沃尔士,在几年前从贝多芬头发中检测出了铅含量,他的实验数据和赖特尔的有较大出入。所以,沃尔士称,他和赖特尔即将合作,以期在铅含量上达成共识。同时他也认为:“头发离头皮有几英寸的距离,所以,针对头发的研究,是有缺陷的。很多研究报告证实,头发的化学分析并不准确。”

  美国能源阿岗尼国家实验室的比尔·沃尔士,曾对贝多芬头发和骨骼进行研究,他也认为,头发研究的可信度比不上骨骼:骨骼可以显示出几年之内体内的铅含量,而头发只能显示几个月的。再加上,头发“可能受到了外界物质的污染,比如洗发香波、污染物残余、风化等因素,都会导致头发表皮的损坏。”所以,贝多芬最后几个月的治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
  贝多芬 - 贝多芬作品年表 1782-1783年 发表变奏进行曲、三首钢琴奏鸣曲、赋 格曲、两首钢琴回旋曲和一首钢琴协奏曲等。
  1785年 拜李斯为小提琴老师。创作三首钢琴四重奏。
  1787至1789年 创作f小调前奏曲、两首前奏曲和两首钢琴三重奏等。
  1790年 创作《骑士芭蕾》(献给华尔斯坦。1791年3 月6日上演)
  1792年至1795年共创作作品第1,2 ,3,87,103,19,46,129等。(其中作品第2号为三首钢琴奏鸣 曲,作品第19号为钢琴协奏曲)
  1795年 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奏自己的作品。三首钢琴三重奏( 作品第一号)出版。
  1796年-1797年创作 《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第4号)、两首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 作品第5号)以及作品第6,7,8,25,16,71,816,15,65,51(1 )。
  1798年 听觉渐弱,至1799年,创作作 品第9,10,11,12,13(《悲怆钢琴奏鸣曲》),14,20和21号( 《第一交响曲》)。
  1800至1801年创作作品第17, 18,22,23,24,26,27,28,29,37(即《第三钢琴协奏曲》), 43,85,51(2),49号等作品。
  1802年 创作作品第30,31,33,34,35,40(即G大 调浪漫曲),50(即F大调浪漫曲)和36号(即《第二交响曲》)等 作品。
  1803年 至1804年创作《第三交响曲》,进入创作的成熟期。
  1804年 改原来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为《英雄交响曲》。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英雄交响曲》。
  1804年-1805年创作作品第32,53 ,54,57,56和72号等作品。
  1806年 12月23日首次演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第四钢琴协奏曲 》、三首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田园交响曲》等作品。
  1807-1808年 创作,《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以及作品第62,69,70,80 和86号等作品。
  1809-1810年 创作《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埃格蒙特》以及作品第74、76、77、78、79、81(a),即《钢琴奏鸣曲》,75,83和95号等作品。
  1811-1812年 创作《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以及作品第96,97,113和117号等作品。
  1813年 12月8日写完《威灵顿的胜利》。
  1813-1814年创作作品第89,90,94,115,118,116,91,136号等作品。
  1815-1816年创作第98,101,102,112,108号等作品。
  1817年 创作《五重奏赋格》(作品第137号)。
  1818年 创作《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6号)
  1819年 开始写《庄严弥撒》。
  1821年 创作第110号钢琴奏鸣曲。
  1820年至1822年,贝多芬创作第109,111,119,121(a),124,120号等作品。
  1823年 《庄严弥撒》完成。
  1824年 《第九交响曲》完成。创作《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27号)。
  1825年 创作最后几首弦乐四重奏。四月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首演《第九交响曲》5月8日正式演出。
  1826年 计划写作《第十交响曲》,重病。
  1827年 3月26日 去世。
  此外还有作曲时间大约为1810年的著名钢琴曲:致爱丽丝(献给爱丽丝)

他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
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想的追求








贝多芬生平及主要作品
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一18...

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和他做过什么事?
贝多芬生平简介公元1770年12月16日~公元1827年3月2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享有“伟大的乐圣”之称。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其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候。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他十一岁辍学...

贝多芬的生平简介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石膏面模◆生平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括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他的母亲第一次嫁给...

贝多芬的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平简介 公元1770年12月16日~公元1827年3月26日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享有“伟大的乐圣”之称。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祖籍佛兰德。其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候。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他十一岁辍...

有关贝多芬生平的简介,几贝多芬A大调 第三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
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他有那些伟大创举?
一、生平介绍:贝多芬出生於一七七0年十二月的德国波昂,母亲是吃苦耐劳、性情温和的女仆,而父亲却是贪婪无餍、喜欢酗酒的歌手,所以家境贫困。父亲管教严苛使他的童年过得相当悲惨,仅能从母亲及祖父那儿得到一丁点儿的慈爱。贝多芬从小就显露音乐方面的才华及天分,四岁启蒙学习音乐、五岁学习钢琴及小提琴、八岁首次公开...

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什么启发
虽然《贝多芬传》充斥了抒情的格调,但在谋局布篇上,罗兰还是忠于传记的写法,以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展现主人公的顽强意志。首先,罗兰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刻画贝多芬的肖像,让读者对贝多芬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仿佛贝多芬那充满忧郁的双眼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有了第一观感的时候,罗兰带领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生活,...

急求音乐家生平故事100字左右,好的加分
毫无疑问,如果有一个名字几乎与音乐本身成了同义语,那就应当是“贝 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于 1770 年 12 月 16 日诞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当地的宫廷乐团供 职。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女仆,温和善良, 终日辛劳,对粗暴乖戾的丈...

著名的八位音乐家分别是谁
1986年,一举夺得奥斯卡八项金奖的美国故事片《上帝的宠儿》,就是根据莫扎特的生平拍摄的。 2.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 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 余学习音乐。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

名人传的读后感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

东山县18916589027: 贝多芬生平简介及成就 -
商种双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7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

东山县18916589027: 贝多芬的一生 -
商种双子: 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

东山县18916589027: 贝多芬生平简介(50字内) -
商种双子:[答案] 贝多芬是一个作曲家、钢琴家,有作品《田园交响曲》《欢乐颂》《月光曲》等,他晚年失聪,但还是坚持创作.

东山县18916589027: 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
商种双子: 贝多芬(13岁,1783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

东山县18916589027: 贝多芬资料简介 -
商种双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

东山县18916589027: 贝多芬生平简介 -
商种双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

东山县18916589027: 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
商种双子:[答案] 贝多芬(13岁,1783年)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

东山县18916589027: 贝多芬的生平简介 -
商种双子: 贝多芬作品特点: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他作品富有英雄性、戏剧性和思想性.贝多芬生平简介:童年经历: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贫穷家庭.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

东山县18916589027: 贝多芬的简介,不要多于100字.紧急寻求 -
商种双子:[答案]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